APP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路径研究

2022-12-06杨光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校园资源

杨光

(许昌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前言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以往都是由政府部门负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高校在体育资源方面有着相应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能有效缓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围绕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路径展开探讨和探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1.1、有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水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大力倡导全面健身计划,已经逐渐取得一定的成果。结合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面健身计划自出台以来,受到了多方的重视和支持,对我国国民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还有效地培养了国民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各个环节的支持与配合,高校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高校主动发挥自身在体育设施以及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进而促进全民健身计划更好更快地实行。高校拥有着充裕的体育资源,也拥有大量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参与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2、高校实现体育资源公益性的需求

普通高等学校大多有国家投入经费建立,属于公益性资源的范畴,高校有义务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高校拥有着丰富的体育资源,对社会体育公共服务有着诸多的价值和作用。高校的公益性质要求其应当在满足本校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其体育硬件资源、体育人力资源以及体育信息资源等,为社会公共体育服务贡献自身的价值。高校体育资源与公共体育互为利用,是高校公益性质的必然选择,也已逐渐发展为社会趋势。除此之外,《全民健身条理》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清楚地提出,在保障高校安全以及日常教学的基础上,高校应当在空余时间向校外群众开放场地、设施等体育资源。国有体育场馆也应当积极对外开放。近些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以及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方针和对策推动校园体育资源对外开放,通过试点寻求对外开放的可行性和对策,从而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对策和相应的要求,逐步确立高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健全机制。总体而言,高校的特性要求其在满足自身教育教学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积极为社会群众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切实有效落实有关政策和方针,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公益性特点。

1.3、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

正如前文所言,普通高等学校具有丰富的体育资源,既包括完善的场地设施和丰富的器材设备,还有专业的人才队伍,这些条件能较好地弥补社区体育在硬件设施以及人才方面的不足和欠缺,为其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以及场地设备支持。高校既有专业的教师团队,又有体育素养较好的大学生,这些都为体育公共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校园体育资源充分地加以利用,则有助于推动社区体育健康的发展,带动地方群众体育素养的提升。

2、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路径

2.1、依托高校平台,建立多元体育公共服务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着社会人才输送的重任,同时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书育人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和初衷。因此,在高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应当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周末或者节假日,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为校外人员提供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首先,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高校、社区等公益团体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政府工作的有力支持和补充,进而促成了高校、政府以及社会公益团体等多渠道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模式,为广大群众带来多元化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使得高校承担了一部分政府的服务职能,减轻了政府负担与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也应当积极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与扶助,为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而更好地促进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的行列中;其次,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与政府部门之间属于互补关系,二者之间应当相互配合与协作,同时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构建和谐良好的合作模式,从而保障普通高等学校更好地发挥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功能与作用。

2.2、优化管理制度,保障高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是对政府职能的补充,因此需要保障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致力于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服务项目,尤其是注重服务的便捷性以及公益性。首先,普通高等学校都有专业性比较高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体育器材设备较为完善,完全可以满足本校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也有为外界人士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条件和余地;其次,目前体育公共服务方面强调公平性原则,也就是在固定区域划分范围内的广大群众,不管属于什么阶层,都有相同的权利享受公共体育资源以及相应服务。除此之外,《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从事业务。结合我国国情来看,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是有国家投入资金办学,因此,高等学校实际上属于公益性单位,因此在参与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也应当秉持公益性原则。但这里的公益并不代表完全不收费用,比如,高校的田径运动场地、篮球场等应当划分时段向公众免费提供服务,而一些室内运动场地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收费。针对常规性的休闲健身指导应当免掉费用,而一些比较专业的辅导可以适当收取相应费用。通过合理地收费可以保障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维修与修护,从而保障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长远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项目。与此同时,普通高等学校要做好教学工作与体育公共服务协调问题以及外来人士和校内师生之间协调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影响高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顺利与否的关键,也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应当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做好对外开放的组织管理工作,结合办学情况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管理措施和体制,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校园体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2.3、因地制宜,开创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公共服务项目

大众参与体育的需求各有不同,主要包括体育技术辅导、体育信息获取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结合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还停留在校园场地设施以及器材的提供商。然而,公共体育资源短缺仅是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不完善的一部分,还包括专业人员指导等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所以,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充分结合地区需求以及本校的现实情况,制定满足各方需求的体育公共服务方案,既保障服务内容的丰富,还应当具有一定的特色,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健康指导服务、健身服务、信息传播服务等。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发挥本校的体育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公共服务项目,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的体育运动需求,从而保障普通高等学校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2.4、突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广泛性与效率性

结合现实情况来看,普通高等学校在体育资源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实践中许多高校丰富的体育资源利用率却不是很高,没有在体育公共服务中最大化地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广大群众的体育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高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过程应当提升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换言之高校应当合理地安排体育场地、基础设施、社区体育指导以及体育技能培训等服务项目,最大化地满足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还应当全方位协调体育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以及校园安保部门等,保障各个部门的和谐运作。高校可结合校园情况来制定恰当的管理模式,在保障体育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基础上,有效提升校园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对服务对象也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既要保障服务群体的广泛性,还要保障校园的安全性。校内师生的体育运动应当放在首位考虑,其次,校外群体的年龄层次、运动需求各有不同,青少年群体的运动需求,中年群体的健身需求以及老年群体的休闲保健需求等均需要纳入考虑范畴。因此,高校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内容要尽可能的丰富多样,服务对象要广泛,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价值与功能。

2.5、提供公共场地设备,完善校园体育设施

目前,在国家的引导下,许多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场馆、器材等硬件设施逐渐对外进行开放,服务当地的社区居民。这种模式有助于减轻社会体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有效促进体育资源的共享,从而最大化地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许多普通高等学校还应当积极组织和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和运动赛事,为社会活动提供场地与设备。需要强调的是,校园体育资源对外开放过程中,应当保障本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不影响学生的体育教学为基础。对于开放时间的安排以及开放水平的要求等,都需要合理规划。科学开放校园体育资源,从而更好地推动体育公共服务的进行。

2.6、对外提供专业的体育指导员

高校除了体育硬件设施资源丰富之外,还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高校通常拥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团队,这些教师不仅执教经验丰富,更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这些体育教师资源能为体育公共服务带来更多的价值。高校可以积极鼓励体育专业人才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教学一些体育技能和技巧,传授体育知识,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帮助社会公众更加科学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除此之外,社会群众的体育素养一般比较低,对体育的专业理解不足。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可以充分结合社会群众的身体素质水平,为其提供一些专业的建议以及科学的健身技巧,引导大众科学的健身和运动,有效提升公众体育运动的质量与效果。

2.7、为社会群众提供有价值的体育信息

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长期处于工作状态,能最快了解体育行业的新资讯,掌握最先进的体育信息,因此可以为社会群众提供体育相关的最新动态和信息。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以及文化交流等途径,引导社会群众参与其中,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咨询,从而帮助社会群众更好地认识体育和参与体育,最终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效果。

3、普通高等学校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障碍

3.1、高校公共服务意识的不足

结合现实情况来看,虽然国家大力倡导高校积极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仍有部分学校对公共服务的意识不到位,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没有强调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也没有积极组织有关活动引导社会公众的参与。学校意识的淡薄也间接导致学生和老师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忽视,无法在校园生活中培养自身良好的体育习惯与意识,也没有自觉主动地投身到体育公共服务中,没有较好地发挥专业教师以及体育素养良好的学生的作用和价值。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其无法主动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中,最终对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3.2、高校规章制度不健全

许多普通高等学校在政府和社会的倡导下,逐渐开始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中,也逐步意识到高校在体育公共服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自身的重要价值,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经验的欠缺和思想的固化,导致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来保障体育公共服务的合理开展,对教职工以及学生缺乏约束、规范和指导,从而导致师生在体育公共服务中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甚至是出现一些偏差而影响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规章制度是指导体育公共服务科学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健全直接影响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水平,甚至妨碍社会公共体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3.3、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大力倡导全面健身的背景下,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意识到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然而,虽然大部分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但仍有部分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场地建设无法满足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学校自身的体育资源仅勉强满足自身教学的需求,没有余力对外开放。学校自身体育资源的不足也导致学生的体育锻炼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其参与公共体育事业也造成一定的制约。由此可见,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对其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有着重要的影响。

4、优化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对策

4.1、普通高等学校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在国家大力倡导背景下,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提升自身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意识。以往教学经验中,高校只需要教育好学生即可,保障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高校所承担的责任也在逐渐变多,作为公益性单位,不但要承担起学生体育教学工作和任务,还应当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学生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视和关注,让学生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普通高等学校还需要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积极调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自身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价值和功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借鉴经验,不断改善对外开放和服务的质量。从思想上进行创新和转变,才能确保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4.2、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保障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基础,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也不例外。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机制才能有序地推动公共服务的展开,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主要抓住两点。首先,应当制定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高校应当安排专门的人员来负责体育公共服务相关工作,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能和责任,将服务质量与效率放在首位,确保岗位上的人能各司其职,在对外开放和提供服务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保障社会群众在高校拥有良好的运动体验;其次,还应当制定科学的激励政策。高校可以针对一些积极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教师和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服务中,为社会群众参与校园体育活动提供帮助,从而有效提升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水平。

4.3、拓宽资金筹集途径

高校体育经费不足问题是制约其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参与体育公共服务,高校应当积极拓宽经费筹集的途径,确保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场地设施建设中,保障体育资源的充足。例如,高校可以积极寻求政府的资金扶助,申请有关部门投入资金用于校园体育设施建设。还可通过吸引社会企业赞助的形式来引入外部投资。除此之外,高校还可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高校为其提供专业体育人才,提供校园场地和设施,社区有关部门应当合理地给予高校资金支持与补助,从而保障高校的体育经费能满足教学与体育公共服务的需要。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面健身计划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国公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很多社区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公众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高校作为公益性组织,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中,最大化地发挥其体育资源的优势,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空间,促进体育公共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校园资源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我给资源分分类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