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视域下我国高校足球队发展路径的探索研究

2022-12-06牛岭马肇忻孔新月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运动队足球队高水平

牛岭 马肇忻 孔新月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 河南 郑州 450000)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体育发展学习了前苏联的发展方式,实行“举国体制”,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下由高度集中的行政主体主导,在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阶段为我国的竞技体育成长发展乃至占据世界体育中的一席之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的竞技体育逐渐出现了脱节、滞后、后备人才紧缺等问题,而运动员在退役后也大多面临着就业困难、生活缺乏保障以及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颁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开启了我国“教体结合”的新时代。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方面虽已初具规模,各个项目的各级联赛也几乎覆盖了所有高校,但高校运动队与职业运动队相比依旧呈现出总体技战术水平较低、发展不均衡、赛训保障差、教练员技战术及理论水平差等问题。有关学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此种现状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缺乏运动队的科学管理经验与制度,导致出现了赛训培养与生活学习脱节、运动员离校后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生源没有保障、资金匮乏、赛时医疗保障缺失等问题也使得高校运动队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因此高校运动队的发展路径成为了高校运动队未来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水平院校足球运动队尤其是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的建设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同时解决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后顾之忧,使其有一个良性的文化学习环境。但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尤其是校园足球轰轰烈烈开展的大背景下,高校的足球运动队建设呈现出部分发展不均衡、资金支持缺乏不足、赛训保障不够充分的情况。此外,部分院校的教练员水平也表现出其执教水平的参差不齐,无法为培养优秀运动员提供助力。

1.1、生源质量无法保证

队员是一支队伍的主体,招收队员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球队发展的上限,因此生源质量决定着高校办队能否成功。

生源质量方面主要受到来自于招生政策方面的影响。在政策方面,自1987年开始招收高水平运动队队员起,对于招生标准先后颁布了 《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1987年)、《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1995年)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办法》(2005年)这3个文件。这3个文件虽然下发时间不同,但其颁布后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却产生了相同的影响,即,将一部分退役运动员或被淘汰的部分梯队青年运动员分流至高校之中,这样的政策虽使各高校的运动竞技水准提高,增加了高校赛事的对抗激烈程度,但这一部分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的塑造与培养空间几乎已经达到了上限,难以继续激发其达到更高的运动水平,因此导致了训练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我国教体艺 [2005]3号文件特别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样的生源质量以及培养结果,违背了我国对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初衷,难以实现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向上输送。

1.2、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支高水平运动队中,教练员肩负着队伍训练的设计与组织、队伍训练效果与方向的把控、对于队员的指导与思想教育等职责。换言之,教练员是一支队伍赛训与生活的主导。但现阶段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的教练员多是由本校教师兼任,且人员严重短缺,通常情况下都是一名教练员负责起整支队伍的一切事务,即常说的“万能教练”。另一方面,现阶段高校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执教方式以及执教理念均参差不齐,这些方面都直接影响着球队的整体赛训质量与技战术水平。

1.3、经费投入不均衡

经费问题一直是影响着高校运动队建设的外部因素之一。它不仅决定了球队的训练条件,如,场地器材、赛训装备、参赛条件(赛期食宿、医疗、保险等),还会对于球队整体的赛训积极性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经费、资金的主要来源都是单一的财政拨款,仅有较少一部分高校能够凭借成绩获得一定金额的企业赞助。但对于一支想要在CUFA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球队,不仅需要在赛训装备器材上有着大量资金投入,而且在高强度赛训后,营养补充、医疗调整等方面同样都需要大量经费与资金的支持。

1.4、参赛情况

实战赛事,对于队伍的训练有着最直接的指导作用。我国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研究指出,职业足球队的年比赛场次至少在30场以上,才能维持职业队的水平。因此,作者认为,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年比赛场次也应该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如,1年2-3次的正规联赛、每周1次高水准的训练赛等。一方面可以更清晰地为球队制定周期性训练计划;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球队从比赛中发现不足,并及时解决。但现阶段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中,仅有少数球队的年参赛数量能够达到这一标准。

1.5、队员毕业后就业困难

高水平运动队的招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但在优秀运动员实际校园生活中,其主要的时间都是用在日常赛训中,加之其在入学时的文化成绩基础薄弱,因此,高校往往也都会对其放宽文化课学分修满的条件,例如,使用运动成绩抵学分等方式保证学生顺利毕业。这样的政策虽然为大部分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顺利毕业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也导致了其在高校学习期间并不能真正地掌握其所选专业的文化知识,低质量的学习直接决定了其没有在高校期间学到相关的谋生技能,毕业后难以作为各相关行业的精英进行择业,甚至演变为“毕业即失业”。

2、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进行校企合作的依据及发展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了解认识到校企联合培养的优缺点,并进行凝练归纳,对于现阶段这一发展方式的依据及意义进行了深度总结。

2.1、校企合作的理论依据

(1)高校与企业双方对于人才的需求目标一致。

就人才而言,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是人才的输出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体力方面的人才,现今社会需求的是身体、头脑、学识等全方面发展的“全才”。而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所拥有的人才是其在所处行业里的核心竞争力,一家优秀的企业能够将每一位优秀人才充分地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因此,从人才的角度审视高校与企业,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由此,校企双方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推动高校方的人才培养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性,可以对企业亟需人才的空缺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中企业方的需求同样可以反哺于高校,行业内优秀企业的人才需求,代表着该行业最前沿的发展方向,校企双方在合作中,高校始终可以依据企业的需求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在正确的道路上。通过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针对校企联合建队这一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规定:“国家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这些都为高校校企联合建队提供了法律支持。

除此之外,在体育总局、教育部等下发的多个文件中也都有相关的指导意见,例如,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意见》中指出鼓励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发展足球,强调多方合作,动员各种力量,多种机制耦合,广泛吸纳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多种体育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最新颁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提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

这些法律条款与政策文件,都传达出来国家对于高校校企合作建队的支持与保护,这也意味着校企合作的道路正逐渐地走向高校高水平队伍发展的主流方式。

(2)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

在高校高水平队伍建设中,与社会力量的结合并共同发展,借助于企业方带来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通过经济效益竞争刺激队伍的积极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现球队物质资源配置,由市场的刺激为运动队提供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企业的加入转变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传统的依靠拨款的消耗型运作的方式,过往的经济制约由企业解除后,高校运动队的运作逐步转变为经营型运作模式,推动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逐步摆脱国家支持,走向市场,走上自负盈亏的发展道路。

2.2、校企合作的意义

(1)依托“举国体制”,进一步发挥高校对足球队的育人价值。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由企业主导开展足球队的赛训工作,高校则可以进一步专注于高校足球队的全面教育,全面提升高校足球队的综合素质,提升队员步入社会后的竞争力。

这一发展道路的确立,有助于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在整支队伍的各个岗位上,都有更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使队员无论在文化方面还是在训练方面都可以享受到最优质最专业的资源,保证队伍的“专业化”。

(2)引入企业资源,逐步打通“校园足球——职业足球”的壁垒。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可以为高校足球队注入资金,同时可以直接将职业竞技和职业赛训管理方式引入到高校足球队伍中,从而全方位提升高校足球队赛训保障水平。

企业的融入对于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建设发展的提升不仅仅是在物质经济基础保障与专业化培养层面上,更重要的是除去物质之外,队伍及高校足球文化、职业运作方式等的全方位提升,这是打通壁垒的重要一环。

(3)与职业对接,“以人为本”地解决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入学就业问题。

专业运动员的“后运动发展”,一直是职业球员退役后面临的首要困难。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能够吸引部分高水平的职业队运动员到高校足球队中求学或就业,从而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在退役后的入学或就业问题。

在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要积极吸纳当地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联办、共建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积极发展高等体育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运动员职业转岗和职业培训工作。鼓励运动员学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内容纳入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必修课程;结合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具有一定体育职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引进专业化、社会化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项目。”等要求。

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伴随着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全面、飞速发展,高校学生在毕业后求职时单靠文凭含金量争高低的时代已经过去,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下,更看重的是求职者过硬的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因此,借助企业的力量,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专业素质得到针对性地培养,保证每一位队员的文凭都有足够的“含金量”。

3、郑州大学男子高水平足球队的校企合作道路

3.1、生源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作为一支刚刚起步两年的“新人”队伍,结合地域特点,所处地市不仅拥有一支中超球队,还有三所国内校园足球顶级水平的高中,同时省内校园足球发展也处于国内领军水准,因此可借助企业力量,与本地足球特色学校展开深度合作,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式的培养体系,通过建立自己独有的优质生源基地,下探式发掘优秀足球人才,建立起本校球队的中低层级梯队体系,或基于合作与校方建立卫星俱乐部,以此保证本校高水平运动队能够有着高质量的人才输送。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国家相关招生政策变化,做出相应的变革措施。

3.2、教练员(教练组)

通过走访调查,访问球队相关人员,在教练员方面,我校高水平足球队教练组的执教水平毋庸置疑,但随着队伍队员的招收人数逐渐增多,教练的人数就会显得捉襟见肘。企业的介入,能够为我校提供更多且更加专业的教练员人才,帮助我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成立包括守门员教练、技术分析教练、体能教练等在内的专业化教练组,解决“万能教练”问题,让更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这种解决方式一方面能够缓解传统模式下教练员的压力,另一方面专人专事的安排下,也能够极大地提升训练效率,保证每位球员遇到的问题与错误都可以及时解决纠正。同时,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解放出教练员参加深造、培训等,避免了传统模式下教练员的“训练与学习”两难的境地,能够进一步地助力推动球队发展。

除此之外,专业化教练团队的成立,也可以反哺于我校的人才培养,多个专职化教练岗位的设立,为学生及队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拓宽了发展方向。

3.3、经费及相关建设

与企业的融合共建,解决的是传统发展道路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费短缺、物质基础薄弱的最大痛处,企业为球队赛训及相关医疗等方面提供了物质保障。但在这一新式建队道路的铺设与前进过程中,双方时刻明确队伍发展的方向,保证球队的良好健康发展始终处于不可撼动的首要位置。

在合作中,校企合作的双方应明确长效共赢是队伍建设中的共同目标,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赛训、实习、人才输送规章制度与具体方案,避免合作流于表面、人情等因素影响,保证校企合作过程中各项问题的及时调整与改正,一切以完成既定目标为目的。

明确合作双方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建立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利益驱动机制,齐心协力打通“校企”之间的合作壁垒,校方接受企业输入进校的专业化人才,并与企业一同培养出其所需人才进行输出,双方应相互扶持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充当志愿者,只有齐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

3.4、参赛情况与队员毕业后发展

研究指出,职业足球队的年比赛场次至少在30场以上,才能维持职业队的水平,因此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比赛场也应该维持在合理的场次范围内。相比之下,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年参赛场次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我国现阶段高校联赛性质并非赢利为主,更多的来源于上级拨款和自主沟通的友谊赛,因此各队伍难以实现飞速发展。企业除经济支持外,还应该进一步明确社会责任,可基于低成本运营下为合作高校足球队提供在低级别联赛锻炼的平台,或组织搭建省内特色赛事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可为企业输送人才,反哺企业内各种人才需求。此外,形成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对于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企业方也应在高校已有良好资源与人才的情况下进行人才接纳,为高校提供优秀运动员输送路径,制定出双方共赢的战略合作方针。

4、结论与建议

总体而言,高校足球队在校企业联合建队培养的模式下,必然前景广阔,但现阶段的道路仍旧较为曲折,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是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助于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良好健康发展。

就我校高水平足球队队伍建设而言,企业的加入能够在弥补现阶段资金短缺的短板后,填补现阶段球队在招生、教练员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薄弱之处。同时,校企双方也可共建特色教育品牌,强强联手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形象。但在合作之中,双方务必保证队伍建设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队伍人才培养的明确方向性,以及出现问题时双方沟通解决的即时性,一切以球队的良好健康发展为首要的、唯一的目标。

猜你喜欢

运动队足球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Top football team rises from slum 贫民窟中崛起的足球队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功能性动作筛查在北京女子足球队中的应用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球迷悼念 这一夜为沙佩科恩斯足球队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