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国际时代观的百年发展和深远意义
2022-12-06杨洁勉
杨洁勉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系统总结了百年来党和国家的内政外交经验教训,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百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经历了“战争与革命时代”、“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以及当前正在逐步展开并有待于总结、深化和提炼的国际时代。历史一再证明,对时代的观察、把握和引领,是相互关联和不断递进的认识和实践进程,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在未来30年及以远,中国在继续完成和平与发展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同时,还将通过与国际社会的积极互动,在时代主题、时代命题和时代愿景等方面塑造和引领新的国际时代。
一、引言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总结了百年来党和国家在内政外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决议》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本文仅就其对中国与世界在各个时代和历史时期的互动影响作一初步的阐述和分析,以期达到“学史明德、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并在当前世界动荡变革期中认清国际形势和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中国拥有5000多年延绵不断的文明传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辉煌和独特的贡献。但是在近代和现代,中国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度濒临亡国的地步。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进而走向“强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与此同时,中国也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前,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大国和东方大国等多重身份,同国际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成为国际时代的主要推动和创造力量。
《决议》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②同上。。时代是个常见词汇,从两极时代到后冷战时代,从全球化时代到数字化时代,可谓包罗万象。但就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而言,“时代”的含义是反映社会发展某一特定阶段及其基本特征的概念。百年来,中国在世界上经历了列宁提出的“战争与革命时代”和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以及当前正在逐步展开并有待于总结、深化和提炼的国际时代。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高度重视对时代的认识与把握,因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认清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以此为根据来估计这国或那国的更详细的特点”③《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3页。。抓住了时代的特征、主题和命题,就是抓住了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明确了阶段性的重点,增强了实现远大目标的自信,提高了理论和实践的自觉性等。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既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要在此基础上抓住时代的主题和命题,发展自己和壮大自己,并推动时代潮流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前进。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观察时代”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观察的水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为指引,观察和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等时代潮流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历史目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敏锐地观察到时代的重大变化,在认识和善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中顺势而为,实现了“富起来”的战略目标,并继续奔向“强起来”的新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把握时代”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现代和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进步。在革命与战争时代,党把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开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中国把握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世界潮流,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促进了国际力量重心东移的速度和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握自身走向富强和国际社会力图全面发展的历史规律,立足于发展中大国的群体合作与机制发展,推动地区和国际合作的机制建设,不断进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引领时代”中,不断总结和提炼时代的新特点和新方向,并随着在革命与建设中自身能力的增强而逐步提升对时代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在革命与战争时代,中国主要在认识和理解时代潮流中为未来引领时代奠定基础。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中国主要在顺应和推动时代潮流中为引领时代而积蓄力量和提高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维护时代主题和解答时代命题中开始倡导和引领新的时代,提出新型国际关系、全球发展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全球安全倡议等新理念,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世界共识和力量。估计这一进程需要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不断努力才能基本得以实现。
中国共产党的在百年中观察、把握、引领时代的历史一再证明,这是一个相互关联和不断递进的认识和实践进程,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特点。而且,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时代的观察、把握、引领还有不同的重点和主题。中国共产党在初创时期需要更多地观察时代以确立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在成长时期需要更多地把握时代以完成历史使命,在成熟时期则需要更多地引领时代以为人类谋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对于时代的观察、把握、引领,需要在整体统一的大框架下按其内在的逻辑分阶段进行和分层次递进,并能在基本具备嬗变条件时促使其实现质的飞跃,从而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的辩证统一。
二、在观察时代中认识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并被动地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互动。此后,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们前赴后继地努力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但都没有成功。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炮声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同当时的国情和世情相结合,实践和发展了列宁的“战争与革命”时代观,终于在西方独霸的世界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片新天地。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及其中国化和当代化。马克思主义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进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视为区分时代的基本标志,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个时代,即原始时代、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时代。马克思的时代观指导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便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例如,《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①《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16日-23日,上海),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4/4428164.html。
列宁在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根据对自己所处时代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的概念。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指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②《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3页。。斯大林在列宁逝世的当年(1924年)撰写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中,把列宁的“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结合表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③《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4页。这一表述后来被概括为“战争与革命时代”,并为中国共产党所认同。而且,建党初期历次代表大会的文件中,都以相当的篇幅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欧、美、日等帝国主义间的斗争和战争对世界形势的影响。毛泽东自担任党的最高领导后一直认同“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例如,他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两次世界大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又如,毛泽东在1969年春谈到“第三次世界大战”时,仍然认为“关于世界大战问题,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战争引起革命,一种是革命制止战争”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六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40页。。
应当指出的是,列宁的“战争与革命”时代观与其他革命经典理论一样,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遍和深远的指导意义,但不能生搬硬套地应用于对某些具体事件的判断或预测。其实,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实践中国革命和世界进步的百年历程中也有过曲折,这些是需要在认真总结历史教训的过程中加以纠正并与时俱进的。
(二)在列宁的“战争与革命”时代观指导下的观察和分析。革命与战争时代横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把推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以及实现国家工业化列为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和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并尽可能地改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国际环境。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拥护列宁倡导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争取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支持。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支持苏联及反法西斯联盟并与其共同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二战后的苏美矛盾和美蒋矛盾等有利形势,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精神,仅用三年时间就创建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及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加强合作,并在与美国展开军事、政治和经济斗争的同时也与一些欧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半外交关系。中国在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和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国际舞台。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所有这些都维护和推动了二战后的世界和平与建设运动。
(三)深刻吸取误判时代的教训并重返正轨。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在时代问题上曾走过一段弯路,没有能够及时观察到世界正在从战争与革命时代朝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的方向过渡,因而错过了发展并壮大自己的历史机遇。
新中国建立后,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仍在试图反攻大陆,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美苏冷战在东亚地区演变为朝鲜和越南的热战,后来又发生了中苏关系的破裂和边境武装冲突。如此严峻的内外形势,导致当时的党中央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对形势作出全面和正确的判断,没有坚持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以及利用国际上出现了经济发展与政治缓和的有利趋势。结果,“毛泽东同志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酿成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训极其惨痛”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
在“文革”中后期,毛泽东在国内问题上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在国际方面则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以及“中美苏形成了战略三角关系”等理念。在对外关系上,中国重启中美关系和恢复中日邦交,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迎来了与相当数量的国家建交的新高潮。但从整体上看,极端的“战争与革命时代观”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致使中国还在艰难地等待和呼唤实践和理论性的突破。
三、在把握时代中顺势而为并推进时代潮流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时代观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难曲折过程,终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实现了质的飞跃。在邓小平提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观后,党和国家在国际关系和外交领域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良好和有利的外部环境。
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和整个中国从观察时代向把握时代进行历史性转变。邓小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多次强调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其有关重要论述和判断,后来被党的代表大会归纳为“时代主题”。这样,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时代观及其实践,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积极互动和相互促进。
(一)邓小平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并倡导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中国在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之初,需要对国际形势和趋势进行科学和前瞻的判断。邓小平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此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和思考,先是认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继而提出发展问题是关键,最终把和平与发展列为世界的两大问题,也是后来所说的时代主题。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诞生于革命与战争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战略围堵和战争威胁之下,因此,在对待由“革命与战争”向“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过渡方面,自然需要思考和解决许多重大问题,既要超越历史的惯性,更需要树立时代进步的前瞻性。邓小平首先观察到世界大战“可以延缓”,后来又作出了“可以避免”的战略判断。邓小平以下的论述逐步而肯定地显示了这一科学判断的历史轨迹:邓小平早在1977年12月同来访的巴基斯坦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政府首脑齐亚·哈克会谈时就指出,“如果第三世界和第二世界的统一战线搞好了,战争就可以延缓”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47页。。1984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同联邦德国总理科尔的谈话中说道:“一九七四年你来访问,我们曾经谈到战争危险,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点变化。……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增长。”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2页。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时进而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③同上,第127页。。1987年7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时又说:“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④同上,第249页。与此同时,邓小平又逐步强调世界的经济和发展问题,如在1985年3月4日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代表团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⑤同上,第105页。。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具有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⑥同上,第383页。。这是邓小平在其晚年的政治交代,告诫我们要在继续推进和平与发展时始终坚持“两点论”和“长期论”。
(二)江泽民在冷战结束时坚持和丰富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江泽民在国内“八九风波”、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的特殊时期出任中国党政军最高领导。他在主政期间(1989-2002),在坚信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更加积极和努力地推进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江泽民强调,国际社会争取世界和平环境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较前更为增加。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1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②《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9页。。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6页。。
江泽民代表中央所作的判断已为过去二十多年的历史所证实,中国在时代主题方面既努力实践,又深化了理论建设。在实践方面,当时的中国在改善与世界大国的关系、稳定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加强以“入世”为主要标志的国际多边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中国还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国际合作反恐等非传统安全的国际合作方面,为维护时代主题和解答时代命题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在理论方面,江泽民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背景下我国实现目标战略的正确途径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在时代主题的目标任务方面,江泽民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和“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并列为进入21世纪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之一。④同上,第123页。在国际战略方面,江泽民强调要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在国际上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时要着眼于世界战略格局运筹大国关系,着眼于地缘战略态势积极经略周边,着眼于扩展战略空间大力开展多边外交。⑤同上,第352-356页。在实现目标战略方面,江泽民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⑥同上,第473页。
江泽民在主政的13年里,在中国内政外交方面坚持并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实现香港和澳门回归,成功应对诸如海湾战争、中国入世和国际反恐等重大挑战,全面改善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胜利地把中国带进了21世纪,同时也为推进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时代作出了中国的重大贡献。
(三)胡锦涛在全球化进程中丰富和提升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胡锦涛在主政时期(2002-2012),沉着应对了非传统安全在世界范围内的多次反复冲击,经受了全球化历史性起伏的考验,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①《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49-650页。。他在党的十八大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②《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51页。。
胡锦涛大力提倡和努力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时代思维。他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这个根本要义出发,主张各国超越传统观念,“更加注重交流合作、相互借鉴,更加注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并在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形成“利益交融、休戚与共的局面”。③张晓彤:“胡锦涛时代观的中国主张”,《瞭望》,2009年第47期,第32页。
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开启了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性进程。在实践方面,中国于2008年成功主办了北京奥运会,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国还同一些主要经济体共同倡导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金砖国家机制、新开发银行等全球经济治理新机制,充实和丰富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内涵。在思想理论方面,胡锦涛指出,“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应对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适应世界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①《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51页。。在胡锦涛亲自关心下,中国先后于2005年和2011年发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白皮书——《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中国的和平发展》,向世界阐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张和意义。此外,胡锦涛还倡导了诸如科学发展观、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向进入21世纪的世界提供了中国理论和中国智慧。
四、在引领时代中凝聚全球共同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充实、延伸、发展和飞跃。党在这一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在未来30年及以远,中国在继续完成和平与发展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同时,还将塑造和引领新的国际时代。诚然,这个“时代”还处于酝酿和孕育的进程,它的主要性质、内涵、特点等还需要有一个充分发展的过程,但中国无疑将在此过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时代主题的引领。从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以来的近40年里,国际和国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社会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进程中继续推进时代的潮流,并积极有为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时代。
中国是代表历史进步的新兴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并将在未来30年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因此,中国相对于许多国家、特别是保守的西方国家,更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把握时代进步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际上倡导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代表世界进步力量分析、总结和提炼新的国际时代主题,即世界未来发展的大势和趋势。
习近平特别强调世界公正(公平正义)问题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公平正义既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也是当代世界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习近平国际公平正义观是中国为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以世界人民为主体的国际公平正义观,是对片面维护西方国家自身利益的‘国际公平正义观’的重写,为增强国家间政治互信提供了中国智慧,为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改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理论。”①阎德学、高勤:“习近平国际公平正义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东北亚论坛》,2022年第1期,第4页。国际公正的理念中外历来皆有,而且发展至今,国际平等正义、国际分配正义、国际制度正义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价值规范。因此,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②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6日第2版。。在国际共同努力方面,国际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在国际秩序、经济秩序、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方面的话语权和规制权也在日益增加,正在共同努力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世界共同富裕也是人类早已有之的共同理想。当前的国际社会已经基本具备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但还需要在财富分配和财富发展上进行长期的努力。经过7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为国内共同富裕打下了牢固的物质和理论基础。中国从2010年起长期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在科学概念、基本要义、当代内涵、目标方向等方面系统地确立了共享发展的理念。
习近平在论述中国国内共同富裕时指出,“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③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20期,第8页。。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整个国际社会,诚然其过程会更加艰巨、复杂和长期。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正在与国际社会的多数成员、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启共同发展、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里程碑式的新时期。
国际社会在逐步伸张和坚持公正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走向共同富裕的意义。联合国的《千年计划》以脱贫为重点,而《2030年发展议程》的重点则是在此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国内全面脱贫后正在走向共同富裕,在国际上也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例如,中国和非洲在推进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共同制订了《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作为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国正在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内容务实但又目标前瞻的“九项工程”,即卫生健康、减贫惠农、贸易促进、投资驱动、数字创新、绿色发展、能力建设、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等工程。①习近平:“同舟共济,继往开来,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21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2021年11月30日第2版。
(二)时代命题的引领。如果说,时代主题系指世界未来发展的大势和趋势,那么时代命题则指实现时代主题的主要任务和挑战。中国在推动当今时代深入发展和引领未来新的时代早日到来的历史进程中,清楚地认识到,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和良好的愿望,还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奋斗。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既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又是时代的命题的思想。他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需要国际社会以团结、智慧、勇气,扛起历史责任,解答时代命题,展现时代担当”②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二〇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2018年9月3日),《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第2版。。
中国在多方面引领时代命题的解答。在方向目标的引领方面,中国努力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坚持造福人类和共同发展道路。在组织机制的引领方面,中国主张建设和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地区和跨地区合作机制,特别是中国与发展中地区的合作。在平台建设的引领方面,中国推动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将其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在思想理念的引领方面,中国倡导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多边主义等,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
(三)时代愿景的引领。历史总在曲折中前进,人类对时代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中进步。国际社会在经历了40多年的和平与发展时代后,正在展望未来的时代发展方向,特别是新的时代主题的引领。
未来数十年的时代主题存在多种可能。一是国际和平与发展力量大幅度地超越战争与贫困力量,国际社会在和平与发展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而朝着新的时代主题发展。二是国际进步力量与保守力量的对峙相持不下,和平发展的主题处于徘徊踟蹰或小步缓行的量变积聚过程。三是历史在特定时期也有可能发生倒退,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需要做出更长时期和更加艰苦的努力。
鉴于当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增长,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但中国只要做好充分准备,就有可能在无论哪种假设中都发挥引领作用。在第一种假设中,中国在时代主题问题上需要动态认识、前瞻思维、压茬前行、适时创新,如提出“公正与共富”或“合作与共赢”等新的时代主题。在第二种假设中,中国要坚决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或以空间、时间的互换最终实现新的时代主题。在第三种假设中,中国要有底线思维,积极应对与有效解答和平发展的时代命题,要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大无畏精神坚决扭转可能的历史倒车和时代逆流。
五、结语
在当前动荡变革时期,世界各主要力量、国际社会的多数成员和全球新兴力量等,都在时代的过渡和变迁方面提出各自的观察分析和相应的努力方向。其中,不乏悲观而无为者或逆时而反动者,但顺应历史潮流和赞同社会进步的毕竟占多数,而勇立潮头和引领时代者正是中国。
中国要引领时代,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富强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而不懈努力,并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加强中国的理论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中国化和当代化方面更上层楼。在此基础上,中国还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深刻领会世界形势的变化,勠力同心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共同推动“公正与共富”或“合作与共赢”的时代主题,有效应对时代命题的存量和增量,通过量变的积累迎接质变的到来。
展望未来30年及以远,新的时代已经有迹可循。在原则和方向上,国际社会需要不断对接各种建设性的中长期愿景和规划,坚持反对各种开历史倒车或人为障碍,逐步探索可能的体制机制。在具体实践上,国际社会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在现实中增加实践自觉,并善于将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转化为未来的实践。
新的国际时代需要美好的愿景、良好的愿望、详尽的规划等,但从愿景到实现的路途是漫长而艰巨的。因此,国际社会对于未来30年及以远的挑战要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中国要在未来国际风云变幻中坚持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团结和联合广大中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稳定和平衡大国关系,承认和重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前瞻考虑国际关系的新领域和新因素。
即将到来的新的国际时代正在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源于但又高于实践的时代理论将具有全球性指导意义。在战争与革命时代,列宁的相关理论在哺育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邓小平的相关理论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推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5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必定会加快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未来的30年及以远,中国在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同时,也将从世界进步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好处。在当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国和世界的互动,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规范和理论文化的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合作共赢。因此,我们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进行思考和实践时,需要立体多维和内外统筹,不断朝着国际、世界、全球和外空等方向拓展,而且还要有更为广阔的时空观,反复学习领悟列宁的战争与和平、邓小平的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并在此基础上,以实践和理论上的努力去迎接国际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