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科学选材指标研究综述

2022-12-06蔡腾旭袁际学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选材羽毛球素质

蔡腾旭 袁际学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羽毛球是一项隔网竞技对抗的项目,在我国有着很高的普及率,一直是我国重视程度很高的一项竞技运动,并且在国际上有着非常巨大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目前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我国的竞技优势变得已不明显,而且在后续的人才储备上显得较为乏力,这迫切需要我国加强后备优秀羽毛球竞技人才的选择。优秀的运动员是从青少年甚至是幼儿阶段开始培养并接受训练的,这就要求对选材有着及其深入的研究。选材不仅只是“选材”更重要的是“成材”,只有对选材有着广泛的深入研究才能尽可能地确保我国选材的成材率。我国目前对于选材的研究较多的针对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并没有较为全面的选材指标研究。本文旨在对国内近年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从而对各种选材指标进行归纳综述,研究和掌握全国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科学选材指标及存在的争议,指出选材研究的现状,并给予未来研究展望,为相关教练和工作者提供参考。

1、羽毛球选材的常用方法

现阶段常用的羽毛球运动员选材方法主要为比赛选材、经验选材、训练选材以及科学选材。

1.1、比赛选材

即通过比赛将具有较强比赛能力的运动员挑选出来,然后进行培养、参加竞赛的方法。此方法大多用于成年运动员,通过比赛名次决定运动员代表,既公正,又合理。但此方法针对于青少年来说并不具有绝对性意义,青少年还处在发育期,具有较大的潜力,所以比赛选材针对于青少年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1.2、经验选材

教练员通过在多年的培养选拔之中,都会累积一定的选拔人才进行训练的经验。教练员会根据丰富的经验去选择运动员,但是此种办法太过于主观和片面,无法对运动员进行深一层次的了解和鉴别。且每位教练经验不同,在对于同一运动员,尤其是运动员同时存在不足和优点的时候,不同教练员会产生不同的判断以至于产生不同的选拔结果。

1.3、训练选材

通过短期的集训和试训,进行观察,根据条件的优劣进行运动员选拔。此种方法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观察时间相对较短,青少年运动能力有的并不能完全凸显出来,且青少年的潜力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所以此种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才具有意义。

1.4、科学选材

通过对运动员身体进行全方面测量,经过全面的评估之后,再对运动员的发展状况进行追踪,评定其竞技能力的最高发展水平,对发展潜力较大的运动员进行重点培养的方法。此种方法针对于青少年来说选材评价相对全面,较为科学和系统地对运动员进行了选拔。

综上所述,现常用的羽毛球运动员选材方法,除却科学选材方法之外,其余方法相对来说并不能系统可观地对运动员进行选材,无论是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观察方面还是观察周期亦或是观察的科学性都无法与科学选材法相媲美。针对于目前的体育发展状况和科技发展状况,科学训练法无疑是现阶段最好的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选材方法。

2、羽毛球科学选材的指标研究

2.1、身体形态的选材

形态是运动员选材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环节。运动员竞赛水平的高低,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身体形态特征,很多竞技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针对于隔网类对抗性选材基本要求为:身材匀称、修长,身高符合要求,体脂要求较少,四肢要长,手掌较大,髋、肩、膝关节柔韧性好,足弓较高。根据多位学者对身体形态的研究,相对较多的研究方向为身高、体重/身高、上肢长、下肢长/身高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也有学者对足弓、跟腱、肢体围度、关节柔韧性等方面进行相关性研究。

(1)身高与骨龄选材。

缪素堃等人通过对国家羽毛球训练队34名男女优秀运动员与309名男女优秀运动员比较发现,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身材中等偏高。程勇民对高水平与一般羽毛球运动员对比研究也表示:高大而结实的身体形态特点,才是符合现代羽毛球比赛发展方向的。但是战红却认为,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的身体比例有明显的的相关关系,而与身高的相关关系则不明显。

在选材中可以通过骨龄判断运动员的未来发育情况,在运动员身高选材的工作中常用的骨龄判读标准有G-P图谱法、CHN法和RUS-CHN法等。由于骨龄的判读标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经常修订,现阶段使用的判读标准为RUS-CHN法,是2005年张绍岩等人在对CHN法进行修订的基础上,通过在全国青少年中进行采样而制定的,《中华05手腕骨发育评价标准》,采用最新的《中华05手腕骨发育评价标准》得到骨龄值后就可以利用公式计算未来身高,进行身高预测。

(2)上肢选材。

对于上肢的相关研究,各学者的观点相对统一。彭放认为羽毛球运动员需要肢体匀称,而李向则进一步表示羽毛球运动员要求手臂较长,更适合在竞赛中获得优势。孙文建则表示羽毛球运动员前臂较长会更好。而缪素堃在对优秀运动员进行大量的样本观察后,则提出羽毛球运动员上肢和前臂相对较长。

各位学者在对羽毛球选材形态的研究时,都对肢体长度进行了阐述,总体方向皆谈到羽毛球运动员的上肢需要有一定的长度才符合羽毛球运动员的竞技要求。但学者之间对上肢部分的具体环节所涉及到的长度有一定的争议,争议产生的原因学者并没有进行具体的阐述。作者则认为对于上肢长度的问题研究,应在符合羽毛球技术动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运动生物力学进行研究。羽毛球运动员只有进攻得分才能取得胜利,前臂和上臂或前臂的上肢的比例达到何种比例才能让运动员在击球的瞬间速度达到最大值,因此如何让上肢在力学原理上获得最大的能量使球速变得更有威胁性才是对肢体长度研究的方向。

(3)下肢选材。

对于羽毛球运动员下肢的要求,孙文建认为羽毛球运动员大腿围度较粗才符合羽毛球运动的要求,缪素堃则通过对大量优秀运动员的观察也认可这种说法。而李向则表示羽毛球运动员需要小腿细长。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羽毛球运动员要求四肢匀称才符合竞技要求的需要,但是鲜有学者对肢体的长度及比例提出要求。

不同学者对于下肢环节的要求是不同的,这种差异的产生应根据生理学原理进行验证,羽毛球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中其训练方法和供能方式会导致肌肉产生变化。尤其是下肢羽毛球运动是在不停的启动、急停和加速等的步法中完成的。步法对肌肉形态是否会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因此下肢形态的差异需要进行生理学验证。

综上所述,在我国羽毛球选材的研究中,对于身体形态的研究,每位学者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向,本文只针对涉及较多的方面进行阐述。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于身体形态的选材研究,较多的谈论身体形态的整体观感或身体部分的外形和形态描述,对于具体的参考数据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普适性。仅通过观察获取结论,在选材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支撑。学者之间观点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验证。

2.2、身体素质的选材

羽毛球是隔网相对的对抗性项目,具有其独特的特点。羽毛球每回合时间并不固定,每个回合都需要运动员全力以赴地去争取胜利。这就需要运动员从身体素质上全面提高自己,而根据羽毛球项目的运动特点,则要求运动员要特别注意加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能力的提升。

(1)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羽毛球运动比赛所需要的核心素质,对少儿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考察应以其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为主,田春娟持相同观点认为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更为适合羽毛球运动员速度,但是沈国却认为绝对速度更重要。

综上所述,基于不同学者的观点,产生差异的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羽毛球分析的角度不同或分析对象不同。羽毛球在初级选材阶段参选对象为青少年,出发点应在速度素质的成长性方面。因为训练目标的安排是阶段性的、整体性的,如若一项速度素质在相应年龄阶段较低,在训练中会制约其余素质的共同发展。在目前我国的研究阶段,并没有关注其成长空间,且对相关测试的指标相对较少。

(2)力量素质。

针对于力量素质的研究学者之间的观点差异相对还是较大的,唐辰指出青少年阶段,由于身体各方面系统发育还不完整,表现出年龄和力量成正比的现象,虽然对力量素质的要求并不是太高,但必须要关注的是基础力量。而任雯歆认为身体的部分关节、肌肉能获得一定的速度,是因为肌肉收缩做功产生的结果,羽毛球的核心素质应为速度力量,很大一部分的羽毛球技术动作都是依靠爆发力才能完成的。蔡毅峰也认同速度力量的说法,但同时增加了对力量耐力的考量,表示羽毛球运动虽然不太依靠绝对力量,但仍需要在具备一定绝对力量的同时去加强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训练,以保证在比赛时所需要的较强动作发力和长时间的移动以及上肢的连续击球动作。

综上所述,观点差异的产生是学者对于选材分析的角度不同,有学者基于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有学者基于竞赛的需求,亦有针对于技术动作的分析,因此对于羽毛球选材力量素质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科学地分析才能更好地选出较为合理的选材指标。

(3)耐力素质。

羽毛球比赛特点为强度大、时间长,在有氧供能的基础之上,以磷酸原供能系统为主,无氧酵解供能为辅的供能方式,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耐力素质。但是羽毛球需要的专项耐力不同于体能主导类的体育运动。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要不停地处在奔跑、跳跃、击球等状态中,所以羽毛球需要的是在一个不间断的快速运动情景下,休息时间与运动时间不同的速度耐力。竞赛中数以千次的反复快速启动、移动、击球等动作,持续贯穿了比赛全程,因此速度耐力素质在羽毛球比赛中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而有氧能力则恰恰是速度耐力的基石,在不同年龄段,各个阶段的选手在速度耐力指标的选择上也不同。

2.3、生理机能的选材

人体生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将直接影响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高度、竞技水平的高度和最好运动成绩的表现。Lo&Stark认为,随着羽毛球运动员水平的不断提升,羽毛球比赛回合的持续时间也在不断延长,因此,无氧供能能力才是决定羽毛球比赛获胜的核心因素。羽毛球运动员的心血管、呼吸肌力量与血红蛋白等方面的优良表现,意味着其心脏泵血能力、肺通气能力与换气能力水平高。

综上所述,针对于生理机能的选材是根据比赛时能量代谢特点进行筛选的。现阶段常用的指标一般有心功能指数、肺活量与体重的比、心率、血红蛋白及血乳酸等,当然也存在一些新提出的观点,但是目前阶段并没有进行相关应用。具体选择哪些指标作为选材的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2.4、心理素质的选材

随着羽毛球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羽毛球运动比赛中经常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这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林立球将羽毛球运动员心理特征概括为阅读比赛能力、控制情绪能力、快速思维能力、顽强意志品质能力。而肖辉认为心理素质的选材应从视动反应时、注意力、性格品质、思维方式四个方面进行选择。但是戴金彪等人以我国优秀青少年为对象,通过测量部分心理特征指标,发现只有少数个性因素具有相关性。同时李思婉也表示初级选材的话,心理品质仅是筛选条件之一,如果水平较高的话此项可以忽略,因为心理品质是可以训练的。

综上所述,对于心理素质在初级选材中是否应该应用和如若应用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在目前阶段仍具有较大的争议。这种争议的产生是基于羽毛球个人技术高低在比赛中的应用和心理特征的可培养性进行考量的。认为心理选材重要的学者,其考虑的是运动员在高压力下进行竞赛的承受能力,认为不重要的学者则表明心理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若因此忽略了一些技术高的好苗子反倒得不偿失。因此这之间的争议应该进一步研究。

2.5、运动智力的选材

在羽毛球比赛场上,层出不穷的战术变化和假动作运用对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及智力要求很高。目前有研究表明,具有较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比一般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智商。孙嫚表示在初级选材年龄阶段,体能差可以通过训练逐渐得到提升,而对接受能力差、反应迟缓的队员,要通过训练得到明显改观尚较困难。高水平运动成绩的获得以一定水平的智力为必要条件。因此,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有一定基础的少年运动员进行智力选材,优胜略汰,将使选入的运动员拥有更高的发展空间,这对教练的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程勇民却表示智力对选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针对于运动员运动智力的选材,并非普通的智商测试,应针对于羽毛球运动进行专项智商测试,目前较为认可的测试方法一般选用福建体育科研所的潘前教师和苏州大学体育系刘志敏教师共同研究出的韦氏量表建立测验推算公式。但此种测量方法是否具有普适性及其成功率需要进一步商榷检验。

2.6、遗传因素的选材

遗传因素表明,和运动有关的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和智力都是可以遗传的。而彭放则指出运动能力在遗传过程中子代会有50%的可能遗传其父辈的运动能力,甚至有很大可能会超越其亲代。李明川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广西羽毛球队进行分析,得出广西队在应用遗传因素选材时其成功率为69%,大大证实了遗传因素在运动选材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运动能力的遗传效果是明显的,特别是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但是在进行选材时,所有的运动员必须要进行全面的体质健康检查,尤其要注意遗传病或者先天不足的情况,要对家庭成员的遗传病史和家庭特殊素质进行特别关注,同时要用遗传率和谱系宣传法,为更进一步选拔优秀运动人才服务。

3、结论

(1)现阶段,我国对于羽毛球运动员选材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虽然涉及了较多方面,但存在的争议较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羽毛球选材的发展;

(2)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俱乐部适用的羽毛球运动员选材模型指标体系代表性不强,不具备普适性;

(3)我国青少年选材指标体系参考数据较为落后,基本由目前的后备人才进行测试得出,缺少跟踪调查进行验证参考数据的可信性,无法在现代竞技羽毛球中进行适用;

(4)针对于羽毛球选材指标并无数据验证,缺少各指标在选材中详细比重的分析。

4、研究展望

(1)验证分析选材各指标的权重比例,构建具有普适性、多样化的选材模型和指标体系;

(2)随着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提升,在选材指标的选择上应有所改变,要符合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选材;

(3)对于选材的遗传因素,可着重加强对家族的谱系进行研究,通过祖父辈的相关因素直接进行选材,这对于初级选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4)加强对于目前选材参考数据的追踪研究,进行追踪验证,进而修改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及生理机能等方面的选材参考数据。

猜你喜欢

选材羽毛球素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羽毛球
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要素与评价
我国冬季残奥项目“跨项跨界”选材的策略分析
打羽毛球
我国“轮转冰”跨项跨界选材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飞行的羽毛球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冬奥会项目跨项科学选材依据与对策研究
打羽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