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体育文化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2-12-06蒋云辰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体育研究文化

蒋云辰

(上海体育学院休闲学院 上海 200438)

2020年9月,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生命力,是城市建设的根本遵循。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伴而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窗口。21世纪以来,体育在我国城市现代化转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均出台了体育城市发展规划,作为体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体育文化发展已成为推动城市体育发展与城市整体建设的的必要需求,加强城市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对推进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梳理,分析城市体育文化的研究热点、总结研究不足以及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以期对准确把握我国城市体育文化研究走向及寻找新的突破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代表性观点述评

1.1、城市体育文化概念与内涵

城市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学界对城市体育文化概念的探讨大都基于文化概念的框架。目前关于城市体育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倾向于“产物”的观点,孙伟和钟振新将城市体育文化视为城市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不同的是前者认为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一种结合,而后者认为是人类城市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吸收的与体育相关的特定文化行为现象;另一种则倾向于“总和”的观点,陈青认为城市体育文化是指各种体育元素融合与升华的人体动态肢体符号体系以及物态符号的总和。

尽管学界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内涵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多数学者皆是从精神、物质和组织的层面来阐述。樊炳有等人通过揭示城市内涵的本质较为全面地定义城市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人类在城市生活过程中为维持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富有文化内容的体育建筑、设施、文物古迹,以及具有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事件、人物、体育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通过象征符号或技能传授方式获得和传递的有型无形的成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城市体育文化的概念定义越来越准确化和科学化。但不论从何角度去解读城市体育文化,都脱离不了其隶属于城市文化的事实。虽然被广泛接受的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并不表明城市文化孕育了城市体育文化,城市体育文化本身就积累着深厚底蕴,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体育文化才有更多的空间显露出来。

1.2、城市体育文化功能与定位

城市体育文化功能价值是城市体育文化研究的重点。多数学者聚焦于我国城市现代化转型,对城市体育文化丰富城市内涵、改善生活方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进行探讨。也有学者聚焦于城市体育文化在文化方面的功能,指出城市体育文化在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推动文化产业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学者立足城市整体发展,从公共服务功能、整合与传播功能和建构与营销功能等方面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功能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城市体育文化的定位是否准确决定了其功能价值能否发挥至最大化。多数学者认为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之一。林宁等人则从城市体育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容的角度提出,体育文化充实和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的同时,城市文化也在裹挟着体育文化不断前进。陈晓峰立足于我国社会总体发展,指出体育文化对我国培养现代公民、建设体育强国以及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因不同的关注视角对城市体育文化功能与定位也存在着差异,这些角度也为我们呈现出城市体育文化的不同侧面。在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学者们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定位愈加准确,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城市体育文化的功能与价值,为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思路指引,但其往往停留在理论阶段,就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还存有较大提升空间。

1.3、城市体育文化内容与载体

城市体育文化的内容主要依托于载体呈现,依据体育元素的载体可以将城市体育物质文化分为:“人”、“事”、“物”。“人”的要素包括体育学家、世界冠军与传承人,有学者针对庐陵民俗体育8个颇具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进行分析探寻发展路径。“事”的要素主要分为文化庆典及会展、体育赛事等。其中,学者们大都将目光聚焦于大型体育赛事,对大型体育赛事所形成的体育文化促进举办城市文化、经济、城建和全民健身等方面发展,以及体育赛事与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机制及耦合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物”的要素即一切城市体育文化物质实体。多数学者依托于体育建筑等空间载体分析其所表现的社会特征展开对城市体育文化的研究,如,珠三角体育公园及近代上海典型的体育文化空间。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城市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的研究较多,但在制度、精神、行为层次的研究较少;而在物质层面中又着重与“事”与“物”的要素,“人”的要素研究较为匮乏。“人”、“事”、“物”这些形式不仅仅是城市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城市体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对城市中“人”的研究,如普通群众、代表性体育人物、特殊人群等,均衡物质文化研究,挖掘文化核心层次,加强制度、行为与精神研究,实现对城市体育文化全面了解,推进体育强市、体育强国建设。

1.4、城市体育文化传承与评价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 “千里不同俗”的特征,中原体育文化、齐鲁体育文化、巴蜀体育文化等各具地域特色,这是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现代城市体育文化发展进程中割舍不掉的根基。然而,在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过程中把西方体育作为民族体育现代化的标准,导致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被边缘化甚至逐渐走向消亡。李延超认为:“如果没有对乡土传统的集体记忆、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这样的城市就缺乏文化底蕴和文化魄力”。如今早已本土城市化的一些民俗体育运动仍保存着一定的生存空间,部分民俗气息浓厚的地区中文化传承依旧存在,如在北京抖空竹、打太极拳仍是居民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城市体育文化的评价体系是考察并衡量其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诸多学者对国际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薛南等人在4大国际体育城市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美评价体系的特征和异同点并结合城市营销理论提出我国体育城市营销的可行建议。

就现有研究而言,目前学者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地域限制性、文化氛围等特点提出社会推广与高校普及等可行性建议,对促进城市体育文化的本土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本土文化脱离了生存环境,能否被社会广泛接受达到文化认同,这一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探讨空间。欧美国家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特色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中国城市体育文化需要有属于中国特色的针对性评价标准,因此完善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1.5、城市体育文化创新与传播

提及城市体育文化发展路径学者们都会涉及到 “文化创新”,学者们针对城市体育文化的政策、人口、城市竞争力及生态等问题进行病理性分析,认为必须要以创新来促进发展才能保证体育文化的先进性,并指出创新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李建国等人指出应从观念、内容、形式、体制和主体五个方面创新,提出应树立城市体育的大文化观念,破除对其功能上的认识偏颇。

构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是实现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的输出与传播、提升中国体育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的有力途径。大多数学者都会将目光聚焦在上海这座城市上:绝佳的地理优势,汇聚各派文化相融共生。有学者进行SWOT-PEST分析提出优化上海市构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建议,或深入探究上海海派文化的演变路径,解析海派文化的融合机制。这些研究为构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实现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的输出与传播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思路。

目前,学界关于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等研究为我们宏观把握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够深化、细化的问题。上海之所以吸引大多数学者进行探究,除却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文化因素外,与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这一举措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城市体育文化的创新与传播方面的研究虽在理论与实践上有所提升,但在地域局限、政策支持以及相关对策建议等问题上有待进一步提升。

2、现有研究评价

2.1、宏观研究较多,微观层面较为匮乏

诸多学者着眼于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全方位的整体发展路径,而在更为具体的实施路径方面研究不足。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来看,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对城市中不同群体之间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活动主体的真正需求关注度较低,应加强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关注以寻求更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目前大部分研究依旧存在着一概而论,以偏概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微观层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恰恰对我们思考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价值。

2.2 研究视角有所突破,跨学科研究有待加强

近年来对城市体育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依旧局限于从文化视角对其分析与研究。城市体育文化既不能偏颇地从体育来研究,更不能片面地从文化来探讨,这些都不足以对城市体育文化进行全面的认知。城市概念的产生本就由多方面元素推动发展的,文化研究也存在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研究趋势,一种文化系统以类似于波的形式时刻向外界传递着本系统的影响,并与其他学科以波的形式互相交叉影响,因此,体现出跨学科、跨领域的特性才能深刻地体现城市体育文化的研究内涵,学界亟待以新的视角分析我国城市体育文化议题,明确其发展表象下诸多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和解决路径。

2.3、理论探讨较多,实证分析较少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的研究过多地集中于理论探讨,而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术观点的说服力。尽管这些研究为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但落实在具体城市上总是出现“不适配”的现象,“千里不同俗”的城市难以遵循普遍的“一般规律”,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区需要深入实地考察,理论应尝试与实际结合才能判断可行性。除却宏观的理论研究,更应该对各个层次各种类型进行典型的个案分析,这才符合我国各个区域与群体之间文化差异巨大的客观现实。

2.4、工具性研究居多,价值性研究缺乏纵深

从研究内容来看,城市体育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型体育赛事所产生的效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目前存在着过于片面地追求城市体育文化工具性功能,忽视了其蕴含的内在精神引领和文化价值,反而阻碍了城市体育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城市体育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是需要挖掘的核心层次,因此,有必要加强精神层面、制度层面、政策层面等价值性功能研究,深入挖掘核心价值,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发挥城市体育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3、城市体育文化未来研究展望

3.1、加强城市体育文化系统研究

推进城市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契合打造国际体育城市的需求,也是对我国体育事业深入人心全面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城市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缺乏因地制宜规划、缺乏体育文化发展长效机制、缺乏监管问责机制等问题。因此,应将加强对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梗阻问题的系统化研究,就如何打造城市特色体育文化、建立多元主体共治的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畅销机制、设立严格公平监管问责机制促进依法行政,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进行系统研究,更好地发挥城市体育文化在助力城市发展,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实现方面的重要作用。

3.2、重视城市体育文化特色研究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民族传统特色体育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已经得到认可与重视,然而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必然对我国民族传统特色体育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当前城市体育文化存在着特色文化传承的认知不够清晰、行为规则不够明确等问题。因此,城市体育文化应将民族传统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本土特色文化的定位、阐释与表达,拓展城市特色体育文化教育途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丰厚资源,时刻保持本土特色文化的时代性与先进性。

3.3、推动城市体育文化品牌研究

城市体育品牌的塑造是促进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建设特色体育城市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城市体育文化存在“千城一面”、品牌效应较低和利益唯上等问题,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有必要探寻城市体育品牌塑造的可行性路径,着力推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城市体育文化的复合价值,同时加强科技手段对城市体育品牌塑造、传播的实践路径探究。因此,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全球影响力,实现与城市体育文化双向互动应是学者们研究城市体育文化构建的重点之一。

3.4 构建城市体育文化跨学科研究

文化的研究是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研究,而不应局限于文化学科本身。我国城市体育文化的变迁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城市变迁的缩影与折射,城市是一个融合的空间,城市体育文化跨学科研究走向必然涉及到历史学、经济学及人文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融合运用。因此,应将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引入城市体育文化的研究之中,提升城市体育文化跨学科研究态势,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宽阔研究视域,从而通过不同理论与学科的协同配合构建更加全面立体的城市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体育研究文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