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路径研究
——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2-12-06安荣华闫玉慧李全星
安荣华,闫玉慧,许 海,李全星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中医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是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旨在为中医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基本理论指导,对中医教学、实践甚至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程也是中医学专业专升本的必考科目,我校将其设置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然而,由于中医学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加之长期受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影响,难以理解中医,导致课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基本概念、理论,构建中医辨证思维模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1.1 形成中医辨证思维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中医辨证思维模式是中医学在认识人体、战胜疾病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思维方式和辨证方法的总和,具有独特性,文化底蕴深厚。若以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为线索,中医辨证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相吻合。从文化视角看,中医辨证思维决定了中医学的本质特征。因此,反复探索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和模式,对于把握中医文化的内涵具有深远意义。例如,“法于阴阳”,说的是要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起居生活、随四季的变化适当增减衣被等,阴阳五行学说既是东方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医辨证思维的核心[1]。
1.2 依托课程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现文化育人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公共课程教学中。在中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校整体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更好地开展文化育人。中医基础理论源自中国传统文化这片膏腴之地,只有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经典素材,才能更好地解释中医基础理论。比如,可以用古代哲学类比的思维方式解释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意象”。《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的形象就是圣人对世界的看法,因此对它的描述如果恰当的话,就称之为形象。形象思维的意义在于:当研究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我们从一组事物中提取出“形象”的本质作为研究对象,然后“类比”将万物按照其自身的本质属性归属于该项目的本质,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观物取象”就是通过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及其现象进行观察,比拟而取之,并予以深刻的哲理[2-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思维渗透到中医中,成为中医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之一。(1)在阴阳学说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水与火对立起来进行讲解,水与火又分为阴与阳,水为阴,火为阳;(2)讲解经络时,可以把经络比喻成大自然中的河流;(3)解释外感六淫之寒邪时,寒邪的特性“性凝滞、主痛”,我们可以联想到冬季天气寒冷,地面上的水凝结成冰,从而类比得出寒邪既会使人体感觉到寒冷,又会阻滞人体的气血和津液等;(4)在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绪论时,教师要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及各医家、名家、代表作等,介绍经典案例和名医的成长故事、当时的行医风格、医德医风、仁心仁术等,让学生耳目一新,既牢牢记住各医学名家及其代表作,又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通过各种路径自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大一新生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3 培养学生传承、创新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4],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引导和鼓励学生传承、创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产生的促进与抑制作用,研究其优点与缺点,深入挖掘中医学的原始内涵,扬长避短,将传统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正源源不断地输出,全球各地陆续建立了孔子学院,深受学者和百姓的喜爱。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相统一”等思想也在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如《内经》中的“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就是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自然环境和阴阳、四时、气候等因素对疾病的不利影响。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我们可分析一些经典案例,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中医学中的“左肝右肺”,并不是简单地指肝与肺的具体位置,《黄帝内经》中“左肝右肺”学说深入、准确地概括了肝和肺的基本生理功能:肝对应东方,主上升,春天万物生发,日月东升;肺对应西方,主下降、沉降,秋天万物开始枯萎凋谢,日月西降。若学生能真正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在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时自然水到渠成。另外,在古代中医名词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不同章节、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内经》中“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用生克胜复原理来解释“五运六气”的发展变化规律。此外,五脏、六腑、十二经、八经、三阴、三阳、五阴、六阴、五脉等,则是运数思维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在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中营造学习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传承、创新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勇担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实践
2.1 挖掘教材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导学生学会用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去理解、思考、分析,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2020年6月,我校传统文化课题组对中医类专业学生开展了中医相关传统文化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一般,对某些方面知识的掌握存在明显不足;由于受现代教育、科学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知识应用能力差,在传统养生观念、思维方式和定性分析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自觉意识。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自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要立足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目前,我校中医学专业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5]教材包括绪论、精气学说、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养生等内容,我们可将其归并为4个模块:一是绪论,二是学说(精气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三是体质与发病机理,四是预防与养生。然后教师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相关理论、核心内容对应起来。例如绪论部分,教师在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简史时,分析解说各医家的代表专著和成长历程,同时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医者仁心、传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在讲授病因病机内容时,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辨证思维方式融入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各模块对应的传统文化元素见表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媒介和平台。比如,可以引用历史典故、民间文化传承的经典案例、名人故事等,将这些素材分层次、多批量、间接融入教学,让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不再难以理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中医基础理论无处不在。社会在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合理利用移动网络,充分借助钉钉直播、学习通、雨课堂、学堂在线、云班课、中国慕课等平台方便、快捷的优势,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素材以短文、短音频、短视频、案例、直播等形式推送给学生。比如,在讲解病因病机部分的“七情致病特点”时,学习了“悲则气消、思则气结”知识后,我们可以联想到《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林黛玉悲伤过度的案例,对她因悲伤致病进行分析讲解,过度悲忧会耗损肺气,因此林黛玉经常出现精神不振、气短、咳嗽、胸闷、少气懒言、咯痰、食欲不振、意志消沉等一系列临床典型症状。再如,讲解病因病机部分外感六淫知识点时,我们播放二十四节气介绍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气候的变化与外感六淫息息相关。
2.2 指导学生研习古代经典著作和中医典籍
中医基础理论包罗万象,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孙思邈认为,凡欲为大医,必须涉猎群书。清代医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而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要学习中医,就必须广泛阅读经典著作,如《周易》《道德经》等。古代典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潜心研习古代经典著作和中医典籍,学习古人的思维方式,研究古代名医名家学习、传承、发展中医的路径。教师可以从《灵枢》《素问》《诸病源候论》《山海经》《诗经》等古代经典著作和中医典籍切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兴趣。
3 拓展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路径
3.1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最基础的课程,一直以来授课教师以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有其合理性,在高职高专学时不足的情况下,能保证知识的衔接性和完整性。然而,传统讲授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氛围沉闷,难以调动学习热情。案例教学法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通过大量临床案例来解释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所学内容进行病案分析,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对临床案例进行分析,提高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收集大量古代经典临床案例并融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提高教学质量。
3.2 品经典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开展项目化教学,将品经典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如举行“强经典,学中基”活动,通过阅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和中医典籍,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开展中医经典书目诵读大赛、针灸推拿大赛、中医辨证能力比赛等活动,启发学生理解课堂知识。
3.3 线上线下相结合
师生联动,教师提前进行教学设计,课上与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在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时,可以引入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播放教学视频,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4 理实一体化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观看日出和日落,带领学生上山和下山,感受阴凉和温暖,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古人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阴与阳的。在讲解五行学说时,课后用拓展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五行的变化和运动。在深入讨论藏象学说的基本脏腑联系时,可采取由学生表演情景喜剧的方式,通过类比等多种方式深刻认识脏腑的基本生理机制及其功能和特点,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
4 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将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融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化素养。目前,在中医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实践较少,因此中医专业课程教师应肩负起文化传承使命,不断研究和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将传统文化和中医学专业教学相结合的理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