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张榕轩、张耀轩对客家精神的践行与发展

2022-12-06苗体君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客家人兄弟

苗体君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在中国近代华侨史上,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是闻名遐迩的华侨实业家、慈善家和爱国侨领。他们出生在广东梅县松口溪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地道的客家人。张榕轩(1850—1911),名煜南,家名爵干。张耀轩(1860—1921),名鸿南,家名爵辉。兄弟俩年轻时,前往荷属苏门答腊岛谋生。他们披荆斩棘,悉心经营种植业,领导华侨开设商店、建设屋舍,使一片荒凉的日里变为商贸发达、百业兴旺的苏门答腊岛的省会棉兰。兄弟俩也因此成为“棉兰开埠之功臣”,并因此被荷印殖民当局委任为华侨领袖。最为可贵的是,兄弟俩富而思源,不忘报效国家。“他们慷慨解囊,兴学校、赈灾民、修桥梁、筑道路,以图改善民生;他们敢为天下先,开铁路,办银行,为振兴国家经济竭尽绵薄;他们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第一次腾飞尽心尽力”[1]。

学术界关于张榕轩、张耀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有饶淦中、肖文评主编的论文集、奏牍书信集等①;二是生平、思想及业绩的研究,主要有黄琦文、黄浪华、林馥榆、黄贤强、白月等撰写的论文等②。而关于张榕轩兄弟与客家精神的研究,依然没有专门的著述及论文。2013 年3 月17 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2]客家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开展张榕轩兄弟与客家精神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张榕轩兄弟二人在兴办实业及慈善事业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践行、发展出了伟大的客家精神。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 方面。

一、践行、发展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

历史上,当蒙古大军一路追杀,客家人跟随南宋的皇帝长途跋涉,他们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为了躲避战乱,去开辟山林,在贫瘠的山区走出了一条艰苦卓绝的发展道路,锻造出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优良品质。客家人正是以其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而著称于世。

宋元以后,中国南方由于远离中原王朝,王朝变迁的烽火波及不到南方,所以南方人口急剧膨胀,各地都面临着人多地少的问题。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江浙一带主要是围湖造田,湘赣一带主要是筑垸造田,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是在浅海地带筑堤围垦、营造沙田,而居住在山里的客家人则只能开辟梯田。特别是张榕轩、张耀轩兄弟祖上所在广东东部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风凰山脉、释迦山脉等,最高峰一般都在海拔1000~1500 米,这些山脉与200~800 米海拔的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盆地。这样的自然环境,给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客家先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采用从中原带来的先进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在发展粮食种植的同时,利用山区发展经济作物,还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手工业。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到了明代特别是明末清初,粤东客家人聚居区已显露出山区经济的特色。客家先民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兴家的传统美德,以杰出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开拓自己的家园,为客家后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张榕轩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读私塾期间,张榕轩品学兼优,只因家境贫寒而辍学。随后,张榕轩帮助其父亲张熙亮在梅县松口墟镇经营米谷、杂货等小生意,开始初涉商业。胸怀大志的张榕轩岂能安贫立命,为此,他曾经对他的父亲慷慨激昂地说道:“大丈夫既不以文学致身通显,则当乘长风破万里浪,立功名于海外,安能郁郁久居乡曲间乎!”[3]108张熙亮赞赏儿子的远大志向,便答应年仅17 岁的儿子随水客到南洋去创业。

明清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封建统治者对外实施禁海,张榕轩赴南洋时,正值海禁初开之际。“红头船”是当时沟通潮汕地区与东南亚一带航运所使用的帆船,这些船因船头油刷为朱红色而得名。张榕轩与客家先民一样,历经艰辛,从汕头港口乘坐红头船经20 多天海上风浪的浪颠后最终抵达荷属巴达维亚,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刚到巴达维亚的张榕轩举目无亲,只得去投奔大埔县籍客家人张弼士,并在其公司任职。张弼士也就是张裕葡萄酒的创始人,比张榕轩大10 岁。张弼士16岁来到荷属巴达维亚,做过帮工,开过商行,采过锡矿。张榕轩到巴达维亚时,张弼士已是当时海外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巨富。张榕轩凭借诚实守信、勤劳刻苦、善于经营,而深得张弼士的信任与赏识,并被委以重任,在商务往来上,张弼士都让张榕轩放手操办。慢慢地张榕轩便有了一些积蓄,随后,张榕轩发扬客家先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辗转来到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地区。当年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叫日里埠,还是一片荒芜之地,这里属于典型的雨林气候,而且土地肥沃,虽然荷兰殖民当局早有开发日里埠的议案,但迟迟没有实施。20 岁的张榕轩到达该地后,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客家先民善耕的特点,把蛇虫遍地、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看作是自己“英雄用武创业之地”[3]109,创设“万永昌公司”,经营商业和垦植业,并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烟叶、橡胶等经济作物,很快便事业有成。可以说张榕轩把客家先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移植”到海外,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荒无人烟的日里埠进行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践行、发展了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客家人从中原南迁广东,需要翻越千山万水,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完成长途迁徙。而且到了南方后,除了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当地土著人“围攻”,所以客家人在南方要生存下去,他们就必须做到精诚团结。从客家人房屋的建筑中,就可以看出客家人家族内部具有高度的团结性。客家人在建造那些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巨大民居时,资金的筹措、地点的选定、房间的分配等等,没有一个高度有效的组织系统和议事程序是绝对难以成事的。慎终追远、崇敬祖先是客家人精诚团结的一种方式。祖先既有狭义的祖先,即与本宗族有血缘关系的直接祖先;也有广义的祖先,即历史上出现过的有作为、有贡献的客家人,被后人作为神明崇拜。随着历史的进步,以宗族关系为纽带的客家人的团结精神,在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19 世纪末,客家人中间出现许多非一族一姓的民间组织,这些民间组织,在人员构成方面已不限于某一亲族,而往往是以某地区同乡会的形式出现。这种社团组织很快就发展到了印尼。

年轻的张榕轩到巴达维亚谋生时,在人地生疏的情况下,就是靠客家人的精诚团结,而投奔到广东大埔籍客家人张弼士的门下任职。当稍有积蓄后,不安于现状的张榕轩便离开了张弼士,凭借其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到荒凉的棉兰进行创业尝试。当创业取得一些成绩后,1878 年,雄心勃勃的张榕轩正是靠客家人之间的诚信简朴、精诚团结,与张弼士合资在爪哇日惹开设垦植公司,经营橡胶、椰子和茶叶,先后开辟了七八个橡胶种植园,还有茶叶加工厂,园区面积大到百余里,拥有工人数千人。当时张弼士曾连连称赞张榕轩:“后生可畏,后生可畏!榕轩,敢想敢干,这才是客家才俊啊!”[4]而后,又是靠客家人的诚信简朴、精诚团结,与张弼士合资创办了“日惹银行”,以调剂全埠侨商的金融。经十余年的锐意经营,其拥有的资产已达千万荷盾,成为商界翘楚。张榕轩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他也感到非常缺人手。1879 年,张榕轩邀请在梅州老家的亲弟弟张耀轩来棉兰协助他的事业。从古到今,中国的很多家庭里,亲兄弟之间往往因为财产的纠纷或者其他原因而矛盾重重,有的大打出手,有的对簿公堂,而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却秉承了客家人诚信简朴、精诚团结的精神,使事业越做越大、越战越强。张耀轩天资聪敏,也是一个杰出的经商奇才。在哥哥张榕轩的提携下,张耀轩在商界大显身手。他除了协助兄长发展事业外,凭借其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大胆在西利勿拉湾购买下一大片土地,用来种植橡胶,并以此成为当地第一个种植主。在张耀轩的辅佐下,张榕轩如虎添翼,事业突飞猛进。随后,兄弟俩又进军房地产业,开始在日里广建房舍。他们又与其他华侨开设商业区,成为后来棉兰的商业中心。

当时华侨富商汇款资助家乡亲人,或在祖国购置产业,只能到荷兰殖民当局的银行里办理汇款手续,所以荷兰殖民当局银行处于独家垄断的地位,而且手续烦多、汇费高昂。为了方便华侨汇款,张榕轩兄弟独具慧眼,以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大胆投入巨资,创办了棉兰第一家华侨私人银行——日里华侨银行。借助日里华侨银行创办的成功,张榕轩兄弟决定进军祖国的金融业,并以此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以实现其“实业报国”的理想。张榕轩兄弟的这一大胆决定,是他们锐意进取创新精神最好的诠释。他们本计划集资千万元在北京创办“华侨同裕银行总行”,并在上海、广州、香港、槟城、新加坡等地开设分行。但由于时局混乱,革命党随时都有推翻大清帝国的可能,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张榕轩兄弟俩审时度势,只得暂时放弃了创设“华侨同裕银行总行”的计划。

1897 年,应清政府邀请,张弼士回国商议筹办中国通商银行事宜。回国时,张弼士已熟知张耀轩善于筹划经营,出于对张耀轩的信任,张弼士将其在东南亚的所有企业全部委托张耀轩代理,很快张榕轩、张耀轩兄弟便一跃成为东南亚实力雄厚的财团之一。随后,张氏兄弟与张弼士合股在荷印巴达维亚和亚齐创办“裕昌”和“广福”两个远洋轮船公司,经营客运与货运,打破了外国人对海运的垄断。1910 年前后,张耀轩应张弼士之邀请,前往巴达维亚,会见当地侨商许金安、李全俊等,参与筹办“中华银行”,在总股份600 份中,张耀轩大胆认购了三分之一。自此,张耀轩把实业进一步扩展到了瓜哇岛,其经商才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张榕轩、张耀轩兄弟从事实业、商业的实践,践行、发展了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三、践行、发展了崇文重教、回馈社会的感恩精神

梅县客家先民来自于中原,多出自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出息。穷则思变,山区贫困、艰苦的生活环境激发了梅县客家人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品格。所以梅县客家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这是梅州客家地区文化发达的重要原因。在现代教育兴起前,客家人用宗族教育来传承文化。他们聚族而居,为了家族的繁荣兴旺,大力创办族学。所以,客家男人出洋发了财,都会争着向家乡投资教育,办学堂,捐建校舍和捐献图书、设备等,崇文重教、捐资助学早已成为客家人回馈家乡、感恩家乡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张榕轩小时候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像其他客家男人一样外出谋生。在事业取得成功后,张榕轩、张耀轩兄弟秉承客家人崇文重教、回馈社会的感恩精神,曾“捐资五千元光洋给梅县松口公学”[3]114,还捐助过松口高等小学、溪南公立小学等,以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与同时代其他事业成功的客家人相比较,张榕轩兄弟视野更加开阔,其回馈社会不局限于出资办学。为挖掘、整理嘉应府的文化资源,1901 年、1911 年,张氏兄弟先后出资辑录了嘉应所辖五县从宋代至明清400 多位先贤的遗诗,为遗诗取名《梅水诗传》。1898 年,还慷慨出巨资印刷了由输林院检讨温仲和编纂的《光绪嘉应州志》,共12 本32 卷。张榕轩还捐资印刷了嘉应州著名女诗人叶壁华的作品《古香阁诗集》。他还捐助印刷嘉应州《张氏族谱》、修缮张氏祖祠及张氏历代先祖祭祀费。此外,张榕轩兄弟还主持了家乡的多项公益事业,曾为梅县松源河口、盘安石桥、松口南岸数百丈河堤等捐资,还斥资设立松口、汕头等乐善社,以体恤贫苦乡民。

张榕轩兄弟回馈社会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家乡嘉应州,而是放眼全国。当陕西出现旱灾、北京发生饥荒时,张氏兄弟虽远在南洋,但他们得知消息后,都会及时拿出巨款进行赈济。在教育方面,1902 年张榕轩兄弟慷慨捐出8 万两白银给粤督陶子方用于筹建“武备学堂”,还捐赠给香港大学11 万元,并以张耀轩的名义为广州岭南大学捐建一座两层的“耀轩楼”。此外,福建龙岩见峰桥、五星桥和香港华东医院、广东深水浦医院、上海广东红十字会及孔教会等,张氏兄弟都捐助过巨额资金。

张榕轩兄弟还积极回馈自己创业的发迹地棉兰。“你在哪里立地,就要在那里顶天。”[5]这是印尼当地的一句谚语。张榕轩兄弟深知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棉兰的社会条件,所以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以感恩之心积极回馈棉兰这一方土地,协助棉兰当地政府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以顶起棉兰这片天。当时的棉兰地区,有200 多座种植园,这些种植园绝大部分为荷兰殖民者所有,而种植园里的劳工大都是从中国广东、福建等地骗来的,被称为“猪仔”。这些劳工每天要工作13个小时,月工资只有6.5元荷兰盾,而每月的生活费就要4.35 元荷兰盾,还时常遭受处罚,这些“猪仔”十年八载都无法赎身。张榕轩兄弟十分同情这些劳工,慷概解囊为他们赎身,让他们跳出被奴役的火海。

近代的中国,随着半封建半殖民化的加剧,广东、福建等地大批破产的难民纷纷涌入印尼,来到棉兰。加上苏门答腊岛火山的爆发,印尼当地的难民也纷纷拥入棉兰,很快棉兰就人满为患,出现了遍地哀鸿的惨状。张榕轩兄弟“秉慈祥之德怀、恺悌之心”[5],积极参与赈灾,还建立了收容所,不管是华人难民还是印尼难民,一律收容。对于难民中想回原籍而没有盘缠的,张榕轩兄弟主动给他们盘缠;不愿意回原籍的,张榕轩兄弟就帮助他们找工作,或者培养他们一技之长,让他们能自食其力。为了收容患病的难民,张榕轩兄弟还创建了济安医院和一家麻风病医院,免费为难民治疗。此外,为了能让暴死的难民入土为安,张榕轩兄弟还修建一座义山,专门收殓那些无人问津的逝者。

作为客家人的张榕轩兄弟本就崇文重教,所以回馈棉兰社会自然也少不了兴办教育。随着棉兰商业的飞速发展,20 世纪初的棉兰已有华侨3 万多人,华侨商店已多达1000 间,但却没有一所华文学校。1908 年,张榕轩兄弟捐资创办了敦本学校。敦本学校不仅是棉兰创办的第一所华文学校,也是整个苏门答腊岛第一所华文学校,可以说张榕轩兄弟开了棉兰地区民办华文学校的先河,而且敦本学校对入学学生实行的是免费教育。此外,张榕轩兄弟还以更高的国际视野,捐款给荷兰人的子弟学校,用以改善他们的教学条件。另外,他们还为当地土著居民创办了一所女工学校。

总之,伴随着张榕轩兄弟创办实业的成功,他们秉承着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文化习俗,以一颗感恩之心回馈家乡教育、公益事业。难能可贵是他们打破传统,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将感恩之心推及家乡以外的中国地区,甚至侨居地印尼,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践行、发展了崇文重教、回馈社会的感恩 精神。

四、践行、发展了与时俱进、光耀中华的爱国精神

在历史上,客家人曾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历史责任感、民族自尊自信心的社会群体,具有着极强的家国情怀。在进入近代以后,客家人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树立起自信、自强和主观奋斗的精神,重新调整、更新和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其家国情怀下的国家观。

1895 年,张榕轩凭借其创办实业的成功,由时任清朝驻新加坡总领事、梅州八贤之一的黄遵宪举荐,出任中国驻槟榔屿副领事,正式步入仕途,随后便开始参与国事。晚清后的中国,政权更替频繁,而张榕轩兄弟总能顺应历史潮流而动,做到了与时俱进,把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表达、展示得淋漓尽致。他们“曾热心捐巨款为清廷筹集海军经费,筹办京师医局以及赈济陕西、北京天灾饥荒等,受到清廷嘉”[3]116。因为国捐助救济款额巨大,1903 年,张榕轩奉旨赏加头品顶戴;1905 年被授为花翎二品顶戴候补四品京堂;1907 年,奉旨特赏“三品京堂”;1909 年,奉旨赏给“待郎衔”。

1903 年,张榕轩应清政府邀请回国,“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 九月初五日,张榕轩京卿在京城皇宫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召见,商国是。”[3]116当时这是国家给予个人的一种最高荣誉。“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十月二十六日,张榕轩京卿在京城皇官第二次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召见……面陈兴建潮汕铁路乃发展潮梅地区经济之利国便民大事,得到慈禧太后嘉勉。”[3]116“清朝光绪三十九年(1903 年) 十月,慈禧太后为张榕轩五十大寿题‘寿’字书法条幅及一赠国画‘牡丹富贵图’和玉如意,以示祝贺。”[3]117随后,张榕轩向清廷呈请,“方今回家举行新政,首先铁路为大宗”[6],正式提出了修建潮汕铁路的计划,并获得国家批准。潮汕铁路南起汕头,北迄潮安,共42 公里,为此,清廷还派詹天佑到潮汕地区进行实地勘测。后又经英国人估价,潮汕铁路全部预算为180~190 万元,张榕轩、张耀轩各出资100 万元。1904 年,潮汕铁路正式开始动工建造。1906 年10 月,铁路全部干线完工,同年11 月16 日正式通车。潮汕铁路是“清朝末年华侨资本兴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近代第一条商办铁路”[7]。为表彰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建造潮汕铁路的功绩,清政府授予张榕轩三品京堂候补,很快又提升为考察南洋商务大臣,负责南洋商务事务。张耀轩也先后被清廷授为“花翎三品卿衔江西补用知府”、“四品京堂候补”、“三品京堂”及“南洋商务钦差大臣”。

晚清时期,中国政坛复杂多变,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总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他们在支持晚清国家近代化建设的同时,还暗中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秘密捐助巨资给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所以张榕轩兄弟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是有功的。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曾亲笔题赠“博爱”两个字的书法条幅赠与张耀轩。张耀轩还被民国政府农商部聘为“高等顾问”,民国政府还给张耀轩颁发了“急公好义”的牌匾,赏授“三等嘉禾章”。当时,张榕轩已经逝世。1918 年,张榕轩的遗孀徐太夫人70 大寿,时任民国总统冯国璋、财政总长王克敏、外交总长陆徽祥、陆军总长段芝贵、交通总长曹汝霖、交通次长叶恭绰等民国政要都题匾祝贺,这些都足见张榕轩、张耀轩当时对国家贡献之大。可以说,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北洋政府时期,张榕轩、张耀轩兄弟用实际行动践行、发展了与时俱进、光耀中华的爱国精神。

综上,张榕轩、张耀轩在印尼兴办实业及慈善事业取得成功的同时,通过其兴办实业及慈善事业的实践活动,践行、发展了伟大而独特的客家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注释:

① 参见饶淦中主编:《楷范垂芳耀千秋:印尼张榕轩先贤逝世100 周年纪念论文集》,香港日月星出版社2011 年8月第1 版;肖文评、饶淦中主编:《海桥飞鸿:晚清侨领张榕轩奏牍书信集》,大中华文化出版社2021 年11 月第1 版。② 参见黄琦文:《华侨张榕轩、张耀轩与潮汕铁路》,《汕头大学学报》1989 年1 期;黄浪华:《棉兰地区的开发功臣——张榕轩纪念馆巡礼》,《海内与海外》2012 年3 期;林馥榆:《华侨实业家张榕轩:潮汕铁路的建设者》,《潮商》2012 年5 期;黄贤强、白月:《从<张榕轩侍郎荣哀录>看张煜南的跨域人际网络》,《华侨华人文献学刊》2015 年1 期。

猜你喜欢

客家人兄弟
客家人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笨柴兄弟
行酒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落难两兄弟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搞笑逗图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