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华:扎根基层“小”舞台,舞出人生大精彩
2022-12-05田祥玉
田祥玉
当我们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就定能收获“苔花”开成“牡丹”的骄人成绩。这是父亲告诉她的朴素道理,也是这位扎根基层13年的年轻干部,一直都在践行的人生格言!
党的二十大代表雷晓华是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代表。扎根偏远乡村13年,这位85后乡镇党委书记带领群众,把一个“边境”贫穷小山村打造为年入千万元的明星乡镇。雷晓华用亮眼的成绩,兑现了10年前的入党誓言:“只有用心为人民群众着想,才能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心中。”
大胆尝试,“绿水青山”也能变“金山银山”
2022年10月26日上午,景宁县毛垟乡红星街道岗石畲寨岗石村讲堂。伴随悠扬的畲歌,雷晓华与20多名父老乡亲围坐在一起,正在声情并茂地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雷晓华从北京回来后顾不上休息,当天就走村入户,向群众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鼓干劲,谈发展,这已是她回来后3天中的第4次宣讲。“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后,我为祖国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深感骄傲和自豪。”雷晓华说,她会以身作则,带领党员、群众,真正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毛垟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雷晓华所工作的毛垟乡曾是典型的“空心乡”,山多路少、交通不便,九成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她以党建引领红色旅游和苔藓产业融合发展,使得旅游、苔藓产品收入都超千万元,毛垟乡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新路子。
小舞台上舞出大精彩,作为乡镇党委书记的雷晓华功不可没。
2010年,雷晓华考入景宁县大均乡人民政府,从驻村干部、文化员、乡团委书记干到党政办副主任。2013年入党后,雷晓华更加坚定了在基层干一辈子的决心。
2014年,她出任毛垟乡副乡长。这里山多路少、交通不便,九成村民带着孩子外出务工或经商,在家留守的多是老人,昔日温馨热闹的地方已经变成了“空心乡”。大家都知道毛垟乡是块不好啃的“硬骨头”,但雷晓华笑了,因为从小她就敢于挑战各种不可能。
得知炉西村有一系列红色故事,雷晓华马上请来党史专家挖掘验证,带着村干部全力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不到半年就推出了一系列红色旅游套餐。
2018年,雷晓华又为毛垟乡引入苔藓产业。2020年,毛垟乡以红色旅游赋能全面小康的做法,被纳入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浙江样本。周边乡镇就纷纷效仿,雷晓华没有气馁,2021年春节刚过完,她带着由乡干部和党员组成的“双招双引”小分队,踏上招商之旅。5小时火车,她满心想的都是苔藓那点事儿。
最终,雷晓华的真诚、自信和丰富的苔藓知识,打动了中国苔藓专家、深圳仙湖植物园研究员张力博士。他不仅亲自担任毛垟乡的乡村振兴顾问,还带着一批苔藓学术专家及技术团队组成了毛垟乡的智囊团。
一个更宏伟的目标浮现在雷晓华脑海:要把毛垟乡建设成浙闽最大的苔藓智能化育苗总部基地。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他们不约而同地点头道:“你肯定行!”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大家纷纷夸赞小雷书记有本事,却不知道她之所以屡创奇迹,其实与儿时就养成的独立自信、坚韧顽强品格以及强烈责任感不无关系。
迎难而上,小“苔花”也能开成大“牡丹”
雷晓华是丽水市莲都区人,父母都是畲族。四五岁时,雷晓华就知道:作为家庭一分子,必须承担扫地、洗碗等家务;七八岁时,每周要为家人做两三次饭;再大一些,父母干农活儿也会带着雷晓华,比如他们下田插秧,她就要负责拔秧苗。
这种自然而然的家庭分工让雷晓华从小就知道,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有必须要承担的义务。“儿时帮父母分担家务,现在在乡里工作,我就得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
雷晓华的父母都是农民。爸爸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不是坏事,你都可以去做!”他鼓励孩子勇敢尝试,即便是玩,也要玩出名堂来。
时隔多年,雷晓华依然记得1991年夏天,6岁的她做了人生中的第一顿饭。米饭煮成了夹生,她害怕被父母批评,没想到他们却吃得很开心。
妈妈说:“饭虽夹生,可你炒的鸡蛋很好吃啊。”爸爸也不停夸赞雷晓华:“我们没让你做饭,你却替我们做了。第一次做已经很不错了,相信下次会更好!”
第一次做饭就得到父母肯定,雷晓华很开心,从那以后经常下厨。大约7岁时,她已经能轻松做出三菜一汤。“做饭对一个五六岁小孩来说不是小事,但父母的鼓励让我觉得只要不断尝试,一定能做出美味的饭菜!”雷晓华说,也正是小时候经常做饭的经历,让她很有韧性,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不害怕,反而想去试试看。
“妈妈不怎么管我,打我记事起,她就把我当成大人。上学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洗澡、跟谁去玩儿,她从不过问。但如果我调皮捣蛋欺负别人,她不会原谅。”妈妈的放手,让雷晓华养成了独立自信的性格。
雷晓华妈妈特别热心,村里有些老人只懂畲语,她就抽空儿教雷晓华学畲语。“这样老人需要帮助时,你才听得懂。”妈妈说。
雷晓华爸爸二胡拉得非常好,下雨天或农闲常常在家里拉二胡。村里老人围过来,雷晓华就会在二胡伴奏下唱畲语歌。她声音清脆婉转,大家都很喜欢听她唱歌。有时候,她还会自己编畲语歌唱给老人听。
儿时的雷晓华一心想跳出农门,走出山野去大城市。18岁那年,雷晓华考上丽水学院音乐专业。她的民歌唱得很好,钢琴九级,加上性格开朗活泼,深受周围人喜欢。如果顺着这条路往下走,她的人生很可能比现在要轻松得多。但毕业前夕,雷晓华却做出了令人惊讶的选择:去农村,把青春奉献给那片淳朴也贫穷的土地。她打小就自己做主,所以父母也没反对。
在大均乡工作时,母亲教的畲语帮了大忙。大均乡是畲族聚集乡镇,这里的老人基本只会说畲语,一般年轻人都听不懂,而雷晓华却可以用流利的畲语跟他们唠嗑。为了跟老人走得更近,她把党的政策翻译成畲语唱给他们听。
去毛垟乡工作后,雷晓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管家婆”。这里的老人习惯大事小情都找“小雷书记”。只要接到求助电话,无论何时何地,雷晓华都会马上帮忙,全乡有200多位老人,个个都是她的“铁杆粉丝”。
“往群众家跑得勤了、聊得深了、做得实了,群众眼里才能有你,心里才能信你。”可是父母的家,雷晓华回去得越来越少。
女儿在乡里工作,即便是周末节假日,住在城里的父母想见雷晓华一面都很难。回家路程并不远,但好不容易回一次,不是还没到家就接到电话要掉头回去,就是饭吃到一半放下碗筷往乡里赶。
看到女儿这么辛苦,父母很心疼。“没想到她读完大学又回农村了,工作很辛苦……”雷爸爸说的时候,脸上有心疼也有自豪。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这首《苔》,雷晓华特别喜欢,也真的把不起眼的“苔花”变成了盛放的“牡丹”。2021年,雷晓华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2022年6月,她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2022年10月23日,刚参加完党的二十大的雷晓华告诉记者:乡村“承包”了她的整个青春,她陪乡村發展,乡村也伴着她成长。她说:“人们都说年轻人贵在有想法,而乡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可以让你的想法真正变成现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希望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用我们的奋斗来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也期待更多人才向乡村涌流,一起在基层‘小舞台,舞出人生大精彩!”
(感谢浙江省丽水市妇联、景宁畲族自治县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