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语心解之: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2022-12-05彭旭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儿孙俗语家风

彭旭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这句俗语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面对教育内卷,父母能不能做做减法?

近年来,国家推行“双减”政策,然而,一些父母的焦虑并未随之减轻。面对家庭教育的各种“内卷”现象,承载着传统家风的俗语中或许有些观点值得借鉴。比如,《增广贤文》中“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这句俗语,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角度来理解。

从生理角度来看,每个人出生都带着家族的遗传密码。基因是决定个人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也是具有先天决定性的内因。尽管后天父母在营养、教育等方面为孩子创造了优越条件,但充其量仅是改变了起次要作用的外因。后者对提升孩子未来发展的“天花板”不仅奏效甚微,反而有可能产生压抑潜能、扼杀天性、干扰创造力等副作用。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基因,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福。父母作牛作马,不仅不会增加还可能会减损孩子的福。“儿孙自有儿孙福”意味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在这样积极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其未来发展必将是不可限量的。反之,父母跪舔子女的牛马模式,也会被复制成孩子未来被动、不自由的生活,由爱生害。

从心理角度来看,当今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高竞争性前所未有,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比以前更高。自尊自爱、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个人和家庭去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这些品质是每个心理健康的人本自具足、自然发展的结果。如果父母过多干预、代劳,容易让孩子习惯依赖,养成被动反应的行为模式,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如果孩子不理解父母当牛做马的辛苦,会导致“孝顺父母”观念淡薄,結果是家庭伦理关系错位。而能理解父母辛苦的孩子,又会产生很深的内疚感,在无力改变现状时,选择自我惩罚的方式作道德救赎,带来难以纠正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为儿孙作马牛相当于长辈潜在的道德绑架。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社会功能发展取决于家庭关系。将来能承担社会责任,始于从小承担家庭责任。父母为孩子作马牛,会让孩子失去承担责任的机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有了责任意识,将来进入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时养成孩子为父母长辈、家庭社会服务的观念。父母以身作则,在工作中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人民服务,退休后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奖掖后生,才是儿孙最好的榜样。一旦形成家风,将是儿孙之福、家族之福、社会之福。

总之,孩子的潜力是其先天的“福”,父母的榜样是后天的“扶”。扶上马再送一程,足以起步;将来行稳致远,则在父母的信任和孩子的自信。在日常的身教与言传中,家风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优秀家风的传承,既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也应成为全社会的任务。

猜你喜欢

儿孙俗语家风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中秋国庆喜相逢
勤劳节俭传家风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家风伴我成长
四川火锅(外一首)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