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基层治理的青羊式表达
2022-12-05小康袁帅成都报道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袁帅 成都报道
摄影/李志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强和创新小区治理指明了方向和遵循。加强小区院落自治管理,需要扎实推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不断提升群众自治能力,引导居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在小区治理中更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多方参与,共建共享,青羊区的老旧小区改造不局限于管网线、绿化等设施的硬件改造,更体现在居民自治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软件升级。
前置营造 助力小区改造更高效
为推进全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2017年,成都市设置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社治委)、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局等全国首创特色机构。
用青羊区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的话而言,社治委的首要工作就是将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所能够感知、体验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如何将国家的好政策转化成居民所能够感知的事物,基层民主如何活化生动?社区治理是一种鲜活的表达形式,这种表达也同样体现了在党建引领之下的基层民主。对于基层来讲,党建工作就是群众工作。”
而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如何让改造更高效?这都是绕不开的话题。青羊区委社治委发现,前置营造是很好的突破点和借力点。由此,今年3月,在本轮改造中涉及30个老旧院落的青羊区府南街道将前置营造具化,落地了“幸福改造系列课堂”,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居民们分享北京、上海以及浣花小区等青羊区当地老旧小区改造的成功案例,介绍老旧院落改造设计的要点。
而这种模式很巧妙地运用在了青羊区府南街道双清中路98号院落改造上。目前,双清中路98号院坚持党建引领和群众自治,聚焦保安全、强功能、优环境、重治理,管网改造、设施提升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而在现场,记者见到了参与院落改造设计工作的基准方中城市更新事业部主创设计师肖子颖,她和同事们既是青羊区老旧小区改造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出正式设计方案前,我们一般会在每个院落勘察不少于三遍。设计师首先会以专业视角全面观察小区需要改进之处。然后会同院委会、社区再勘察一次,这次就会边走边了解社区的改造需求。之后在幸福改造系列课堂上,与居民进行面对面沟通,再形成具体设计方案和图纸,并进行公示。最后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肖子颖说。
美美与共 为推进全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2017年,成都市设置了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局等全国首创特色机构。此次青羊区老旧小区改造,牵头部门便是青羊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图为百花潭公园。摄影/程从信
府南街道清溪社区党委书记邓红艳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很多改造意见不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是要做到居民全员满意。由此,幸福改造系列课堂的前置营造大大减少了施工中和完工后居民不满意的情况,提高了改造效率,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后续,街道还将推出一系列老旧院落改造相关课程,聚集吸纳行业内专家学者讲授老旧院落改造设计基础知识、思路手法、路径愿景以及改造后基层治理相关课程,以系列讲座为平台,搭建起居民、社区、街道、专家多方交流沟通渠道,更加有力高效推动老旧院落高水平改造,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老旧院落改造和治理新格局。
对此,青羊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老旧小区改造的关键在于了解居民心声,以往的小区改造均为以政府为主导的“要我改”,群众容易形成抵触心理,要将“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这样的改造才更能切实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需求。
形成家园意识 居民自治共治
据介绍,前置营造不仅化解了居民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摩擦,更是吸引居民共同关注焦点问题,构建政府、居民共同关心的公共议题,从而唤醒居民“家园意识”的有效路径。
针对居民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意见分散且不愿意缴纳维修资金等问题,青羊区将老旧小区改造设置为公共议题,找准老旧小区改造与居民利益连接的关键点,把改善居住环境、改后物业增值等作为议题核心,通过海报宣传、院落坝坝会、政策宣讲、参观示范院落等多种形式,推动居民逐步建立家园共同体意识,形成居民自我教育、自我宣传、自我动员的乘数放大效应,并带动小区居民主动拆除违章建筑50处,激发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家园意识。
家园意识增强后,疫情期间有出租车司机主动报名接送本社区的医护人员通勤,这是让社区工作人员没想到的,也让他们更坚定地坚持“党政主导引领、社会参与共建、居民自治共治”原则,按照“区级主导、行业支持、街道主体、社区动员、居民参与”模式,整合资源、多元共改,调动各方力量支持、参与改造,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以往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最大痛点在于缺乏后期管理,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改造好的小区大多三五年后又打回原形。鉴于此,青羊区本次小区改造采取了建管并重的长效治理机制,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将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融入改造全过程,按照“先自治后整治”的原则,构建基层协商、居民自治制度,探索专业化智慧化物业服务管理模式,健全小区长效治理机制。
在完善老旧小区治理工作路径上,青羊区采取两步走:一是整合社会力量提供工具包,引导居民协商制定物业费众筹标准;二是针对在老旧小区引入物业服务的各类困难和问题,邀请有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经验的专家、社工,组织开展专题答疑分享会,分享实务操作经验,为基层工作提供建议参考。据悉,截至目前,青羊区结合老改小区硬件软件一体推进的实际,不仅举办了老旧小区改造及长效治理研讨会,还邀请了全国老旧小区改造专家介绍先进地区做法,邀请全市20余家物业企业前来交流经验,共商老旧小区长效治理办法。
同时,为强化老旧小区治理能力支撑,青羊区针对府南、少城、西御河、草堂等4个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维修资金归集、长效物业服务机制建立等问题,组织开展2轮调研和督促指导,向街道社区提出了对策建议。结合开展“三服务三提升”行动,派出社治委干部蹲点4个片区,会同街道社区召开“院落坝坝会”、意见征集会等,深入开展群众宣传动员,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积极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同时还邀请市区“两代表一委员”走进院落建言献策。
此外,为持续构建物业服务机制,青羊区结合党建引领示范建设工作,总结推广苏坡街道“清源物业服务”模式;指导西御河街道组建党建引领的慈善组织,运用市场化逻辑运营管理辖区公共资源;在小福建营巷拆墙并院试点开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关爱服务、物业管理服务;挖掘府南街道清溪社区教师公寓、石人北路社区古殊庭院等老改小区引入专业物业机构的先进做法;总结少城街道祠堂街社区“居民自治+其他管理人”服务模式;推广草堂街道运用前置营造思路,在形成老改方案初期充分研究论证、问需于民,提升群众支持率、满意度的举措……居民自治理念在青羊区不断拓展着内涵外延。
“双密码”账户 撬动社区资金公开透明
“双密码”的银行账户你见过吗?在成都市青羊区,今年已经有九个老改院落在青羊区委社治委的牵头、协助下,自主选择与民生银行、工商银行、万向信托等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开设了这样的公开账户。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青羊区委社治委发现,居民不愿缴纳维修基金和物业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费用的用途、金额不公开、不透明。为此,青羊区委社治委创新试水开设“双密码”银行账户,由社区代开小区公共账户,以转账方式归集小区所有收益。社区的公共账户与手机小程序自动关联,方便居民扫码缴纳物业费。费用从公共账户支出前,物业公司要和居民代表进行商议。甚至在最开始设定物业费的资费标准时,也会听取居民代表的意愿。全体业主可通过手机小程序,用手中的“观察密码”登录账户,随时查询资金进出情况,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账户是真实存在还是只做个样子?”起初,有些居民对于“双密码”小区公共账户这一新事物感到好奇和质疑。青羊区委社治委的解决办法是,提供居民存入一毛钱进行测试的机会。结果显示,几分钟后小区公共账户就会存入这一毛钱,并被标注为“演示收入”。
小区公共账户的设立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公开透明、开放参与的物业服务模式建立后,草市街道双眼井社区“福珠苑”小区通过居民自管,物业费收缴率从原来的80%上升到99.5%,物业纠纷件数从原来的每年10件下降到现在的2件。
同时,为用好保障资金提供要素保障,青羊区还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安排部分社区发展治理激励资金,用于激励物业长效治理提升试点成效明显的小区。结合社区保障资金监督管理,鼓励社区按程序使用社区保障资金,将资金用于老旧小区治理等重点领域,支持老旧小区实现物业服务管理的前置营造和居民自治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