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南方”之“新”出走:现代汉语诗歌“破圈”之处

2022-12-05陈瑞迪

广州文艺 2022年10期
关键词:版图新诗现代汉语

陈瑞迪

现代汉语诗歌一直饱受自身“身份政治”和文化归属之摇摆性的困扰,无论是从白话诗创始人胡适将西方资源引为这一文类改革的依据时面对的强烈反对,还是闻一多审慎地将新诗定义为“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都体现了新诗创作者与新诗理论建设者在尝试与传统诗歌割裂,学习西方诗歌艺术的举动下,无法定位自身身份认同从而徘徊在中西之间产生的犹疑。这种身份焦虑随着排斥非西方话语的、政治格局和资本实力所导向的文学市场的建立,逐渐走向强化,“所有第三世界文化都不能看作是人类学所称的独立或自主的文化”①[美]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张京媛译,《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由1990年宇文所安所发出的完全否认现代汉语诗歌自身传统及其艺术价值的“世界诗歌”这一诘问可知,在20世纪末,现代汉语诗歌在国际上被边缘化的焦虑的确到了某个紧张时刻。

而著名诗人郑敏那篇著名的论说《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则体现的是国内新诗研究者本身“对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获得国际认可的强烈欲望”②奚密:《现代汉诗的文化政治》,《学术思想评论》1999年第5辑。。郑敏以索绪尔的语言学为依据,从语言的连贯性和继承性层面来指责新诗的语言对于传统汉语的“断裂”,并寄希望于自然变革的“语言的现代化”来达成新诗语言艺术的成熟与完满。

面对这种中西之间、双重焦虑的压力,海外华人学者奚密给出的是一个“现代汉诗”的命名方案,即将新诗成果的讨论范围从中国大陆扩大至东南亚等“华语文化圈”。“现代汉诗”这一概念,既关系到了近现代中国多年的离乱史,同样也关怀到了“现代中国”身份的逐渐确立,以及“文化中国”语境下,华语圈层内部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奚密的论著标题《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便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中国大陆,还是港澳台,抑或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奚密认为,现代汉语诗歌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有独立传统、表现在多异性的政治文化场中的交互性文类。这种交互性的文类有两个共同点:它们无可置疑是具有现代特征,或者说,在现代社会下“边缘化”的传统的;它们由汉语写就。奚密用这两个共同点囊括了所有华语文化圈层出现的现代诗歌,以求正视现代汉语诗歌多元化的艺术成就和其独立的主体性。

但奚密的命名也是一种悬置,在她的两本论著中,可以体现的是在“现代汉诗”概念及模糊、悬置的文化身份遮蔽下对于该时空范围内诗歌讨论的无所顾虑。一种现代汉诗的艺术传统可以同时分布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但这一传统从何而来,以何种形式从一个地区改写至另一个地区,这种文类内部的交流、移植和融合如何产生,又如何在多地区以固定的形态蔓延,乃至产生新的改变,奚密并未回答;而持续地使用“现代汉诗”这个概念的研究者,也鲜少正面回答这一疑问。“‘历史’的主要功能并非陈述事物展开的过程,而是为了标识某种文化身份……其实是为了说明自身某些历史原理与意识形态遗迹,而非这一时期内文学的生产、阅读、传播方式。”①苏晗:《新诗的“身份”与1990年代历史意识——以“世界诗歌”争论为起点》,《当代文坛》2022年第4期。“现代汉诗”这一命名对于不同地域政治文化异质性的悬置,却恰好成为现代汉语(或华语)诗歌理论建设过程中对于身份焦虑的反证。

本着“打破圈层”的目的而设的“现代汉诗”,将新诗成果讨论范围扩大至多区域及国家,却也无形中强化了理论、历史建构中的一元论叙事。在这样的一元论叙事中,现代汉语诗歌内部的多元与多样性——或者说文类的“肉身”被“现代性”“革命”“政治”“殖民”等范畴遮蔽,从而形成一个无法打破的圈层——因为身份焦虑而建立的一个“汉语性”,抑或是“中国性”这种不言自明的统一范畴,无益于对现代汉语诗歌成果的讨论与相关理论的建立,更是模糊了其进入当代世界视野的立场。同样地,以江南区域为讨论范围的所谓“南方写作”(或“南方诗学”)也面对着这样的无力感:“南方不应该是北方的进化论或者离散意义上的存在,进化论虚构了一个时间上的起点,而离散论虚构了一个空间上的中心,在这样的认识框架里,南方当然只可能是作为北方(文化或者权力)的一个依附性的结构。”②杨庆祥:《新南方写作:主体、版图与汉语书写的主权》,《南方文坛》2021年第3期。为了身份的凸显和合法性的自证,需要建立一个相对于中心区域的“去中心化”区域,但结果只能是归化到中心主义的语境中。

那么,现代汉语诗歌如何以一方水土与人文精神出发,在某种文类的共性之下,走出一元叙事和身份焦虑,走进当代和全球性视野呢?“新南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阅读杨庆祥《新南方写作:主体、版图与汉语书写的主权》这一文章,就会发现他划定“新南方”区域范畴的目的,与奚密提出“现代汉诗”概念,借此扩大对新诗成果的讨论范围有相似之处:“研究者往往会夸大其与大陆本土汉语写作的区别而将其孤悬于大陆汉语写作的范畴之外……我断定黄锦树这类的写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光谱中重要的一脉……他本身就内在于中国现代汉语写作之中”③杨庆祥:《新南方写作:主体、版图与汉语书写的主权》,《南方文坛》2021年第3期。,“他们抱怨现代汉诗乏善可陈,然而又完全忽视大陆以外的诗人和作品”④奚密:《现代汉诗的文化政治》,《学术思想评论》1999年第5辑。。相对于中国大陆的“北方”,甚至是已经被全球化和资本化裹挟的“江南”,这些已经被权力和政治象征所固定下来的地域来说,这是一块更加多元、更加游移与动态的版图,“新南方的地理区域主要指中国的海南、广西、广东、香港、澳门……同时也辐射到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习惯上指称为‘南洋’的区域”⑤杨庆祥:《新南方写作:主体、版图与汉语书写的主权》,《南方文坛》2021年第3期。。两者都为了证实现代汉语写作的多元性和生命性,将现代汉语文学版图依据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动线(或者说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文化具有很强的区别的文化群落),将目光投向广东、福建、台港澳地区,乃至“南洋”。

但两者又有根本意义上的不同。奚密所坚持的“打通文本内外”的研究方式,去探讨现代汉语诗歌写作共同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心理结构将她拉回了执着于“边缘”的认识方法中,从而又陷入了以政治背景和文化身份界定文学特性本身,模糊文类动态过程的循环中。而“新南方”下的文化版图意义则更像一个“飞地”:“如果南方主动拒绝这种依附性,那就需要一个新的南方主体……这并非一种以某个中心……为原点向外的扩散,而是一种建立在本土性基础上的文化自觉。”①杨庆祥:《新南方写作:主体、版图与汉语书写的主权》,《南方文坛》2021年第3期。

换言之,“南方”之“新”,不在于固守某种边缘性,而是紧抓它本身的地缘意义,成为一种动态时空本身,“即它是在空间位移的时空动态中展开自己的南方叙事”,是“一种处于或向往全球化,但又始终保持距离的中间状态”②徐勇:《“南方写作”的测绘与勘探——关于“南方”的疏离与亲近之可能性的分析》,《长江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而这种时空状态,其实很好地关怀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发展历史,也映照着未来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部分版图。回顾现代汉语诗歌发展史,不难看出,港澳台及“南洋”等异质于中国大陆文化环境的华语文化圈层,为现代汉诗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大陆的汉语诗歌走向民歌化、政治抒情化之时,台港澳和“南洋”地区却成为一个现代汉诗发展、交融的交互场域:台湾的余光中、郑愁予、杨牧、叶维廉等人对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地区现代汉语诗歌发展,存在着不小的影响,而香港也曾经成为台港澳诗歌交流的“公共地”:叶维廉就曾在香港逗留过很长一段时间,并与王无邪、昆南等人共办现代诗刊物《诗朵》。“新南方”的地理性给现代汉语诗歌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个性,与那个世界上对中国现代文化抱着保守态度的西方话语所喜爱的“古典静物”截然不同;“新南方诗歌”所具有的海洋性使得它作为现代汉语诗歌的一个脉络,却比中国大陆所谓“正统”的新诗更具有流通性——“沿着这两条漫长的海岸线向外延展……内陆的视线由此导向一个广阔的纵深”③杨庆祥:《新南方写作:主体、版图与汉语书写的主权》,《南方文坛》2021年第3期。,“新南方”成为一个具有本土化和抓地力的“起点”,内外贯通了粤港澳大湾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

而在当下及未来,“新南方诗歌”也展现了蓬勃的生长力和强劲的增值性。无论是广东,还是福建,抑或是港澳台,都在现代化都市面貌和地方文化融合下,涌现了一批“新南方”诗人:深圳的“打工诗人”许立志,广西北流的林白,带有都市化和岭南特色的杨克,居住在广州的少数民族诗人冯娜,台湾新生代诗人林婉瑜、叶青,香港的西西、黄灿然、廖伟棠,澳门的姚风……随着诗歌在网络世界的迅速流通,本就具有文化共性的“新南方诗歌”在将来势必会不断融合、交互,形成更保留自身特色,也更能走向全球的文类,构造出奚密等现代汉诗理论建设者所希望的现代汉语诗歌“另类传统”,一如弗里德里希在《现代诗歌的结构》一书中对欧美现代诗不容怀疑的口吻一样,“即使在明显可以看到影响之处也不需要将其解释为影响。这是出自同一种结构,也即同一种基本构架的共同之处”,从而让现代汉语诗歌以与西方普遍主义和世界资本流动对话的姿态,建立自身的主体性,打破“中/西”的夹角困境。“它的主权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单一性民族国家的限制,在这个意义上,政治(主权)无法抵达的地方,汉语的主权却可以预先书写和确认。”④杨庆祥:《新南方写作:主体、版图与汉语书写的主权》,《南方文坛》202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版图新诗现代汉语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助“绿”中国版图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金旅“新”版图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新诗画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视野与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