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音”和“声”谈老子音乐美学的现实意义

2022-12-05毕又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6期
关键词:老子美学思想

毕又文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引言

“音声相和”“大音希声”的思想来自古代圣人对文化现象的实践和体验,它不仅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特质,也概括了中国诸家思想的美学意义。

在阅读整理相关文献后,笔者发现,大多数文章都围绕音乐美学思想这一主题来开展研究,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与现实意义相联系的文章较少。笔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对当今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文化开放包容的今天,正确看待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以客观的态度对比中西音乐文化,从而传承与创新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辩证和谐的观念。其“音声相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已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室出土的《老子》帛书又出现了另一状况。在同一墓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帛书,甲本用篆书抄写,破损较为严重,并且出现了与传世本不同的“意声相和”;而乙本用隶书抄写,破损稍轻,与传世本“音声相和”。笔者结合史料与文献,通过阐述“音声相和”的合理性,分析“音声相和”的内涵。本文旨在努力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其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挖掘探索其现实意义。

一、“音声相和”内涵之辨析

通过马王堆文物的出土,就有专家学者猜测,究竟是“音声相和”还是“意声相和”?对此,专家学者展开了一场音意之辩。

李曙明先生认为,“音声相和”属于误传,“意声相和”才是正确的内容,并列举了理由。第一,李曙明先生认为在这部分内容中,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都属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音”与“声”属于同一范畴。第二,主体的“意”的运动,是音乐艺术的内容,其客体的“声”的运动,是音乐艺术的形式。“意声相和”即审美主客体相互转化,谓之“道”。第三,《老子》中怎么可能不出现“意”字,出现“意”字,也就补上了哲学、美学理论思维史料的缺环。

蔡仲德先生也对李曙明先生的上述观点作出回应。蔡仲德先生以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观点来解释“音”“声”关系,认为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相反的。另外,《老子》通篇的思想都在阐述“道”字,因此不出现“意”字是必然的,补上史料缺环也属于主观臆想,不能作为客观支撑理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音声相和”更为妥帖,它符合了古代文献中对“音”“声”的描写,首先要搞清楚“声”“音”概念,这是十分有必要的,《礼记·乐记》曾有过关于“声”“音”的描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此句明确地阐释了“音”“声”之间的关系:即声音有节奏、规律的排列组合,才称为“音”,因此,在声没有规律排列时,就不能称其为“音”,二者是属于对立统一范畴的。“音声相和”后,就是乐。

“音声相和”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老子辩证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揭示了暗含其中的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笔者在前文已经分别解释了“音”“声”的概念,以及“音声相和”的合理性。不仅如此,古人如此多的音乐思想,必然会体现在音乐实践中,或是千年前流传下来的乐器,或是流传至今的音乐理论思想,这些无疑都是对“音声相和”的最好佐证。

二、“音声相和”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以五声为核心的中国古代音阶

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对五声的描述,《左传》中提到:“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方建军先生曾在其文章中这样解释声、音、乐的关系:“声是音响的自然属性,音是人为而有序组织起来的声,乐则是人为选择并包含特定思想涵义的声音。”声、音、乐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层次,没有声也就没有所谓的“音”,有了音才能进一步发展为乐,而这个层次属性,与老子“音声相和”的前后辩证相照应。早在东汉,郑玄就曾说过:“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可以看出,由五声的排列,进而形成了五声音阶,而对音阶的使用,并对其赋予一定的内涵与意义,就形成了乐。

(二)音乐实践中的“音声相和”

《仪礼注疏》:“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士大夫判悬,士特悬。”《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 郑玄注:“ 郑司农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也就是说,作为诸侯的演奏规格,钟磬架应排列三面,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排列也与记载相吻合。曾侯乙墓中室除了有钟、磬、琴、瑟、笙等乐器之外,还有许多不同规格的鼓。这也就是王公贵族才能享受的钟鼓之乐。鼓作为打击乐器与琴、笙等管弦乐器相互配合,协同演奏,也是对“音声相和”观念的实际体现。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丝竹乐、吹打乐等形式。现如今,我们经常听到的就像中国戏曲中的文场和武场,其具有节奏的锣鼓等乐器发出的“声”,配上音乐家演奏二胡等乐器以及演唱出的“音”,是对“音声相和”最好的诠释。

由此可见,“音声相和”观念已被人们认可并运用在实际中,并逐渐融入其中,因为它的存在是那么和谐妥帖,以至于让人忽略了这个观念的存在。

三、“音声相和”思想对当今音乐交流的启示

早在千年前老子就曾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中国的音乐文化中无不体现着这种辩证哲学。中国古琴曲减字谱记谱中没有固定的时值,在固定音高与调式中,二者的融合没有营造出一种,但是塑造出一种特殊的意境,象外之意,弦外之音,它不受制于谱面的束缚,可以根据心境来抒发情感,这也是中国音乐中独特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还有工尺谱等唱词,在翻译谱子时根据译者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

我们要运用辩证的方法比较与研究中西音体系。“文者,贯道之器也”,文章是思想的凝练,是传承道与文化的载体。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将其融汇于文字中,文字才能体现出活的灵魂,从而更好地为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音乐文化而努力。

现如今产生了许多关于中西音体系比较的研究,这无疑是一种好的现象。因为在进行比较研究之前,必须对所比较的事物进行充分而清晰的深刻认识。但是有一些比较在没有充分认清楚两个研究对象之前就进行了十分大胆的对比研究,有时甚至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只是为了对比而强行对比,这是十分不可取的。作为中国研究者,研究本土音乐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势必将自己的音乐文化认识清楚,随后进行的中西对比研究才能更清晰客观。当再次回到中国音乐文化研究时,便会有茅塞顿开之感,从而博采众长,进行传承与创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在西方音乐的发展中,产生了五线谱记谱,这样曲子的时值规定严谨,记录的和声逻辑紧密,似乎看起来更为科学,但是这种科学也会一定程度上限制音乐和意境的流动性与发展。线性旋律的魅力较之纵向和声更为细腻,古琴技法中挑、打、注、绰甚至散音等,对一个音的琢磨如此之多,可见塑造的线性旋律就如水墨画一般,是笔墨颜色浓淡之分,其意境远远非其他所能及。

在进行中西方比较研究时,不可一味夸赞本土音乐,贬低西方音乐,更不可将西方音乐奉为圭臬,而对中国音乐大加批判。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如老子在千年前曾说过的那样。

四、结语

《老子》中提及的另一重要概念是“大音希声”,这是对礼乐活动与自然关系的提炼总结。音乐作为一种调和的方式,参与到了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启迪人们把握、提升人类精神境界起到了深层的推动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因此,要用音乐聚力文化自信,努力实践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任务。

老子说“道生万物”,庄子陈其为“万物之本”,文子称“道不闻其声”,万物的主题也就是音乐的主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涉及音乐的较少,《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乐的论述不及《庄子》《文子》多,然上述文献之间存在着传承和关联。后两者对音乐的见解善用寓言来谈论,如“鸟舞鱼跃”“子期善听”等。我们可参照此做法,用故事来讲述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当代音乐工作者要搜集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先进的材料,合成致用的成果,为建设和谐的氛围献力。音乐与万物相通,以乐论道,彰显道家音乐思想的精妙。以音乐来修为精神,倡导人们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来欣赏美,从而促进社会的积极发展。道家倡导美学应从心理和精神的角度来欣赏,所以新时代的创作者应以道为循,追求音乐的自然纯朴。

猜你喜欢

老子美学思想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盘中的意式美学
思想与“剑”
外婆的美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纯白美学
智者老子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