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模式下高校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研究

2022-12-05王绍丹裴庭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9期
关键词:产学研企业

王绍丹,裴庭伟

(1.苏州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人工智能研究院,江苏苏州 215000; 2.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000)

高校是科技人才的聚集地,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地。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的创新成果走向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因产学研合作涉及不同合作方、不同政策背景以及不同的市场环境,合作的有效性大不相同。因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以及可能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李梅芳等人综合比较了国内与国际、国内不同地域、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差异,并认为政策环境和产学研模式的差异都会对合作效果产生影响[1];王娟茹等人将产学研合作按照合作模式分为技术协作、契约型、一体化型三大类,并认为,一体化模式是产学研合作中最高级、最紧密、最有成效的合作形式[2];而王文岩等人认为,内部一体化模式虽然优势突出,但随着校办企业壮大,也逐渐存在股权结构单一、产权关系不顺等一系列问题[3,4];仲伟俊等人则从企业视角将产学研合作分为合作技术创新、合作人才培养等四种典型模式,将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细化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四类六种典型模式,并提出加快提升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水平的关键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和能力的基本观点[5]。

本文立足国内外研究,针对创新创业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详细分析技术创新的合作方式、存在的问题,并从高校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1 创新创业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概念与方式

1.1 创新创业模式的概念及优点

创新创业模式是指在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中,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凭借该创新能力所产生的重大原理性、原创性的技术突破而开发出新产品或新工艺,研发人员带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新工艺创办新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模式[5]。

这种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主要依靠技术推动,以市场化为目标,充分利用已开发出的科技成果,实现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人才由高校或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因此该模式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技术落地成立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能够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强化产学研合作各环节的稳定性和目的性,合作的有效性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大大提升,将技术创新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强化学生对科研项目到市场化产品的理解,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而企业的落地对于当地留住人才、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1.2 创新创业模式下合作技术创新的方式

创新创业模式下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以市场化为手段和目标,逐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阶段及特点包括:

(1)项目期:通过技术协作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产品预研、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工艺方法、技术服务等内容,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赋能企业的产品升级和技术革新。在合作初期进行利益分配的约定,包括知识产权、实习生输送、创新转化资金等。项目期的合作模式多通过高校研究者在某领域的知名度或政府、高校的校企合作交流会等建立合作关系。而此时的合作多以定制化需求为主,企业与高校科研工作者反复交流与沟通,确定需求点与合作点,以现有的成熟科研能力为基础开展项目合作,注重双方投入与利益分配。

(2)孵化期:技术协作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逐渐有意识地主动探寻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并尝试将科研成果进行模块化、标准化的包装,同时组建初创团队,接触高校创投部门与产业园。可以组建模拟或真实的初创团队参与各类创业竞赛,通过创业路演展示项目、探索项目孵化的可能性、触摸市场需求[6]。若项目具有足够可行性以及可观的市场前景,则能够吸引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进入,以及各类政府资金的扶持,进一步扩张。组建包括技术、管理、运营、销售等人才的初创团队。此时的科研成果已经进行了初步模块化的封装,能够作为基本标准化的产品或具有规范标准的服务进行销售。

(3)成熟期:成立初创团队,注册公司,分配知识产权,获得社会资本,并进一步规划资金及人员投入;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标准化、规模化改造,制定目标,进入细分市场。此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公司实习的方式参与公司项目,毕业后可留任,或通过给予股份的形式鼓励留在企业。高校教师可以选择全职或兼职在企业工作,也可以利用高校的资源,向企业输送人才、紧跟科研前沿动态。

2 创新创业模式的问题与矛盾

从创新创业模式的主体——高校或科研机构来看,虽然该模式对于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具有较大提升作用,但由于该模式对主体能力、资金投入、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目前的高校管理背景和政策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模式下产学研活动的开展存在以下限制条件。

2.1 学生培养模式限制

产学研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先进科学技术的转化,需要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角色参与,本科生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进行辅助工作。因此,研究生是产学研合作的主力军,且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更为紧密[7]。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普遍对学生论文要求较高,且专业型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模式区分不明显[8]。除了毕业论文外,往往需要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才能达到毕业要求,甚至需要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这种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不同模式学生的差异化培养,也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帮助较小。

2.2 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

目前高校教师大多可以分为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主或者教学科研并重,在后两者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以论文和各级财政支持的纵向项目为科研目标,论文与各类基金项目是其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因此,他们更加侧重于新想法的产生而非带来的实际应用价值。

2.3 创业知识与经验匮乏

在项目期阶段,科研教师团队可以依托合作公司的经费资源且并不用过于关注团队自身的运营。科研教师过于关注技术本身,而忽略和缺乏创业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包括公司运营、投融资与财务管理、市场分析、当地扶持政策等相关信息与资源。

2.4 创业资金投入困难

科研和创业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讲,创新创业对风险投资、金融信贷的需求较大。而教师个人的资金投入也较为有限,往往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尤其是创业上望而却步。此外,由于资金投入渠道限制,导致公司股权结构单一、管理结构不完善,也是制约创新创业模式后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2.5 利益分配矛盾

在产学研合作初期,尤其是项目期阶段,由于教师提供的技术一般属于实验室阶段,存在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故双方谈判地位不同,往往只能够达成较为一致但模糊的协议。但随着项目的进展,项目利益越来越明确,但双方对技术带来的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容易发生纠纷,甚至分道扬镳。此外,项目知识产权的分配问题[9],不同企业也有不同考量,比如,中小企业会考量知识产权保护所消耗的时间、人力和成本,而大企业希望自己控制知识产权,有利于占据行业前沿地位。

3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产学研合作是经济与技术相结合,市场、资本、人才、管理相融合的复杂过程。任何主体和环节都会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因此,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逐步完善产学研合作主体的评价制度、积极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分配机制和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紧密联系,优势互补,达到技术、资本、人才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和孵化环境,最终促进共同发展,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3.1 面向市场需求的专业型硕士学生培养及考核模式

专业型硕士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目的是面向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与创新创业模式下的产学研发展目的是一致、相互促进的。应逐步改善同质化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突出专业型硕士的实践特色。其一,可以增加学生到企业的培养实践;其二,学生科研要求多样化,不以论文为唯一的学位申请要求,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可以增加系统应用开发(如可以参与产业项目金额或贡献点作为评判依据)、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等多样化的培养要求,促进学生在技术方向的成长,既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又能够在创新创业上达到较好的技术转化效果,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技术入股,家庭资源较好的学生可以实际出资入股,在毕业后进行创新创业。

3.2 主动对接高校创新孵化器及政府产业园,获得资源支持

高校创业者相对校外创业者,具有两个重要优势,即信誉和资源。不少高校建立了创新孵化器,对高校内成长的企业及校外优秀团队进行孵化+投资,从孵化加速、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园开发运营等方面进行扶持。第二,区域科技园、产业园等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从创业者培训、资本对接、高企申请扶持、人才补贴、企业启动经费、企业成长奖励、办公场所等方面,利用人才项目、招商项目等形式对创新创业企业进行初期的引导和资金扶持,帮助小微企业站稳第一步。因此,高校创业团队可以依靠过硬的技术实力及领域影响力,从高校和政府获得资金支持及创业扶持。

3.3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破除SCI至上”“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高校创新环境[10,11]。明确指出高校要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使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应用的科研成果为学者带来丰厚的收入和晋升的阶梯,真正建立中国特色科研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12],重塑大学评价标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助于营造健康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3.4 采取政府介入的利益分配方式

合理良好的利益分配方式能够激励产学研各方的合作投入和创新产出。就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而言,产出方的技术投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与企业在价值取向、社会职责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此时,可以寻求政府的介入[13]。政府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最主要的责任主体,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资源投入等方式承担一定的风险与提供一定的奖励[14],弱化企业和高校承担的风险。同时,政府作为第三方监督者,可以更加合理地监督项目开展并指导利益分配。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和鼓励创新创业活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15],也是政府对产学研合作中的研发费用实施的更大力度的支持,以鼓励创新创业活动。

4 结语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不应只局限于横向项目的开展、论文的发表和专利的申请,应积极探索更为高效的合作模式,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到实际生产力的转化。创新创业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从需求拉动创新,以技术推动创业,极大提升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双创”过程中逐步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动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探索和获取“双创”资源,从而将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多方共赢。因此政产学研各方主体应积极探索,深度融合政府政策、企业需求、高校资源、教师能力和学生条件等多方力量,使政策资源落实、科创成果落地。

猜你喜欢

产学研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产学研离距离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
——来自蜜梨之乡的科技小院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