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2-12-05刘月陈振斌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9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大学生

刘月,陈振斌

(1.淮阴工学院 萧湖校区管理委员会,江苏淮安 223003;2.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2]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劳动的尊重[3]。高等院校要在育人过程中突出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索以劳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劳动

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类型。体力劳动多数情况下是将思想转变为实践的过程,是将精神世界的想法转变为客观事实的重要途径,脑力劳动是非体力劳动的其他劳动形式的总称,主要通过人类大脑这种非肢体性行为解决一些问题。

1.2 大学生劳动教育

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以青年大学生为对象,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锻炼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按照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高校劳动教育培养、家庭教育培养以及企业单位培养三种方式。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与意识,在劳动过程中提升幸福感、综合素质与能力。

1.3 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治理理论最初是由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的,多中心指的是拥有多个决策中心,而且这些决策中心在形式与内容方面是相互独立的,这些决策中心的本质是管辖范围相互交叠,权力分散在多个决策中心之中。多中心治理理论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管理方面同样适用,大学生劳动意识的提高、劳动观念的转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离不开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努力,更离不开大学生家庭的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学习劳动技能的热情。大学生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将多中心治理理论运用于大学生劳动教育之中,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学生自我教育与社会大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进行创造性劳动。

2 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2.1 积累教学经验,丰富劳动教育理论

劳动观念也就是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内容。劳动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加快大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的树立,在大学生形成劳动教育课程倡导的劳动观念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是高等教育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基地,高校教师是劳动教育知识传授的主体。高校教师在讲授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之前,需要学习劳动教育教学经验,以满足学生对劳动相关知识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会激发教师努力学习、丰富相关理论的热情。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会研究国家近期的劳动教育方面的相关文件,从而将前沿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识,以实现劳动育人的目标。高校劳动教育能够促进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丰富劳动教育相关理论。

2.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劳动教育是磨炼青年大学生努力奋斗的意志、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也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可以让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并自觉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感受到“成勤俭败由奢”的深刻含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在对自身严格要求的同时,能够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3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研究大学生劳动教育,全新的研究视角能够帮助明确劳动育人的实践路径,真正实现培养全方位、多层次人才的目标。社会、高校和家庭应该主动发挥各自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凝聚力量,综合协调,探索治理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4]。

3.1 树立劳动育人理念,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社会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构建劳动教育网络平台,在整个社会中逐渐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确保相关政策落实落细。地方政府要出台符合地方特色、地方高校需求的政策,要求地方企事业单位做好联合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工作。最后,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增加劳动教育实践单位的数量,增强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高校要主动联系企业事业单位,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引导大学生通过劳动回馈家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国家,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高校层面的劳动教育需要全员、全过程育人,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意识,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高校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劳动教育的内容,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对待劳动,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劳动成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在整个社会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劳动意识会逐步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必会凸显。

3.2 重视高校顶层设计,保障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整体性与全局性是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特点,在高校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各类活动,顶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5]。一是与新时代背景相结合,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容、新方式和新方法[6]。时代在不断发展与进步,要结合时代背景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保证劳动教育的时效性。我国每年都会举行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大会,高校可以组织青年大学生集体观看表彰大会全过程,了解劳动楷模的故事,加深对劳动的认识。二是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专业课程为依托,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7]。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可以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设计课程环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大学生劳动的热情。三是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考核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是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任务,符合时代发展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确保劳动教育的内容落到实处。每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根据国家劳动教育相关方面的文件,灵活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

3.3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直接和深远的,家庭环境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路上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家长可以参与学校对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设置,提出意见与建议,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确立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与理论体系。其次,要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和家庭,学校方面可以由教师落实到位,寒暑假期间家长可以及时督促大学生参加劳动活动,提高劳动实践能力,提升劳动技能。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言传身教,教育大学生要力所能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劳动技能,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3.4 重视校内外宣传教育,突出社会大环境熏陶作用

一是校园环境的熏陶。培养劳动精神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劳动精神的培养属于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五育并举政策的体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这种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后,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高校大学生,激发大学生劳动精神,涵养大学生劳动情怀,提高大学生劳动能力。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劳动是劳动者发挥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可以使劳动者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个体是社会的一部分,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大环境对劳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中良好劳动氛围的形成是支撑高等院校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4 结语

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通过劳动教育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的责任。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第二阵地,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大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学习群体,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劳动能力。在社会大环境、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新时代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劳动行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尊崇劳动的精神、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教育强国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热爱劳动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