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2-12-05宫玉琳詹伟达
宫玉琳,詹伟达
(长春理工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能力等多个维度的全方位提升,以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时代需求。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措施,是我国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需要保持创新动力、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创新创业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实践平台、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评估体系,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1 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展得较早,并且成果也比较丰硕,研究涉及“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体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管理机制”和“创新创业评价”等多个方面[1-4]。国内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开展较晚,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创新创业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仍然不够成熟,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的内涵认识不够透彻,创新创业评估体系并不完善,更多的是从经济价值进行衡量,而从人才培养角度考虑得较少, 较少从提升学生素质的角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1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待完善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完整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不足,特别是缺乏学科前沿和交叉融合类课程[5]。在教师和学生激励方面也缺少相应政策支持,教师缺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担当,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仅能满足基本知识的获取,对于创新性、前沿性的知识获取不足,特别是创业所需的商业策划、市场营销等经济学知识较为匮乏。课程的讲授形式多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式,对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较少。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较少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思考意识和发散性思维不足。
1.2 创新创业导师素质待加强
创新创业导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亟待加强。一些导师对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6]。主要体现在:(1)导师的个人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的系统性不足,对于一些技术难题不能有效解决;(2)部分导师毕业后就直接就走上讲台,缺乏创业经验,难以从创业的角度给予学生合理化建议和指导;(3)导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不够先进,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组织和知识讲授,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4)部分导师缺少实际工程经验,缺少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交叉融合知识,创新性思维不够;(5)部分导师缺少创新创业活动经验,对于创新创业活动和相关学科竞赛的组织参与较少,难以在创新创业全过程提供系统指导。
1.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待健全
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是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创新实践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等,依托这些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和竞赛支持,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助学岗位,但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从形式和内容上深度融合,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资源[7-8]。校外创新创业平台主要包括创业园、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等,部分高校对这些平台的建设并不充分,没有与校内平台深度整合,难以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各类资源,包括项目成果转化、投资和融资等。因此,迫切需要解决校内平台、校外平台、高校导师、企业导师等校内外资源深度融合的问题,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支撑。
2 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2.1 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多学科交叉融合对科技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创新机制[9],健全层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由“低阶”到“中阶”再到“高阶”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
基础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创新思维方法等通识类课程构成,专业课程由学科专业课、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类课程构成,实践课由企业管理和创业指导类课程构成[10]。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构建“三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实现课程的分层递进,课程设置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年级学生以启发引导为主,通过基础课的学习,使其逐步建立创新意识和思维方法;中年级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扩充知识内容、建立知识体系,进而萌发创新想法、形成原始创新思路;高年级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和创业课程的学习,主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课程教学需要充分融入新技术、新方法、新内涵等创新元素,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确立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通过高校、企业和家长的深度参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效,建立导师和学生共同主导的决策机制,组织建立由导师、学生、管理人员共同构成的决策机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制定,并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合理性建议。
2.2 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发展中心,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考评机制[11],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和指导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考虑在职务晋升、岗位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进而构建一支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
院系聘请科研院所中的技术专家、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知名高校的教育专家等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建设一支具备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教学方法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通过校内科研导师、培训导师和实践导师,整合与协调高校与社会的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外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同时,实行本科生四年全过程班导师制度[12],聘任师德师风高尚、专业素质优秀的教学和科研教师担任班导师,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班导师的科研优势[13],利用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以班导师为主导、辅导员为辅助、相互密切配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模式。
鼓励教师将MOOC课程、SPOC、雨课堂和学习通等数字化教学平台引入教学过程,采用案例分析、实践训练和PBL等教学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8]。通过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调查能力和沟通决策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3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校企联动,统筹高校、企业等相关各方资源,构建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依托现代化的信息平台,设计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系统[14],实现指导教师、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的信息化管理。
在高校内部,充分利用和协调校内创新创业资源平台,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创新实践基地,科研平台、科研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依托各级工程训练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举办工程实训培训、创新创业实践等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团委作用,完善运行机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场地支持。
在高校外部,与技术企业和服务企业精准对接,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联合组织创新创业交流分享活动,推动创新项目成果转化。对于脱颖而出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推荐其入驻孵化基地进行孵化,并进一步协助其成立公司、开展投资和融资等活动。
探索新型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制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过程和成果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精准修正,切实达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目的。
3 结语
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涉及健全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搭建实践平台三个主要方面,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