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2-12-05景毅李嘉东刘向晖张大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9期
关键词:双创人才能力

景毅,李嘉东,刘向晖,张大汉

(1.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2.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10;3.新疆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4.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5.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1 研究背景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创新创业向纵深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数字经济背景下“双创”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双创”领域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转变,对“双创”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数字经济背景下创业发展现状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双创”活动便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根据全球创业研究机构Startup Blink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100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14位,位居亚洲第一;在“2020年全球最佳创业国度”中,中国排名第3位;在创业数量上,新设市场主体超850万,活跃度稳定在70%左右。2015-2020年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由100升至167.5,其中,创业环境指数由100升至146.2,企业家精神指数由100升至146.0,创业结果指数由100升至279.7。从整体看,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发达省会城市及东部发达地级市的创业发展指数排名明显居前。

2020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总量为120家,从行业分布来看,中国独角兽企业以互联网、科技为主。互联网独角兽主要分布于汽车交通、文娱媒体、电子商务等行业;高新科技独角兽主要涉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1]。在创业投资方面,创投机构资本近1万亿,风险投资规模高于美国;从创业服务机构来看,孵化载体超1.3万家,广东孵化器数量全国第一;从促进就业方面看,2019年有孵化企业和项目近66万家,共吸纳就业450.3万人,其中应届大学生46.4万人。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恢复速度慢,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将起到重要引领作用,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更加突出。

成都为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打造“圆梦之都”。成都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2]、成渝城市群中心城市,重点布局战略科技、校院地协同、产业技术三大创新平台,为青年人才搭建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创新活动平台载体,形成了以“菁蓉汇”“蓉漂杯”“创交会”“金熊猫”等为特色的创新创业赛会体系[3],“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空间”梯级孵化体系[4],构建了“无偿资助+无息借款+天使投资+信用贷款”金融支持体系[5]。首创青年创新创业“泛存在”孵化空间,开展政策咨询、导师巡诊、项目路演等活动,为创业青年提供投融资、共享设施、创业辅导等服务[6]。长沙2017年出台“长沙人才政策22条”,投入百亿资金,提出百项优惠,打造创新创业之都。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宣讲、资金扶持等服务,打造国家级“双创”示范平台“柳枝行动”,每年投入2 000万专项资金解决青年创业融资难问题。大连依托创业导师资源,激励“创孵”载体。拥有3个区域类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打造“创培”品牌,在2020年出台激励人才创新举措,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才离岗创业,给予3-5年离岗创业期,保留其人事关系。

3 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研究对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聚焦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有:(1)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教学体系和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变革引起的创新人才质量需求具有时效差;(2)高等教育本质是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人才,高校数字化的落脚点是人才与市场适配,推进高校数字化建设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领域存在数据人才缺失和人才错配问题。(3)学生缺乏创新环境和氛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4)如何处理创新创业教育和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关系?迫切需要探索全面融入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模式。(5)怎样打通高校学科知识条块分割和产业“围墙”的界限?迫切需要探索建立跨越学科界限、跨越产学界限教育平台的机制。(6)“双创”专业教师能力素养可持续提升与发展途径缺乏[7]。(7)创业往往会突破学科的界限,呈现出交叉创新的态势,需有效统计和评价高校创业教育成果。

4 对策建议

通过对现有创业理论的梳理发现,创业精神、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在大学生创业中具有关键作用,而创业环境对创业精神塑造[8]、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资源的提供,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结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对策建议。

4.1 明晰创新创业教育本质

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入大学各项核心职能的一个崭新维度,其本质是育人,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是着力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是着力培养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是求改变、求创造。对于整个社会的创新生态系统来说,创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跨越学科界限、跨越产学界限、跨越国家界限。大学生参与创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创新系统、创新生态有独特的贡献价值,会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应当把育人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建立广义的、包含性的创业教育、创业氛围。

4.2 融入培养体系,创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以独立、首创、勇气、包容和责任为核心的价值塑造,以创新力、执行力和领导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以跨界学习为核心的知识传授[9]。引入基于成效教育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实现矩阵,指导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设计,建设创新创业通识课、专业课、训练项目和赛事等环节,使创新创业教育覆盖育人全过程;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建设“挑战性学习课程”,围绕专业领域的挑战性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培养挑战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使得创新教育覆盖全校所有院系;开设“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培养创新创业的“科班生”,采用跨院系联合主任制,依托校级平台,探索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4.3 跨越学科界限,创建“三创融合”的校级协同教育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突破院系学科知识的界限,校团委、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等跨越院系的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特点建设了若干校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融合不同院系的教师和学生,实现学科交叉并探索跨学科育人管理机制。此外,明晰了“志趣驱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本质”,提出创意、创新、创业“三创”的概念,并特别关注“创意产生”,创建以“激发兴趣”为主的未来兴趣团队,创建以“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创+”平台,为有创新创业志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创意激发、产品实现和创业指导的全价值链培养和全方位支持。

4.4 打通大学围墙,创建全社会“开放共享”的教育支撑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突破高校和产业间的屏障,互通师资、课程、资金等教育要素。创新创业教育由谁来教?“围墙”外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10]、投资家等也应该进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将“教师+”“课程+”等概念引入。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和中国创业学院在线教育频道,向社会开放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明确建立跨越学科界限和产学界限的机制和模式,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经之路。

4.5 建立全流程嵌入式学生成长教育系统

(1)提出“三位一体、三创融合、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育人模式和全社会“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理念。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设计活动、自主选择参加活动,构建了课内课外教学相融合、校内校外相配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聚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生成长教育系统。

(2)创建多元立体的教学体系,建立“动态兼容、持续创新”的课程体系革新和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新增“创新与研究”课程,重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11]。以先进技术为指导,将VR、AR等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深度融合与创新。

4.6 针对国家发展战略与行业变革需求,构建国际化研学创新实践平台

(1)将前沿科研成果导入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从课程体系延伸到科研与实践体系[12],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国内延伸到国际,形成了多平台、多层次的教研融合联动机制,培养学生国际化发展能力。

(2)形成以“创新驱动、技术先导、通专融合、德行兼备、国际视野”为核心的“双创”人才培养理念,利用省部级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优势平台,与知名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创新实践实训基地、学生科技实践社团,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中日实训平台,中澳和中德研修班,实现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从“浅层兴趣激发”型向“深度创新研发”型转化,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体系化培养。

(3)构建多层次创新教育平台,拓展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发展空间。实施“一学生一计划”,支持学生自主建立创新团队、开展开放式实验研究和学科竞赛等活动,系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4.7 建立教师能力素养可持续发展制度

(1)建立教师成长中心,深度对接国际知名高校,为教师教研能力发展提供稳定的国际化平台;对接行业专业学会,加强教师与业界联系;与领先企业合作培养,实施典型工程嵌入式学习制度[13]、企业导师聘用制度、产业前沿论坛和沙龙制度,使教师能接触和掌握学科国际前沿、贴近国家发展战略和工程重大需求,实现教师知识创新与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2)建立前沿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机制。建立科研成果共享资源库、“科研成果——教学资源”转化遴选标准、程序和评价制度,将科研成果导入核心课程及实验教学体系[14],自主研发实验课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

4.8 搭建人才画像和岗位需求的二维匹配模型,实现社会需求和人才精准匹配

数字化是未来的趋势,高校要做好数字化建设,搭建人才画像和岗位需求的二维匹配模型,通过深入数据追踪,反馈真实就业质量,实现社会需求和人才精准匹配,提升就业质量,让教育变得更有价值。

(1)搭建系统的人才画像评估体系和就业质量评估体系。首先是学生层面,从多个方面构建学生人才画像,采用国际先进能力评估模型对学生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其次是学校层面,通过就业质量评估体系系列指标,对学校就业质量进行评估,得出结果数据,检验人才与市场的匹配度。

(2)基于调研数据,通过就业质量评估构建行业人才匹配度模型。体系模型完成搭建后,通过大量数据采集和数据调研,结合就业质量评估结果,分析得出人才模型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模型,即不同人才模型在哪些相对应的行业就业质量最高。

(3)结合学生基础数据,对学生定期开展线上人才评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生成学生人才画像。

(4)学生的人才画像是动态数据库,从不同视角的数据出发对人才画像进行多维度调整、修正。例如研究类人才要加强论文发表权重,专业型人才要更关注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等。

(5)将学生的人才画像作为学校数据资产,进行三个场景化应用。一是让学生了解自身模型适配的行业、职业,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就业指导;二是学校可以根据人才画像提供个性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三是与企业合作实现数据打通,使得校企合作的基础转变为人才数据与企业需求数据的数字化匹配。

猜你喜欢

双创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