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教育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2022-12-05肖四喜
肖四喜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衡阳 421009)
我国高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但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符合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的“双创”型人才缺乏,这与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实践指导类课程占比少有关,需研究课程改革方法与路径。
1 OBE教育模式内涵及优势特征概述
OBE教育模式全称为成果导向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简单来讲,OBE是以教育产出为出发点,尊重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现代化、科学化教育理念。教师在OBE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调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该模式引入我国后,初期主要被用于工科、医科教学[1],而后伴随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普及,该理念已经被推广至各阶段、各学科的教育实践之中。OBE的优势特征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OBE更加注重产出驱动而非内容驱动,改变了以量化分数、单科成绩为标准的教育思路,将评价重点放在受教育者整体能力的提升层面上,教育目标实用性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各理论指标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多个评价节点完成综合衡量,整个环节更加可视、连贯,有助于增强学生积极性。其次,该模式更加关注学生差异化需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教师应当尊重其差异特征,结合其自我实现目标制定弹性化的评价体系,而非单一、片面地评价。最后,该模式中不提倡使用既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是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为教学成效的优化提供充足保障。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课程体系短板分析
2.1 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脱节
从现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来看,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程脱节的情况依旧存在,部分教师过于关注专业课程,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强化学生能力基础、拓宽学生就业视野、扩大学生就业口径方面的作用,对“双创”课程设计、教学运用等明显投入不足。部分院校仅通过选修课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甚至直接用创业主题讲座、比赛等代替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点较少,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主动意识不足,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方法、问题分析方法也较为缺乏。
2.2 实践指导类课程占比较少
创新创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必须在不断地探索试错、规律总结中积累经验、找准方向,但就“双创”课程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应用型高校实践类指导课程占比仍旧较少,虽然很多学生已经接受了“双创”通识类课程的理论指导,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积累,难以灵活调动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部分院校虽然开展了创新创业竞赛,并为学生提供随赛的项目指导,但该种实践课程的受益对象有限,无法体现教育均衡理念,也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创业型人才需求。
2.3 课程管理支撑体系相对薄弱
“双创”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化、系统化的过程,需要教研团队、管理团队等多方力量的支撑,当前应用型本科“双创”课程在推行过程中,存在支撑体系薄弱的问题,很多院校将课程建设工作简单分派给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等部门[2],兼职管理专业性不强,课程设计成效得不到优化,部分优质创新创业项目不到相关支持。从教学团队来看,很多教师虽然“双创”通识类理论基础扎实,但“双创”实践经验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引和建议。
3 OBE教育模式下“双创”课程体系设计方向与思路
3.1 通识类课程设计思路
通识类课程是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在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思维养成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当前通识课程体系中,阶梯性、层次性特征还较为模糊,很多院校并未就通识课程形成清晰明确的定位共识,课程内容也未进行年级、层次区分,与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均处于脱离的状态。从OBE教育模式来看,通识类课程成果应当从两个角度进行科学定位,首先是导向性特征,要能够紧密结合行业领域需求、专业特色等,不断丰富教学案例库,革新各章节、各模块授课内容[3],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的必要性、重要性,从而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发挥课程引导、启发的作用;其次是发展性特征,要能够客观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能持续优化、完善,引导学生关注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积极视野。
在成果导向分析的基础上,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双创”意识、“双创”方法以及“双创”实务。在“双创”意识培育中,设置了TRIZ方法运用、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培育等课程,同时结合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征,增设网络思维、设计思维等内容,确保课程产出达标。其次是“双创”方法类,除创业基础外,还设置了商业模式、创业团队、技术创新[4]等课程,考虑到创业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增设创业融资、财务管理等内容,融入大量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摸索规律。最后是“双创”实务类,包含商业模式策划、网络产品设计等课程,配套设置产品宣传策略、思维拓展实训,凸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所有模块被划分为必修、选修两种类别,并且分年级、层次安排课程进度。学生先接受创新意识等基础教学,课程内容为必修,随着年级提升,课程不断丰富,增加创业运营、设计思维、电子商务等选修课程,层层递进、紧密衔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双创”通识类教育。
3.2 项目类课程设计思路
项目类课程具有实践性,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验证平台,推动“双创”经验积累和方式改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以导师制度为依托,设置专业性较强的创业辅助课程,为校内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撑。具体开展要依托以下几个平台:首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校应当积极改革学业成绩考评制度,将专业竞赛纳入加分项,鼓励学生参加系级、校级专业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国家级赛事,紧抓“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赛事[5]等契机,为学生提供针对化的项目类课程,做到以赛促创,践行OBE教育模式理念。
其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国创计划”)。“国创计划”是教育部立足社会发展形势、教育变革需求推出的“双创”实践类项目,包含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创业实践项目。应用型本科要强化资金支持,鼓励学生申报,在真实的创新创业场景中,让学生建立风险意识,探索本行业发展形势与规律,积累公司注册、工作室运营等经验,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撰写文章等方面的能力。最后是创业孵化平台,选取优秀项目入驻孵化平台,根据项目内容配套进行优质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梳理项目投资对接、公司运营管理、运营法律法规等知识,并提供免费办公场地、设备,给予一定启动资金,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3.3 融入类课程设计思路
在经济格局重构、产业升级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各行业领域分工正在日益细化,创新创业实践对人才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识类课程难以为具体的专业“双创”提供支撑,项目类课程覆盖范围又相对有限,无法满足OBE教育模式中成果导向需求,因此有必要开展融入类“双创”课程设计。融入类“双创”课程针对性较强,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成立相应的课程赞助项目,争取校外技能导师的支持,为课程设计、开展提供支撑,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双创”思路,提升课程的匹配度。
从课程设计上看,融入类课程大体可分为两类,首先是学术学科类课程,包含专业导论、系统知识方法等,各院校还可结合地域特征、办学特色等,加入优势专业课程,提升学生“双创”竞争力;其次是实务实践类课程,包含产品设计研发、专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由于该种课程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支撑体系均不完善,因此要积极做好针对性分析和配套设施、制度供应,为OBE教育模式的开展提供保障,可以成立专门的“双创”实验室,用于研发、验证技术及管理成果,锻炼学生运营能力、分析能力、业务操作能力等,在过程中引入各种真实产业外包项目[6],企业项目经理担任课程指导教师,带领由学生组成的开发团队开展工作,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4 开放类课程设计思路
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教育手段、课程形式涌现出来,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教育质量的优化提供了思路,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中,同样可以将此作为契机,开发、优化“双创”开放类课程设计。慕课将各院校、各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到同一平台之中,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创新创业课程学习。院校设计环节应利用平台记录跟踪学生课程进度,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实时推送服务。模块要充分凸显人性化,在自主学习内容区、流程监控区的基础上,增设教学活动区,为师生提供协作探究的平台,在该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专业,拟定相应的创新创业项目,与教师探讨项目创新点、可行性等,提升OBE“双创”教育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OBE教育模式将学生综合能力作为新的评价标准,提升了教育实践的指向性、针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积极引入OBE教育理念,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向,解决“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实践指导占比较少的问题,设计分层次、分等级的“双创”通识类课程,强化融入类、项目类课程设计,同时广泛挖掘网络资源,增设开放类“双创”课程,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全方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