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在钢琴教学中的策略探析*
2022-12-05杨丽荣
杨丽荣
(伊犁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2004年,中央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工作的加强等问题出台相关文件,思政课程得到重视;2005年,上海的思政课程改革之路进入第一个阶段先后出台“两纲教育”文件,逐步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2010年,上海顺利跟进第二阶段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改革之路的发展;2014年,第三阶段的改革探索正式开启,“思政课程”逐渐转变至“课程思政”。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完善,其教育实施从上海试点推向全国,并在近年来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2017年6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印发,“课程思政”首次被写入教育部文件。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印发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全称即“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向之一。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其并非指通过某一门特定学科或是以某些特定的时间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所有学科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进行协同思政教育[1]。课程思政与学科融合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热门研究领域,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各有特色。逐渐常态化的课程思政融合教育将创建全课程育人之格局,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育人之效。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钢琴教学
(一)钢琴教学
十八世纪时期,意大利人发明了“Pianoforte”,最初的槌击式钢琴由此诞生。随着时代的变迁,钢琴的不断改良,钢琴音色逐渐由巴洛克风格转向古典主义,琴音丰富细腻、优雅洪亮。中国史料早有古钢琴的记载,直至鸦片战争时期,钢琴作为宗教传播的伴奏乐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学堂乐歌的兴起是钢琴被中国人广泛接受的重要社会因素,学校钢琴教学逐渐盛行。1927年,中国成立上海国立音乐院,开辟了音乐专门人才由高等音乐学校培养的新道路。1949年,中国创办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专业钢琴教育自此形成南、北方并行发展的局面。此后17年间,国家在主要城市陆续创办音乐学院并设置钢琴教学专业,中国专业钢琴教育整体上呈现向上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迎来新的生机,逐渐在各大高校开展钢琴教学,形成了空前发展规模的钢琴教学网络。而今,钢琴教学已然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专业,在提升人们的审美情感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钢琴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系统的音乐思维、正确的学习观念、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只有掌握这些必备要素和重要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中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境界。
(二)钢琴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钢琴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高校音乐钢琴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深度发掘钢琴教学中的思政课程内容是当下钢琴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主要发展趋势[2]。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与信念追求,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3]。
钢琴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课程思政需要在“课程”的基础上注入思政元素。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呈现出课程多、教学覆盖面积广、授课时间长的特点,对传递思政思想、推动全体思政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便利合宜的基础条件。
钢琴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钢琴技巧理论,并通过聆听音乐来培养乐感。音乐旋律的变化能够影响聆听者的情绪,对人的情感、审美的渲染具有极强的作用。优美的旋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音乐中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在旋律感染下极易与思政思想相贴合,达到协同并进的效果。艺术形象和思政元素的渗透融合有益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德育更深层的价值观的培养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容小视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一,内涵之丰富更是无须多说。极具教育意义,于整体教育上来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作用上是无可比拟的。
三、高校钢琴教学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一)以深挖思政元素为前提
钢琴教学与思政课程具有较好的兼容性,正确把握学习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正向的道德教育,思政元素在课堂中的呈现既不显得突兀又能够恰到好处。[4]深挖思政元素需要建立在以思政为主题的钢琴教材曲库的基础上,例如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偶成》;萧友梅先生的钢琴独奏曲《夜曲》《国难歌》《国耻》;赵晓生先生的《太极》《嫦娥》《唤凤》;杜鸣心先生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以及与吴祖强先生合作的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刘敦南先生充满诗意的钢琴协奏曲《山林》等。这些饱含民族气息与红色精神的钢琴曲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底蕴与情感。教师在钢琴教材曲库中选取适用作品,深刻讲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时代故事与背景知识,学生们聆听这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耳畔萦绕着乐曲大气厚重、抑扬顿挫的旋律,乐曲所映现的音乐形象已然深入人心。这些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震撼人心之际不失时机地进行道德教育,日积月累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以张朝先生的钢琴独奏曲《皮黄》为例,其以京剧的板式变化为线索建构乐章整体,历经十年方得佳作。张朝先生在作品中表达对昆明滇池美景的亲近与喜爱,感慨历史变迁、英雄一去不复返,深刻表达其对盖世英雄岳飞等人的爱国精神的敬佩之情以及对他们的不幸遭遇的深深同情。皮黄极具中国风格,结合自然之美与人物戏剧的冲突,描绘出一幅威势赫赫、气势磅礴的武场之画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背景和作品结构的分析,和以旋律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武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英雄气概,对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的景仰敬慕,更加坚定学生奋斗报国的人生目标。又如王建中教授的《绣金匾》,其由陕北民歌所改编,保留了民歌原调,和声丰富,旋律起伏。作品中融入作曲家对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敬重热爱之情,也表达对八路军战士们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敬佩,以及人民与战士间的军民鱼水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作者背景、作品时代等要素思考相关思政元素,启发学生置身于优美抒情的旋律与人民热烈生活的场景中,民族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如胡适熙先生的《牧民歌唱毛主席》:主题活泼欢快、副歌抒情烂漫、再现部的热烈激昂,强烈的民歌音调和民族风格深受人们的喜欢。音乐表现手法的不同,传递出不同的民族风情,描绘绚丽多彩的祖国边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弹奏者、聆听着与作曲家的时代背景相融合,分析作品旋律变化,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中感受祖国山水的魅力,感受祖国民族人民的团结友爱、安居乐业、追求富强的美好精神。
音乐教育是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一。在钢琴教学中深挖思政元素,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高校钢琴教学课程思政的目标大有裨益。
(二)以强化情感体验为重点
钢琴教学和课程思政两者脉脉相通、相互关联。学生的积极发展是两者共同的目标,但在实践方式上不尽一致。钢琴教学多以感性思维来达成目标,其中包括联想、想象、创造性等;而思政教育则需要学生的理性思维加以判辨与领悟。因此,在钢琴教学课堂中应当活跃、延展学生的感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绪的感染中加深思政教育。欣赏钢琴作品是钢琴学子的日常,持之以恒地聆听音乐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乐感”。久而久之,学生能够逐渐听懂钢琴曲中的旋律情境,结合作曲家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曲家想表达的深层情感,学生自身的情绪体验与之相融合,便会引发新的思考与感悟。教师敦促学生养成赏析钢琴曲的习惯,帮助学生提升其自主感受和积极交流的能力,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往往在讨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达到正向道德教育的目的。自主感悟的能力、专业技巧的练习、身心灵的共鸣,钢琴弹奏实际是音乐外化的过程。在音乐外化的过程中,学生基于自己的所思所想、情绪心境,感受音乐的真正价值,获得更多的思想感悟,对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三)以拓展教学内容为要务
钢琴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学习乐曲的精神内涵,更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教师选曲要因人制宜即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手指技术水平的判断,为学生选取合适的练习教材曲目。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拓展传统曲目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例如《牧童短笛》《花之舞》《第一新疆舞曲》《摇篮曲》《快乐节日》《兰花花》《彩云追月》《巴蜀之画》《野蜂飞舞》《向阳花》《平湖秋月》《喜相逢》《水草舞》《春舞》等曲目。中国钢琴作品饱含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练习时逐渐掌握民族音乐特点,熟悉民族音乐性格,汲取乐曲的情感精神,健全学生的自我道德观念。并在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自己的情感表现力,做到精益求精,不断进步。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说,手指练习是一切练琴的基础。《哈农·钢琴练指法》《钢琴基础练习曲系列·什密特钢琴手指练习(教学版)》、陈庆峰的《音阶与琶音》等,这些教材各具特点,难度不一。多元化的钢琴教学是趋势之一,因此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选用合适的练习曲,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进行有效练习,避免重复性、无意义的弹奏,促使学生打下扎实地基本功。手指练习的基本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积年累月地努力付出,因此极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以优化教学模式为关键
钢琴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以西方钢琴作品为中心进行一对一教学。其主要内容即传授钢琴理论知识和钢琴弹奏技巧,在目的上以提高学生弹奏能力为主。而“课程思政”则是以“立德树人”作为基点,在各个课程中融释贯通,提炼出各个学科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意识,引导学生在爱家、爱国、爱社会、爱自我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勤学不辍。培养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庭、欣赏自己的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倘若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合两者,其与课程思政的显性结合的教学特点容易导致课堂过于具象化的困境出现,不利于课程思政在钢琴教学课堂的融入。因此,课程思政与钢琴教学相结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深入了解中国百年音乐史的发展历程,明晰中国的历史变革,深刻领悟祖国民族的音乐性格,切身感受祖国音乐带给人们精神世界的巨大满足,更要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是高校钢琴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深厚的民族审美底蕴的构成离不开中国自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因此,钢琴教学应当扎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深挖乐曲中所传递的精神品质,探讨其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制定合理的教案,不断优化教学模式。[5]
钢琴教学模式一般有传统的一对一授课和一对多的集体授课,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可以辅导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情感表达上展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缺少与学生热烈沟通、探讨作品背后的情感思想的机会。因此,集体授课与传统授课方式相互补充,是一种重要的授课方式,通过分组教学、协作练习、集体表演式教学等方式实现启发教育。在集体课堂中,现代化设备及互联网技术能够为课堂提供诸多便利,优质课堂的资源网站等层出不穷,例如:学习强国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网易公开课平台、一师一优课等。基于这些平台,教师可授课的内容选项视野陡然开阔,或是以他人的教学过程为学习内容,与视频中的师生共同感受音乐的美妙并提炼乐曲所表达的思政思想;或是以案例为教学内容,教师就案例提出相关问题、展开分析、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观摩和理解能够正视各类情境问题,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可以与学习小组共同探讨、相互分享并总结归纳,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实现钢琴教学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效果最大化。
拥有钢琴实践的演出舞台其重要性对于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从基础练习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再到登上演出舞台,对于表演者来说是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努力的。在绚丽多彩的舞台上,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加深沉地感受到钢琴的高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享受掌声与欢呼过后,学生会对自己的钢琴练习充满信心和期待。在一次又一次的舞台机会中塑造学生坚韧不拔、努力上进的好品质。因此,实践音乐会的举办,将引导学生在参与音乐会的准备过程中逐渐感同身受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良好学习环境和优化的教学模式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思政教育的教育质量。[6]
结语
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思政与钢琴教学相融合,将人生观、价值观与思想理论政治融会贯通于音乐课堂,提升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达到“育人先育德”之效果。钢琴教学课程思政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点,探寻其中的民族情怀与爱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立德树人。正如《礼记》所言,“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思政与钢琴教学的有机融合将实现“以音育人、以乐化人”之美好目标,为祖国更好地未来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