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剧《后翼弃兵》的“爽剧”叙事策略
2022-12-05吕诗雨
吕诗雨
(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北京 100020)
“爽剧”概念源于我国本土网络文学中的“爽文”。与福柯提出的“快感”、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等美学概念所指的心理体验相似,“爽感”作为我国网络文学场域的通俗化话语,体现了受众在参与活动时的享乐倾向。但“爽感”在文本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审美意涵,只涉及受众对文本的感知,并由此衍生出从文字到影像的通俗化、大众化的在日常审美中的话语表达。爽剧“其实就是从故事模型、结构、剧情上去触发观众的爽点,去调动内心的酣畅情绪。这与当下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碎片化传播方式、生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①美剧《后翼弃兵》(The Queen's Gambit)是Netflix在2020年推出的一部国际象棋题材的迷你剧,由沃尔特·特维斯(Water Telvis)在1983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剧播出即收获了超高热度,并在艾美奖、金球奖上表现夺目,获得了口碑与流量的双赢。在国内,《后翼弃兵》也收获了一批观众的喜爱。国内网民、观众多以“爽剧”表述、讨论、评析这部剧,可见剧集的“爽剧”特质十分突出。本文援用国内大众化话语“爽剧”来概括本剧的风格特色,主要分析其作为爽剧在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建构中的叙事策略,以及其叙事策略下的深层主题表达。
一、有缺陷的“天才”女性主人公形象塑造
本剧用美剧中较为少见的国际象棋职业剧为外包装,塑造了一位有缺陷的“天才”女性主人公形象。其“爽感”不仅仅是主人公贝丝·哈蒙(Beth Harmon)作为天才棋手,在职业道路上不断赢得比赛的酣畅淋漓,更是她作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勇往直前,实现自我价值的澎湃人心。
贝丝的“缺陷”源于儿时被父母抛弃的童年创伤。贝丝在年幼的时候,母亲带着她离家,住在破旧的房车里度日。贝丝的母亲原是一位拥有极高天赋的数学教授,却因在专业探索中不断失败和感情受挫而抑郁,在走投无路之时,最终开车带着贝丝驶向一辆迎面而来的大卡车,自杀在了年幼的贝丝面前。而贝丝幸存了下来,成了孤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童年的经历是人一生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童年的记忆扎根到人的潜意识中,在人发展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童年的经历使得贝丝形成了孤僻、易怒的性格,也成了贝丝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的心理创伤,每当贝丝遇到挫折和困难,她总会片段性地回忆起关于母亲的记忆。在贝丝与国际象棋结缘的同时,也与象征她难以走出童年创伤的镇静剂结缘。她依赖镇静剂药丸才能暂时忘却伤痛,集中注意力在天花板上想象出棋局的走向。
贝丝的“天才”则体现在国际象棋上。贝丝在母亲自杀后,被送到了孤儿院,偶然一次,她看到校工萨贝先生(Mr.Shaibel)在地下室下棋,从此她的象棋天赋便被逐渐发掘。很快,9岁的贝丝在高中棋社开启了她人生首轮比赛,在车轮战中打败了棋社所有高中男生,天赋尽显,并在之后成为职业棋手的各类比赛中以超群的技艺不断受人瞩目。而贝丝起初被国际象棋吸引的原因也与童年带给她的创伤密不可分,她认为棋盘上的世界才是安全的,一切都可以在她的操纵和掌控之中。
贝丝的内在成长与下棋始终联系密切,在一场场对弈的外在动作下,实则展现了贝丝对抗自我和环境,以及重拾自我的成长历程。剧中,贝丝在少女时期被一对夫妇领养。这对夫妇的婚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妻子艾尔玛·惠特利(Alma Wheatley)是一位在钢琴和文学方面都非常有才华的女性,但也没有逃脱被丈夫抛弃的命运。丈夫常年出差,艾尔玛则日日看肥皂剧、酗酒,依靠丈夫给的生活费拮据度日。贝丝因为拮据的家境和孤僻的性格,在学校里总是被时髦的同龄女孩嘲笑、排挤,但她始终想要下棋。在作为一名职业棋手的成长过程中,贝丝也总是因为女性身份,被社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但她依靠卓越的棋艺一路赢得比赛,养母艾尔玛也因此找到了人生新的希望,做起了贝丝的经纪人,两人相互支持,收获了比赛奖金和独立的生活。当贝丝在墨西哥比赛期间迫切地想要赢得比赛、时刻不放松地钻研棋艺时,艾尔玛提醒贝丝要关注棋盘之外的世界,除了职业棋手的输和赢,生活和成长更值得去探索。艾尔玛实则提醒了贝丝要正视自己的缺陷,她的爱与陪伴使得贝丝有着心理依靠。然而,当贝丝输掉了与国际象棋大师瓦西里·博尔戈夫(Vasily Borgov)的对弈,回来却发现艾尔玛因常年酗酒在酒店房间里悄然过世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女性主义已经开始觉醒,但从贝丝生母和养母的经历可以看出,对于当时大多数女性而言,想要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十分不易。若贝丝生母的遭遇展现了女性独立于男性后难以养育孩子,那贝丝养母的经历则说明在依附于男性的过程中,女性自我意识的丧失也使得她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权逐渐丧失了。在养母过世和输掉比赛的至暗日子里,贝丝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垮,她酗酒、脾气暴躁,不断堕落,找不到赢棋之外的人生意义。帮助贝丝走出低谷的是她在孤儿院时的“家人”——乔琳(Jolene)。贝丝在乔琳的陪伴和宽慰下渐渐发现,从孤儿院里最初教自己下棋的萨贝先生,到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再到下棋中交到的男性朋友,自始至终都有人在关心和支持她。贝丝终于走出了童年的阴影,在代表美国来到莫斯科参加比赛期间,决定戒掉镇静剂药丸,这实则也是贝丝完成内心蜕变的重要时刻。在对战瓦西里·博尔戈夫的决赛前,贝丝接到了在下棋过程中遇到的对手亦是朋友的男性棋手们的电话,他们合力为贝丝出谋划策。贝丝此时以一名美国棋手的名义出现在最后的决赛,实则已经与这些男性棋手身份平等。决赛中,贝丝在对手瓦西里出其不意时,再次仰望天花板,这次没有酒精和镇静剂,贝丝依旧看到了那个只有她能看到的模拟棋局,成了真正成熟且自由的大师。贝丝思考后走出了关键的几步棋,最终一举夺冠。成群结队的粉丝和媒体围着绕贝丝,而她却不顾时机地丢下陪同人员,潇洒离开,跑到大街上与热爱下棋的老人们切磋,世俗定义的成功此时与她无关。
剧集不止停留在主人公贝丝作为天才在“主角光环”下“打怪升级”的爽感,而注重刻画她内在的成长,以七集的容量细腻地描绘了贝丝从童年、青春期再到青年期,经历亲人离去、养母病逝的创伤以及从初尝恋爱滋味到名声被诋毁的情感波折,最终完成了自我蜕变,拥有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和独特的自我,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二、情节建构中沉浸体验的营造
(一)挑战和技能相平衡的情节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沉浸理论认为,当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某项活动中的时候,会屏蔽来自外界的与活动无关的其他信息,进入沉浸状态,他将其称为“心流”,即“当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活动中时所感受到的经历”。②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身心会极度地愉悦。契克森米哈赖教授还从沉浸体验生成的心理条件角度,提出个体的技能水平和活动的挑战性是影响沉浸的主要要素。当挑战过高,个体就会缺少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从而感到焦虑或挫败,而若挑战过低,又会觉得乏味。通常当个体的挑战与技能达到平衡状态时,个体的沉浸状态才会产生。这种令人愉悦和兴奋的沉浸体验类似于观众观看影视剧所获得的“爽感”,而当影视剧中主人公的挑战与技能相平衡时则会促使观众获得“爽感”。
在剧中,当贝丝所面对的对弈挑战与她的棋艺相平衡时,贝丝就会进入沉浸状态,从而观众在代入故事演进中时,也会产生沉浸体验。剧中贝丝在职业棋手的比赛道路上遇到的最大对手是来自苏联的国际顶尖棋手瓦西里·博尔戈夫。两人在第一次对弈中,贝丝总被瓦西里的手法牵制,总是落入他设计好的圈套中,最终只得认输。之后在巴黎国际锦标赛中,贝丝也因前一晚彻夜饮酒的失误,使得她第二天匆忙地走上棋桌,精神昏沉,最终输给了瓦西里。当贝丝遇到了超过自己“技能”的“高挑战”时,缺乏对挑战的控制能力,继而产生焦虑和挫败感,在生活和事业上都进入了低谷期,却在好友陪伴和自我突破后,决定来到莫斯科的国际赛场再战瓦西里。在赛场中,瓦西里改变以往风格,欲出奇制胜,但贝丝沉着应战,双方势力相当,而瓦西里却在略占优势时要求封棋。贝丝知道瓦西里会与另外几名苏联国际象棋大师商讨对策,而她一个人难能战胜多人。这时,贝丝的棋手朋友们却在纽约复盘了比赛棋局,通过电话帮助贝丝一起完善战术。在决赛下半场中,瓦西里却没有按照贝丝预想的步骤走,贝丝深呼吸,抬头凝视着天花板,在脑海中模拟棋局,走出了关键几步棋。而瓦西里此时却向贝丝提出和棋,如果贝丝同意,就能获得与世界冠军打平的美誉。但贝丝孤注一掷,没有同意和棋,几步棋后,瓦西里最终认输,将手中的“国王”棋子交给了贝丝。在贝丝不断输给瓦西里后,贝丝获胜的情节是观众期待已久的。贝丝经过千锤百炼,所面对的与瓦西里对弈的高挑战和她自我成长后的技能终于达到平衡,在这场棋逢对手、一波三折的对弈中,贝丝最终反败为胜,由此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爽感”体验。
(二)“游戏化”的快节奏叙事
上文所述的沉浸式“爽感”体验,同时也是在快节奏的情节推动中生成的。游戏通常在快节奏中让玩家感受到剧情的惊喜与颠覆,若影视剧在其因果逻辑清晰的线性剧情叙述上快速推进剧情,提高时间效率,就会呈现出“游戏化”的快节奏叙事特点。《后翼弃兵》即运用“游戏化”的快节奏建构情节,并在“速战速决”推进剧情中展现多重矛盾冲突与反转,以此增强了戏剧性。以第一集中讲述贝丝从认识国际象棋到第一次赢棋的这段剧情为例:贝丝初次看到校工萨贝先生在地下室下棋就被象棋吸引,并在当晚借助镇静剂在天花板上想象出了棋盘;贝丝再次来找萨贝先生请他教自己下棋却被拒绝,但后来贝丝悟出了象棋规则,并以此在第三次来到地下室时使得萨贝先生接纳了她;而后贝丝却在一次输棋时侮辱并惹怒了萨贝先生,萨贝先生从此锁上了地下室的门,贝丝只能晚上在天花板上想象棋局,不断寻找破解萨贝先生上次赢棋的办法;当萨贝先生再次敞开地下室的门,贝丝的棋艺已在自学中得到了提升并在对弈中赢了他。整个过程仅在15分钟内就完成了线性的顺序叙述,情节节奏快且具有曲折起伏的戏剧性。剧中用紧凑的主线情节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而其支线故事情节,如贝丝在孤儿院的生活、初恋经历、受到校园霸凌等内容都没有成为喧宾夺主的对象,编剧在十分细腻地展现人物情感后便将其一笔带过。
游戏在快节奏的剧情中时常会有反转,即玩家在处于困境时常常会突然迎来转机,从而被激发起胜负欲。剧中,主人公贝丝是国际象棋棋手,而国际象棋本身也是一种“游戏”,剧情反转往往表现在贝丝在一场场对弈中的反败为胜,在处于低谷时刻之后的触底反弹。如贝丝在第一次参加州锦标赛,对战上届冠军、小名将哈利·贝尔蒂克(Harry Beltik)的这个情节,用了六个节拍、节奏紧凑地讲述了贝丝的逆袭:第一个节拍展现了贝丝和哈利两人在棋局上的状态,哈利在下棋时表现得十分轻松,并不把贝丝放在眼里,而贝丝却非常紧张;第二个节拍展现了贝丝意识到自己的棋艺并不能引起哈利的重视,于是她更加愤怒,随之这场对弈中两人的冲突升级;第三个节拍中,贝丝努力集中注意力思考了一会后走出一步棋,而哈利依旧对她十分轻蔑,贝丝最终没能控制住烦躁的情绪,暂时起身离开;在第四个节拍中,贝丝来到厕所吃下了镇静剂药丸,并在天花板上想象出了棋局走向;第五个节拍中,重回棋桌的贝丝变得十分自信,走出了关键的几步棋,并开始领先;最后,第六个节拍展现了贝丝的棋艺终于使哈利变得紧张,贝丝最终取得了胜利。剧中“游戏化”快节奏中的反转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使得观众在沉浸观剧中获得了大快人心的“爽感”体验。
结语
在国际象棋职场剧的外包装下,本剧的“爽感”不仅仅是一场场象棋对弈的痛快、主人公在职业道路上不断晋升的风光,更是女性成长的澎湃人心。剧中还注重情节建构中沉浸体验的营造,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观剧的“爽感”。近年在国产剧发展中,日渐对“爽剧”形成了一套创作流程,却在人物的智力塑造和技能运用上强调“开挂”,在人物成长过程中多设置“躺赢”的情节套路,使得剧情时常不符合现实逻辑。而当下国产剧佳作频出,国产剧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相关国产剧的创作可以借鉴《后翼弃兵》的叙事优势,挖掘新颖题材,深入塑造人物,精心打磨情节,传达积极向上的主题,以创作出更多优质国产电视剧,与同风格类型的海外电视剧一较高下。
注释:
①何子佳.什么是“爽剧”?让观众欲罢不能的关键究竟在哪?
[EB/OL].https://www.sohu.com/a/272712856_613537,2018-11-02.
②Csikszentmihalyi 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5: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