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觅取桃花源
2022-12-04李井奎
李井奎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桃花源”的典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虽然只有短短的48字,桃花源却是千年以来人们向往的所在,被称为中国人的“乌托邦”梦想。
遗憾的是,乌托邦终归是乌托邦。在陶渊明那样的时代,以他可以想象得到的人类物质和社会组织条件,桃花源中的人们一样逃脱不了公元1800年之前人类社会的悲惨命运,那就是掉入经济学家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
托马斯·马尔萨斯是18世纪末叶英格兰的一位牧师,他的出名,就在于他强烈反对当时对人类前途洋溢着乐观精神的乌托邦主义。当时,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威廉·葛德温因《政治正义论》一书声名大噪。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社会完美性”的观念,认为人类的发展道路将无可争议地通往理想社会。这种对于人类进步的美好愿景,与当时法国启蒙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孔多塞的思想如出一辙。
但马尔萨斯完全不能认同这种对人类前景的乐观看法,他在1798年匿名发表了《人口论》一书,对此进行了攻击。在他看来,人类以往的历史所昭示的残酷现实是:从长期来看,人类或许永远无法实现物质繁荣,贫困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收获都将被人口的增长抵消。
经济学家奥戴德·盖勒举了这样一个假想的例子:设想有一个前工业化时代的村庄,居民因发明了更高效地用铁犁种植小麦的方法,大幅提高了生产面包的能力。一开始,人们的生活显然会得到改善,略有盈余时还可以利用这些剩余物品进行交易,改善其他方面的生活状况。但食物的丰饶会诱使他们减少劳作,享受更多闲暇。而在马尔萨斯看来,人类生育更多子女就是那样的时代享受闲暇的表现。于是,村庄人口不断增加,导致每个村民得以享用的面包份额减少,最终恢复到技术变革前的水平。
这就是马尔萨斯陷阱。历史学家们发现,马尔萨斯陷阱不仅可以用来描述公元1800年之前人类社会的真实困境,甚至用它来描述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相当合适。在这样的社会,现代社会中落后国家的痼疾—战争、暴力、动乱、歉收、公共基础设施的崩溃和糟糕的卫生条件—在公元1800年之前,反而是人类的朋友。也就是說,桃花源中人们的先祖所躲避的秦末大乱,事实上却是后来出现所谓“文景之治”这样盛世的原因。
然而,人类历史突然在公元1800年左右转了一个弯,从此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工业革命的到来,首先是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提高,伴随着快速的技术进步与收入增长,最发达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迅速膨胀。但到了19世纪下半叶,人口增长的形势被彻底逆转,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速和生育率急剧下降。1870—1920年,大多数西欧国家的生育率下跌了30%~50%,美国下降得甚至更甚。生育率的崩溃加上死亡率的下降,构成了现代工业社会著名的“人口大转型”。
虽然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成因,学术界仍然争论不休,但无可非议的一点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兴起,是人类最终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的根本原因。而市场经济制度所直面的,正是我们讲过的人世间的那两大恶魔—稀缺与竞争。市场制度是现代文明的根基,它真正使一切历史都成了过眼的云烟。如果让我们的祖先看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他们一定会惊叹并感到欣慰,因为在他们看来,今天的我们几乎人人生活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