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

2022-12-04范玲俐

智库时代 2022年39期
关键词:人才农业服务

范玲俐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在我国,高校在国家重大的战略决策和事件上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乡村振兴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是一定程度上关系我国社会层面主要矛盾的解决,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阶段。我国政府为进一步指导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发布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可见当前阶段实现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

一、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

(一)更有效的辅助“三农”问题的解决

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不可否认,农业、农村、农民在发展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短板”,这些“短板”体现在人才方面、资金方面、科技方面……而高校服务于乡村振兴可以有效地弥补乡村在“三农”问题上存在的短板。高校可以为乡村振兴定制化的培养“助农和兴农”人才,可以向乡村输入大批量的创新型人才,跟随这些人才而来的是更具智慧的思想、更前沿的科技水平和更高层次的文化修养,能够将科技前沿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成农业真正增产增收的保障,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刺激农民的创新自主性,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村的科学技术水平。

(二)是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体现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于我国农村的地方特色和现实情况,能够切实实现在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围绕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科技水平,推动农村的产业调整和优化建设,助力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实现提质增产。

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高校、政府、涉农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够真正地将新的产业和新的理念实际应用到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去,使乡村的发展更符合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更能够跟得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理念,政府、高校和涉农主体都功不可没,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更能真正地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1]。

(三)刺激乡村治理组织的乡村振兴积极性和自觉性

农民富裕、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标志。要想做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有效”,需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民整体思想意识的提高。高校能够为乡村振兴输入“爱农、懂农、兴农”的综合性人才。他们将打破传统的“三农”观念,结合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将新“三农”的理念贯彻到基层的农业建设和人文思想宣传。高等院校鼓励优秀涉农人才和农林教师走进基层,走进乡村,定期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培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将“助农”和“育农”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文化水平,带动乡村治理组织实现秩序维持和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思想意识提升基础上的治理政策和治理体系也会更加完善和有效。

(四)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完成脱贫。帮助贫困地区摘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帽子。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可以有效地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子女,使他们意识到“文凭”的重要性,以高校为“诱惑”引导农民子女努力去接受高等教育,从农村走出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转变和流动,阻断贫困在代际之间的恶性循环。随之而来的,是相关乡村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优惠和扶持政策,通过乡村振兴和高校之间长期的互动和融合,在脱贫的基础上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健康发展[2]。

二、高校实现乡村振兴服务的核心要素

(一)高校助力乡村人才培养

高校是我国高等人才的重点培养基地,也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特色。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对于人才的渴望和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掌握了人才也就掌握了第一生产力。高校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基于整体社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建立和优化专业学科,并通过逐步完善的学科制度和学科体系保障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高专业、高素质的人才。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针对性、综合性的人才资源。可以基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更多的新型助农和爱农的人才走进农村,投入乡村振兴。而这部分新型的助农和爱农的高校人才也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成为农村地区新型创业项目的领头人,给乡村振兴带去新的“活力”。

(二)高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要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重点关注的是乡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因为一切的行为和行动都要被思想所引导和控制。乡村振兴战略是高校从思想意识和精神文化层面实现乡村振兴的载体。高校基于乡村的实际精神文化需求,结合乡村的文化资源和自身资源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完善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内容,帮助村民逐渐形成和巩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谐、自由、积极、平等的人文环境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生活富裕的基础。新的思想观念的融入、思想道德水平的规范,在传统乡村文化基础上的传承和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之所在。

(三)高校助力乡村科技创新

俗话讲“科技引领世界”。高校是新科技的研发地,也是社会层面与最新的科学技术接触最近的地方,科技人才聚集,而且具备着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和硬件设施。将科研成果和创新性的技术手段用在乡村振兴领域,相当于给乡村振兴插上了翅膀。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高校在实现人才和科技的汇集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应用和推广。辅助农业研究,实现农业增产,提高农业工作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销路,增强农业服务体验等等。科技作为一把助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催化剂”[3]。

(四)高校推动乡村有效治理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存在一定战略意义的,尤其长远性、全局性和现代性。高校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既要遵循时代发展的规律,又要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现状,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用高校自身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针对性地解决乡村现实存在的民生问题。正确定位乡村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可发展资源以及农民的现实需求和渴望,不断地优化和改进乡村振兴策略,使任务的实施与解决“三农”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将“三农”与市场经济实现有效的对接和融合,辅助“三农”相关的发展规划、制度策略等方面的制定和实施,真正地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

三、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健全助农学科,优化调整和完善乡村的农业产业体系

高校服务于乡村振兴更多应该是基于“三农”的现实需要,以战略发展的眼光,建立和健全与“三农”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优化,在乡村振兴方面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与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科技农业相关的社会学和信息学研究,从专业技能、科技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实现“兴农爱农”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高等院校要有意识地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从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比如:建立“三农”科研实验基地和合作单位等等,一方面加强在农业、农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深度研究和融合。另一方面,借助各学科的深度研究和有效实践来助力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助力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实现农学、科学和教育三方面的协同育人,在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农业示范基地,为高校人才提供科研和实践的平台和基础。来自于实践基地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可行性的研究操作又可以实现和现有的农业资源的结合,打造更具农村特色的乡村产业,真正地应用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的发展。

地方政府要站在乡村振兴的角度,有意识地加强与地方大型企业的协作,建立农业示范基地,鼓励农林教师和农林优秀代表深入到企业当中去参与实践,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提高专业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高校和企业也可以达成合作让部分优秀的农林教师到企业当中任职,真正地参与企业运营,保持农林教师与乡村的密切关系,同时保证农林教师的与时俱进,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提高农林学科教育的专业水平[4]。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服务保障机制,激活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

对于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政府部门要提供有力的支持,给予必要的制度保障。高等院校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地去迎合乡村振兴的各项教育政策和目标,根据高校教育现状以及乡村振兴的切实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关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机制。

为了进一步调动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热情,相关政府部门要有意识地建立基于高校实际需求的乡村振兴激励制度。对于在乡村振兴中人才输送和解决实际的乡村民生问题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要重点予以表彰和鼓励,并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社交媒体平台公开宣扬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并对典型事件重点报道。一方面,鼓励和引导高校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去,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乡村振兴和发展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鼓励和刺激优秀人才走进乡村,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建立乡村振兴产学研一体化网络平台。一方面,公示和梳理国家和政府相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和战略部署。另一方面,为有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高校人才提供咨询和辅助的平台支撑。更好地保障相关人才走进乡村,参与乡村建设。鼓励高校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相关的战略部署、政策法规制定、现实民生问题实践讨论等等,从更具发展性、更具前瞻性、更具科学性的角度给予乡村振兴更好的意见支持和研究辅助。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库作用,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平台,实现共同发展和成果共享[5]。

(三)完善高校的科技创新布局,推动乡村振兴的提质和增效

高校先进的科技水平带动乡村的产业现代化,以高校的创新理念实现乡村的创新思想,推动创业和实现产业优化。通过产学研的一体化结合,刺激乡村的创新活力,带动农民创新和创业,帮助农民实现农业高产和增收,调动农民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

充分借助现代化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农村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的优势,打造更具特色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并将产业基地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循序渐进地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当中,推动整体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新和现代化。一方面,在保证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现有产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保证农民增产增收。调动农民应用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出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创业思想,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意识地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交流平台。一方面,有效实现高校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系,加强高校人才与农民的沟通和互动,帮助农民解决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当中所遇到的科技问题。更好地指导农民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也保持高校人才对乡村实际情况的切实把握,保证生产与学习、研究之间的一致性,更好地为实现乡村振兴建“研”献策,有效实现“一带一路”。

(四)建立乡村振兴联盟,为实现乡村振兴汇集力量

首先,要端正乡村振兴的理念和意识。高校服务于乡村振兴不是单纯的高等院校对于乡村振兴阶段性的支持。乡村振兴是一个持久的战略性的问题,服务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创、共融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存在谁强谁弱,谁帮助谁的概念,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项目”。高校应该有一定的主动意识去借助政策、企业和联盟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科技、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对接新兴农业、文化产业、媒体平台和网络平台等服务于多元化的社会主体。

政府层面更应该鼓励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振兴项目,给予相关的项目和行动更有利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鼓励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更多的社会团体组织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战略活动当中来,为乡村振兴汇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有效调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政府鼓励政府“涉农”官员和工作人员深入高校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也鼓励高校农林教师走进政府和基层实现重大乡村振兴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加强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以及农村社会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协同合作,共谋发展,开辟出更具有效性的乡村振兴策略。实现政府、高校、农村各社会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的优化整合,更精准地匹配乡村振兴服务[6]。

四、结语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具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校要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上贡献自身的价值。围绕“乡村振兴”开展的人才培养计划、科教兴农计划、振兴联盟计划,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的建立等等,都是有效辅助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也必将真正地作用于乡村的全面发展和产业振兴。

猜你喜欢

人才农业服务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毛遂自荐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