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观察的问题和策略

2022-12-04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平安幼儿园周君花

青年心理 2022年15期
关键词:区域儿童游戏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平安幼儿园 周君花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儿童动手能力、丰富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是指教师让幼儿处在一个合适的场景中,并为幼儿提供各种类型的材料,让其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通过感知与思考获得全新技能与经验,增强活动体验感。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发性活动,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活动中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区域、材料、同伴。身为幼儿教师,在展开观察工作时应当使用支持性策略,激发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其主观意识,通过观察进一步发展儿童交往、实践、操作、应用等能力,促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

一、当前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误区

区域活动是幼儿提升能力、发展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就当前的区域活动观察而言,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师介入问题。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老套,认为幼儿“应该这样做”,在观察到儿童出现问题后,立刻介入游戏中,导致其失去了自主成长、学习空间。第二,材料投放问题。当前区域活动中,教师过于关注幼儿成长动态,在观察时缺乏对材料的观察,儿童可操作内容较少,导致其活动探索意识较差。第三,课程整合有限。领域知识、区域游戏应当具有紧密结合的特点,当前区域游戏二者关联甚少,幼儿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第四,教师评价不全面。幼儿渴望来自外界、长辈的鼓励,教师在观察时应当以积极、肯定的态度肯定幼儿,但当前教师评价少,鼓励效果不明显,幼儿活动欲望低,课程质量整体不高。第五,实践探究空间少。幼儿主要学习经验来源于游戏,通过动手尝试和实践,提高他们综合素养。现阶段区域游戏中,幼儿实践机会少,是一项较为突出的问题。

上述五点问题是在区域观察中需要教师及时整改的方向,教师应将儿童发展和需求放在首位,在观察中给予幼儿不同的帮助,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及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观察的策略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环境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隐性教育的作用,对游戏、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价值。幼儿具备着好动、好奇的特点,而活动空间、材料、设施等元素,都能够让幼儿探索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以小班幼儿为例,这一阶段儿童乐于模仿父母、教师等具有权威性的长辈。教师在观察儿童游戏时,要注重观察幼儿角色与环境互动的元素,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素材,将观察问题带入游戏中来,进一步提升幼儿能力与意识,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

以小班儿童区域活动“娃娃家”为例。在活动展开的时候,孩子们兴奋地拿着娃娃讲道“我是妈妈”“我是爸爸”等话语,率先给自己分配了角色。在确定完游戏角色后,孩子们开始模仿平日生活情境。在观察中,教师发现,有些幼儿讲道“穿衣服系扣子,我们要去上学啦”“擦擦脸、擦擦手,争做文明好宝宝”等,但是这些幼儿与环境互动较少,经常自顾自对玩偶讲话。这时教师走上前加入游戏中,对“去幼儿园”的孩子说:“你好呀!请问你要去做什么呢?我们可以一起吗?”对“擦手、擦脸”的幼儿讲道:“你在哪里洗手的呀?可以麻烦你给我带个路吗?”利用疑问的方式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全新的活动情境,让幼儿改善“自顾自的”对话模式,让他们利用玩具和角色,和区域内其他道具及角色进行互动,进而达成区域游戏的目的。

在上述教师观察活动中,教师使用了最直接的方式,观察到儿童与周围情境及环境沟通有限,教师立刻使用引导的方法,利用疑问让幼儿对环境展开了互动,在“一起上学”“带领洗手”的情境下和周围其他环境进行交流,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水平出发,改善其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二)积极肯定态度,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幼儿园教育中面对的教育群体年龄处于3~6 岁,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中,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育内容、方式以鼓励、肯定为主,尽可能地让幼儿大胆尝试。如在中班幼儿活动中,孩子们能力、意识有所提升,探索欲望较为强烈,希望得到来自外界的肯定与鼓励,支持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激发他们对游戏、知识、技能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观察幼儿区域活动时,应当以积极肯定态度为主,让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以中班建构区域游戏“我的房子”为例,幼儿利用积木拼接一个小房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使用观察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操作能力、想象思维、创新意识等,突然发现部分幼儿活动兴致不高,活动效果越来越差。教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走上前询问幼儿:“哇,你搭建的房子好漂亮,可以给我讲一讲每个房间的作用吗?都住了哪些人呢?”在教师的询问下,幼儿开心地向老师介绍“这个房间是给爸爸妈妈的,这个房间给妹妹,这个房间放玩具……”等,随后教师继续说:“呀!这座房子太漂亮了,你真是个天才设计师! 我好喜欢!老师可以去你家做客吗?可以住在你的房子里面吗?”在鼓励夸奖的作用下,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好呀!我可以再建一层给老师住!老师喜欢什么颜色的房间呢?”教师顺着幼儿的思维讲道:“那真是太棒了!我好期待你的成品呀!老师喜欢紫色的房间,还有大大的窗户!”听闻教师的话,幼儿兴致勃勃地展开了游戏,重新燃起了对建构游戏的热情。

在上述情境中,教师观察到幼儿活动兴致不高,给活动带来了负面影响。教师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走上前以夸奖、赞扬的方式对幼儿说“好漂亮、好期待、好喜欢”等话语,通过沟通的方式帮助幼儿找到了自信心,感受到了游戏、建构给其带来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对教学活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优化活动材料,调动幼儿学习意识

活动材料是影响幼儿区域活动质量最根本的元素。不同年龄段儿童对材料有着不同的需求,身为幼儿教师,在观察儿童活动的时候,应当把儿童对材料的操作及互动纳入观察记录中,分析幼儿对各种材料的操作意识,调动他们的探究意识及想法,利用材料促使儿童展开深度学习,激发其真实想法,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活动。

以大班美工区活动“神奇的剪刀”为例,要求幼儿能够利用剪刀剪出细致的图形,锻炼幼儿力量控制、精细处理能力。在活动开始时,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印着简单卡通图案的彩纸,如小熊维尼、汪汪队、巴巴爸爸、机器猫、小猪佩奇、奥特曼等形象。在孩子们剪纸时,教师观察到,部分幼儿能够认真、仔细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其他幼儿却喜欢拿着画笔自己画出一些图形,再用剪刀剪出来。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并没有上前制止,而是询问幼儿:“你为什么要自己画一个图形呢?”幼儿答道:“我不喜欢这些动画图片,我想剪一个我自己喜欢的图案。”教师听闻后询问儿童:“请问你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呢?我可以帮助你吗?”在教师的询问下,幼儿说出“我想要彩笔、胶水、尺子”。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优化了活动素材,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需求,调整了游戏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幼儿的想法,进一步提高了区域活动质量。活动材料是展开区域游戏的根本,是提升幼儿能力的重要途径。身为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找到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并询问他们理由及原因,合理优化游戏内容及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良性成长,让孩子们在实际活动中提高探究、构建知识的能力。

(四)展开探究活动,提升儿童实践能力

实践探究是提升幼儿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儿童动手意识、操作能力的最佳方式。为保证教师区域观察质量,教师可以仔细观察个别幼儿或某一区域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分析观察个别及整个群体的活动状态,确定幼儿发展阶段,让其自主展开实践探究活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综合素养。

以观察“个别幼儿”为例。在教师观察幼儿动态的时候,教师可以明确一个观察目标,认真把握观察角度,利用探究性眼光观察儿童的成长动态。如在益智区“磁场”实验活动中,一名幼儿平日的动手能力较差,思维扩散意识不高。教师在观察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目标出发。“观察该幼儿手指操作能力,分析其行为动作及目的”“观察幼儿与同伴合作意识,分析其社交及合作水平”“观察幼儿思维扩散能力,必要时候使用介入引导”。这样具有明确目标的个体观察,能够快速提升儿童的实践能力,根据观察给予幼儿针对性的指导及介入,让其动手能力、思维创新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在观察某一个区域幼儿的时候,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观察方向及目的。以科学区的活动为例,教师在观察该区域幼儿的时候,要使用“全面环视”的方法,将观察对象由“个体”转化为“整体”,不再只注重某一个成员的行为变化,而是要将目光扩大,观察并确定区域内幼儿整体的活动情况。如教师在展开观察活动的时候,要给区域内的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如“区域活动时间为50 分钟,区域内有6 名幼儿,平均每名幼儿观察时间大概在8 分钟”;而在观察这一区域幼儿目标的时候,要以儿童喜好、使用材料频率、人际交往、小组合作、兴趣偏向、活动进展为标准,根据幼儿现阶段的能力,结合年龄发展需求,确定整体活动的质量与效率。这种全面环视的观察策略,能够给教师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围绕着记录、观察到的行为,让教师通过部分掌握群体,进而更加仔细地确定教学方向和区域活动内容,为其创设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对后续课程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由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得出:“个别观察”与“群体观察”需要教师仔细区分,确定幼儿的基础行踪及能力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与观察方向,给予幼儿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身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这对教学活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以大班角色表演区“社区生活趣味多”为例。在活动开始时,孩子们开心地扮演各自的角色,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平日观察到的现象,在游戏中呈现了一个小型的社区氛围。但是在“超市”购物环节中,有一名幼儿不小心碰到了货架上的商品,商品掉落在地上的声音吸引了“购物区”里幼儿的注意,气氛也受到了影响。当所有人都沉默不语的时候,教师并没有第一时间介入,而是继续观察不同幼儿的反应。这个时候,“超市”的管理人员突然走了出来,对“顾客”讲道:“哎呀,真是抱歉,我们商品摆放的位置影响到你购物了。”身边的货架整理员也急忙说道:“对不起对不起,你没事吧?”在周围环境的带动下,“顾客”也说出了“不好意思,是我自己没看清路,不小心碰到了货架,把东西碰掉了”。活动在大家的互相谅解下继续进行。

(五)有机整合延伸,合理评价幼儿能力

区域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发展儿童个性化、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整合与延伸是要求教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将区域游戏和课程进行有效关联,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提升能力,发展其综合素养,实现教学与发展的最佳效益。而评价是教师根据幼儿的行动、能力、作品给出的回馈,不同的态度、学习方向,能够给幼儿一些指引作用,让其快速地进入下一发展阶段,让其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为保证观察有效性,教师要注重整合与延伸工作,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给出合理的评价反馈,让区域活动呈现动态化的特点,满足幼儿成长发展需要。

以中班综合性区域游戏“今天我是小医生”为例。首先,在主题课程中,孩子们学习了爱护眼睛、保护身体、定期刷牙等良好生活习惯,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小医生”综合性区域游戏,将课程与区域游戏进行整合。其次,在游戏中,教师创设了全新的内容,如“药房”“门诊”“急诊”“手术室”等部门,丰富了幼儿的认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让其了解到“各部门相互配合、合作”的重要性。最后,教师的观察工作中,将主题课程目标、游戏观察目标、幼儿成长目标进行整合,给不同幼儿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将区域活动、集体活动有效结合,让幼儿能力得到了提升,将区域游戏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观察展开分析,结合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儿童情况,对观察方式、角度、内容进行详细阐述,提出了几点支持性策略。观察儿童行为,确定儿童成长方向,是教师制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也是提升幼儿能力的最佳途径。儿童游戏、交往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需要亲力亲为,要秉承“非必要不介入”“关注但不强制”的理念,让幼儿得到自主成长与发展,将游戏兴趣与探索意识放在首位,促使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稳定提升。

猜你喜欢

区域儿童游戏
分割区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区域发展篇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