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践探究

2022-12-04胡晓军湖南工业大学

灌篮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运动素养

胡晓军 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科是学生从进入小学阶段便开始接触和学习的一门课程,并伴随学生升入中学、考入大学贯穿其整个学习生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体育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占据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倡导学生各门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当今,将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进行一体化构建与实施,不仅能避免体育课程内容的相互割裂和简单重复,还能促进各学习阶段知识内容间、运动技能间的关联性,提高体育教学成效的同时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体育潜能,养成从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甚至形成终身锻炼的健康生活习惯,从而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育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为此,以下先来探究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组织实施的一体化构建,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途径及建议,以提供给我国在体育课程改革实践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一、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构建探究

(一)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管理机制的构建

体育教学要想实现科学化、全面化、体系化发展,就必须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线,贯穿于大中小学不同学习阶段的体育教学全过程之中,以实现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1]。这就需要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构建一体化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而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则离不开有效的一体化管理机制为其提供保障。目前我国一些著名高校都有自己的附属中小学,因此在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管理机制的构建上,可组建由高校体育学院、附属中学及附属小学的资深骨干体育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区教研员等人组成的体育课程一体化构建的研制领导小组。小组所有成员以不同学段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为主体,由体育学科的教学教研专家以及专家组成员为主导,来构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管理机制。研制领导小组的全体成员应共同投入到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具体的实践研究为体育课程一体化构建奠定基础的同时,形成和谐民主的教科研氛围,从而促进大中小学体育学科教研、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大中小学之间需加强合作交流,如高校的体育学院可在其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的校园内开辟实训基地,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教学训练场所以及大学生体育教学见习实习的平台;同时高校也应充分利用校内闲置场地开设面向不同学段的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设置针对性的体育课程,方便中小学学生利用课余、课外时间学习,帮助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或潜能,为其体育技能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及舞台。通过大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形成体育教学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多方共赢局面,从而助推大中小学的共同发展与共同进步。

(二)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目标的确定

体育是一门通过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能训练来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养成运动习惯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核心素养涉及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要点,而上述三要点又分别各包含两个要素,依次是体育情感、体育品格、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共六个要素[2]。因此,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目标的确定要以其三要点、六要素为指导,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来设置总体目标,再视学生年龄段及其特点进行学段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设置,上述各细化目标之间属于递进的层级关系,以确保体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总之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必须明确体育学科的开设及其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一核心问题[3]。再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学习阶段来制定细化的课程目标。如学段目标可划分为小学3个阶段(两年一阶段)、中学2个阶段(初中高中各一阶段)、大学1个阶段共6个阶段,使学生从小学至大学整个学习生涯期间,无论是身体发展方面还是运动能力提升方面均能循序渐进的遵循游戏、体能、技能的顺序得到综合发展。此外,一体化课程目标的落实需要通过知识的传授、运动技能的训练等形式来完成,在课程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既经历了体育知识的理论学习又得到了实践锻炼的体验,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同时,体育精神也在不断传播,并依据学生的社交能力、意志品质、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依次递进的关系逐渐形成其体育品德。使得一体化课程目标既有年度目标又涵盖了阶段目标,构成了系统而又全面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不仅让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得以有效衔接,还促进了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和体育品格的养成,对发展和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具积极促进意义。

(三)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只有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教学才能实现课程目标[4]。体育课程教学其内容的设置既要科学合理,遵循规律性和逻辑性两大原则,又要结合学生年龄段特点来加以针对性地选择,从而满足学生体育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时,重视前、后学段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一方面规律性原则的遵循要以生为本,即一切围绕学生,以学生不同学段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来选择课程内容,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均要综合考虑,使选择的课程内容既能满足学生当下对体育课程学习的需求,又与其知识水平一致相符。另一方面逻辑性原则的遵循要重视课程内容在组织结构上的关联性和渐进性,同一学段课程内容要避免重复性,以形成结构完整、渐次递进的课程内容,从而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至繁的逐步掌握体育运动项目及多种运动技能。如小学一至四年级以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为主,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课程内容可选择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小学五六级课程内容的选择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运动素质的发展,组织各类基础运动项目。初中阶段课程内容的选择则瞄准学生专项素质的发展,锻炼其掌握更高的运动技术,促进其运动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总之一体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伴随学生年龄的增长、学段的上升而不断递进,既要相互关联又要循序渐进。

(四)一体化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和确定后,还要组织实施,包括课程内容组织开展的形式、不同运动项目及课程内容的课时设置、学习任务的安排等,这既涉及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又是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课程的组织实施应科学合理,课时的设置应以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课时规定为指导和参考,大中小学也可结合学校实际,增设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课时,布置相应的体育家庭作业,以保证每位学生每天的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5]。而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运动量、身体耐受程度等因素来合理选择,选择适宜且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成效。不同学段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如小学一二年级可采取以班级为单位行政班式的上课形式,大学则采取混龄与选项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上课。在体育教学模式的组织上中小学与大学也存在着差异,中小学采取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等来开展体育课程的教学,而大学则多以任务驱动式、以赛代练式等模式来保证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此外,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组织实施还应拓展和延伸至课外课后,而不应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如学校设立的体育俱乐部,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俱乐部的一项活动,每周保证至少参加两次,以形成各类体育竞事的竞赛队伍,促进梯队建设。每学年举办各种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如校园运动会、体育节、足球年级比赛等,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课后生活,培养其体育爱好,发挥其体育特长,推动其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施途径

(一)构建大中小学校际的体育联动机制

大中小学应充分利用体育课程一体化管理机制下,体育课程一体化研制领导小组参与省、区、市体育教育教学的各类交流活动的优势,发挥其引领作用,有效构建大中小学各学校间的体育联动机制。当地教育局等管理部门应对校际的体育联动机制给予大力支持,发挥其职能主导作用,以当地高校及其附属中学、附属小学为中心,向周边的本地区其他中小学辐射,依托高校的优势运动项目推动校际体育项目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衔接,从而让学生从进入小学到升入中学直至考入大学整个学习生源期间,以及课余课后、校内校外均能形成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技能锻炼的连续性,让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有始有终,最终养成终身锻炼的健康生活习惯。同时为确保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施落到实处,不仅学校的上级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各学校自身也要切实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提出的要求,校领导也行使和落实主体责任,为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组织保障[6]。此外,大中小学应加大体育教育教研力度,采取教学观摩、成果展示、教学评比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教学的交流活动,以促进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其专业素养的提升,推动大中小学体育一体化建设的更好更快发展。

(二)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内容的强化落实

体育课程的改革旨在全面提升我国学生的健康水平,达到强身健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的目的,从而推动我国国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然而随着电子产品的盛行,令众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之中,当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幅缩减,频率大幅下降,很多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令人担忧。学生的身体素质优劣不仅关系到其个人健康,还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大中小学除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运动锻炼外,还要重视对学生健康知识的传授、健康习惯和行为的培养[7]。各校应增设健康教育课程,宣传健康教育内容,从小学一年级起便要开设该门课程,直至初中、高中均应延续该课程,内容上要涵盖卫生保健知识、生理健康知识、运动安全知识、疾病预防知识、健康生活习惯养成指导等诸多方面。通过健康课程的开设、健康教育内容的学习来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会自我保健,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用之才。

综上所述,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是学生均衡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对国民综合实力的需要。因此体育教育事业是阳光而充满朝气的事业,体育课程的改革及其一体化建设需要大中小学体育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运动素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