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背景下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2-12-04姜亚含广东理工学院体育系

灌篮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体育课思政体育

姜亚含 广东理工学院 体育系

一、引言

高校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活动能够积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在面对国际和社会言论时能够产生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和自我责任感。为全面推进我国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类课程应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强调“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高校体育课程承担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培育青少年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的培育任务,同时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能够有效抵抗病毒的侵袭。因此本研究意在使大学生在增强体质健康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使大学生身体和三观都积极正向发展,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实现全面育人目标,为我国在下培养更多身体和意识都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理念概述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贯穿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方向。课程思政理念指:在非思政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或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非思政课程的学科中全面融入,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在高校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中全面渗透和培育学生如何能够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落实全员参与体育课程“立德树人”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全方位育人教育教学目标。

三、文化自信背景下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路径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全面落实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要求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经历了8次大的改革,课程目标由早期的增强体质、三基教育演变为目前的体育核心素养教学,即在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素养三个方面。虽然学校体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同时每次改革过程中的课程目标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在8次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通过体育课程使学生达到身体和心理全方面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一直没有改变。但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受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影响颇深,虽在课程目标中始终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但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极目标,同时以运动技能的展示和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忽视了体育课的德育功能,同时也窄化了课程的育人价值。体育课程在各个学段的开展对完善和健全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现体育技能教育的同时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并能与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学生不仅需要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运动技能,同时更需要通过体育这门学科学习遇到困难时如何突破自我,比赛落后或失败时如何调整心态,学习过程中如何相互配合,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强化“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国外部分势力对我国各方位实施“文化入侵”,从教材到课外读物无不造成不良影响,只有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才能从内之外抵抗外部势力的入侵。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素养的培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建立是成为一名合格接班人的基础,而高校正是需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的承载者。通过体育课程思政的介入和开展,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全面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践行少年强则国强的重要思想价值观念,遵循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以及思想品德三者和谐发展,更好地在新形势下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前的授课内容及形式主要以运动技能的讲解与传授和身体活动为主,对体育所传递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思政内容的传授非常少。而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体育项目和体育赛事的喜爱也都来自于比赛的精彩性和运动员技术的精湛表现。通过了解大学目前受大多数学生欢迎度较高的赛事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但与学生谈论起NBA的赛事及球星时,学生无不惊叹于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球技,而很少有提及这样精湛的球技背后蕴藏了多少的付出和努力,而这种精神也更应该被青年人所学习和追捧。虽然通过体育课程的开展使学生通过学习而掌握必备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没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程也就失去了其课程的本质特征。但与此同时,作为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明确体育课程同样也是思想政治重的要教育载体,而许多教师却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德育”功能,更忽视了在体育课中对于学生体育精神、理想信念和体育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五、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路径建设面临的挑战

2020年年初至今,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学校在长时间或短时间内会进行线上授课,在这特殊时期,全国各高校和教育行业的工作者应如何在课堂中通过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伟大事迹,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这些抗疫事迹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对体育教师授课和体育课课程设置的全新挑战和要面临的难题。大学体育课教师应以此长期激励并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指引中国青年学生敢于直面困难、迎难而上,扛起时代重任。因此在体育课程思政中教师应多强调课程的“动”“静”结合,达到强体魄、树信念、立品德。

六、文化自信背景下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路径建设

(一)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师思政意识

在传统的大学体育课教学理念中,始终围绕着激发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通过体育课达到身体锻炼,并学会体育技能的主要目的,在给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很少会涉及与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的课程元素的穿插,基本都是以学习运动技能和练习为主。课程思政的改革需要体育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体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未来的成长、发展和国家民族的未来上,体育教师队伍应在体育教学中把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并在实际操作中用于实处。而这种在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上的转化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明和停留在课堂中,要用情感和行动在课堂内外去关心和指导学生,并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传道。

(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深挖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和切入点

大学体育是一门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实践课程,而在此特殊时期体育课也需要转变为线上授课的形式,这对体育课的课程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原本以实践内容为主的课程转为线上课程是对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和练习方法的转变,如还是一味强调身体活动的重要性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毕竟下,教师更应深挖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和切入点,强调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并与体育课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参与身体活动的自觉性和连贯性,同时影响身边的家人、朋友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并通过对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运动知识的学习,了解项目的起源、赛制、规则和优秀运动员的拼搏历程。例如我们在学习大学体育时,应该了解到,现代奥运会的复兴取代了战争,促进了人类的和平共处;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人”刘长春,虽然在比赛中没有取得傲人的成绩,但是他的奥运精神赢得了所有中国人的尊重;我们在观看排球比赛时除了竞赛的比赛技能和比赛的精彩瞬间,我们更应该了解和学习到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国女排顽强不息的“女排精神”;学习篮球运动时我们会想起已逝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给我们留下的“曼巴精神”,而每次讲科比的运动生涯,学生们都会非常的激动,纷纷积极主动发言。而这正是体育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让大学体育课程上升到精神和文化层面,你会发现体育项目无界线,体育精神无国界。

(三)抓住体育教学评价,建立思政教育评价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通过信息化等手段,通过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将其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程中和课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评价是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主要从教师的“教”的和学生“学”的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学生期末成绩的考核标准也主要考察运动技能达标程度、技术动作规范程度和课堂出勤及表现等方面,教师最终通过量化的方式给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分数。而在高校体育课程的评判标准中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标准也没有得到体现。一般情况下在体育教学中的“育”是很难测量出具体量化分数的,但“育”是蕴含在体育活动中的,作为教师应尽可能通过教学内容运用可测量的“体”促进对“育”的落实,将“育”作为阶段性和期末考核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对“德育”的开展和重视程度同样也应作为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因此,应建立体育课思政教育评价机制,对思想道德品质进行量化,作为期末的重要考核指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约束和师生的重视程度。

(四)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提升民族体育文化自信

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好体现形式,同时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文化的繁荣与民族的繁荣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一个国家和民族树立高度文化自信是国家与民族创新和进步的前提条件。在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当前,我们能够看到,在国外一些国家刻意的影响和传播下,部分大学生在思想及行为上盲目崇拜他国文化,同时表现出一些崇洋媚外行为,崇尚过“洋节”、宣扬国外思想、传播国外观念,更有甚者在纪念中国烈士的场所穿着印有国外文化的服饰录制歌舞视频在我国网络平台肆意传播,甚至造谣诋毁中国文化等行为。可见,在课程思政中为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而体育课是我们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的平台和渠道,从而建立起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自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凝结了全国各民族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传承,拥有较长的发展溯源和发展历史,高校体育课程中除了开展我们较为熟知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项目外,更应该多开设太极拳、八段锦、舞龙舞狮、毽球、木球、跳绳、打陀螺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每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蕴含了每个民族的文化元素,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和深入了解,在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对民族文化有所了解,更能让更多大学生自愿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中来,从而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抵抗外部势力的入侵,加强大学生加深对我国的文化自信。

七、结语

当前社会背景下对大学体育类实践课的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更应该重视课程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但体育课程思政的变革需要着眼于长远的目标,更需要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需要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学生共同配合从而达到教育目标。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向学生介绍中国目前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历程,客观而理性的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中国体育事业在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环境和现实困难,以及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体育大国并在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发展进程中。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阶段国内外体育事业发展差距,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思政导向作用,积极传播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增强文化自信,秉承“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体育课思政体育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体育课上的“意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课
我们的“体育梦”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