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2022-12-04丛金日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院校高职

丛金日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实践水平、应用能力及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培育实践型、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高职体育课程的设置具有系统化、流程化、具体化特点,以强健学生身体素质、优化学生整体协调能力为目标,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协助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运动的理念,养成主动健身的意识,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体育教学工作与改善学生就业能力具相同目标,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

但是,因为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课时,存在教学活动实用性偏低、针对性不强、作用不高等问题,无法体现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和价值。所以,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拓宽教学路径、优化授课理念,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同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变化和时代特点,基于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定改善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态度、适应能力、体质健康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合理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发挥体育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理念和形式的革新,确保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改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水平,使之成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一、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原则

(一)设定切合实际的体育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对于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教育工作,具有引导性、方向性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设定切合实际的体育教育目标,并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开展诸如篮球、排球或足球等团队性的竞技体育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可雇用”能力,改善其协作水平、适应水平,从思想和认知层面,使其形成团队意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凸显教学工作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特征。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团队体育项目,激发学生保持竞争的状态,使其形成持续的竞争能力,助力其职业胜任力的改善,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实现职业愿景。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开展团队性竞技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胜负在所难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胜利方和失败方。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由于其社会阅历较浅、心智尚不成熟,容易在遭遇比赛竞技失败后出现负面的情绪,对其今后的学习和训练产生消极影响,并出现排斥参与教学或训练活动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该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技比赛的输赢,引导其形成“胜而不骄,败而不怨”的积极观念,协助其更为从容地应对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的挫折或失败,确保学生可以在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调整心理状态,使学生道德情感品质得以升华。

(三)营造改善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该基于“自我概念”和“行为动机”两方面入手,营造可以改善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环境。自我概念方面,教师应当结合集体性体育活动,通过开展学生自我反省和他人反馈等环节,对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综合能力展开综合评判,协助学生加深对于个人优势和不足的了解。行为动机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并身体力行地为学生做示范,利用开展集体体育活动的机会,引导其主动完成既定的学习计划,展现出体育教育的育人作用。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教师应对学生具体表现和态度进行全面评定,以此评估其岗位胜任力。

二、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困境

(一)体育教学活动不具备实用价值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文件,提出了构建职教机制、确定全新职教标准、实现职教育人功效、构建多元教学格局、建立职教监督评估机制等建议,旨在根据当前社会环境和就业趋势,调整职业教育的内容,改善学生职业能力和求职水平,确保学生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需求,避免教育、教学工作与就业环境出现不匹配的窘境。受此影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也根据就业需求,开启了教学改革、教育创新之路,希望通过组织集参与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个别高职院校教师将教学创新的重点放在了授课形式或教学模式之上,对于赋予体育教学工作多元化育人功能的关注度不高,不利于教学内容展现出实效性,导致体育教学无法发挥实用性,使高职体育教学理念与形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

(二)体育教学工作缺少有效的监督

体育教学工作的功能作用和实用价值,不仅与教师教学理念、课程授课形式、活动组织模式相关联,还与高职院校设立的教学监督机制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地位,创设严格、正确的课程监督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育理念、组织形式等展开有效、严格的监督,协助体育教师树立起积极的教学态度,从根本上推动体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但是,个别高职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作用和功效认知不够,使教师形成了体育教学地位偏低的错误认知,凸显出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监督力度不足。受此影响,许多教师会抱有敷衍塞责的心态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利用体育课堂组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无法使体育教学与时代发展相融合,使学生主观地认为“体育课即自由活动”,无法赋予体育教学多元化的功能和作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凸显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用作用不足的问题。

(三)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定位不准确

当前,个别高职院校将体育教学定位为教学体系中的辅助性元素,即体育课程是引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放松学习压力的机会,院校管理层给予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为了改善学生的就业能力,彰显职业教育的优势,高职院校将教学创新的重心放在了专业课或就业指导课等方面,意在通过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因此,体育教师对于基于就业导向,开展教学工作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致使体育教学与就业导向的融合度偏低,教学工作无法反映既定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得到切实提高。同时,许多体育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组织学生学习体育技巧方面,忽视了对于其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无法使学生从容应对以后繁重的工作压力,不利于协助各专业学生成长为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操作型人才。

三、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型体育教学的路径

(一)打造以就业需求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机制

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会根据上级统筹安排,依据社会发展方向或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设立相关专业开展招生工作,旨在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一线产业工人或劳动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会将增强学生专业技术作为首要目标,强调改善学生专业岗位能力。对于学生来讲,产业岗位或技术型岗位的工作量较大,其必须拥有良好的体能储备和攻坚克难的精神,才可以战胜工作岗位中的繁重任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应该将体育课程确立为改善学生身体素质、优化学生价值取向、促进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教学平台,培育出更多满足工作岗位基本需求的学生。

高职院校应该基于就业导向,明确实用性的体育教学原则,确立以下工作目标。其一,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的体质达标成绩,依据学生的弱点或不足,开展补偿性的体能训练,避免学生出现不适用高强度工作岗位的情况。其二,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组织其参与专项体能训练或耐力训练活动,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满足相关专业或岗位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其三,全国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近五年以来不同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以预防不同岗位职业病为原则,开展健身理论、疾病预防知识、体育项目技巧、终身体育理念等教学,确保学生可以满足不同岗位的基本需求。基于上述三方面,协助高职院校打造出以学生就业需求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机制,加速高职体育教学创新。

(二)推动以优化就业水平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起严格的体育教学监督管理体制,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形式、训练质量展开全面评估,审视体育教学能否从思想层面、行为层面和动机层面,对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体育教师应该基于优化学生就业水平为导向,依托长效化的教学模式,协助学生构筑起适应陌生环境理念、自主运动能力、自我评估意识,通过体育训练改善其综合素养,使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形成正确的习惯,确保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磨砺意志品质,通过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兴趣,使学生建立起攻坚克难、吃苦耐劳的正确思想,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传统的体育课堂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学目标同质化、教学方向模糊化等弊端。由于不同岗位对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的要求大相径庭,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以调动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积极性为目标,调整体育教学形式,彰显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英语专业学生参与到集训练、学习、交流、娱乐于一体的户外拓展训练活动当中,为其创设团队协作、克服困难的机会,避免学生产生“体育课堂即枯燥训练”的错误印象,最大程度地转变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偏见,加速体育教学改革,帮助其建立起体育训练和职业能力相融合的理念,改善学生的就业水平。

(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体育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涉及基本运动知识和常识、田径、投掷、球类竞技、体操表演及武术等项目,能够为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夯实基础。尽管,这类体育教学重视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协调性的优化,却无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极强的体育训练,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不能彰显体育教学的实用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Robert Mills Gagne曾表示,现代教学工作应当由一维、二维教学,延伸至多维度教学,从基本技能、语言信息、理论知识、动作技巧及学习态度五方面入手,协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状态。

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必须督促教师开展多维化的教学活动,依托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所有专业的学生认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体育教学工作,发挥教学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作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旅游或销售等专业性质,组织学生开展室内攀岩训练或街舞等教学项目,在拓展学生眼界的同时,强健学生的身体素质,协助其形成吃苦耐劳的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今后复杂的工作任务。而对于医药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开设太极拳或武术等教学活动,达成修身、修体、修心的目标,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彰显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高职教育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基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大环境,国务院提出了完善职教体系、确立职教目标、彰显职教功能、优化职教格局等措施,意在改善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基于就业导向,设置科学的教学机制、构建完善的课程监督管理体系、明确指向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增强就业能力。另外,体育教师应该结合相关文件与社会发展趋势,以改善学生就业水平为目标,加速高职体育教学的创新,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的改革。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院校高职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