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广东农村咏春拳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12-04郑少谊冉千鑫
郑少谊 李 游 冉千鑫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载体,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乡村文化繁荣富强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全面提高农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和加强公共文化建设,重视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思想、人文精神以及道德内涵;有效发挥教化群众、淳化民风重要作用,弘扬社会正气,全面提高乡土文明,焕发新农村新形象。[1]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经济发展是主要枢纽,文化建设是灵魂核心,乡村文化的建设工作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推动和塑造乡风文明建设的同时,能更有效助力地方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2]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结晶。咏春拳作为武术南派拳法之一,起源于福建,繁荣于佛山。在技击上具有内家拳法和近身短打的风格特点,它立足于实战,具有连消带打、注重防守、短桥窄马、随机应变的优势。咏春拳精神主要体现是武德双修,将“忠、孝、仁、义、礼、智、信、勇”定为道德准则,以德为先,以德育人。
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强国发展中最为突出的主要矛盾在乡村,乡村振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各地积累了丰富经验,乡村振兴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符合历史演变的规律,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在乡村发展态势基础上,脱贫攻坚战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振兴战略方针,分三步走阶段性实现乡村振兴。[4]推动乡村农业全面发展,遵循乡村的发展规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唤醒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我国的乡村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内容广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更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根基;乡村振兴不仅是推动政治经济建设,更要能满足乡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既是相互联系,更是相互促进。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的发展已融合成一个整体,无法分割,乡村更是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文化精髓影响着整个民族。乡村振兴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设现代化强国,不能脱离了这个载体。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支撑,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兴则国兴,文化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延续下来,振兴乡村就是守护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之根。[5]
2 咏春拳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咏春拳作为南派拳法之一,自清代咸丰和同治年间传入佛山至今三百余年。在广东佛山尤其流行,且代代相传不绝。咏春拳的起源有几个不同的版本,早年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无法考究其真正起源,咏春拳术的文字记载到黄宝华时期才开始。相传咏春拳是根据蛇鹤相斗时的场景创编而来。严家有女,名咏春,自幼随父习武,武艺高超。某天,在河边目睹蛇鹤大战,心有顿悟,归家后根据白鹤拳动作与少林搏击的招法,将其揉入咏春拳,咏春拳的创编起源于此。后来严咏春将咏春拳术传于其夫婿梁博俦。在严父寿终正寝后,二人为躲避匪乱,辗转至粤北南雄县,设馆教徒。约在嘉庆二十年,夫妇二人迁馆至广东肇庆府。期间,红船戏班四人黄宝华、阿锦、孙福、梁二娣拜入严咏春夫妇二人门下习练咏春。四人学成拜别师门后,分别回到佛山发展,传授咏春拳术。黄宝华在晚年收了一徒弟,即赞生堂药材店少东家梁赞。梁赞痴迷武艺,利用药店开馆授徒,前来求技者甚多,首徒有陈华、陈贵、梁奇等人;陈华在学成后返回顺德原籍设馆收徒,其徒弟有陈汝棉、吴仲素等人;另一支则是郭宝全、阮济云、阮奇山、姚才、叶问等人;姚才又传给姚祺、梁权等人;经过多年的互相传授,咏春拳人才辈出,分支繁衍不断。据了解,现今咏春拳派在广州的有姚琪、彭南、岑能等人;在佛山的陈应松、梁光满、周健强等人;在肇庆有梁伟才等人;在顺德杏堂的有陈华的嫡孙之辈;在澳门则有梁权等人;在香港则有叶问咏春馆开设。[6]
改革开放后,在佛山地域咏春拳各派系的努力下,咏春拳逐渐成为重技术,轻花样,以实用为主的传统拳术。自中国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的电影风靡全球,咏春拳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地广泛流行,不少国家还设立了咏春馆传授武术。2008年《叶问》系列电影上映,咏春拳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更是波及60多个国家与四千多个支部组织,位列中国传统武术的典范代表。
3 广东农村咏春拳文化发展困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的重视,从武术申奥、武术进校园,再到全民全运、全民奥运,随着国家政策的下达和实施,再次使中华传统武术发展和推广的局势向好。现阶段咏春拳的推广主要在校园,在城市,在国外。咏春拳作为传统文化非物质物化遗产,多以协会和体育会等组织形式进行推广普及,以武馆和宗族分支进行传承;广东省咏春拳段位制推广则主要以武术进校园为主。通过访问咏春拳专家,确定广东农村地区在咏春拳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是较少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乡村中青壮年人才外出务工,中坚力量流失,造成传统文化传承传播链断层;乡村城镇化发展过程,更注重外在的美化,忽视了对内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丢失,使传统民风逐渐退化。
由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城乡差距落差大。在城市发展能够有更好的教育保障和医疗福利,高薪酬和丰厚的福利待遇是农村青壮年选择去往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农村本地毕业的高材生工作首选也是城市,最终导致农村留不住人才。现阶段的广东农村,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推动下,客观造成了乡村文化“去核化”现象。徒有其表,其实内在的核心文化正在逐渐消失。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小洋楼建筑取代了传统的民居,乡村习俗、农耕文化也随着“老龄化”逐渐失传,导致民间传统技艺面临着断代风险。农村的“空巢化”和传统文化继承主体的缺失造成了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传播链出现断层现象;另一方面,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在给我们带来便捷和好处的同时也夹杂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从各方面影响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价值观逐渐边缘化。
4 传承与发展广东农村咏春拳的现实意义
佛山咏春拳作为我国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内涵不仅具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精髓,更是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产和战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变化”以及“中庸思想”在咏春拳精神中均有所体现。[7]“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更是习武者入门前的第一要求。武德作为内在的精神境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其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沉淀了华夏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咏春拳现代武德内容包括“忠、孝、仁、义、礼、智、信、勇”。其中“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是立身之本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过程,成为中国价值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因素。咏春拳作为民间传统武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意义不单单是强身健体,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提高国民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及满足国人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有效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4.1 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传统体育优秀文化内涵,结合乡村传统文化特色进行有效创新,对乡村群众的道德教化进行加固,引导乡村群众积极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8]咏春拳作为岭南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武德育人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咏春拳理追求和谐、整体与全面,在训练中追求顺应自然变化法则,体现了“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价值追求。咏春精神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更是“中华故事”的优秀内容之一。习练咏春拳,除了最基本的防身作用,对身体强健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促进内在道德品质的提升,在锻炼体魄的同时,还接受了中华武术的武德精神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人生观与价值观大有影响,对树立正确人生观起重要作用。乡村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内在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乡村文化振兴是延续,更是促进,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发展。巧用咏春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围绕乡村群众需要展开,丰富乡村群众日常生活,满足强身健体需求,在无形中强化农村原生态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实现文化“铸魂”。
4.2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上升到了另一个层面。在古代,儒学思想教导我们尊师重道、孝敬长辈、温良谦恭等;自解放后,乡村群众一般通过戏剧表演、宗教活动、舞龙舞狮以及各种乡村文化活动来促进当地的乡风文明建设,而从古延续至今的文化习俗在社会的快速淘洗中,有些黯淡了颜色,有些即将被掩埋。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让人失去了归属感。咏春拳文化在广东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发展,一方面即满足乡村群众内在的文化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治。咏春拳不单是一门强身健体的技艺套路,更具有武德教化的内在动力,流淌着“仁、义、礼、智、信”的教化之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自信的培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因其具有独特的技击功能和健身功效被广大群众喜爱和推崇。咏春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当代核心价值在于文化价值,而非经济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蕴,底蕴的流失,影响的将是整个民族的核心。而咏春拳的育人功能在于以传统文化为基底和以身体参与锻炼为内容的一种有机统一,在习练咏春拳的过程中,了解其文化精神思想和内容,同时也是解读文化内在精髓的过程,达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对个人品质进行潜移默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4.3 推动农村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上虽然与其他产业具有的共性,却具有其他产业部门所没有的特性,但是他们的稳定发展都无法脱离政府的积极引导、市场的经济发展与法律的严肃制裁。[9]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产业处于萌芽时期,农村的体育产业体系框架尚未建立起来,但随着国家乡村地区进行政策的帮扶以及市场经济制度新的完善和调整,等待其迎接的将是巨大的机遇。咏春拳向农村地区的推广,能借助其自身的健身娱乐特性,通过定期开展乡村武术表演、咏春拳比赛及咏春拳文化等,使农村体育发展日趋娱乐性。同时结合项目特点需求,生产与咏春拳文化相关的纪念品,以及生产武术特色服饰类等周边副产业带动地方产业提高村民经济创收。发挥出咏春拳多样化特性的最大价值,借助文化产业化、体育产业化,有效激励乡村当地的咏春拳文化特色体育产业化发展。形成乡村体育文化特色产业,构建新型农村体育产业体系。
5 广东农村传承与发展咏春拳文化的对策和建议
5.1 政府提供相关政策保障
为进一步深化广东农村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当地政府应建立健全制度,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开放绿色发展通道;加大对广东农村地区咏春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财政倾斜力度,积极拓宽合作渠道,合理有效的吸收社会资源,为咏春拳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政府及村委宣传部门等宣传力,发挥基层组织积极带头作用,宣传中华武术文化资源,加强乡村群众对咏春拳的文化了解,运用广播、地方电视频道以及各种电子设备等,积极推广武术全民健身活动,形成“咏春+健康”的发展模式。在公共区域放置与中华传统咏春拳文化相关内容的宣传资源,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农村地区架构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及推广咏春拳文化在乡村发展的功能。政府可采取将咏春拳段位制套路融入进农村学校教育过程中,让农村孩子从小学习咏春拳,习得外在神韵,习得内在精神,以此来促进青少年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富含乡村地区文化特色的素质教育。
5.2 引入武术乡贤人才
乡贤是乡村社会的精英、发展的能人,社会威信高、影响力大,是推进乡村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广东农村地区推广咏春拳传统文化急需要乡贤人才的引进,以点带面延伸辐射范围。聘请武术乡贤人才,发挥武术乡贤能人的积极带头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咏春拳免费学习普及活动,提高乡村人民群众的参与性,利用武术乡贤普及推广武术健身活动项目,形成乡村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多样化形式开展。同时制订相关的乡贤人才制度管理体系及有效的实施途径,深化乡村人才培养,强化人才保障,完善乡村人才服务扶持机制,积极培育和挖掘乡村文化本土人才。与政府、企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多渠道引进体育人才、文化推广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服务活动,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体育市场的升级,活跃乡村文化体育市场,以及加强乡村文化体育市场的监管力度。
5.3 组织农村咏春拳文化活动
统筹规划建设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农村,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场地等。切实结合乡村本土特色发展现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文化充分融合,通过创新形式的发展与推广,积极营造健康的乡村体育文化活动氛围。定期举办以咏春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周,活动内容包括木人桩演示、咏春黏手实战比赛、咏春拳对练和单练表演及咏春拳拳理小知识竞答等,紧贴乡村群众生活,开展适合的体育基础赛事。设置奖励机制,乡贤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村委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参加,激发乡村群众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根据参加人员的表现给与奖励。将咏春拳文化融入乡村群众的生活,丰富乡村业余生活,充实精神需求,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咏春拳文化活动周的举办,一方面能带动本地人的参与,另一方面吸引外来消费者观光旅游,有效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商业经济的增长,打造特色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