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察心理 以心换心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境与对策

2022-12-04丁丽娜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宁波3153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小明家校危机

◎丁丽娜(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宁波 315300)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心理高危学生筛查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常态化工作。《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中明确指出:在心理普查或心理辅导中发现的有严重心理问题,并出现明显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学生,如近期家庭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遭遇突发性创伤或刺激,重大考试或事件出现严重失败,与他人发生严重人际冲突等,导致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学生,可认定为严重危机学生。若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者,可认定为重大危机:患有严重心理障碍(如重度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等);患精神分裂症并已确诊;自杀未遂或有自杀倾向。

对于以上两类高危学生,学校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交流家校双方了解的信息,共同探讨策略,家校合力帮助学生度过危机。实际操作过程中,在与高危学生家长沟通时,我发现家长对学生的情况往往会否认、拒绝、回避、推卸责任,影响家校进一步合作。下面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详述高危学生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境与对策。

一、高危学生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境

小明(化名),某校高二男生,学习成绩一般,在校不太愿意跟同学交往。他经常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发呆。一次数学课上,同学发现他用刀片划自己的手臂,课后马上告知班主任。班主任事后了解到小明的这种行为已持续近半年,他平时感到痛苦时会经常控制不住地伤害自己。小明自述一年前看过心理医生,也吃过抗抑郁的药,现在已经停了。班主任带小明去学校心理辅导室咨询,心理教师在谈话中发现小明有自杀意念,长时间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已严重困扰他的学习和生活,建议家长尽快带小明去专业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班主任一方面向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小明的情况,一方面电话联系小明妈妈,告知小明在校的表现,希望她当天能来校做进一步沟通。小明妈妈以工作忙为借口,当天没有来校。

第二天,班主任再次电话联系小明妈妈,她才勉强来校。到校后,小明妈妈表示孩子在家挺正常的,肯定是觉得压力大不想读书就在学校里“作”。自己也曾带他去某专业医院看过,医生说他中度抑郁,配了药,并要求定期复查。小明妈妈认为该吃的药也吃了,效果不明显,学习那么紧张,去一趟医院要耽误很多时间,后来疫情严重,出去不方便,孩子也没说哪里不舒服,就没再去看医生了。

接着,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向小明妈妈反映了小明近几天在学校的异常表现,并指出这样的行为会给小明和班级同学带来不良影响,希望家长引起重视,建议她再次带小明去专业医院就医。小明妈妈听后情绪有点激动,认为学校在推卸责任,不想让孩子在校正常读书,免得出事。她表示作为家长不是不想带孩子去看医生,而是看了没效果,学校要理解做父母的苦衷。就这样,家校沟通陷入了困境。

二、高危学生干预中家校沟通出现困境的原因

(一)家校权责不清

当发现心理高危学生时,家校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家校沟通的目的在于通过共同努力帮助学生从心理危机的风险中走出来。学校应主动承担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安排和协调工作,家长应承担带孩子就医、给予孩子关怀和支持等相关职责。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了,学校就该对孩子的一切负责,而不去承担本应由家长承担的监护职责。同时,部分学校缺乏专门负责家校沟通的部门,缺少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影响高危学生心理干预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家校站位不同

学校和家长作为不同的主体,在对待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时会有各自不同的考虑。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心理危机时,会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处事的原则,如家长担心孩子得了抑郁症会被同学和老师歧视,向学校隐瞒孩子就医和服药的事实。作为学校,不仅要对某个学生负责,还要对整个学生群体负责。当班级中有学生出现了自伤、自残等高危行为时,班主任会担心其他学生产生恐慌心理,担心个别学生会模仿,于是希望家长迅速把该学生带回家,避免在校发生危机事件。家校双方因为站位不同,在沟通时难免会产生矛盾。

(三)家校沟通不当

很多学生为了维护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形象,常常对家长只报喜不报忧。当学生在校出现问题后,家长往往是迟于教师知道的。当教师把学生的危机表现告知家长时,家长通常一下子会难以接受,总觉得孩子在自己面前好好的,在学校里出问题肯定是学校做得不够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校沟通的基调是问题导向的,家长会产生防御心理,使沟通处于阻滞状态。学校只有把家校沟通提升到学校向家长提供支持和资源、家校协同应对困难的高度,才能赢得家长的配合。

三、高危学生干预中家校沟通的有效对策

当学生出现危机状况时,家校只有真诚合作、有效沟通并形成同盟,才能帮助学生度过危机。以小明的事件为例,学校可采用以下沟通策略。

(一)给予希望,明确共同目标

多数家长面对孩子的高危心理表现,一开始会非常担忧,但多次看医生后发现没有明显效果,又会感到无奈和失望。面对小明妈妈的困境,学校可以派亲和力较强的教师和她沟通,在邀请她来校时,可以这样说:

“小明妈妈,您好。最近,小明做出了一些让老师和同学非常担忧的行为。例如,他情绪低落,常常坐在座位上不说话;有同学在数学课上发现他用刀片划手臂。我们找他谈话,发现他手臂上有很多划痕,他告诉我们自己存在自残行为,甚至有自杀的想法,觉得活着没意义。相信您也和我们一样担忧,所以真诚地邀请您来学校,大家坐下来面对面商量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孩子的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帮助他度过危机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我们以前也遇到过跟小明类似的孩子,甚至还有更严重的情况,通过家校面对面沟通,深度交换信息,共同努力,最后孩子的情况有所改善。所以,这次也非常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成功的沟通,首先要给对方以希望感,确立家校的共同目标,这样才能赢得家长的真诚合作。

蒸汽低温烹饪对烤鸡翅感官的影响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SV 70+Roast组烹饪的鸡翅表皮脆度、口感及总体得分均显著高于Roast组烹饪的鸡翅(p<0.05)。不同烹饪组的鸡翅色泽、气味和多汁性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表皮脆度得分越高,表明鸡翅烧烤后表皮越脆,吃起来更有烧烤的焦香味。

(二)正向沟通,共情家长的感受

等家长来到学校,学校危机干预工作小组成员(分管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心理教师等)须全部出席会议。学校教师应充分共情家长的内心感受:当孩子出现心理危机时,家长可能会感到自责、愧疚,觉得对孩子的管教是失败的,会出现焦虑、烦躁、无助等情绪。沟通之初,最重要是与家长建立正向的合作关系,用同理心疏导家长的负面情绪,用理解、共情、支持来打开沟通之门。学校可通过先肯定孩子的优点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成功之处,来提升家长的自信心。

当然,学校危机干预工作小组成员需要提前收集该生的优点,如学习态度、人际交往、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优点,做到了然于心。当家长了解到孩子的优势时,自尊感会提高,对危机的畏难情绪和对改变现状的无力感会降低。对小明妈妈,可以这样说:

“小明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孩子,对于老师交给他的任务,他会保质保量完成。这学期的校运会上,他代表班级参加男子1500米比赛,取得了全校第三名的好成绩。他还主动替值日生去倒垃圾,在学业这么紧张的情况下,很多同学只关注自身,做不到为他人为集体付出。小明的这些品质是难能可贵的,这与家长平时对他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班主任说完后,危机干预小组其他成员再对小明的优秀事例作补充,引导小明妈妈察觉和欣赏孩子的优势力量、美好特质与曾经取得的成功,给家长赋能,增强家长的信心,进而提高家长战胜困难的决心。

(三)家校合力,助益问题解决

当家长拥有了一定的内驱力和自信心后,就可以聚焦于问题解决了。学校可将小明在校的情况如实告知家长,并详细询问小明在家的情况,以及家长为此曾做过哪些努力。在坚持生命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家校合力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对小明妈妈,可以这样说:

“学生的生命安全是我们最在乎的。当发现小明的异常表现后,班主任经常找他谈心,心理教师对他进行了专业的心理辅导,小明在辅导后表示有人倾听自己、有人理解自己,内心舒服了很多。我们会继续对他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也会尽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非常感谢家长前期能带他去专业的医院就诊,为他提供专业的医疗支持,在校期间也时常打电话关心他,鼓励他好好学习。当孩子出现心理危机,并有伤害自己的行为时,再好的学习成绩都是浮云,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小明在接受心理辅导时曾告诉我们,他也想让自己的情绪好转起来,他也不想伤害自己,可有时控制不了自己。小明的症状已经超出了学校心理辅导的能力范围,我们不想耽误孩子。为了避免孩子再伤害自己,我们真诚希望家长再带孩子去心理专科医院就诊,专业的事情一定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不管医生给出什么结论,希望您随时向我们反馈情况。需要学校做哪些配合工作也请及时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及早准备。”

如果家长担心孩子被诊断为心理疾病后会受到歧视,或者担心孩子吃抗精神病药物会产生副作用,可以这样说:

“我们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家长会有各种顾虑,但一想到孩子的健康是一辈子的事情,家长都会勇敢接受。事实证明,但凡康复得比较好、比较快的同学,都是积极参与治疗和辅导的同学。医生再三强调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与其产生的积极效果相比,几乎不值得一提。如果您还不放心,请一定咨询医生,获取专业意见,避免因个人主观猜测而中途停止给孩子用药,足量足疗程的服药对康复才是最有利的。”

学校必须强调“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放弃那些自认为熟悉但无效的问题解决方式。在沟通过程中,不断强化共同目标,肯定家长做得好的方面,争取进一步的家校合作。

(四)相互支持,强化家校同盟

学校应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家有心理高危学生,做家长的真的很不容易,他们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既要做好自身工作,又要帮孩子走出危机,特别需要学校的理解与支持。当问题的解决之道已经明晰,对小明妈妈,可以这样说:

“我们非常理解家长的不容易。人的一生很长,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不一定是家长做得不够好。问题出现后,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对孩子的改变非常重要。请您相信,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难关,只要积极就医,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小明一定会渡过难关。学校和家庭是同盟,我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您需要学校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或者有什么想法和需求,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家校沟通过程中尽可能多使用“暂时性”的语言去描述高危学生的现状,避免给学生贴标签,不断鼓励家长,告诉家长事情不会永远如此糟糕,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有无限可能。当家长接纳了孩子的当下,才能正视孩子的问题,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注和爱,从而缓解孩子的心理危机。

(五)签订契约,加强动态管理

在结束会谈前,学校要与家长签署“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告知书”,明确双方下一步的工作内容,以契约的形式督促家长带孩子去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如果家长有转介的需要,学校要写好学生心理问题转介信,让转介机构的医生对学生的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家长带孩子就医后,如果医生认为学生可以边治疗边上学,学校需要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明确各方的责任:家长及时与学校沟通孩子的心理状况,定期复查,并担负起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任务;在校期间,心理教师每周定期给学生做心理辅导;班主任实时监控该生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心理教师和家长取得联系,商讨对策。

如果学生需要住院治疗,学校在按规定陪同家长办好请假或休学手续后,需要持续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定期与家长保持联系,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包括就医情况、服药情况、情绪及行为表现等,直至学生康复。在此期间,学校应尽力帮助高危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告诉学生危机中蕴含着成长的契机,进而帮助学生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中的家校沟通,是一项专业而复杂的工作,家校双方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信再大的难关也能渡过。

猜你喜欢

小明家校危机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做不到
做不到
“声”化危机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