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三产融合 助力产业振兴

2022-12-04黄曙霞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农产品融合农业

黄曙霞

(中共济南市市中区区委党校 教研室,山东 济南 25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产业兴旺”。这说明了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和经济基础,也是解决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项有力政策,乡村产业发展迅速,由以往的“输血”变为“造血”,切实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自身建设。其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是带动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对促进产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近年来农业农村政策的重要课题,多年来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连续出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出具体部署,产业融合的理念及政策逐步成熟。文章将从意义、困难、措施三个方面对产业融合进行分析。

1 产业融合的意义

农村产业融合是将农业作为融合基础,以产业联动、聚集、技术共享、制度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1]从而使得农村各个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实现协同发展。产业融合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融合发展中,先进生产要素能够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农业作为较为传统的产业可利用第二、三产业中成熟的技术、模式等要素,来促进自身的转型升级。大量先进技术、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商业理念不断应用于传统农业中,使得农业在技术、资本、生产组织模式上焕然一新,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较以往大幅提升,引发技术、物力、人力、制度等要素的一系列变革与更新。农业在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带动下,促进了高端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推进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显著改善了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发展空间不足的局面。产业融合带来的科技、知识投入,让农业不再仅依赖于自然资源,大大提高了农业发展的可控性,也有利于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最终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2 提高产业链价值,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让农业在传统的生产环节之外增加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这种让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的深度融合模式,有着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的作用,为乡村产业发展赋予了新动能,促进农业功能价值拓展和提升,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同时,在农村产业融合模式下,二、三产业因需要农业资源而在乡村扎根,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而通过构建按股分配、按交易额返还利润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当地农民在农产品原料、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中均收获了利益,农民在参与产业链建设中增强了创富能力、实现了收入增长。与此同时,产业融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盘活了农村的土地、住宅、金融市场,让农民除了劳动收入之外,财产性收入也大幅提升,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农民积极性显著提升,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1.3 催生农村新业态,形成国民经济增长点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众对于生活消费的要求逐渐提高,开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绿色化、服务化趋势。以往单一传统的农业只能满足消费者过去“吃饱穿暖”的生理需求,却无法满足当前消费者“吃好穿美”的消费需求。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正是为顺应以上消费需求变化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能性。通过产业融合,休闲农业、生物农业、特色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业态应运而生;农村电商、产地直销、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的销售模式逐渐增多,这些农业的创新性发展方式可以有效推进农业产业的绿色化、品牌化、服务化,走“专精特新”道路,消费型的农业让小众、多样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产生了新的居民消费热点,带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2 产业融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各地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措施,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推进了很多工作,让更多就业机会因此留在了农村、也让农民通过二三产业增值获得了更多的收益。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整体层次和水平还不高,对农民富裕的促进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充分,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四点。

2.1 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融合的基础薄弱

乡村产业发展看农业,因为农业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与关键。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农业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农产品供给水平和农业整体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在农产品质量方面,存在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甚至是出现产品安全问题的现象。很多地区仍然存在着“唯产量论”的落后观念,为了提高产量而忽略了产品品质,甚至出现农药、抗生素超标等挑战安全底线、危及身体健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提质增效。

在建设农产品品牌及销售方面,大部分农民缺乏品牌营销意识,对于当地特色产品、文化的挖掘和营销不深入。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作为产业融合的基础未完全发挥出其优势,从而影响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2.2 产业模式单一,三产融合度较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许多地区根据当地特色及优势,出台了促进产业融合的措施,农村经济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开始融入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循环中,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旅游村镇”和“工业村镇”模式,较好实现了三产融合。但仍有很多地区存在产业融合度低、融合层次不高的问题。

一是农村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在农产品生产阶段,许多农业产业都集中在原料生产或者农产品初级加工上,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较弱,农产品本身的附加值较低。在农产品销售阶段,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规模较小,还未成为主流,农产品难以在销售环节获得主动权。这造成负责农产品加工、包装的第二产业以及负责农产品销售的第三产业,控制了农产品的增值环节。而乡村仅通过农产品初加工或为企业提供原料及初级产品,获得最少的资金回报。[2]

二是农业的功能尚未被完全开发。除了较为常见的旅游农业开发出了农村独有的自然风光价值外,农村的风土乡俗、文化传承、人物历史并未被充分挖掘,导致农业与文化、教育等产业的融合不足。此外部分乡村产业开发较浅,导致特色性弱、同质性强,缺乏差异性竞争。

2.3 产业融合主体活力弱

产业融合主体是乡村振兴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单元,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业融合主体可分为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受土地政策和现实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业经营主体还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农户为主。因其规模小、数量多,对土地的利用相对灵活,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普通农户普遍经营管理能力较弱、活力不足的问题凸显。此外,目前的农村经济组织主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其所掌握的耕地等资源要素较分散,难以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前沿的信息、创新的销售模式应用进农业,导致农业产值提高受阻,缺乏竞争力,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也不充分,仍面临一些问题。譬如存在生产经营能力不足、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乡村产业振兴后劲乏力。

2.4 产业融合基本要素供给不足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土地、资金、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第一,产业融合用地紧张。出于保护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我国对农村土地有着严格的控制,加之部分农村土地分布零散、地块破碎,导致农村可用于规模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资源紧张,对于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所需的加工、仓储用地,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供给不足。第二,资金投入紧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各类经营主体所需的购置设备、建设基础设施、扩大生产经营及销售规模等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但是目前贷款的额度和期限都较为紧张。农村产业融合项目融资渠道不够通畅,贷款担保难问题依然突出,且能够得到银行贷款的规模十分有限。[3]第三,受科技和人才要素的制约。科技是提高产业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和动力源泉。当前农村产业普遍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够、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较慢的问题。而这也暴露出农村产业融合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储备不充分的弱点。因为缺少技术人才以及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农村产业融合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效率较低。

3 产业融合的思路与措施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以农业为基础、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农村为依托,以打通延长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为方向,以农业与关联行业间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管理方式的交叉渗透和优化重组为途经,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的过程。[4]想要破解上述难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在产业融合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发力,做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

3.1 建成以农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和途经很多,但是在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农民作为庞大群体的背景下,只有把农业和农民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把促进农业稳定持久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产业融合的目标,才不至于在产业融合中偏离方向,损害农民的利益。这就要求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将农业作为融合的基础,通过对产业链进行横向、纵向以及规模上的优化,从而提高农业的价值,让农民充分享有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全链条的增加收益。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3.1.1 提升农业质量,夯实产业融合基础

要提升农业质量,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增强在农业核心技术上的基础研究,实现农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从而提高产品的标准化和品质的可控性,实现高质量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其次,要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和安全质量标准。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严格落实生产记录台账制度,确保各类经营主体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健全包括农产品品质等级、产地初加工、包装标识、冷链物流、仓储的标准体系。逐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信息体系。[5]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打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第三,建立高品质、有口皆碑的金字招牌。推动农业品牌打造提升工程,积极宣传当地龙头企业,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形成区域性公共品牌,营造区域特色品牌。

3.1.2 增加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融合

加快农业由单纯的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进行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初加工、深加工的统筹结合,支持县域地方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将产业链留在县域,实现多环节增值,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推动农村由卖原材料向卖成品转变,提高综合收益。对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要鼓励其在产地对农产品开展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做好烘干储藏、杀菌消毒、预冷保鲜、产品包装等工作。对于大型农业企业要鼓励其发展精深加工,集成应用各类生物、环保、信息技术开发各类加工食品和非食用加工产品,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同时,在产后的销售阶段要积极创新农产品的销售模式,推进产地直销模式,做好农产品的储藏运输工作。让农产品在销售环节掌握更多主动权,以增加农产品价值。

3.1.3 增加产业链的横向延伸融合

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产业链横向延伸融合。积极践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挖掘农业和乡村的丰富价值内涵,充分利用现代化农业的观光性、参与性、文化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耕体验以及乡村手工艺等,让其成为农村的新兴支柱产业,实现农业功能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拓展。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建设,建设风景秀丽、文化丰富的美丽乡村,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合理开发乡村文化遗产,充分发掘农村历史、地域、民俗特点,引导农村打造文化特色节庆活动。建设农业教育基地,让农耕文化教育走进校园,引导广大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开发乡村文化衍生产品,加强宣传,拓宽网络销售渠道。

3.1.4 扩大产业链规模

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规避之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要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坚持要素集中、政策集聚、企业汇集的原则,建设原料标准、加工集约、服务成熟、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融合集群,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产业集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进示范区、科技示范园、返乡入乡创业园、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打造优势鲜明、形式丰富、充满活力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形成生产、加工、展示、销售的有机融合。推进其向重点地区和优势区域适度集中,从而更好地凝聚中高端需求、集成优质要素和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3.2 加快产业主体融合,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

要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乡村产业经营主体作用,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分享红利。

一是要提升农户在规模经营中的作用。鼓励小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成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提高生产效益、管理效率和抗风险能力,让农户逐步融入现代农业中。二是要继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对不同经营主体采用不同支持政策:鼓励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从事规模化生产;加大对于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指导农民合作社建立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章程制度,规范利益分配;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技术、信息、资金方面的优势,带动当地农产品的良种研发、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联农带农作用,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增收。三是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通过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规模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集约化,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3.3 完善配套措施,强化农村产业融合的要素保障

3.3.1 落实用地支持措施

在确保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破坏人文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明确产业融合用地保障措施及监管。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支持和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健全流转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融合。[6]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现农村建设用地腾退利用、充分提高利用率,开拓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途径,根据产业融合配套情况,做好用地规划,增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要将产业融合用地规划到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化产业融合用地审批流程,保障产业融合建设用地面积。要做好用地监督管理工作,根据用地类型不同分类管理,并建立退出机制。

3.3.2 加强资金支持与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加大财政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为产业融合创造良好条件。扩大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并加大对于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要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可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形式,吸引工商资本对农村产业的投入。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要通过完善税收政策实现对产业融合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要严格落实各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符合产业融合新业态的企业等纳税主体制定普惠性减税政策。要通过营造税收政策洼地,吸引城市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产业。

3.3.3 健全农业科技和人才政策支持

加大农业类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农业优秀企业和优秀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的支持,建立农业人才创新机制,对于为农村三产融合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一定奖励。构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机制,提高研发人员的积极性。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人才对农业的科技扶持和指导,强化对农户科技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和提升,鼓励优秀企业家、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农村现有人才进行培训,共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农产品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