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合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析

2022-12-04朱成棋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育人

朱成棋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跨界融合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跨界融合理念不仅可被运用于课程思政建设,而且能为专业课程创新和变革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从而进一步强化教育实效。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各专业学生都需参加英语课程学习,以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运用技能,为使用英语理论和知识开展学习研究奠定基础[1]。当前阶段,高校开展大学英语课程多以教师单方面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理论等内容为主,教学方法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基于此,大学生在英语课程中能接触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再加上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具有留学经验,容易将西方文化和理念加入课程教学,不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影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2]。所以,高校需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等环节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带领学生在接受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成长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时代新人。思政育人元素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提供理念遵循。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英语与思政、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及传统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等进行深度融合,有效实践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成为高校及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 跨界融合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不可避免地涉及西方文化,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过多地接触西方文化而忽略中华民族文化,不利于其全面发展。高校必须以跨界融合理念引领大学英语课程落实课程思政,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英语课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1.完成大学英语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

新时代背景下,全球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日益加深。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与西方文化联系最密切的课程之一,高校必须把控英语课程正确方向,确保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在教师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观念的同时进行正确引领,助力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已成为高校根本任务。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各类课程都需以立德树人为重要方向引领,作为重要必修课程的大学英语更应以立德树人为教学任务,在教学各环节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引导学生在接受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学生成长成才道路正确。另一方面,相较其他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涉及较多西方文化观念,再加上英语教师自身文化观念选择的影响,大学生在参加课程学习时,易产生思想观念偏差,这就需要借助跨界融合理念,在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构建课程思政体系,通过课程思政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展现思政育人价值,在带领学生保持个人成长成才正确方向的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高等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知识能力,而且要强调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和思想道德修养。只有保持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全面性,高等教育才能在保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上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关注课程教学综合效率的同时将大学生培养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展现高等教育的作用。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课程,应以跨界融合理念为引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第一,只有坚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方向、深化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才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育人元素,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英语知识和价值观培育,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第二,只有坚持跨界融合理念、持续推进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观引领,帮助大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明确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强化自身综合素养。

3.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需要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据,将培育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教育各环节是高校完成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在跨界融合理念的引领下实践课程思政,将培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修养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认同中华文化,并意识到自身成长成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根植爱国主义情怀,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播者。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可引领大学生使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并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发现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在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和运用技能兴趣的同时,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培养传播者,完成文化自信育人目标。另一方面,以跨界融合理念引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能深化大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辩证认知,确保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学习、了解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进而实现中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和谐交流,为建设文化强国培育能力较强的后备军[6]。

二、 跨界融合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具体环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西方国家文化,当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发生冲突时,部分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极易受西方文化影响,偏离正确发展方向,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想状态。所以,大学英语应深入落实跨界融合理念,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确保思政育人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及教学评价等环节,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和文化熏陶作用,确保英语课程教学坚持正确方向,实现高水平发展。

1.课前:英语与思政融合设置教学目标

高校及教师在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首先关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确保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既包含英语课程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又展现思政育人价值,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选择层面对学生提出深刻要求,致力于通过全面化的课程教学目标引导课程教学的高效有序推进。一方面,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时,需全面考虑课程知识的文化内涵。教师需在充分认知英语语言知识、蕴含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深入探究课程知识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并结合时政发展和时代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设计出科学合理且符合思政育人要求的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在课前阶段,高校和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情实际。由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实际调查,对学生的英语知识能力、价值观选择等进行充分调查和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化的阶段划分,争取为各部分学生设置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在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推动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发展。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在第一单元Living Green教学前,可设置相关思政教学目标,“建立本单元学习与大学生‘绿色’‘健康’理念的关联,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健康生活’的精神”[7]。基于此教学目标,教师便可在课中、课后等环节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展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2.课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英语育人

在融合型、全面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课中阶段,教师应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英语课程思政,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课中环节,基于英语课程育人教学目标的影响,教师应选择可展现全面性教学目标的内容,有机整合英语教材、拓展读物及思政育人资源,并从中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支撑教学实践。教师还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能充分展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确保通过合理的课中教学实践向学生传递英语语言知识和思政育人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8]。例如,教师可选择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前录制本节课的英语知识和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的微课视频,上传至英语课程教学平台供学生提前观看,在课程中针对学生尚未掌握的英语知识开展进一步讲授,在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中进一步深化思政育人元素的影响,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接受思政育人元素的价值引领。

3.课后:引领学生持续探究理论知识、践行正确价值观

通过课中环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大学生基本掌握课程英语知识,初步形成对思政育人元素的理解和认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重视课后环节,引领学生在课后实践和学习生活中持续探究英语知识,深化思政育人元素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可设计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既考查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又反映学生对其中思政元素的理解程度,助力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全面进步。例如,内蒙古工业大学举办的“英语节”活动会组织中国文化英语演讲比赛、舞台话剧表演和英语微视频大赛等主题活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而且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探究、合作学习的平台,在活动中进一步强化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价值,为更好地完成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提供有效途径[9]。基于此,英语课程教学实践能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评价:多元化评价体系反映融合教学实践结果、以评促教

完成课前、课中及课后各环节的任务后,高校及英语教师还应关注思政育人元素在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中的融入,摆脱传统模式中只关注学生英语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价考核形式,将师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变化、思想道德修养等纳入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教学评价既能反映师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又能深入把握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变化,明确英语课程思政推进效果,为后续调整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持续深化思政育人元素对学生的影响。为此,高校应构建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专业平台,或在原有线上英语教学平台中设置专门的评价模块,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对学生课中学习参与、课后探索实践进行跟踪指导,实施过程性评价考核,并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学生设置专属的课程学习成果数据资源库,动态化反映学生参与英语课程教学实践的结果,促进评价体系的全面化发展,突破传统评价体系无法涉及学生思想状态变化的局限,在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支撑下完成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10]。

三、 跨界融合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

在充分明确跨界融合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环节的基础上,高校及英语教师应在尊重融合理念的同时,反思当前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切实展现英语课程教学的育人效果,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1.优化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理念,与思政工作者协作践行教学

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英语教师的个人素养及育人能力占重要地位。在当前环境下,英语教师课程教学实践多讲解英语知识和英美文化,注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尚未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中涉及思政育人元素。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模式下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经验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英语教师普遍缺失思政育人理念,尚未与思政工作者协同开展育人工作。为此,高校应着眼于培养英语教师的育人理念,致力于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其真正成长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有效引领者。首先,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系列培训,将英语教师纳入课程思政建设主体,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在培训中,高校应向英语教师传递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引领英语教师意识到课程教学中思政育人元素的重要性,同时注意培养教师的融合理念和育人理念,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和帮助,助力教师逐步提升个人思政育人素养。其次,高校英语教师应树立提升育人意识的自觉,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之余积极参加高校组织的课程思政相关培训,认真学习交流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途径,优化教学理念,提升育人技能。教师还应深化与思政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的协作,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深入挖掘英语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也将与英语知识相关的育人资源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突破英语课程教学模式限制,真正引领英语与思政的跨界融合[11]。

2.丰富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内容,奠定英语课程思政融合基础

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是支撑其育人实践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英语知识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才能为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才能真正实现英语课程与思政育人的跨界融合。为此,高校在选用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及实际教学内容时,应关注内容的科学合理性,避免落入过于宣传西方文化的困境,阻碍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无法展现英语课程育人价值。一方面,英语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教师应在跨界融合理念的引领下,坚持思政育人理念,深入探究英语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元素,从教材、读本、时事新闻等教学内容来源中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在确保英语教学内容全面性的同时,深化思政影响,推进英语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为思政育人元素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应密切与思政工作者的联系,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选择教学内容,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思政育人资源融入英语课程,为学生提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高尚道德修养的机会,进一步深化英语课程育人影响。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英语教学中东方文明各维度的需求程度略高于西方文明,对历史学的需求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维度,同时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总体需求情况良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12]。基于此,英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为英语教学实践更好地融合思政育人元素提供有效参考。

3.创新英语课程教学方法,以跨界融合变革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在跨界融合理念下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高校及英语教师应关注英语课程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全面地展现英语课程育人内容,以多元化教学方法为基础变革课程教学模式,有效吸引大学生参与英语课程教学,在师生充分互动交流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为此,英语教师在课前阶段完成学情调查时,应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征等融入其中,全面地反映学情实际,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为设计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提供有效参考。在此基础上,英语教师应在集体备课环节充分探究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资源的契合性,设计出能充分展现育人价值的教学方法,包括情景体验式、翻转课堂、混合式等教学方法,在充分展现英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化思政育人元素对学生的影响。“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能有效满足跨界融合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要求,能将“互联网+教育”落到实处,并在全方位展现英语知识的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实现育人目标,融英语知识和思政元素为一体,也通过网络微课、线下课堂和实践探究将育人元素立体化并深入学生内心,助力英语课程思政实现高水平发展。

4.完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反映英语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效果

在创新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完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力求全面反映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全程,明确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进程,在充分观察师生参加课程教学表现的过程中动态化反映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首先,高校应完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评价主体,将英语教师、思政工作者、大学生及专家、学者等纳入教学评价主体,发挥各类评价主体的多角度评价效用,促进教学评价的客观真实性,及时发现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调整和创新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将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能从课程教学直接参与者角度充分反映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保障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展现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更符合课程思政发展要求。其次,高校应完善英语课程教学实践评价的指标,在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简明性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将教师的教学表现、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及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思想状态的变化等全部纳入评价指标,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和效果。最后,高校还应创新英语课程教学的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价考核,从课程教学过程入手,更直观、全面地反映英语课程教学育人效果,在动态化检测学生思想状态变化的基础上明确育人效果和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作用,推动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平稳有序进行。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