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探微
2022-12-04许岳军
许岳军,江 峰
(1.湖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2.湖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就是要在各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之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培育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从而全面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更好地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各门具体课程中真正有效地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这一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不至使之成为一句空话?就此,本文拟以中国古典舞课程教学为例,揭示中国古典舞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探讨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反思以往中国古典舞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利于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各门专业课程教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落地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不可忽视的育人功能: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意义何在
这里所谓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就是要在中国古典舞课程教学中,打破以往仅限于技艺传授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或非主动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惯势,以便使这一课程教学能够进入到一个思政育人的全新艺术境界。
(一)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是达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思想政治素质是否过硬,事关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和人民幸福。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中国古典舞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也不例外。事实上,拔节孕穗期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敏感活跃,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他们极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他们又是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重要群体,因而其“三观”教育问题重要而且突出。高校如何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当代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工部门的事情,而必须秉持“大思政”理念,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落实范围覆盖到每一个教学育人的场域和场合,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这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绝不能空场。由此即表明,着眼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任务,不断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充分发挥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其意义十分重大。
(二)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是适应当前教育发展大环境新要求的需要。一直以来,高校大多采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学工教育为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然而,一个客观事实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诸如中国古典舞课程这样一些更多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或者本身就内在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各类专业课程,其教学育人功能却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之中。尽管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渗入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从总体上来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以往所见并不多。2014年,针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与思政工作模式单一的高校教育,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更是强调“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进一步为课程思政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这种课程思政逐渐成为发展大势的教学生态环境下,探索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课程思政”新境界,正是对这一教学新环境新要求的积极回应。
(三)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是培养舞蹈专业“德艺双馨”人才的需要。在高师院校中,舞蹈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舞蹈教学如何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人才,是作为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命题。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施,正是突破该重要命题的有效途径。中国古典舞课程是我国舞蹈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深入挖掘这一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渗透进专业课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技艺传授中,有效发挥好舞蹈专业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使中国古典舞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将有利于促进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在中国古典舞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更大范围的课程教学育人场域,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国古典舞课程之中,也可以为中国古典舞教学艺术境界的开新、出新提供强大的助力。
二、亟待开发的潜在空间: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何以可能
由于以往人们并未有意识地深刻反思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的价值意义,因而自然也就没有做到主动地去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的潜在空间。然而,中国舞蹈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天然的同一性和协作关系,具有契合互动的内在逻辑。从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拓展出一片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事实上,作为高校一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国古典舞课程教学无论从其功能属性还是从其具体内容来看,都有着亟待开拓的思想政治教育潜在空间。倘若注重在中国古典舞教育教学中有效地融入相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时,又注重深入挖掘这一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元素,就完全可以促成“立德树人”的良好育人效应,培养大批“德艺双馨”的优秀舞蹈专业人才。
(一)从属性、功能来看,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课程思政”新境界,有其潜在的空间。“艺术教育通过生动的视觉、听觉感受,向受教育者传递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所以在育人方面,艺术教育有着一般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1]。中国古典舞教育教学亦是如此。就属性而言,正是由于中国古典舞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中国古典舞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对受教育者在精神层面的塑造,因而,二者在心理情感的化育机理上,都要求正之以心、合之以理、纯之以情、美之以感等等,因而内在的具有交合互通的潜在空间;在精神力量传输的目标任务上,都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因而内在的具有协同一致的潜在可能;在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上,都要求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因而内在的具有可以叠加增效的潜在空间,诸如此类。这些基于意识形态属性的共通点充分说明:在中国古典舞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其自身天然的优势。就功能而言,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与作用。比如:具有审美、文化传承、健身、心理治疗、磨炼意志等功能,并且“舞蹈源于人类对生命、生存的认知与体验,舞蹈是身体与心灵、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体,在身体教化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其他艺术难以企及的优势。而利用身体语言的特殊力量能够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是舞蹈在教育方面的功能所在”[2]。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3]充分说明他很早就深刻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折射出舞蹈教育潜藏的德育功能与价值。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中国古典舞的学习,首先使学生身体上发生变化,凸显出中国古典舞对学生的身体美化,体现中国传统人文精髓对学生的生命浸润;再透过身体使其心理发生变化,凸显中国古典舞对学生的情感纯化和思想升华。这些都表明,加强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在激发学生身体内的正能量,提升其身体的运动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创新创造能力诸方面,都存在着可以不断拓展的宽广境域,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从教学内容来看,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课程思政”新境界,也有其潜在的空间。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最具“中国符号”的一个舞种,是在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家学者的提炼、加工、创造出来、并经过较长时间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典范意义的特色舞蹈。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潜在空间相当宏阔。以文化自信教育为例。作为我国特有的舞蹈种类,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它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东方式刚柔并济的美感,总是令人陶醉;其身法、其技巧、其神韵,都具有标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和“魂”的艺术特质,是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瑰宝,因而可以为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课程思政新境界、整体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供有力的艺术支撑;以中国古典舞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例,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即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丝路花雨》《编钟乐舞》《黄河》之类的经典中国古典舞剧目,都能够做到以一定幅度的身体运动,挥洒自如地表现强烈的思想情怀和丰富的人体语言,从外在形态和内在神韵上,彰显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相契相合之处,不仅能够产生刚柔相济、细腻圆润、情景交融、技艺并彰、精气神兼具、手眼身法步和合的审美效果和美学特色,而且对于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若加以发掘利用,无疑可以在更为宽广的艺术时空中,拓展出中国古典舞 “课程思政”教学的新境界。
三、必须破解的现实困局: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难在何处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诸多突出的难题,具有一些不利的阻碍因素。这些难题和阻碍因素,从不同的层面困扰着师生,形成了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的现实困局。其中错误的认知阻碍和功利的行为阻碍这两个因素,对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的拓展,所具阻力尤其大。
(一)错误的教学观念,是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的认知阻碍因素。据调查访谈,有的教师认为,中国古典舞讲究的是纯技艺,与人的品性没有任何关系,何谈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中持类似观点的不在少数。这样的认知,讲究纯而又纯的技艺,根本割裂了中国古典舞与人性人品之间的辩证关系,忽视了中国古典舞艺术实实在在地具有的怡情养性、持中守正、立德育人等等方面的价值功能,不能全面、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古典舞的种种相融相通、相契相合之处,这就必然会导致只重视身体技术与风格动态训练而忽视立德树人的“重技轻德”现象,“所有的训练皆以舞蹈技术或技巧为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大大削弱和忽视舞蹈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文化内涵,实际上也影响着师范舞蹈教育及基础舞蹈教育的模式构建与实施”[4]。又如,有的教师认为,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就会影响到其艺术价值和审美感。这种观点,虽未否定中国古典舞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共通性,实质上还是对利用这一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教学育人的变相拒斥。事实上,品高人自正,人正则艺彰,中国古典舞惟有通过主体品性之美的内在支撑才能真正达到技艺精湛之美的充分外显。这就意味着,中国古典舞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相得益彰而绝非两两相害的。诸如此类的错误认知观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的拓展。
(二)功利的教学行为,是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的实践阻碍因素。在调查访谈中也发现,部分师生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具有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其“教”和“学”都出现了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矛盾冲突,以至把中国古典舞教学仅仅作为了加工无情无义、有艺无德的“舞蹈技能产品”的工具。目前一些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几乎完全以古典舞的基本功与技术技巧的掌握为检验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这就必然会对舞蹈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制约新时代美育工作与素质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更高要求。
四、关键在于实践落地: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课程思政”新境界路在何方
梳理、整合能够有机融入中国古典舞教学这一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掘其自身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必须不断地寻求其实践落地的有效路径。针对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遵循“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课程思政”新境界予以落实。
(一)明确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政素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课程思政新境界,教师是关键,唯有明确授课教师的育人职责和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政素养,这一“课程思政”的建设才能有效开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育实施的关键人物,引领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因此在中国古典舞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只有使授课教师明确“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提升授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将“课程思政”理念润物无声地植入该门课程的备课、上课、教研全过程,才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改变以往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单纯传授知识而不强调价值导向的“重技轻德”现象,从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会贯通,达到身正为范的教育教学效应。
(二)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具有的德育价值。中国古典舞教学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它能很好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效强化课程具有的德育价值,使之与德育有机融合,真正发挥出中国古典教学的德育功能,是该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行之有效并最为重要的路径之一。这就要求,第一,丰富“中国化”舞蹈元素的教学内容,坚定学生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古典舞的本体内涵极富中国文化特色,蕴含并展示着特定的精神价值内核,它是中华传统舞蹈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符号”的舞蹈文化。在新时代的中国,高校教师肩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而学生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中国古典舞课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与此同时,中国古典舞的学习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强化“审美性”的教学功能,培育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舞蹈艺术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情绪表现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情感美、形象美、技艺美、韵律美、民族美等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舞蹈艺术中最为重要和最具代表意义的舞蹈种类,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除了修养、塑造学生优美的身体以外,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健全学生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优化学生的自我心像,完善其道德人格,培养其高雅气质,达到“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第三,突出“强制性”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品质。舞蹈艺术有着其特有的性质,在其学习过程中必须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身体上的疼痛,才能将人体自然形态“修塑”为舞蹈艺术动作,并且在这个“修塑”过程中必须经过教师严苛的训练方法与要求,发挥学生超强的毅力与耐性,才能呈现出优美的肢体动作。俗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亦可充分说明这个道理。中国古典舞教学过程中“强制性”的教学特点,充分体现出中国舞蹈教学的育人特色,这对于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超强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四,重视“集体性”的课堂组织,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和协同合作意识。在高师舞蹈教学中,中国古典舞教学通常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即一个教学班一般保持在20人左右进行授课。课上学生必须身体力行,利用自己的肢体完成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并要求每个学生在完成动作时必须随着音乐步调一致,整齐划一;舞蹈艺术呈现的直观性较强,倘若因为某个学生不认真听讲或者课后练习不熟练而导致课上错动作的现象,就会严重影响整堂课的上课秩序。因此,学生必须认真准确地完成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才能保持正常高效的课堂秩序。在这种课堂组织模式中,学生们会达成一种必须准确、统一地完成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的共识,这样,通过有效的课程教学,无形中就可以促进学生团结协作与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不断强化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第五,严格“规范化”的训练手段,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一切舞蹈的完美呈现,依托于技艺高超和情感丰富的舞蹈肢体,学生肢体语言的优劣又依赖于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教师在选择规范并适合学生程度的教材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动作示范与要领讲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与技术技巧,这样就可以舞出中国古典舞“形神兼备”的神韵和意境。同时,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规范化训练中,也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严谨的做事态度、良好的职业情操和素养。由此充分彰显中国古典舞课程较其他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和特色,促使这一课程所蕴含的内外在思政元素得到整合运用,所具有的德育价值得到全面实现。
(三)创新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舞的教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探索的过程,逐渐从“功能性”向“风格性”的转变,即从原来过于重视培养学生身体基本技术与能力,向中国古典舞动作风格特征与韵律为主导的教学转变。这种转变使得我国古典舞的文化特色更为突出,中国符号化的舞蹈文化传播更为广泛。然而根据笔者18年舞蹈从教的实践经验,我国高校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仍存在许多弊端,其教学模式和训练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中国高校教育的时代需求,因此,唯有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与浸润,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舞蹈教育人才。这就要求:第一,加强舞蹈教学的内涵建设,改变以往“唯技论”的教学模式。中国古典舞是我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改变以往过于重视基本功与技术技巧的做法,在课上适当地加入中国古典舞的舞蹈理论知识的讲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通过古籍、壁画、古典舞经典剧目的视频资料等途径,使学生充分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及古典舞的“形、神、劲、律”的审美特征,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理解,提升其文化修养,“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古典舞技能的学习以及古典舞意境的把握,使学生的舞蹈动作由象及意、由表及里,让学生能更好把握古典舞的内涵和魅力,更好地达到诗情画意的美学意境。”[5]可以说,只要注重课上理论知识环节的设计,就一定可以大大地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二,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高校舞蹈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口传身授”,跟以往“师傅带徒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口传身授法仍不失为主流的教学方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形式上过多地存在灌输式教学,更多地注重舞蹈技能的传承和沿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创造热情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动作示范,“照葫芦画瓢”的模仿学习方法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因此,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要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推动学生自主性与研究性学习,以此强化课堂育人功效,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助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潜能的释放。第三,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中国古典舞经典剧目,使学生更为准确、更为直观地把握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和审美范式;采用学习通、智慧树等线上学习平台进行课堂翻转,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打造舞蹈思政的“金课”,促进中国古典舞一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课上利用手机录制学生完成的舞蹈组合,有效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查找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加强学生的纠错能力,提高课程的育人实效。
(四)联合思政教师和教辅人员,守好“课程思政”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思政教师是主导力,教辅人员是辅助力,而专业教师应该是关键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最多的是专业教师,他们重视专业课的程度也比其他任何科目都要高,技能型较强的舞蹈专业学生更是如此。舞蹈教育本身就类似于以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很值得他们信服的人物,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行为品格上对其都会产生莫大影响,因此,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与辅导员“歌舞中伴舞”作用的前提下,专业教师应主动把握好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与思政教师、辅导员紧密联系在一起,跨学科、跨领域进行思政教育,共同探讨育人的路径与方式,形成专业教师、思政教师、教辅人员稳定扎实的“三角形”育人合力,以实现中国古典舞课程的“共舞振”效应,打造“思政课程艺术化”“艺术课程思政化”的思政大熔炉,共同构建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五)拓展舞蹈课程的艺术实践,提升舞蹈思政的育人效能。舞蹈艺术实践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舞蹈专业来讲,艺术实践是检验舞蹈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成果的展示,激发其艺术灵感与艺术表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第一,借助于中国古典舞经典剧目的艺术实践与表演,为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贡献,真正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积极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舞台心理素质和舞蹈表现力;同时,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帮助学生认知到舞蹈演员必须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学生的舞台职业道德修养与素质。第二,借助于舞蹈晚会的策划与编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第三,借助于红色舞蹈等作品的复排与创作,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直观性”等特点,使舞蹈艺术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将红色舞蹈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红色舞蹈作品的排练,切身体会到作品中革命人物的伟大形象,无形中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并浸润他们的心灵,完成体悟到心悟的蜕变。观众也能通过他们感人至深的舞蹈表演,得到心灵上的触动和震撼,让伟大的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通过舞蹈艺术载体的传播而发扬光大,充分显示舞蹈文化的力量,使中国古典舞教学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渠道与有效载体,起到更大范围激发社会对红色价值的认同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国古典舞教学拓展到一个“课程思政”的全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