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理论批判的局限及“社会化”转向
2022-12-04刘丽
刘 丽
(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院, 山东 德州 253023)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给西方资本社会所主导的国际秩序构成新的挑战,由此,世界进入多极化发展的新格局。但我们“仍然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时代”[1],西方历史虚无主义仍以各种形式侵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基础。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一种实践问题,尤其是伴随改革开放所产生的社会化渗透,已经严重影响民间社会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目前学术界对中国以往历史中历史虚无主义宏大主题的批判,存在教条化的倾向,注重证据梳理,而忽视理论本身的深度思考[2]。整体上看,当前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停留在理论批判层面,对社会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缺少深刻的社会批判向度。为此,需要从历史虚无主义社会化的新思潮出发,解构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理论批判的局限,从而转向以社会批判为主导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新范式。
一、主观感觉论: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理论起点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唯心史观的范畴之一,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反复抬头且出现了逐步蔓延的发展态势,成为整个学术研究领域集中批判的对象。就整体而言,历史发展必然拥有其内在规律以及发展特征,这其中不仅隐含着必然性趋势,同时也会有偶发性因素造成的回流。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分野
历史蕴含着截然相反的两大趋势,对于研究者来说必然面临三大可能性:一是探究历史存在的必然规律,否定偶发作用,这必然造成盲目性的抨击和否定以往历史中违背了必然性和进步性的事件或活动;二是注重和强调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认为这一进程中并不存在必然性规律,这必然造成盲目性的抨击和否定以往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偶然性和个性化要求相悖的事件或活动;三是既突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承认历史发展存在偶发性因素。对比分析以上三种解释性方法,前两种解释方法并不符合公正客观要求,唯有第三种解释不仅全面且客观。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具有一定难度,黑格尔指出,“命运把那些古代的艺术品给予我们,但却没有把它们周围的世界,没有把那些艺术品在其中开花结果的当时伦理生活的春天和夏天一并给予我们,而给予我们的只是对这种现实性的朦胧的回忆。”[3]因此,对历史的研究和阐释必然力求客观性和公正性。既要探究和遵循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又要正确对待这一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偶发性和个性化特征。由此可见,前两种历史阐述方法必然得出虚无化的研究结论。当前,国内学者集中性的对这一错误思潮展开了研究与批判,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从这一思潮的发展历程上看,相关学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扎根于近代欧洲启蒙思潮中[4]。部分学者主张用以虚无的历史选择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5],秉持历史的唯心论立场,污蔑唯物史观是“机械决定论”[6],否定现实感性人的历史作用。部分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否定了历史世界的客观价值,坚持历史价值的柏拉图主义传统,试图以形而上学立场臆造以往的历史[4]。诸多学者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一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有序发展构成的负面影响。并且指出,“最近一个时期,有些人在西方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鼓噪下,攻击乃至否定中国历史,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并没有使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而是带来了一系列灾难”[7]。总之,学术领域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在历史选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唯心主义史观。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溯源
理论界普遍认为不能单纯的将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唯心史观的某一范畴,这一定义显然没有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真正本质。历史虚无主义尽管集中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具备唯心的本质属性。要更为清晰明确的把握其思想本质,就必须追本溯源,探究这一思潮产生的根本原因,研究其发展路径和判断标准。就本质而言,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仅是唯心主义认识观,同时是极具代表性的主观感觉论。
从认知领域看,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认识的本源来自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他们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出现的各类事件,仅仅是个人在主观感觉上形成的多个组合,并且认为人的主观感觉与历史进程及事件具有不可分割性,脱离了个人主观感觉的历史事件及过程是不真实或者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历史事件即产生发展过程是主观层面所形成的感官复合体,这明显符合主观感觉论的思想观点,认为客体是由感觉组成的集合,“可以在别人使用‘无’这个词的意义上使用‘物质’一词”,“环境和自我是分不开的,非我和自我是分不开的”[8]。历史虚无论者总是基于主观层面的感觉感知去研究历史,认为人的主观感觉决定了历史发展方向,历史之所以不断向前发展是源于人的主观感觉驱动。历史虚无主义颠倒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尽管它认为二者是辩证统一,但在本体论上否定社会存在的第一性。这与主观感觉论的观点相似,人们的意识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前提,“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不可分离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按这两个词的确切的含义来说,是同一的”[8]。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观感觉论奠基
历史虚无论者认为判断历史发展的唯一标准是人的主观感觉,而并非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社会实践标准。历史虚无论者往往以学术研究和实证的名义,所选择的经验材料是为了满足主观感觉需求,最终服务于自身的错误观点及谬论,仅仅承认与自身主观感觉保持一致的事件及过程,只有与主观感觉相一致才是客观真实性的存在。事物的客观性,“归根到底是确立在不同人的意见的相互验证和一致的基础上的”[8],个体感觉是一切认识的起源,同时也是判断历史发展的主要依据,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也被认为是主观感觉所驱导的组合变迁。换句话说,这一观点认为所有的历史事件及发展进程均源自主观感觉,除了主观感觉外再无其他。因此,这一思潮带有明显的唯我性和主观性倾向。而列宁在对主观感觉论进行批判时指出,作为我的表象的世界整体本质上一种存在的唯我论,即“由感觉即心理要素所能‘构成’的不是别的,只是唯我论”[9]。历史虚无主义追求原则同格的认知范式,主观感觉和历史实践之间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性。在认知上反对和批判主课题二元对立的范式,主张利用原则同格在主客体之间打造内在同一性,认为自身可以称之为“素朴实在论”者,认为自我与历史相统一,显然具有强烈的折中主义,并且以此遮掩蒙蔽普通大众。而列宁对此作出批判,“自我”与“环境”、物质与意识密不可分,否认二者的统一性只会导致不可知论或者唯心论[9]。整体上看,历史虚无主义始终将主观感觉论视为认知本源,以主观层面的推断作为认知发展路线,随意改造真实事件,根据自身需要重新建构相应的历史事件,由此满足自身特定的虚无或丑化目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明显的三段推导方式,即仅凭个人主观感觉判断历史事件及人物,然后随意裁剪或拼凑能够支撑自身结论的证据,最后认为自身可以化身为历史发现者,具有揭示历史真正面目的能力。当前这一错误思潮所指向的对象集中在近代史领域,主要针对近现代我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发展进程,将这一进程中的相关事件及关键性人物作为否定和虚无的对象,这不仅混淆了民众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同时逐步消解了普通民众已经树立的精神信仰,极大的抑制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基础。
二、“社会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趋势及成因
当前理论研究者着重从学术研究的视角上剖析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泛滥的根本原因,同时以思想争辩的方式对这一错误思潮展开抨击和批判,但历史虚无主义依然出现了继续深化蔓延的趋势。在这一发展态势下,只有深挖其产生的渊源才能找到最具针对性的根除路径。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中最具急迫性的是充分挖掘其产生的渊源,利用社会批判进一步彰显和响应理论批判的各项诉求。
(一)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对象广泛,传播方法独特。首先,历史虚无论拥有最具广泛性的传播对象,即普通民众,这一错误思潮作为典型的唯心主义范畴,往往打着实证主义的旗号、追求伪真性的态度以及娱乐大众、创新和成功等标签作为噱头,由此对目标受众形成一定的迷惑性。当前历史虚无论将其目标对象所涵盖的范畴不断扩大,不仅包含了普通民众、知识分子,同时将广大媒介人士和党员干部纳入其中。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拥有独特的传播方法。由于目标受众来自不同的层面,因此历史虚无主义选择了差异化的欺骗方法。为了能够迎合和满足社会公众的娱乐需求,选择粗鄙化和娱乐化的方式对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重构。比如,对历史人物的生活及工作进行随意的猜测和捏造,或者对民众早已熟悉但欠缺真实考证的事件提出质疑,由此,逐渐将这些受众群体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所宣扬的虚假思想上。第三,为了满足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需求,打着实证研究的名义试图揭示历史真相,并且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随意编造历史事实及规律。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普遍采用后现代叙事方法,利用边角和碎片化的历史史实对一些重要性的事件和人物进行重新解读,打着虚假理性的旗号诱骗知识分子,引导受众产生错误理念。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多元化的传播路径及表达方式,引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拥有多样化的传播路径和表达方式。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拥有相对广泛的传播对象,这就决定了必然采用相对多样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包含艺术作品(影视、歌舞及绘画等)、文学作品(主要包含学术性研究成果及散文小说等)、娱乐谈资、媒介宣传、教学载体以及网络传播信息等。历史虚无主义为不同表达方式配置与其相对应的传播路径。不仅仅充分利用新时代背景下新兴媒体的强大作用,同时进一步挖掘传统媒介的各项优势。其次,历史虚无主义能够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诉求在于虚无真实历史和邪恶个体,但凡是社会历史中的重要节点或人物都能成为具有利用价值的对象。并且历史虚无主义定义了更为宽泛的传播对象,并且选择多样化的传播路径及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最终造成的影响领域相对广泛。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所针对的领域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及文化,尤其是在政治领域。着重对建国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取得的发展成就进行批判和虚无。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价值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社会主流价值观。“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10]。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其迷惑性的表现形式以及极具诱惑性的内容,把自己包装成了公正合法的学术研究,具有明显的蛊惑性、隐蔽性及煽动性。历史虚无主义善于借用创新学术研究、揭秘历史或转换范式等方式,试图打着理论研究和价值中立等旗号,对历史传统进行任意歪曲和颠覆英雄人物形象,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混乱性,逐渐消减人民对民族发展史和奋斗史以往所形成的认知,试图瓦解整个民族的向心力,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造成冲击和威胁。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也是西方反华势力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和平演变,试图借助全盘西化或妖魔化的方式来颠覆中国当前的道路和制度。当前,随着多元文化的日益交锋,整个思想文化领域陷入了白热化的竞争,西方反动势力借助自身在全球话语传播体系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多种隐蔽性或虚幻性的手法不断攻击我国的意识形态,试图从这一领域打破当前的政治认同,否定和颠覆社会主义道路及制度。
(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社会化扩散的成因
尽管当前理论界针对这一思潮展开了无情的批判和质疑,它依然以各种隐蔽的方式扩散到社会各个角落,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批判的不彻底性。
第一,仅从学术研究领域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并不能彻底铲除其根源。当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领域,单纯从理论层面的批判无法有效遏制其蔓延趋势。历史虚无主义者具备的虚伪本质以及所引发的巨大危害,引发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对这一错误思潮展开了深刻的质疑和批判。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逻辑上所具备的荒唐性和肤浅性、在论证上的漏洞百出以及所持有的不法意图进行批判,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科学的认知方法和丰富扎实的历史功底去辨别和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表现形式,同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立场及观点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驳斥和回击,以辩证性的方法找到这一错误思潮的致命弱点并对其进行打击和遏制。然而,学术界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做出的驳斥和批判大多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同时大多采用理论文章的方式进行批判。就历史虚无主义来讲,它所传播的受众对象并不仅仅指向学术领域,更多的是欠缺判断能力的普通民众,因此,尽管从学术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回击,其依然在普通民众领域不断滋生和蔓延,由此导致理论批判和不良影响之间出现了完全不同场的状态。因此,从理论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并未真正遏制住其不断蔓延的趋势。
第二,普通民众自身的辨别能力有限,在历史虚无主义面前并不具备自觉抵制意识。普通民众这一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在认识和评价历史问题上欠缺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历史虚无主义滋生和蔓延进程中很难形成遏制的自觉性。他们所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与自身生产生活相关的领域,对历史的认知相对有限,基本上仅仅关注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或者是对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关键节点相对熟悉。历史虚无主义正是抓住了普通民众的这一点,通过编造虚假的历史逻辑,实现掩盖历史真相蒙蔽广大民众价值理念的目的。普通群众很难真正的辨别和识破其中的不良动机,逐渐消解了自身对历史形成的正确认识,依从于历史虚无主义,进而很难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进行探究和批判。尽管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不能弥补其理论思维能力的不足,历史虚无主义凭借虚假历史证据编造了在逻辑上看似无懈可击的历史“真相”,但在实践面前仍难以避免其虚假性。这是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群众在运用历史虚无主义知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从实践结果中验证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性,从而自觉的规避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
第三,部分新闻媒体出现了不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部分”是因为媒体过于商业化和利益化的行为让历史虚无主义钻了空子。当前,因为媒体在整体上能够追随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拥有相对坚定的立场。然而,依然存在部分新闻媒体或从业人员深受各类腐朽主义思想的影响,为了谋求私利、实现不良意图不惜违背自身的职业道德,违背新闻舆论工作的准则和要求,做出了与人民意志相悖、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舍弃了自身的民族情感和国家利益,在社会上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部分媒体为了获取私利不惜违背党的宗旨原则,与人民群众利益相悖,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相对立,成为为不法分子进行舆论宣传的工具。历史虚无论者正是利用这些不良媒体充当自身的宣传靶子,将错误的思想与理论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恶意编造虚假事实,对伟人形象进行诽谤和丑化,导致人们逐渐模糊和瓦解了自身已有的历史认知。媒介传播本身具有扭曲信息真实性的特性,历史虚无主义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媒介传播的不良特性,通过媒体不良行为隐藏历史虚无主义虚假传播的本质。
总之,社会化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历史虚无论者试图通过对社会民众思想广泛渗透以间接影响少数精英的历史判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逐渐深入,民意成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党和国家根据民意诉求制定各项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对民意的争夺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议题之一,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人民群众对历史真相的信息不完全掌握,刻意杜撰虚假历史真相和存在意义而玩弄民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能彻底根除的原因复杂,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诸多变异,但其本质的虚假性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三、社会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范式的转向
历史虚无主义所要否定和虚无的对象逐步向普通民众这一庞大群体渗透与蔓延,因此,要真正的根除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单纯的局限于学术和理论领域,必须结合社会实践展开更为深刻的社会批判。整个社会应当在这一领域形成坚固的合力,利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抨击和批判自由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导人们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观,提高新闻媒体的职业水平,提升新闻宣传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水平,在理论之外寻找实践批判和根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可行路径。
(一)利用集体主义否定自由主义,根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
集体主义始终是我国处理各类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自由主义思潮在处理国家、民族以及个人利益时,始终坚持个人利益至上,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甚至是民族利益相对立。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思潮正是以自由主义作为自身的思想载体,大肆宣扬倡导自由而反对约束和权威,倡导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反对集体约束和限制,混淆民众视听,恶意诋毁党和国家的形象,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对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形成科学的认知,始终坚定不移的按照集体主义观念要求指导自身行为,彻底摒弃和根除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只有如此,才能从思想上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与泛滥。首先,从思想领域利用集体主义摒弃自由主义。集体主义的本质在于强调社会主义整体与部分根本利益一致性,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实现集体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需要发挥集体和国家的保障作用。个人要想实现自身的利益需求,依然依赖于国家和集体,而国家和集体实现其利益诉求同样需要以个人发展为基础。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不仅仅要求人们科学把握集体主义的本质内涵,同时,要将集体主义的要求逐渐内化,逐渐形成自身的集体主义观。个人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个人与国家和集体之间利益的统一性,始终将自身作为集体和国家的一份子,为实现国家和集体利益做出贡献,给国家和集体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国家和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要融入到国家和集体利益中。只有对集体主义形成科学的认识并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才能对自由主义所追求的个人利益并且将个人作为与集体和国家对立面的错误思想进行否定和批判,才能自觉的摒弃自由主义所强调的个人利益超越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错误观点。因此,只有从思想上坚持利用集体主义真正取代自由主义,才能从思想上铲除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根基。其次,在行为上利用集体主义为导向,否定和摒弃自由主义。这就要求人们将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实际行动中得以践行,正确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要从思想和意识层面做出正确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这一正确认识指导自身的行为,在具体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主动担负起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职责和使命,为实现国家和集体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确保自身行为的合法性。自觉抵制和摒弃违背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始终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与一切损害这一利益的行为做抗争。总而言之,科学的集体主义观念是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及国家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只有如此,才能为实现和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形成自觉意识,自觉抵制一切违背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从行为上彻底斩断历史虚无主义滋生和蔓延的思想根源。
(二)在科学的唯物史观引导下,形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意识
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与进步的主体,同时也是国家权力的真正主人。人民群众所持有的认知观点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因此,党和各界政府以及理论宣传媒介必须担负起应有的引导和宣传作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观念,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历史积淀,掌握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方法。首先,唯物史观引导人民在历史认知面前形成科学的价值理念及方法论。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因此,学术界必须深化研究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逻辑价值及理论意义,充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宣传能力,通过实践加深人们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和应用,由此更好的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为人们更好的处理各项问题提供指南,并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同时,以历史经典案例和社会实践作为宣传载体,以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针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并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认识对待历史问题,尤其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将实现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基本立场,从而让人民能够树立更为彻底且坚定的唯物史观。其次,强化人民群众在历史领域的有效积淀。深厚的历史积淀能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有效指导作用,才能为认识和评价历史提供必要基础。因此,学术界必须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关键性事件及人物进行重新梳理,以人民群众普遍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普及和宣传,让历史知识能够真正的融入群众生活,提高群众对历史的判断能力,进一步丰富历史知识储备。就具体方式而言,可以选择人民群众普遍信任,且拥有较高公信力的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和普及,同时,也可以借助强大的教育系统将这些知识和方法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介方式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强化历史知识的渗透与宣传,在历史知识普及和宣传领域打造多层次且多样化的传播路径。
(三)提高新闻媒体行为的规范性,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所依赖的空间载体
新闻媒体作为整个社会信息宣传的主要载体和呈现形式,承载着特殊的舆论宣传任务,是历史展开舆论宣传的有效阵地,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关键的宣传职能,同时,能够以更为坚定且更具辨识度的历史认知引领人的理念和行为。因此,必须着力提升新闻媒体行为的规范性,充分发挥党、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新闻媒体的监督管理作用。首先,必须强化新闻媒体自身的行为规范性。新闻媒体必须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新闻观,始终将服务党和人民作为自身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的坚持和践行科学的政治立场,将客观公正和真实报道作为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着力提升新闻报道获取信息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严加审核,确保最终所传播的信息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真实的内容、全面客观的信息以及明显的正效应等,拒绝宣传报道与党性原则相悖、与人民意志相左的虚假谬论,在整个行业内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来指导自身的行为,正确认识和恪守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认真践行服务于党和人民的职责义务,自觉养成深入社会展开调查研究的职业习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信息搜集和报道原则,在新闻素材采集过程中确保内容真实、符合主流价值且拥有稳定的立场,借助科学的唯物史观提升自身评价和撰写新闻舆论的功底,同时,强化行为自律,自觉摒弃一切腐朽的思想和行为,并且敢于与个人主义、主观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不良行为进行批判和斗争,真正成为恪守新闻媒体规范的从业者。其次,强化对新闻媒体的监督管理作用。从国家层面逐步建立健全新闻媒体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要求,全面推行和落实新闻媒体报道的责任制。针对新闻媒体领域出现的一切不规范和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惩治,对于情节相对较轻者,进行批评教育并限期整改,而对于触犯法律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依法给出最终的惩罚结果。理论研究和广大人民群众应当成为新闻媒体监督的主体力量,并且力争与新闻媒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积极参与到新闻媒体的创作和宣传过程中,及时有效的对新闻报道进行评价和反馈,勇于揭穿和批判新闻媒体中存在的错误立场和失真报道,确保整个社会拥有风清气正的舆论宣传氛围。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非一成不变,它总是在人民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渗透并影响人民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的局限及价值,从发展角度合理“扬弃”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遗产。尽管历史虚无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深刻变化,但其否定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需要透过现象抓住其“虚无”的本质,只有对层出不穷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趋势保持“常批”的态度,才能保持正确的理论导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