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五运六气学说的发展脉络及研究价值※

2022-12-04张少强李晓凤朱明丹石宇奇杜武勋

中医药通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医家素问黄帝内经

张少强 李晓凤 朱明丹 张 茜 石宇奇 杜武勋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经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涉及“天人相应”“整体观念”“脏器法时”“气化理论”“药类法象”等众多经典中医理论,因此被奉为中医学之圭臬[1]。近年来关于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同时亦存在不少争议[2]。因此有必要将五运六气学说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以史为鉴,通过分析总结历代医家的理论观点,可以对五运六气学说有更加客观、公正的认识,明确其在中医理论体系建设及临床应用研究中的价值。

1 五运六气学说的发展脉络

1.1 五运六气学说的起源及争议五运六气学说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关于运气的七篇大论中。在唐代之前,其于战乱之中已经失传[3]。幸唐代王冰从其师藏“秘本”中发现了“七篇大论”,“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遂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校与批注,才使其得以重现人间。王冰在补入七篇大论的同时,亦提出了如大寒节为每年的初气、气运盛衰的预测应结合二十四节气、将运气的过与不及联系临床等诸多自己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五运六气学说。然而自七篇大论补入《黄帝内经》以降,一直为历代医家聚讼,肯定、怀疑、否定持续不断。宋代林亿对本书进行校正时,便提出了“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的否定观点[4],认为运气七篇是王冰误将古医经《阴阳大论》补入《素问》之中。但更多医家学者从两者的记载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考证,认为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5],例如对于五味与五脏关系的论述、“天以六六为节”问题的探讨等,因而支持七篇大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宋金元时期,五运六气学说逐渐发展繁荣宋代是五运六气学说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其重视程度可以说达到了顶峰,成为五运六气学说发展的鼎盛时期[6]。由于统治者的推崇支持,由政府主持编撰的《圣济经》与《圣济总录》将运气学说置于突出地位,并将五运六气学说作为太医局的必授课程和考试学生科目之一,使得医家形成“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的普遍认识[7]。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民间亦掀起了踊跃阐发五运六气学说的高潮。刘温舒编撰《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提出以正月建干来解释十干纪五运的道理,认为五运的化生包含日月时相因制用之意,系统阐述了五运六气学说,同时讲解了运气胜复郁发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提出了“干德符”的概念。沈括在《梦溪笔谈》提出“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对于不结合病情而刻板地运用运气学说进行推演的做法,提出了批评。陈无择进一步根据各年运气的不同特点和所主病症,将运气发病规律和治疗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方药上[8]。其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了运气十六方,补充了《黄帝内经》中给出了五运六气学说治疗原则而无方药的缺憾,对后世理解《黄帝内经》运气理论和配方法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金元时期的代表医家首推金元四大家和张元素,他们均在研读《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临床,形成独树一帜的学术观点,使五运六气理论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9]。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病机十九条、亢害承制等观点的基础上均有所发挥。首先,创立五运六气发病模式,将疾病病机归为五运主病和六气主病;其次,用亢害承制理论分析病因病机,并指导临床疾病的治疗,强调中人之邪气源于太过不及之运气,为临床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阐明气机郁极是诸气皆可化火的主要病机。其将《黄帝内经》“亢害承制”的观点进一步发挥,在阐述六气的过程中注重联系气化规律,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开创“寒凉派”先河[10]。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的开创者,对运气学说同样十分重视,其采用运气盛衰变化来分析人体脏腑功能,创立了脏腑辨证学说,并对《黄帝内经》中关于气味厚薄、阴阳的论述加以引申,通过联系药物对人体的反馈效应,创立了药物升降浮沉学说。张从正著《儒门事亲》,反对照搬五运六气理论,如“以年定气”“以气定病”等刻板做法,创作运气歌,提出应灵活看待岁气、岁运与发病的关系[11]。李杲根据“六气右迁于天,五运左迁于地”以及气运升迁、气化升降等运气学说的理论观点,把五运六气学说从外感引入内伤之中,强调“脾主五脏之气上奉于天”,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创立了“脾胃学说”,并进一步根据五运六气学说之“五行生克制化”,提出“阴火”理论。朱震亨通过分析天地、日月、阴阳的状况,以人体比附天象,日为阳,月为阴,日常圆而月常缺,因此提出人体亦“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著名观点,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参合各家之说,创立了“相火论”的学术观点。

1.3 明清时期,五运六气学说研究积淀创新明清时期,运气学说获得了再发展。研究五运六气学说的学者医家众多,但前期医家多注重对运气学说干支推演与疫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而对其气化理论研究不多,纵使有所涉及,大多也未出金元的范畴。汪机在《运气易览》中深入阐述了运气中的六十年交司时刻、月建、五音建运、南北政等重要问题[12],指出研究运气不仅限于一年一时的变化,百千万年之间也有此理,应注意“元会运世”,为其后提出大司天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许多医家对运气学说开展研究并著书立说,如熊宗立《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李时珍《本草纲目》、李延昰《脉诀汇辨》、张景岳《类经图翼》、吴谦《医宗金鉴》、陆儋辰《运气辨》、陆懋修《世补斋医书》、张志聪《本草崇原》、唐宗海《本草问答》、吴瑭《温病条辨》等均开展过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

及至清代,黄元御、彭子益等进一步发挥五运六气学说,创立“一气周流”“圆运动学说”等学术观点,对中医学五运六气学说的创新作出了贡献[13]。黄元御在继承五运六气学说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把自然界之五运六气引入人体脏腑,从天的角度构建理论模型,并以气的升降浮沉阐述脏腑气化特点,描绘人之天的生化运演过程。其提出“一气周流”学术思想,进一步实现运气学说研究的理论创新。彭子益分别采用阳气和相火的升降浮沉来阐述四时更迭和五脏功能的实质,其提出的“圆运动”的学术思想,是对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且阐述过程更为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于五运六气学说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

1.4 近现代时期,五运六气学说研究由中落到复兴近现代以来,由于社会、战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中医学的传承、发展、应用长期以来处于低迷阶段。五运六气学说研究亦受到较大影响,逐步走向衰落。不仅研究者大大减少,研究内容亦乏善可陈,可大致概括为两大类:一类以五运六气理论的阐述、注释、讲解为主;另一类则采用气象资料、疾病流行病学资料等对五运六气学说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但均未形成创新的学术思想。同时,由于五运六气学说被认为过于玄虚或过于机械,导致其被视为糟粕而遭摒弃,因此目前各大中医院校几乎均未开设此课程[14]。

近些年来,随着中医学逐步走向世界,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学界掀起了研究经典、回归经典的热潮,对五运六气学说的学习、研究方兴未艾。杨力教授将其定位为中医理论中最为高深,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15]。顾植山教授认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16]。汤巧玲通过梳理古代医家对运气学说与疾病的认识,将运气对疾病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和诊断、治疗原则应用于临床,认为对当今运气学说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17]。

2 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价值

2.1 对中医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虽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非议,但是五运六气学说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黄帝内经》以大量篇幅阐释五运六气学说,促使中医理论初步成形,是推动中医理论发展的关键动力。《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天地“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18],形象地将人体同宇宙间万事万物描述为都是由一元之气所化生,即天人一气,天人相应。《素问·藏气法时论》言:“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论述了五脏疾病在某一时间周期内的间甚规律;使“天人合一”观念落到了临床操作实处,进一步推动了中医学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整体理论、脏腑相关理论、脉学理论及中药药性理论等相关理论学说的发展,直接催生了中医学的三焦、命门、肾间动气、相火、君火、少火、壮火、腠理、玄府等名词概念的出现。因而,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气化学说、藏象学说、病机学说、升降出入理论、标本中气、中药炮制理论等诸多经典理论的渊源所在,奠定了整个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

2.2 对于疾病预测的指导意义五运六气学说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这里的正、邪是就自然气候而言,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为“正”,反常变化为“邪”。一年之中,六气的运行是有一定的时间顺序规律的,应为“当其时,归其位”,若“应至而未至”或“未至而至”则皆为反常。《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认为人秉天地正常之气而生,依赖自然正常气候而长,人和自然和合为一,人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一年四季转换,人要顺应四时,顺时则养,逆时则病。人体阴阳气血,应时而变,天地有四时气候、昼夜晨昏之变换,天地阴阳日有所变,人亦应之。运气变化,天地自然有四时节律、日节律、月节律,人体阴阳气血随之出现规律性变化,通过人体阴阳自我调节达到平衡。《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人处于气交之中,运气改变不仅影响人体自我阴阳调节,影响人体生理,还影响人体病理,根据运气学说,不仅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推测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甚至可以精确到具体的脏腑。

2.3 对于临床辨证的指导意义《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其所言之“象”,包涵了世间万物,既有外部可直接观察的天文气象、地理万物变化之象及人体病症演变之象,也有内部需感知揣摩的脉象、藏象等。其所言之“数”,则为气数、序数,是对世间万物规律性、有序性的形象描述[19]。其“取象比类”“取象运数”等思维方式,是中医“司外揣内”辨识疾病,“顺法天地”治疗疾病等主要理论的来源,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基本的中医思辨方式,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五运六气学说是《黄帝内经》中极具华彩的篇章,是对“天人相应”思想、“整体观念”的生动实践,杨力教授曾将运气七篇比喻为中医学皇冠上的明珠[15]。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涵盖了多学科的知识,无论是在疾病的预测方面还是在临床治疗指导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助于中医学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经典著作,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理论,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观和运动观、常变观等观念;有助于了解自然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运用运气理论,将自然气候变化与脏腑部位、病证属性、地域环境、药物性味相联系,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措施的制定以及遣方用药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医家素问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玲珑欢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