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发热案1例
2022-12-04张志刚王建强
张志刚,王建强
(山西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内伤发热,属中医气血津液病证范畴,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所导致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可为高热或者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中医学认为,内伤发热的病因主要为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其病机主要为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以及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两类。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多与此相对应。发热是由外源性致热源或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导致体温升高[1]。笔者有幸跟诊导师王建强,现将病案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王×,男,77岁,2019年9月10日初诊。主诉:不明原因发热3个月余。体温最高38.5 ℃,既往干咳病史,曾予以奥司他韦及中药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体温变化不明显;后予以醋酸泼尼松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生血宝合剂治疗,体温可控制,停药后体温持续低热,多于36.2 ℃~37.5 ℃波动,住院治疗。入院查血常规及骨髓象提示肺部感染,2019年6月17日行胸部CT示: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双肺慢性炎性改变。2019年7月29日行胸部CT复查示: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稍减小;右肺钙化灶;双肺慢性炎性改变。2019年9月7日血沉88 mm/h,C反应蛋白37.7 mg/L,余(-)。刻下症:仍低热,以日暮低热最为明显,每于17:00~19:00体温上升明显,体温最高38.5 ℃。伴汗出、乏力,大便干,1 d 1次,小便可,纳眠一般,面色黯淡,舌质黯,边有齿痕苔厚腻,脉沉细涩。西医诊断:发热;中医诊断:内伤发热,证属气滞血瘀型。中医治则:散瘀行气。治疗方案:督灸配合背部闪罐为主,予以1号方加倍+2号方+6号方,5次为1疗程。
2 治疗方法
2.1 材料准备
灸疗药粉:1号方由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牛膝、枳壳、陈皮等组成;2号方由白豆蔻、薏苡仁、厚朴、白术、竹叶、苍术等组成;6号方由黄芪、防风、白术、升麻、桔梗、浮小麦、桂枝、芍药等组成。以上药方各按一定比例配方并用粉碎机粉碎备用,每次用量为3 g。姜泥:取1 kg干净生姜于打姜机内打碎,去汁取姜泥备用。督灸长盒:外为木制,内设铁质凹槽,密闭性与透气性兼顾,此艾灸具有无烟、聚能、热力均匀、节省人力等优点。艾绒:选用15∶1的蕲艾绒,此艾绒纯度高、穿透力强、质细腻。将20 g艾绒铺于艾灸长盒的铁丝凹槽中,松紧度适中、排布均匀。纱布:选用材质柔软、经纬稀疏、渗透力强的纱布,裁剪至略大于盒体大小的范围备用。点火器:选用安全、方便的高温气体喷火枪。火罐:选用常规4号或5号玻璃罐。准备95 %酒精棉球,卵圆钳,打火机。
2.2 操作步骤
闪罐:患者处俯卧位,暴露背部,双手自然下垂于两侧,选取肺俞、大杼、风门、脾俞、胃俞、大肠俞及膀胱经位置进行闪罐。艾灸:将纱布平铺于后背部督脉走行处,其上分别取1号方加倍(6 g),2号方3 g,6号方3 g撒于正中,长宽与艾灸盒凹槽相对应,用点火器从艾灸盒下方均匀点燃艾绒后,迅速放置于纱布上,并用方巾包裹,隔烟被盖好塞紧。1 h之后,待艾绒燃尽,撤去艾灸盒、生姜、纱布,倒掉燃尽的艾灰,艾灸结束。每日1次,5 d 为1疗程。
治疗效果:第1次治疗之后,患者自觉浑身通透感、轻快感明显,仍感轻微低热,体温最高37.2 ℃。嘱继续坚持上述治疗满至1个疗程,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可控制在36.5 ℃左右,偶有波动,大便成形,便秘感缓解,嘱继续坚持治疗1个疗程,患者体温基本正常,36.4 ℃左右,未见明显波动。2019年9月22日血常规示:C反应蛋白降至24.30 mg/L,血沉降至64 mm/h,余(-)。后不复治疗。治疗结束2周后随访,体温基本正常,未见波动。
3 临证体会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载:“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瘀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载:“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轻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此内烧兼身热而言。”临床医家多用血府逐瘀汤治疗低热不愈类的疾病,如陈州华等[2]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癌性发热案,以活血化瘀为主,行气宽中为辅,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罗依等[3]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肺癌晚期反复发热症,通过活血化瘀、滋阴清热之法,亦取良效。本次临床所遇患者曾服用复乐、奥司他韦及中药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体温变化不明显;后予以醋酸泼尼松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生血宝合剂治疗,体温可控制,停药后体温仍持续低热。分析患者年事已高,脾胃生理运化能力下降,纳眠一般,加之服用多种药物治疗,更添损伤之力,遂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考虑采用外治之督灸及闪罐疗法,亦取得“气畅血行”之效。
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与诸阳脉相连,主治热病。其行走于身后,与脏腑功能活动关系密切,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主治所属脏腑的病症及脏腑相关组织器官的病变,督脉及其络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经督脉经气的支配,对脏腑功能活动可以发挥调节作用。
灸法是借助艾绒的燃烧及其本身的药物作用于患处的一种疗法,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散滞、扶正固本的作用。生姜是宝贵的中药药材,其味辛,性微温,可辛温走窜行气,推动气血的运行。闪罐法可反复牵拉皮肤,促进背部气血的疏通运行,配合背部穴位:大杼、肺俞、风门可补肺益气,止汗散热,脾俞、胃俞、大肠俞可健脾益气,润肠通便。本患者发热日久,血行瘀滞,瘀热内生,舌质暗,面色黯淡,热势上升多集中于傍晚至晚上,瘀象明显,气血难以畅通,使发热迟迟不退,予1号方行气散瘀;经过多次药物治疗,致患者卫表受损不固,故予以6号方补肺益气,培补正气;热多兼夹湿,其舌苔厚腻,辅以2号方祛湿清热。配合艾灸及生姜的温通作用,可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