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 如何缓解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焦虑

2022-12-04■文/靳

幸福家庭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前班幼小双减

■文/靳 坤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一系列减轻学生负担、治理校外辅导机构的举措。《意见》除了对义务教育阶段做出要求,还强调要统筹做好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关学科的校外培训得到了有效治理,学龄前儿童“教育内卷”现象得到缓解。但与此同时,家长也普遍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认为学龄前正是培养儿童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家长的教育忧虑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性心态问题,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必然会影响到“双减”政策的执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拟探究学龄前儿童家长教育焦虑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建议。

一、“双减”政策成效

首先是让学前教育回归教育初心。实施“双减”政策,是党和政府减少“教育内卷”,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同时也为学前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杜绝提前教育和课外超前教育,将重点放在“在幼儿园园内不断提高学龄前教育质量”上面。学前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儿童得到满分的成绩,而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儿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充满学习活力的人。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重点。

其次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对学龄前教育来说“双减”只是手段,“双减”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更加健康、更加全面、更加主动、更有活力地发展。“双减”以后,幼儿园和家长都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爱好、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体育锻炼和阅读,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最后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焦虑。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不仅违背了幼儿的发展规律,扰乱了教育生态,还增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双减”政策使学科类培训机构得到有效治理,缓解了学龄前儿童“教育内卷”现象,疏解了家长的精神焦虑。

二、家长的教育焦虑及其内在原因

教育焦虑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教育参与者会产生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复杂情绪。家长的教育焦虑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实现阶层流动的需求,令家长感到不安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当前社会的阶层分化主要是以职业为主,而职业地位的高低和学历往往呈现正相关的态势,因此,教育对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资源便成了社会阶层流动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由于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加剧,打破了原有家族式养育,儿童在未来社会的生存更多需要依靠自己,家长对于后代的未来更为担忧。为了不让学龄前儿童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为中考、高考做准备,学龄前儿童家长便开始陷入深深的焦虑当中。他们从娃娃抓起,给儿童报各种学前班、幼小衔接班、编程班、思维训练班、外语班等。归根结底,这些焦虑背后所产生的行为 都是家长希望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具体表现。而“双减”政策实施之后,部分学前班的整改以及关停,仿佛让家长失去了教育的“脚手架”,一时之间无法适应。

(二)幼小衔接课程标准的“真空”地带让家长无所适从

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家长显得更为焦虑。幼小衔接阶段意味着儿童要掌握小学阶段必须具备的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但现实中幼小衔接在课程标准上却存在着一块真空地带。有学者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做了对比,前者对学前阶段的书写要求是“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写画时姿势正确”,而后者对小学一年级书写的要求是“写字姿势正确”“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学前阶段儿童的要求还停留在写画的水平,而到了小学则要求学生按照笔顺规则书写并且还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这两个标准之间的跨度较大,且在小学课程的设计中没有体现能够弥补这两者之间差距的教学内容。因此,这一块真空地带便留给了幼小衔接。针对此块真空地带,原本的学前班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但是难免出现小学化教学的倾向,对幼儿的发展极为不利。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该类机构被要求关停整改,家长的焦虑又随之而来。机构关停整改是好事,但随着禁止幼儿园“小学化”的文件不断出台,各幼儿园也不再教授小学课程的内容,幼小衔接的真空地带还是没有填补起来,家长担心儿童不能如愿升入优质的小学,因为优质小学较为抢手,有的小学还要对生源进行筛选,而筛选的方式大多为考试。这就陷入了幼儿园不能教授幼儿小学知识,孩子想要进入优质的小学又必须掌握相关知识的窘境,学龄前家长的焦虑便在这种不确定中产生了。

(三)教育市场资本的介入将家长裹挟其中

“双减”政策发布之前,家长对于儿童的教育有着清晰的量化标准,即成绩或者排名,他们同样有着清晰的教育目标,学前期的一切准备好像都是为了这场学习比拼做准备。而伴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失去了教育目标,使得原本可以通过报学前班缓解的教育焦虑变得无处安放,就出现了既害怕儿童输在“起跑线”上,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的迷茫态势。有需求就有市场,当幼小衔接之间在课程对接上出现了空白,相关产业便应运而生。于是,写字班、外语班、算数班便出现在了广告牌上,直击家长的痛点。而这些学前班或者幼小衔接班更多的是焦虑贩卖者,他们抓住家长的抢跑思维和攀比心理,列举紧迫的升学形式来给家长施加压力,借此推销各种课程。他们的渲染不仅使部分家长产生了焦虑情绪,还对整个教育生态产生了负面影响。受功利驱使和资本裹挟,许多学前培训机构深度“绑架”了家长和儿童,使家长认为儿童如果不补课,升入小学后学习成绩就会落后于其他人。

(四)家庭文化资本不自信让家长踌躇不前

“双减”政策的落地,意味着家长不能再依靠所谓的学前班等方式实现对儿童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重担便落在了家长的肩上。此时家庭文化资本在儿童的教育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文化资本是隐性的概念,指家庭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气质和文化背景的综合。布尔迪尔研究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言语和行为,继承了父母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丰富的父母通常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且文化资本更容易在代际传递中保持下来。有些家庭的家庭文化资本匮乏,家长不能系统性地掌握某种教育理念,其家庭模式与生活方式也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身处其中的家长 虽然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无法改变现状。所以一些家庭文化资本缺乏的家长在“双减”政策发布之后也会感到焦虑与迷茫。他们原本可以依靠家庭经济投入的方式来弥补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现在则需要对家庭文化资本进行投入,以更好地实现对幼儿的教育。

三、如何走出教育焦虑的“怪圈”

(一)幼儿园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双减”政策的落地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有利于教育生态的,幼儿园要对家长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家长意识到该政策的价值。首先,幼儿园应该向家长说明“双减”政策的目的、价值,并且向家长讲述伴随“双减”的配套政策,让家长意识到政策的实施是系统性的,不是单一的、片面的,以缓解家长对于新政策的焦虑心理。其次,幼儿园要引导学龄前家长树立科学长远的教育观,摒弃功利与短视的教育观,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理性确定儿童的成长预期,避免家长之间的盲目攀比。幼儿园要让家长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是考多高的分数,竞争过多少人,而是能否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最后,幼儿园可以召开“双减”政策解读会,听取家长的困惑,抚慰家长的焦虑情绪,向家长传递最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幼儿园也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平日的教学活动,让家长看到儿童的进步,避免盲目焦虑的出现。

(二)幼儿园要主动担当填补教学空白

学龄前家长出现教育焦虑归根到底是害怕儿童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幼儿园应主动承担幼小衔接的任务,弥补幼小衔接中课程标准之间的真空地带。作为园方,不仅要掌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纲领性文件的要求,也要掌握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将两者对比,找到区别,主动调整幼儿园的教学设计,在避免幼儿园“小学化”的基础上对幼儿园课程进行增补,以更好地满足幼儿将来适应小学学习的需要。此外,幼儿园要深入了解家长焦虑的原因与合理需求,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尽量满足家长的需要,以切实解决学龄前家长教育焦虑的根本问题。

(三)幼儿园要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文化资本的积累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任何学校、任何机构都替代不了的,幼儿园要引导家长将注意力放到家庭教育之中,不可以将教育任务推诿给校外教育机构。幼儿园要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文化资本的建设和积累,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主动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家庭成员之间相处模式的优化等。当家庭文化资本足够自信时,家长自己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权与节奏,就不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教育焦虑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猜你喜欢

学前班幼小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学前班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工资收入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