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九贴配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2022-12-04叶婷慧黎凤仪庄晓娉覃永红吴彩娟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耳穴血瘀证候

叶婷慧,黎凤仪,白 蕊,庄晓娉,覃永红,吴彩娟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痛经是临床常见病,又称“经行腹痛”,是指女性每逢月经期间及其经行前后出现的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拒按,或腰骶部酸胀痛楚难忍,或痛甚昏厥[1]。寒凝血瘀型是临床痛经病中较为常见的症型。患者素体虚寒,气血失于调达,加之经期、经前子宫气血下注任冲,寒凝加重[2],不通则痛,故而导致寒凝血瘀型痛经。“冬至为阳气生发之时”,因此三九时节为“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重要治疗时机,而穴位贴敷作为中医学特色外治疗法,可使药物随经络循经到达周身血脉,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由此配以辛温通络之药制成三九贴可温经通脉、驱寒化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贴压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有助于通调气机。本次试验选择6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以研究三九贴配合耳穴贴压疗法对本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中,年龄18岁~23岁,平均(19.8±1.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 a,平均(1.7±0.7)a。对照组中,年龄18岁~22岁,平均(19.9±1.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 a,平均(1.6±0.9)a。两组年龄及病程等基础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妇产科学》[3]中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妇科学》[4]中寒凝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③自愿按规定接受本疗法,配合后续随访,未进行任何其他治疗;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痛经患者;②有胶布过敏史患者;③无法配合治疗患者。

1.4 脱落标准

①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者;②试验中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于每次月经前9 d进行耳穴贴压,3 d换1次,双耳穴位贴压,连用9 d,并嘱患者对耳穴贴压部位进行力度适当的揉搓刺激,每日4次,每次3 min,以有刺激感为度,避免力度过大造成皮肤破损。具体穴位为内分泌、神门、子宫、交感、肝、脾、肾。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三九贴治疗。药物组成:肉桂25 g,艾叶20 g,姜半夏15 g,小茴香20 g,吴茱萸42 g,丁香10 g,血竭10 g,三七25 g,川芎45 g,黄芪20 g,香附10 g,苍术20 g,葫芦巴10 g,葛根20 g,上方用打粉机打碎,过筛,加入生姜汁调成糊状,做成直径约1.5 cm、厚度约2 mm~3 mm的药饼,以医用透气胶贴固定于穴位。三九贴取主穴:关元、肾俞、三阴交,配穴:命门、足三里、气海、神阙、归来。每隔9 d进行1次贴敷治疗,每次留置穴位贴3 h~5 h,嘱患者取下穴位贴后12 h内避免贴敷部位与水接触。两组患者持续配合治疗,分别取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第1、2、3个月作为时间节点进行中医证候积分的采集。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给予两组疗效评价。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积分:包括下腹痛、四肢不温、经血暗3个部分,采用证候积分法,症状越严重则评分越高。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3分,重度5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依据患者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痊愈:疼痛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疼痛明显减轻,70 %≤疗效指数<95 %;有效:疼痛有所改善,30 %≤疗效指数<70 %;无效:疼痛未见减轻或反而加重,疗效指数<30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试验完成情况

本试验共选择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完成试验人数为57例,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脱落3例,于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不予纳入统计。

3.4.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第1、2、3个月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比较分)

3.4.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 讨 论

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原发性痛经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通常西医应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以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缓解疼痛,但其不良反应较多,且不能痊愈[6]。寒凝血瘀型痛经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经行腹痛”范畴,寒客胞宫、凝血为瘀,故而经行前后感下腹冷痛,同时可并见四肢不温、经血晦暗甚或夹有血块等症状。因此治疗当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主[7]。

耳穴贴压疗法可调畅气机、缓急止痛。《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十二经脉关系密切,且在生理功能上与五脏六腑相关[8],人体阴经和阳经直接或间接循行交汇于耳,刺激耳上的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至周身,可疏经通络、调和人体气血阴阳。耳穴贴药用王不留行籽,取其行经活血、通痹止痛之效。耳穴贴压选穴中神门具有镇痛、镇静的作用[9],配以内分泌、交感、子宫,可调理冲任二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10],辅以肾、肝、脾三穴可温通经脉,濡养气血。

三九贴配方中肉桂、艾叶、姜半夏、小茴香、丁香、吴茱萸合用可辛温散寒、行气化瘀。血竭、川芎、三七有活血定痛、祛瘀生新之效。加之黄芪、香附、苍术以益气燥湿、行气补血。又佐葫芦巴以散寒止痛、温肾补阳,合葛根以鼓舞人体正气上升、调节人体精液布行,最后调以温中散寒之生姜汁。以上诸药合用,冲任得温,气血运行得以条畅,则痛自止。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曰:“室女月水不调,脐腹疼痛,肾俞、关元、三阴交[11]。”故选用关元、肾俞、三阴交为主穴。命门之火可助阳化气,足三里为胃下合穴,气海、神阙、归来可行滞导瘀、调气温经,故以命门、足三里、气海、神阙、归来为配穴。诸穴合用,共奏散寒止痛、温阳补气之效。三九贴与耳穴贴压疗法相配合,能使温通之效更为显著,起到调达经络、去瘀生新、固本止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相较于单纯使用耳穴贴压疗法,三九贴配合耳穴贴压疗法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具有更好的疗效,可有效缓解下腹痛、四肢不温、经血暗等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冬病冬治”的普及,三九贴逐渐被人们熟知并接纳,耳穴贴压疗法操作简单、价廉、无创,易于被患者接受。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三九贴与耳穴贴压疗法在临床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猜你喜欢

耳穴血瘀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话说血瘀证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