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策略探讨
2022-12-04李燕张清雅
李燕,张清雅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
红色文化在是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衍生的产物,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哲学价值和教育意义。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工作要想得以有序开展,就必须注重挖掘乡村红色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并以此为指导来构建一条完备的乡村振兴路径[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是鲜红的,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正是因为有了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得以成立,人民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新时代的我们必须要肩负起振兴乡村的使命,积极推进城乡共同发展的步伐,还革命先烈一个发达的、先进的、富饶的国家。
1 红色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1.1 红色文化的内涵分析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红色文化”呢?简单来说,红色文化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坚持以人民为主的、 紧密地围绕着我国不同发展时期的历程进行探索,进而产生的抽象逻辑和思考模式的总和。 红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发展的中坚力量,将红色文化生活化是培养国民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文化强国的核心所在。红色文化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源泉,只有不断地去夯实我国红色文化的指导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综合治理能力。红色文化的内容极为广泛,可塑性也很强,而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色文化所得到的定义也是不尽相同。该文将从狭义及广义两个角度入手展开描述。
1.1.1 狭义上的红色文化
从狭义角度审视红色文化的话,红色文化便等同于革命文化,狭义角度下的红色文化有着明显的斗争性和阶级性。从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狭义上的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的,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新型文化。 这种新型文化萌生于我国革命改革的路途中,它将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凝聚到了一起,其根本发展源泉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而新民主主义时期之后的社会改革及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是其主要发展和传承。
1.1.2 广义上的红色文化
广义上的红色文化包含的内容就更广了,它是革命斗争文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称,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见证,也是对整个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丰富过程及发展过程的总称,它将我国革命发展的动态走势和根本价值信念凝聚到了一起[2]。我国在发展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产生的一切关于国家建设、法制建设、民族复兴等方面的价值信念、精神追求及文化内涵都属于红色文化。
1.2 红色文化的作用分析
探索红色文化的价值作用,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的核心所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安全和发展两个根本方针。 该文将基于安全及发展两个层次来进行红色文化的作用界定。
1.2.1 安全作用
1.2.2 发展作用
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渐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各地区间的发展速度不一,各阶层人民群众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被逐渐拉大了,特别是城乡发展间的不平衡化越来越严重了[3]。 因此,依托于红色文化去构建乡村发展模式不仅能促进乡村振兴步伐的迈进,还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托红色文化、聚焦红色文旅产业的深度发展能为乡村地区注入新的经济增长点。
2 红色文化的哲学价值探讨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印照,红色文化能引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向正确的方向迈进。 但在红色文化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一些乱象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因此,我们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方法论为红色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2.1 借助红色故事领悟生命真谛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存论指引下的红色文化必须要从人的存在层次出发,以红色故事中的生存处境、生存方式及生存价值为根本切入点,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系统中所蕴含的生命真谛。 就金华革命战争而言,其中涌现的一大批红色故事都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存价值的思考。 金华先烈的代表人物朱鸿儒说:“我为革命,死而无憾! ”他自1928年被选任为中共义乌县县委书记以来,怀着满腔热血奔波于各大乡村之间,全面致力于扩大基层群众组织的力量。次年他带领着人民群众开展了革命运动,而在1930年末时,他因被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受尽了折磨,几经威逼利诱仍然初心不改,在1931年的时候惨遭敌人毒手。行刑前他慷慨激昂地说出了那句“我为革命死而无憾! ”随之昂首阔步地迈向了刑场,当时的他年仅25 岁。这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不断地引导着我们对于生命真谛的思考,其中的教育价值是深厚的。
2.2 借助红色现象挖掘文化内涵
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下的红色文化需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主体对于客体能动性的认识,需要从实践交往中明晰主体间的关系。 红色文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历程中的先进产物,有着极深的价值内涵。 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拉大了城乡差距,乡村人民对于物质层面的需求仍然是强烈的,对于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却大有不足。 关于红色文化中信仰及内涵部分追求的缺失使得当前的乡村振兴建设陷入了信仰缺失、 唯利是图的局面[4]。真正的乡村振兴应是能实现经济富裕及文化富裕双赢的,乡村振兴必须深刻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乡村群众的精神素养。
2.3 借助红色精髓把握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下的红色文化应在提升文化开发利用程度的同时树立起发展的眼光,紧密联系实际,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具体的应对措施分析。 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情况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并在挖掘地区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发扬红色文化,像义乌市的商贸文化、浦江市的廉政文化、永康市的工匠文化等都是很成功的案例。 红色文化的发展必须秉持着一种可持续化的态度,结合时代潮流,紧密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一种“着眼于过于、立足于现在、展望于未来”的态度来进行红色文化产业的构建。
2.4 借助红色情怀铸造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指导下的红色文化应体现关于个体、阶级及社会方面的积极意义,构建出完备的文化价值体系。 乡村振兴中的红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价值引领及信仰追求方面,红色文化既能丰富乡村民众的精神世界,又能净化乡村民众的思想,还能提升乡村民众的文化修养,红色文化能唤醒乡村民众红色情怀、坚实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红色文化的弘扬能在提升乡村民众文化自信的同时提升乡村集体的凝聚力及战斗力,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点和关键点。
3 借助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言,红色文化的助推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科学地发展红色文化不仅能促进乡村经济事业的发展、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还能提高基层民众的价值追求,促进乡村民俗民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指导下的红色文化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指导意义更加明确,借助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整体思路也会更为明确。
要不是发生这件事,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认识蒋利学,更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叫蒋利学的人。但凭着我多年创作小说的经验,几乎看到他的第一眼就有一种创作上的冲动驱使我去了解他、解读他和剖析他。只是我当时还处在求医的过程中,无暇去过多地展开我的联想。尽管如此,他的形象还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也就是那时,他在我心目中的第一个形象形成了,这也是他在我心目中唯一一个形象。
3.1 把握主要矛盾,深化产业体系改革
目前各乡村在建设振兴事业的过程中都在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客观地来看,乡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比城市落后了一大截,但促进城乡发展平衡、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不在于填满村民的钱包,我们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还应追求精神富裕,“钱袋满、脑袋空”并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意义。 只有促进文化繁荣和经济繁荣的共同实现,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乡村振兴,才能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局面。
目前的乡村红色文化开发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参观游览上,对于文化内涵的挖掘程度大有不足,整体产业布局也有待优化。 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产业对乡村振兴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对于乡村红色文化的开发切入点应从表面转移到内部,由参观式转变为参与式,注重人的体验过程。 如此一来,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便能得以充分体现。目前红色文化的输出形式主要集中于“红色旅游”产业的开发,这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但是简单化的旅游线路设置本质上还是一种参观式的文化开发模式,起不到文化传播的作用。现如今的乡村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应结合戏剧表演、 情境重现、主题游戏等形式来完善红色旅游产业链,通过增强旅游体验感来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
3.2 把握发展原则,创新发展形式
现如今的人民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有着明显的不足,开发利用层面的缺陷也极其明显。基层民众普遍将红色文化产物的开发看作是补充乡村物质生活的途径,认为开发红色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谋取经济利益,而对于红色文化的本质、情感价值及教育功能方面的关注却少之又少,思想也框束在过去的情景中没有发生转变。但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想促进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及现在的情景中,我们应秉持着一种继承与创新并存的发展理念,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红色文化产业开发形势的创新。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树立乡村自信。但乡村自信的根本在于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才是最有底气的自信,才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现如今的乡村振兴事业应注重对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将扶贫和扶智相结合,将志气和智慧相结合,将造村和育人相结合。 通过文化的传承及创新来促进红色文化内涵的发扬,唤起新一代的文化自觉。通过文化反哺来帮助老一辈感知新时代、接受新事物,全面促进乡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目标的实现。
3.3 把握实践方法,尊重个性发扬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红色文化开发的精准化是促进乡村发展的有效途径[5]。乡村红色产业的开发并不是一项规模化的事业,并没有可以套用的模板。 各地红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都是不同的,将某一地的成功案例搬到另一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开发红色文化的根本在于把握当地红色文化的实质,以实践为根本途径去探索、去发掘当地红色文化的特色所在,然后结合当地特色进行个性化的建设。
各乡村间的差异性是显著的,这就决定了红色文化产业的开发模式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而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 就义乌市的红色文化旅游开发而言,陈望道故居侧重于宗教信仰方面的教育,而何斯路村则侧重于对基础民主的探索,这两个地方的开发路径是不尽相同的,但都取得了成功,而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在于遵循个性化的发展原则。因此,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能照搬照抄,不能搞“一刀切”的政策,而应因地制宜地去进行实践路径探索,促进政策实施的精准化,在继承文化个性发展因素的同时积极融入地方特色资源,提升乡村振兴的文化底气。
3.4 把握价值导向,聚集文明乡风
客观来说,红色文化的本质内容在于价值体系及文化传统上,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的积极价值能起到坚定人民信念、丰富人民情怀的作用,红色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好帮手[6]。我国一直坚持着“以人民为主”的发展理念,人民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只有牢牢把握乡村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聚集文明乡风,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建设步伐的迈进,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后盾。
乡村民众是乡村振兴事业的受益者,也是影响乡村振兴进程推进的核心因素。 只有帮助乡村群众提升综合素养,帮助乡村群众摒弃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并积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可持续化的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才能带领乡村民众走向富裕之路,走向文化繁荣之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城乡差距,才能实现兴农事业的绿色可持续化发展。这是时代的号召,也是乡村振兴事业的大势所在。因此,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乡村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乡村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积极纯净乡村民风、凝聚乡村民智,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深入发展。
4 结语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的角度来看待红色文化,能促进红色文化魅力的发挥,能帮助乡村振兴事业迈向更高的境界。 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哲学价值是极其深厚的,客观地、辩证地去看待红色文化,积极构建红色文化价值体系,能帮助乡村振兴事业明晰发展方向,能为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指明方向。通过对红色文化哲学价值的探讨,能让乡村振兴事业更好地去把握主次矛盾。 而以发展的原则来进行乡村发展模式的创新、 从个性发展角度进行红色文化产业探索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