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难题及对策分析

2022-12-04徐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大学生

徐艳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我国高等教育以立德育人、 培育有文化自信的优秀大学生为根本目的,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 该文基于南京工程学院的教学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育人功能融入学生素质教育,进一步探索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工科类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其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学习和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存在短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突破存在的困境,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来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更值得深思与研究[1]。

1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着国家独特的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塑形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思想、观点等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当前,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较好,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较为认同。 然而,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精学不足。

1.1 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较好

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较好,在小学六年、初高中六年里的人文主义教育中,大多数的人或多或少都对中华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并且高考语文中的文言常识题客观上也增加了学生相关知识储备。 因此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是相对乐观的。并且随着近几年汉服文化、礼节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的流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高度认可,这也造就了他们拥有一颗乐意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

1.2 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较为认同

据一项全国性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放至现今仍有大量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弘扬的内容与精神。 并且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加持之下,更多的学生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辩证地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而非全盘接受抑或是全盘否定,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不仅如此,在对于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作用的调查中,92%的大学生都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超三成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自身的专业知识相辅相成。除此之外,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益于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有利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1.3 多数大学生并未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精学

多数大学生所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停留在浅层,并未进行更多深层次的精学。而随着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功利主义影响,更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将精力放在对自身有利的方向上,如过分重视英语的学习、盲目追求各类证书,或是只关注对自身就业有帮助的课程。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语文,这门课程在众多大学里几乎不可见。而与语文相关的其他专业,即使有的大学有开设,却也很少是必修课,这还是把文科类大学算在内的结果[2]。 在理工科高校,有关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少之又少。

国内理工科大学占全国各类大学的主体,而理工科大学开设的课程却又多以专业知识课程为主体,对于传统文化课的教育多以选修为主。随着科技的进步,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学习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内容。但是由于选修课课时有限,再加上许多学生仅把这类选修课当作混学分的手段,使其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2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滋养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时代也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和民族提供精神支持。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光怪陆离的网络文化、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都不断冲击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作为文化发展与传播圣地,更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还需不断完善。

2.1 部分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高,学习与责任意识淡薄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不足,体悟不够,实践不深乃至出现了盲目标新立异、 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等问题。 多年应试教育经历使部分学生学习功利性较强,只重视学科成绩从而忽视文化底蕴的积累,逐渐产生漠视的心理倾向。 加之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驱使,无法树立正确观念,导致大学生学习和责任意识淡薄。因此,迫切需要创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高校应该积极举办相关活动,以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开设国学讲堂,改革完善教学体系,使大学生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在思想上端正,学习上自觉,实践上积极,在认知新变化中坚定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2.2 部分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投入力度不够

各大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部分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够,认为其不能带来科研创造成果,从而对文化教育工作重视不足,投入过少。教师资源的文化素养和底蕴不足,并且经过系统培养的较少,难以胜任文化教育。目前采取的传统思政教学体系未能提供足够的传统文化课程,大学生学习渠道更加减少,无法深入学习。

2.3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流于表面

通过课堂学习的单方面灌输,缺少沉浸式氛围渲染,难以让大学生深刻领悟文化内涵。这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加晦涩难懂,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如今大学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仍未形成切实有效的体系,在对传统文化的阐释中,也仅仅将其寄意于文体活动、文艺表演上。 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能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真正内核的精神力量与美学感受[3]。 此外,因为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缺乏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传递形式,导致传统文化的普世教育收效甚微。再者,由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当代大学生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缺失了传承并发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传统文化的教育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2.4 中华传统文化尚未完好融入校园

部分高校尚未意识到建设校园的同时需要融入传统文化,没有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进步具有重要的教育支撑和保障作用,在多元活动进行的同时缺少文化建设,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并未全面且深入融入校园内部,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便微乎其微,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较好传承和弘扬。 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当前工科院校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不够,认知不够,甚至还有些工科院校的教师并未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技术间的关联,自然丧失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契机,继而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效不尽人意。

3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是悠悠华夏历史洪流下的结晶,融合着儒、释、道三大家的精髓,彰显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时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智慧借鉴,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了方向,是大学生源源不竭的精神食粮。

3.1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强度

目前众多大学并没有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所授课的范围之内,有些大学虽然已经有了将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课程的意识,但是仅仅是将其放在了公选课的范围内,没有将其作为必修的科目。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引起大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一样列为必修科目,努力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先进的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通过外在课程的安排和变动,增加学生接触、认知、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和空间,使大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其中的精神要义与思想精髓,从而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与目标追求,成为国家发展壮大的有力践行者。

3.2 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素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各所工科院校都需将其视为重点工作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更好实施做好准备、夯实基础,可着重从两方面开展工作。 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具备学习意识、上进意识,更要为此不断努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主动学习,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深、悟透,做到融会贯通。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做到既能讲解专业知识,又能传播文化价值。 发挥榜样的作用,做“四有”好老师。 总之,只有具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所需的优良品质,才有望培养出更优秀的学子。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测试题选拔出有这一方面特长或才能的教师,并且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特别培训,让这部分教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先驱者”,带动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后续再陆续带动其他教师的有序进步。同时,在职称评审、进修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并有意识地选树典型,引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切实营造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和教育开展的良好氛围,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显得不突兀、不生硬、不刻板,让学生更易接受和认可[4]。

3.3 举办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活动

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有效组织,许多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性活动难免不了了之,这点非常遗憾、非常可惜。常见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因为形式单一、载体局限、影响范围不大,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显性效果和社会影响远远不够。线上线下富有趣味性、吸引力、彰显内涵的主题活动不为多见。 因此,要积极拓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搭建快手、抖音、哔哩哔哩这样的新兴热门文化传播媒介,将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既能号召更多的学生群体主动参与,积极作为,也推动了传统文化和新媒体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扩大了课程思政的外延,提升了教育实效,可谓好处多多。

3.4 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

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一定仅是通过书本记录传承,也可编译成歌,例如“经典咏流传”这档综艺节目,就是在古人的诗、词、赋的基础上,加以编曲,通过脍炙人口的音乐为人们所熟知,方便记忆。 21 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存在于日常生活,高校可开设中华传统教育的网络课程,让大学生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同时也可借助真人秀、直播间,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应对举措为例,学校以“三进三知”特色品牌为载体,搭建了三全育人活动平台,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围绕“立德树人、全员育人”的思路导向,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进课堂、进食堂、进宿舍”,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贴心人,加强对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领和传统文化教育,“知思想、知学习、知生活”,通过文化教育专题活动和优秀典型选树,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研讨和专题交流互动,营造各学院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和育人氛围[5]。 学校还将“党团活动”融入学生日常,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诚信考试、考研动员、新生第一课等专题班会,人文知识竞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员1+1 帮扶等主题活动,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群体,在保障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优化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形式,持续提升服务育人实效。

3.5 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添加更多的创新形式,确保教育形式不单一、不枯燥,通过对传授方式的创新,将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抽象化的文化转变为具象化的影片、短视频、图片、动画……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切实让创新教育形式发挥应有成效,让教师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在校园中添加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把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而不仅仅是课堂,这点需要所有教师清楚认知,更要顺着这个思路不断努力。在校内设立传统文化展览基地,鼓励学生前往参观;积极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开设各类传统文化社团,用各类活动让学生们乐在其中,让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浮于纸面,而是能够真正融入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并且使学生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学习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3.6 巧妙运用新媒体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

教育发展新时期,要具备信息化意识、互联网意识、大数据意识等多种意识,要灵活运用互联网,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大范围辐射传授对象,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灵活性、便捷性和有效性。 工作开展期间,要通过搭建文化合作交流的桥梁,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通过多元文化的碰撞和磨合,激励大学生攻坚克难、守正创新、继往开来,进一步坚定文化制度自信。定期开展线上课堂,以互联网的方式向学生发送传统文化的信息,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感染力[6]。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努力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 相关教师也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各项操作技术,并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反思能力,更要学会用平台与学生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相信传统文化教育将有不错的收获。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各所院校都需有意识地渗透和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是摆在所有高等教育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和重要使命。新时期,高等教育应充分营造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和交流的氛围,传递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借助新形式,开展新活动,运用互联网、自媒体等介质来传播并弘扬中华文化主旋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工科背景浓厚的大学校园里也能绽放璀璨青春之光。 也希望该次有关于工科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可以为相关院校带去一些灵感和启迪,如此一来,研究便更具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