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文学与西方科技东渐研究综述
2022-12-04姚明明
姚明明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00)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嬗变与转型,在中西文化交流大背景下,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文学造成强烈冲击,并与中国文学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成为推动中国文学由古典文学走上近代化道路之重要力量。中国文学受西方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更为显著,很多知名学者对西学东渐过程中近代文学发展变化情况等进行深入研究,但研究西方科技东渐与近代文学关系的并不多见。
文学的变革是需要外力的。 处于时代变革与动荡中的近代文学,在文体、理论、内容上都受西方科技传播影响,对于西方科技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关系,目前学界暂无系统研究,主要相关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1 对近代文学代表人物“科学性”的相关研究
深受西方科学技术影响的代表人物首推近代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梁启超,在国内的诸多研究中,多是研究梁启超文学与思想方面,涉及其文学与科技关系的文章较少。 具体从西方科技对梁氏文学作品的影响角度进行的研究更是不多见,梅运生的《传统诗学与科学方法——梁启超后期诗论述评》(2015)提到梁启超在诗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与其对方法论的重视、研究与运用紧密相连,他借重西方的科学精神,来消除我国传统的学术研究中经常出现的弊病,乾嘉学派训诂法和考证法的整理、总结,运用的就是西方的形式逻辑和归纳法,使之具有很强的思辨性,他赋予研究对象以新意义和新价值,在方法上创新,核心点就是科学精神[1];赵利民、陈子萌的《论梁启超的科学主义思想及其影响下的文学观》(2011)一文认为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梁启超较早地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并经过吸收、反思和整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科学主义思想也影响到了他的文学观,作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逐渐具有理性内涵和现代性特征,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观念的不同[2-3]。
其余还有几篇学位论文,探讨梁启超的相关文论研究方法、研究观念等,如河北师范大学张亚东《梁启超文论的研究方法》(2014)[4]、东华大学龙闯《从<欧游心影录>管窥梁启超科学观的嬗变》(2014)等[5]。
梁氏是推进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关键人物,把握其文学、文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对于梳理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大有裨益。
另一位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人物——提倡“我手写我口”的黄遵宪,在诗中描写了气球、地球、赤道、枪炮、十字军、留学生、 殖民地、总统、几何、眼镜、五洲、指挥、十字架、领事等,其中很多事物是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他一直重视专门的实用之学,最早在《香港感怀十首》 中表达了自己对科技的向往,晚年在《己亥杂诗》中更是高度赞扬了现代科技所取得的奇迹,而研究西方科技对黄遵宪的文学观念、创作形式、创作内容的影响及两者关系的论文却鲜见之。
2 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过程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不少国内外知名学者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袁进教授在《重新审视欧化白话文的起源——试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007) 中提到新文学主要运用的是欧化白话,它是西方传教士推动的最早国语运动,区别于古白话,它和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形成一条国语运动发展线索,西方传教士曾经对中国近代文学变革产生过很大影响,如晚清“新小说”运动和“文学救国论”等,他认为以前我们低估了这一影响,使之受到忽视,由此需要调整我们的文学研究视野[6];王飚教授在《近代文学观念理论基础的变动》(2008)中认为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化转型,是从文学观念理论基础的变动开始的,并不是直接来源于西方美学或文论。 19 世纪中后期兴起的经世之学、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历史哲学思想相继传入,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理论根基受到冲击和动摇,“开民智”“新民说”这些民主启蒙思想,逐渐变成对文学功能的新要求和价值标准,文学变革思想的理论依据也变成了进化论[7];之后他在《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2010) 中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考察,提出传教士的“知识传教”模式,形成一种区别于纯粹宗教文化又区别于单纯科学文化、 既源于西方又适应当地的独特“传教士文化”,这是19 世纪中国西学知识的主要来源,他认为传教士文化为接受世界近代文化提供了多样选择和自主重构的可能,中国三代文学变革的先驱——魏源、王韬和康有为、梁启超都曾受到传教士的影响,他们知识结构和社会理想的逐步改变都有传教士的影响,在文学家从士大夫文人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还认为通过传教士引进的新型文化载体和传播方式,如近代印刷、出版技术和报刊等,进一步地影响了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具体表现在文学创作、报章文体、时新小说、新学诗、新剧等[8]。
传教士在近代西方科技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中国近代文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全面系统研究传教士传播科技与中国近代文学之关系的研究目前较少看到。
3 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文学
19 世纪中期,进化论被引入中国,在1895年甲午海战失败、洋务运动破产的背景下,国人进入了自我反思和探索的阶段,迷惘的国人逐步接受了进化论这一西方先进思想。作为一种生物进化观,经过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接受、改造和重构,开始影响中国社会、学术的各方面,当然也包括在不断蜕变成长的中国文学。 关于进化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进化论与近代文学变革、进化论对近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之影响、 进化论与文学批评相关研究等。
黄勇生在 《晚清至五四: 进化论思想对中国新文学变革的影响》(2014)中认为进化论思想作为近现代中国“积极反传统”的理论资源,有力地促成了新文学的“发生”,瓦解了中国传统的“华夷”和“古今”观念,直接影响了新文学的基本走向,不同个体对进化论思想的不同接受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酿就了近现代文学研究的诸多领域[9];李喜仁在《理念的植入——进化论进入文学领域的三个关键人物》(2011)中提出严复、梁启超和胡适是进化论进入文学领域的三个关键人物。 严复立足中国自身,借用西方的先进思想来进行思想上的启蒙,力图用生物学的生存规律来警醒国民,达到拯救中国的目的; 梁启超作为少数接受了进化论观点的维新派代表人物,试图把进化论与其政治变革结合起来,把进化论上升到一种世界观,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他对进化论的重构和提升,深深影响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胡适在严、梁的进化观基础上,又接受了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在新文学革命中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使进化论演变为革命的文学观[10]。
在中国,提到进化论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严复,作为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还是以翻译非文学作品而成名的文学大家。 学术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把一种崭新的进化论理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时地介绍给国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于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之间关系,研究相对深入、 全面又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的有河南大学惠萍所著《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2014),该书指出文学领域可以运用进化论是严复最早明确表示的,进化论有助于文学进化观的形成,文学进化观又进一步影响中国近代文学从杂文学体系向纯文学体系转变,同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基调也基本确定。对于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之间的关系,从清末民初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进化观的形成和“人的文学”观念的确立3 个方面,再综合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观念展开探讨。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思想奠定了“人的文学”观诞生的理论基础[11]。
4 关于近代科技期刊相关研究
关于我国近代科技期刊的研究多侧重于科技史领域,而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分析科技期刊的内容,却缺乏科技期刊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我国近代科技期刊的研究文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种科技期刊为主研究,主要从期刊创办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地考证;另一类是综合性研究,把我国近代科技期刊看作一个整体展开研究,从近代科技期刊发生的社会背景、 主要内容和产生的社会影响方面进行总体分析与阐述。 跨度大、涉及期刊众多,是这类研究的特点,因此具体期刊内容的介绍相对简略,但却为近代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明确清晰的框架。在吴川灵《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种类数量与创刊时间统计分析——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为例》(2017)一文中统计分析了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情况,为中国近代科技史研究提供材料,并为中国当代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她发现我国近代科技期刊种类广。数量多,学科、地域、时代特色明显,各年代创刊数量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而产生波动,我国近代科技期刊经历了萌芽期、上升期、鼎盛期和回落期[12]。
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1994)一书中主要研究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关系,从西学的传播内容、途径、发展方向及对晚清的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其中还研究介绍了《万国报》《格致汇编》和《格致新报》等,这些都是晚清时期传播科技知识的重要平台,并对这些期刊的起源、传播的主要内容、传播的地域范围、 期刊影响受众及其反应等方面进行拓展研究,是同类研究中相对全面扎实的一项[13]。
综上所述,我国近代科技期刊的研究,有的以某种杂志为对象,有的以几种近代科技期刊为对象,还有的对近代科技期刊进行整体统计,作综合性研究。而对于科技期刊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细致研究却相对比较缺乏。
5 关于科学术语研究
科技史学者对科技术语的研究相对较多,从最初“格致”“科学”等核心概念的探讨,到后来对自然科学各学科关键词的辨析、 翻译和相关历史的研究都有涉及。 如金其斌《晚清来华传教士对近代术语翻译及译名统一的贡献与启示》(2011) 梳理了晚清以来傅兰雅、狄考文、林乐知等人关于术语翻译及译名统一的理论,以及传教士在编纂英华词典、出版报纸刊物、译介西书过程中的术语翻译实践,论述在中国近代科技术语翻译和译名统一中传教士的贡献,以及其给予当前术语规范工作的启示。 但近代文学作品与科技术语关系的研究却鲜见之[10]。
以上是对西方科技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的相关研究之大体分析,虽然不尽全面,但是能发现一些特点。
(1)关于西方科技东渐研究和中国文学近代变革研究都较为扎实,但是二者结合的研究却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其中相关研究大致集中在西学东渐对文学之影响,涉及科学进化论对文学的影响以及相关人物研究[15]。
(2)多位专家和研究者都意识到了西方科技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关联以及相互影响,但尚未有人将科技哲学、科学技术史、文学研究等相关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研究[16]。
对该研究方向的进一步思考:
(1)可以通过大量近代科技传播与文学方面的史料整理总结与归纳分析,系统研究西方科技作为中国文学近代变革的一种强大内在驱动力所起的作用。
(2)利用系统科学理论研究近代科学技术史与中国近代文学,重点在于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在外力与自身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如何进行嬗变、构建文学体系、形成范式。
(3)在此研究中,分析近代文学如何发挥从中国古典文学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过渡作用,为当今文学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