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流行缩略语分析
——以高校学生用户为例

2022-12-04卢云婷罗婵姗王心悦许世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模因缩略语高校学生

卢云婷,罗婵姗,王心悦,许世骅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在众多与时俱进的网络语言中,简单灵活的缩略语广受欢迎。 不同用户群体相互交集形成多样的圈层文化,许多网络文化圈中都有约定俗成的缩略语表达。 部分缩略语因具有强普世性而跳出圈层局限,经传播后被广泛应用,成为大众熟知的网络流行缩略语。高校学生作为网络流行缩略语的使用者,势必受到使用缩略语的影响,该群体对于网络缩略语使用和发展的态度也值得思考。该文按照时效性、流行性的要求,通过采集各种互联网交际工具的真实语料,以及根据质化研究后的调查与访谈成果,进行研究、概括和整理。 从高校学生角度切入,通过模因论研究剖析互联网流行缩略语的传播现状、 影响及高校学生的相关社会责任,从而提出正确看待网络流行缩略语的方法。

1 研究背景

通常,网络缩略语研究属于网络流行语研究范畴,只针对缩略语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构词法分析网络缩略语的构词特点、缩略方式,进而分析其缩略现象背后的原因,如语言经济性原则等;利用模因论分析其成因或流行动因;对比其他语言,如英语、日语、法语等语言的缩略语进行共性讨论,并从翻译、认知语义学等视角讨论缩略语的语用价值;分析其使用对青少年语言习惯的影响,所隐含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研究涉及多个领域。但少有研究从高校学生视角出发,关注高校学生对于网络流行缩略语的看法,聚焦其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CNNIC 第48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20~29 岁网民在各年龄段中占比位列第三,其中就包括高校学生。他们对新兴事物接受度高,对不同亚文化圈的参与度高,是网络流行缩略语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这样的多重身份,使他们具有观察互联网上流行缩略词与流行现象的特殊视野。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反映自己深受“文字失语”的困扰。鉴于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于非正式场合中下意识地使用网络流行缩略语来代替常规语言进行表达的现象,网络流行缩略语对高校学生所造成的潜在影响不可忽视。

2 模因论视角下关于高校学生对网络流行缩略语的态度与做法的调查分析

“模因”(meme)是模因论中的一个核心术语,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2]。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其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可见模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3]。语言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不断丰富,就是因为历代语言使用者不断模仿、复制与创新[4]。

笔者设计了以“网络流行缩略语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向高校学生针对性投放,并选取24 位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利用模因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2.1 网络流行缩略语作为强势模因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应用广泛

何自然提出,根据模因的保真性、多产性、长寿性3 个特点,能将语言模因分成强势语言模因和弱势语言模因。 同时,强势模因具有复制的保真度高、被复制的机会多、 传播的范围广及存活的时间长等特点,而弱势模因则正相反[5]。

在210 位问卷参与者中,了解网络流行缩略语的人占比达88.1%,明确其定义的人占比为20%。在186 位知晓网络流行缩略语的人中,约半数表示通过线下与人交流而熟知,但更多人则表示是通过网络媒体、 社交平台等得以了解,且并非绝对单一渠道。 数据显示,选择QQ、 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人占76.2%,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占65.6%,短视频平台占62.1%,B 站、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则占42.2%。 可见,高校学生群体对网络流行缩略语的了解程度, 以及网络流行缩略语在群体中的普及度都较高,社交软件及新媒体平台等线上平台是网络流行缩略语的主要传播媒介。同时,网络流行缩略语已成为高校学生线下交流时的语言方式之一。这表明,网络流行缩略语已经突破了网络平台的媒介限制,开始在现实生活的语言交流中传播,成为生命力较强的强势模因。网络流行缩略语成为强势模因,占据部分高校学生话语体系的原因如下。

2.1.1 形式多样,吸引力高

缩略语更迭速度快,表达形式新。网络流行缩略语形式多样,以多种语码混合的缩略语占比较高(如“拴Q”“芭比Q”),具有凸显性、独特性。有时还会与表情包相结合,使得表达形式更丰富、生动。 网络流行缩略语依附于时代与社会现实,有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于缩略语的理解及个体感化程度,符合高校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度较高的特征。

2.1.2 简介便利,方便记忆

简便性是缩略语最鲜明的特征。 缩略语方便记忆,符合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的语言经济性原则,满足了高校学生在数据爆炸和有限记忆的网络交际环境中的使用需求。

2.1.3 实用性强,符合需求

使用网络流行缩略语具有提高交际效率、 稳定圈层文化、 缓和交流气氛、 拉近社交距离等积极作用,许多缩略语模因在发展变异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语义,逐渐摆脱了对语境的依赖。这更有利于吸引宿主并与已有知识体系结合,从而得到宿主的认可和传播。 例如最早源于电竞网络游戏的“GG”是“Good Game”的缩写,可用于表达对对手的称赞或因技不如人而甘拜下风的情绪。 但随着使用频率增加,“GG”多用于自嘲或嘲讽他人。 后来,其因发音简化为“寄”,在游戏中大多数时仍被用于表达快要失败时的自嘲。 但随着其被广泛传播并被大众熟知后,“寄” 被泛化为用以形容一段时期努力后的失败。“GG”的变异过程体现了模因的动态性,即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对模因进行创造性地使用,赋予其新的意义。

2.2 网络流行缩略语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2.2.1 正面影响

网络流行缩略语满足使用者的多种需求,如在紧张情境下缓和气氛,起到网络社交润滑剂的作用;使使用者充分体验上网的快乐,调节现实生活的压力。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同一个班级内会使用同学姓名缩写,亲密的朋友之间会用缩写的昵称。部分网络流行缩略语已基本实现大众化,适当使用能提高沟通效率,如以“yyds”代替表示夸赞的社交用语等。 这些使用交流双方均理解的符号的体验,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更亲密、更默契。网络流行缩略语还具有时尚性,换言之为其新颖性,给高校学生带来了新鲜感,而且它的灵活多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2.2.2 负面影响

同一缩略语有不同理解的现象常带来消极影响,提高交流成本,将不懂流行缩略语的“他们”排斥在圈子外,造成误会,影响交际体验。 如“nsdd”既可以理解为“你说得对”,也可以理解为“你是弟弟”,前者表示认同,而后者表示嘲讽。在“清朗”专项行动的大力开展下,对网络言论的监管更加严格。高校学生会用缩略语替代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表达来避免审查,网络流行缩略语的“文字打码”功能给了他们可乘之机。此外,网络流行缩略语的词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简单化、极端化倾向。作为强势模因的网络流行缩略语在传播过程中对宿主的感染力较强,容易占据宿主的语言体系,打压那些原本使用频率较低的表达,如成语、古文等,成为“文字失语”“表达降级”现象加剧的原因之一。 在当下追求效率的交际环境中,出于追求效率使用这类缩略词会减少思考时间,简化思考流程,不利于高校学生表达思维的发展。网络缩略语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原有词汇过渡性、修饰性的复杂意义。 人们在网上倾诉情感时热衷于贴标签,思维方式简单、极端的变化或许与网络流行缩略语的使用有关。

2.3 高校学生对网络流行缩略语的普遍认识正确

问卷结果显示,在使用情景中,86.2%的人用于线上聊天,51.4%为发表空间说说、 朋友圈、 微博,47.9%为观看视频发弹幕,33.1%用于线下交流,而仅有13.4%选择在正式场合用于活跃气氛; 在交流对象的选择上,93.0%的人选择同学朋友,61.6%选择兴趣爱好相似的普通网友,而选择父母亲戚、师长均少于10.0%。这些结果充分表明,网络流行缩略语主要辅助于线上交流(交流主体为朋友、同学、亲友等关系亲密者),且主要在同龄人、相同圈层人群中使用。 另外,在访谈和问卷的主观答案中,受访者表示会针对不同的交流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以避免造成代际交流障碍,如面对长辈和同辈时用语会有所区别; 会更多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网络流行缩略语,减少在正式场合和口语表达中使用。

网络流行缩略语是网络语言中的强势模因,其形成与网络环境的语境动因及使用者的心理动因相关。使用网络流行缩略语体现出语言变异现象,而语言环境是该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一方面,以同龄人、同圈层人为主的交流环境中存在着某种特定语境,能够让双方在使用网络流行缩略语交流时也能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环境相对自由,高校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在非面对面的交流中得到了尽情释放,同时他们也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收益。但在正式场合,尤其是在现实环境中,即便也存在类似的特定语境,但相对拘束的环境和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削弱了这一现象的盛行,甚至使其消失。 尽管盲目跟风、滥用的情况依然存在,但受形成动因的约束,高校学生中的网络流行缩略语使用者仍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应用场景和交流对象。

2.4 高校学生对于网络流行缩略语的使用及发展整体持中立和积极态度

对于网络流行缩略语的发展,有43.3%的人表示支持,但有待加强引导和规范,从而适应主流价值;35.8%的人持中立态度,视其为一种交流工具,无需过分考究影响;13.4%的人反对其继续发展,认为其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用语规范,鄙俚浅陋,应该被限制使用;仅有7.5%的人大力支持其流行并融入生活,认为其作为特殊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避免性。另外,有56.7%的人不做利弊评判,认为网络流行缩略语仅是流行一时的娱乐附属品;21.4%的人认为弊大于利;19.3%的人则与之相反。 交叉分析显示,在认同“网络流行缩略语只是娱乐附属品”的受访者中,支持其发展和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相等。在对网络流行缩略语的接受程度上,5.4%的受访者完全可以接受,76.5%能接受大部分不粗俗,尽管包含嘲讽含义的表达。 在持后者观点的143 人中,118 人认为网络流行缩略语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或者保持中立态度,其中69 人支持,45 人中立。

从访谈结果来看,受访者对于网络流行缩略语主要呈现出以下3 种态度。

2.4.1 从厌恶到接受和习惯

在初期厌恶新出现的缩略语,但随着其被广泛使用而逐渐接受,并成为某些网络流行缩略语的使用群体。

2.4.2 不做明确定义但倾向看好

视其为一种简化工具,难以用单纯的好坏来评判,并反对过度的规范限制。强调网络流行缩略语丰富了语言和网络文化,有利于快速识别同好,建立社会信任,是积极的语言现象。

2.4.3 不看好

认为网络流行缩略语难以理解,尤其是字母缩略语或语码混用的缩略语。 更关注使用网络流行缩略语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因误用、滥用导致的理解偏差与风气败坏的问题等。 认为使用其多出于炫耀心理,是盲从的廉价娱乐。

语言信息成为语言模因要具有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和权威性[6]。 对网络流行缩略语而言,其实用性和时尚性已在前文指出; 合理性体现在其具有较高的表现力,也具有一定内涵,可以为大众吸收使用;而权威性则体现在其部分来源和使用。高校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对这些特性自然深有体会,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其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从而影响了自身对网络流行缩略语发展的看法。 结合自身的使用体验与当下可信任的社会监管环境,他们作出了倾向积极的中立表态。

3 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

根据模因论,网络流行缩略语是青年亚文化等新兴文化的遗传因子,高校学生群体的新观念正是通过其模因的复制和演化不断传播,实现与主流文化的交融互鉴。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心等对网络流行缩略语是否能成为更加大众化的长期强势模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高校学生群体习惯于从新媒体平台获得高概括性的输入,他们学习能力强、对网络文化适应程度高,更易发挥网络流行缩略语的优势,用简洁、省时、独特的方式来发表观点。高校学生主动规范、发展网络流行缩略语对增加其表达意愿具有积极作用[7]。 另外,他们具备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得这些微观层面的话语表达同时为官方提供了发现并解决社会症候的切入点[8]。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以及资料的整理,总结出高校学生在网络流行缩略语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1 自觉承担维护网络空间和谐、健康的责任

高校学生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都相对较高,应自觉维护清明的网络环境,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高校学生群体普遍不倾向于复制和传播的模因,会变为弱势模因,传播频率降低。受限于自身群体能力和网络平台特性,高校学生可能无法有力制止不文明网络用语,但可避免传播模糊词义和不良表达,实现较大程度上的自我“清朗”,从而具有负面影响的缩略语被复制的机会降低。同时以身作则,为身边人作出表率,树立文明、自律的形象,也为未成年人作出榜样。

3.2 积累正确表达,提升文化底蕴

网络流行缩略语的使用是“文字失语”“表达降级”现象加剧的原因之一,但不应过于抨击其使用,而是应让高校学生群体树立精确表达的意识[9]。在词汇库中,词频高的词更容易被激活、提取。高校学生群体应利用阅读书籍、练习写作的方式,在传播过程中提高一些常规表达词语出现的频率,丰富其语境,在助力缩略语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增加常规正确表达的积累与运用。高校学生群体的观点及文化,是网络流行缩略语这一模因的来源。因此,高校学生群体的表达升级有助于提高网络流行缩略语的质量和文化内涵。

3.3 引领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语言变革

尽管网络流行缩略语的规范标准仍未完善,但就交流责任而言,高校学生应该在重视不同圈层诉求的前提下,对网络流行缩略语加以评价与甄别;就群体责任而言,学生应该推广或改进合乎事物客观规律、 符合时代特点、 高度概括性的网络流行缩略语,避免采用不适应事物发展规律、存在鲜明问题的网络流行缩略语。此外,还应当从网络流行缩略词及其他流行语言中汲取强势模因,把握社会发展走向,从而增加对社会上重大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性,增强社会责任心。 因各个时期都存在与其时代特点相匹配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形态的变化也是合理的。促使社会变革朝着更加文明、合理的方向发展,也是高校学生必要的社会义务。

4 结语

网络流行缩略语本质上是通俗语言和新兴网络文化所结合的产物,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体现。 正如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无法确保得到全部群体的理解与接受,其也不例外。网络流行缩略语的使用者应警惕其可能对自身造成的影响,而不理解的人则无须过于担忧其导致的代沟和理解障碍,甚至所谓的“与社会脱节”“语言退化”“影响语言纯洁性”等问题。 网络流行缩略语大多起源于亚文化圈,为服务特定群体而生,因其非正式性极少会出现在正式语言体系中,也不会作为一种要求所有人都理解的硬性规定。 因此,过于在意不理解的缩略语,因不理解就对使用者、 对语言本身产生敌意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 高校学生对于网络流行缩略语的看法达成普遍共识,认为其仅是一种流行文化,是某种圈层的标签,不必过于纠结,这样“无所谓”的中立态度,或许也是一种正确和包容的态度。

语言无高低贵贱之分,迅速更迭的网络环境必然促进某种语言体系的变革。 网络流行缩略语是一种应运而生的发展产物。 如果使用的语言不违反道德与法律,任其在一个宽容的环境中发展或许更有助于促进其积极作用。 尽管与其相关的规范问题仍需解决,但我们无须否认在它的身上能感受到社会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与语言的无限可能。

猜你喜欢

模因缩略语高校学生
关于缩略语的要求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常用缩略语汇总
医学文稿中缩略语使用须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模因论分析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