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翻译补偿实现散文翻译“三美”
——以《白马湖之冬》为例

2022-12-04刘姝畅杨平平易永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白马湖原稿谓语

刘姝畅,杨平平,易永忠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中国的文化宝匣金玉满盈,散文于其中熠熠生光。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如火如荼,其对中国文化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许渊冲意、音、形“三美论”为译文提供了一个质量评判的标准,但是如何在英译中保留原稿的“三美”,成了译者面对的一大挑战。 该文尝试从翻译补偿入手,以《白马湖之冬》为例,探讨译文如何通过翻译补偿实现意、音、形三美。

1 “三美论”与翻译补偿在散文英译中的运用现状

1.1 “三美论”与翻译补偿简介

许渊冲先生在其著作《文学与翻译》中,提出了翻译“三美论”,认为文学翻译要注重对原作意、音、形三美的传达。意美专注于内容美,音美要求译者注意译文叠词、拟声词等声音上的美感传递,而形美则考究译文形式上是否对应原稿平行、重复等要求。翻译补偿则是“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夏延德,2004)[1]。 “三美论”是针对翻译质量的评价标准,翻译补偿则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实现方式,故二者具有结合的可行性。

1.2 “三美论”和翻译补偿的运用及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三美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一是探究许渊冲的“三美论”在其译作中的体现(如严晓江,2012)[2-3];二是运用“三美论”分析鉴赏其他译者的翻译作品,其中多用于分析鉴赏诗词的英译作品(如王西强,2002)[4];三是基于“三美论”对比研究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文(如刘倩,2021)[5]。而翻译补偿则多是从词语、 语法、 语篇与审美层面上,探讨如何补偿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损失(如岳中生,2011)[6]。检索相关文献发现,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库中,尚未有学者从翻译补偿角度探讨“三美论”的实现,而这种结合对现阶段的翻译研究十分重要[7]。

对于“三美论”,许渊冲认为形、音、意的重要性依次递增,但也有学者指出,在诗歌翻译中,“许先生的许多译作都呈现出一种为顾及音形而牺牲意象的趋势”(彭静,2010)[8]。 为了尽可能解决翻译中“顾此失彼”的问题,研究如何以翻译补偿实现翻译“三美”十分重要。

2 “三美论”视角下《白马湖之冬》的翻译补偿分析

《白马湖之冬》是夏丏尊的散文,译稿选自张培基先生的译文,因而散文原文及其译文都具有极高的质量与探究价值,笔者将依次从意、音、形三方面探讨译文中的翻译补偿[9]。

2.1 意美

意美是指译文的内容之美。 夏丏尊作为白马湖文人圈的核心人物,其散文也有明显的白马湖文学特点,即“清澈通明,朴实无华,不做作矫揉,也不讳言伤感。”(杨牧,1981)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就要琢磨如何在译文里传达这种美感[10]。

例1: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

译文:I am now over forty, but it was not until ten years ago that I got a feel of what winter was really like soon after I had moved my residence to White Horse Lake, a place beyond my hometown. Since then,…

夏丏尊写散文“毫不做作,只是淡淡的写来,但是骨子里很丰腴”(郑振铎,1990)[11]。 这份“丰腴感”就内含在看似平淡的词句中,其“意美”需要一定的翻译补偿才能更好体现出来,而这补偿既是对隐藏信息的补偿,也是对原稿韵味的体现。 “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既是一个时间跨度,也指出作者已经年过四十的年龄信息。通过点出人生已经历四十余年,因而不算见识浅薄,以表现白马湖的冬天的确与众不同。“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一句,其实隐藏着逻辑关系“直到十年前……,我才把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只是因中文是结构松散的分析型语言,所以其逻辑结构在原文中并不明显,张培基在英译时用“not until”对原文中的“直到……才”的逻辑关系进行了语篇补偿,也使白马湖冬天情味的份量更上一层。例1 是无主语句,张培基在翻译的时候,先是依据英语的语言习惯增加主语“I”,然后顺理成章地把表时间的“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转换成了“我已经年过四十”,接着用表示转折的“but”接一个强调句“it was not until... that”,然后紧接成分“对冬天最深刻的感悟是……”,整个句子自然又连贯。

就意美而言,除了翻译信息的补偿,审美的补偿可能更加重要。 “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既是白马湖冬天之烈,又是“我”对白马湖的印象与感受之深。在这一句话中,夏丏尊的“情味”和“尝”都韵味极深,使得白马湖冬天的狂风与寒冷,都在这种表述下显现出一种淡然的雅兴。 张培基译文中“got a feel of”与“really like”,不仅表现了“尝”与“味”,也体现了“最深刻”的含义。 “已成了一个小村落”用“quite”修饰“a city”,“一片”用了“an expanse of”,都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很好地展现了散文原文的“美”。 “a place beyond my hometown”是“White Horse Lake”的同位语,也是译者增译的内容,笔者认为,该处增译并非必要,但是却可以更具体地表现我的“移居”是从家乡移出,移入到白马湖,然后与下文的“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 相呼应,为译文多添了一份情。翻译补偿常增译或突出强调某个内容,但是译文也要避免重复啰嗦,多换表达,如句中的“十年以来”,因为上文提到过这个时间,所以后文用了“since then”指代。

例2: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的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

译文:The new houses were of poor quality, with a biting wind coming in through every chink in the doors and windows. And our efforts to have all the cracks sealed with paper nevertheless failed to stop it from breaking into the house.

中文把风描述成“分外尖削”,本就用词巧妙,外加长度仅有一行多的句子,中间却用了5 个逗号隔开,因而整句话显得简短又明快,格外有力度。 但在翻译时,译者难以在英译文中展现相同的效果,因而,此句翻译补偿的,就是原文的节奏与力度,翻译时,格外注重译文的选词。 从句意上,原文可以拆分成两句话,前句讲房子虽新,质量却不好;后句讲风透门窗,纸糊都不行。 其中后句对风的描述张力十足,“门缝窗隙” 单句互文,指门和窗的缝隙,“厚厚地”用纸糊了门缝窗隙却仍堵不住风,显示了十足的无可奈何。 此处,张培基用 “our efforts to …nevertheless failed to…”表达了作者在抵御白马湖风时的无力,“nevertheless”让情感的表达很到位。对风的描绘,译者先后使用形容词“biting”和动词“breaking”。“biting”有刺骨、尖锐的意思,而“failed to stop it from breaking into the house”中的“break”则赋予了风“破门而入”的声势,生动又传神,如此一来就通过词语的力度很好地弥补了话语节奏上的不足,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之意。

例3: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译文:Seized with a poetic mood generated by the scene of bleakness, I would stay up late and sit alone poking the charcoal fire, imaging myself a figure 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indulging in deep reveries.

这个句中蕴含了一种浓郁的中式意境美,让人感觉“单而不孤,萧而不瑟”,环境恶劣之如此,自处其中的“我”,却由此生出了诗趣情思,对于西方读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此句的翻译补偿主要体现在两处:对诗情是从何而起的补偿(因面前的萧瑟景色而产生的诗情)和对句子逻辑的重新整理。该句集合了多个动词,彼此之间仅以逗号隔开,没有逻辑关系词,而中文的动词本身又不会显示伴随等关系。 如果用“A, B and C”的句式翻译不仅太过简单,还可能会让西方读者对 “感诗趣——拨灰——不睡——把自己比作画中人——作遐想” 的跳跃产生困惑。 考究原句逻辑——“我”起了诗性,就没有就寝,而“我”没有睡却在拨划着炉灰,而伴随着“我”不睡拨灰同时发生的,是“我”想象自己是画中之人,沉浸这般想象之中。根据以上分析,句子可切分为三部分,“拨炉灰不肯睡”为主句,“感诗趣”与“拟人物作遐思” 分别在主句的前后作非谓语。 然后进一步细分,在句首的非谓语中,我因景色萧瑟起了诗趣;在主句中,“拨划着炉灰”被确定为伴随“不肯就睡”发生的非谓语; 在句尾的非谓语中,“拟诸画中人”与“作遐想”被确定为并列成分。 西方读者或更能从动作的逻辑中理解中国文人诗情之所来、 中文意境之何在,这样原稿之意也可以清清楚楚地呈现出来。

2.2 音美

音美强调音韵节奏之美。

例4: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

译文:The wind there blew almost every day,bowling like a tiger's roaring.

中文中的四字结构,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但是这种美感很难在英文中传递。 而且此句不只四字结构,“日日”与“呼呼”都是叠词,“呼呼”还是拟声词,“呼呼作响”又组成了“AABC”式,“虎吼”则是对“呼呼”的风声的比喻,很形象,从“虎吼”中,读者能联想到白马湖张狂的风声。 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尽可能找文化共通现象,张培基在翻译的时候使用了非谓语,“bowl”的现在分词形式和“roaring”形成了尾韵。 用现在分词形式压尾韵是常用的方法,虽仍难免于原稿“失本”,但译者要尽可能再现原稿的美感。

2.3 形美

形美是指文章形式上的美感,包括句子的长短,平行句式,重复等。

例5: 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

译文:The new buildings of Chun Hui Middle School then stood tall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ke while on this side were several newly-built small onestorey houses tucked away at the foot of a mountain where lived two families separately, the family of mine and that of Liu Xinru.

这句话的信息密度较大,译文要注重审美补偿,需要整理名词修饰的位置与句中的空间逻辑。 中文把湖从地理空间上划分成两部分介绍,湖的一面坐落着中学的新建筑,另一面是几间平房。 张培基用“on the other side”与“on this side”厘清了地理空间。关于“屋”的诸多修饰语——平(屋)、新、几间、小小的、山脚下、湖这一面、住着两户人家:“我”与刘心如,在翻译时要合理安排修饰语的位置及语法,如前置、后置或从句、非谓语、同位语等。张培基按照英语规范,依次排列了前置定语 “几间”“新”“小小的”“平”,然后以非谓语 “tucked away” 带修饰“mountain”的“where”从句,后跟同位语“the family of ”,如此一来,既未遗漏内容,又兼顾了原稿的形式。 “形美”是“三美论”中最次因素,在翻译时以“意美”为重,但是张培基凭借扎实的翻译功底,兼顾了“意美”与“形美”。

例6: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

译文:The distant mountains would remain snowcapped for at least half a month—a scene I could easily enjoy from my window.

这句译文中,“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 其实是对“观看”进一步解释说明,而破折号正有此意。 于是,“远山积雪”的同位语“a scene”,在搭配定语从句后,通过一个破折号实现了形式美,译文十分漂亮。

例7: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

译文:White Horse Lake is windy for geographical reasons.

该句中文用的“之所以……,可以说有着……的原因”,在英文中有着对应的表达“The reason for... is that...”,但是张培基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为追求形式上的一致而选用这个句式,对此笔者十分赞同。中文的散文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美学,原文中逗号前半句读升调,逗号后半句念降调,虽然是使用了较长的语句,但在语调升降中,可以造成咏叹般的音韵上的美。 但对于追求简洁的英文,若是使用“The reason for… is that…”,虽也有升降,但不免会有些拖拉与累赘,不如“is windy for”简单干练有力。 倘若中文原句没有用“之所以……,可以说有着……的原因”这个句式,那其简洁的表达应为“白马湖因地理原因(位置)而多风”,简洁是简洁,但总览全文后会发现,这种简洁与这篇散文的整体风格并不般配。 所以中文原句使用了看似更冗长的句式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而英文译文并不需要盲目地追求对应的形式,而忽视英文的美。

3 运用翻译补偿实现散文翻译“三美”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运用翻译补偿实现散文翻译“三美”的启示。

3.1 意美的补偿

为对原稿的意美损失进行补偿,译者常需使用审美补偿、逻辑补偿等。 在涉及诗情画意类文本时,审美补偿对原稿韵味的体现尤为重要。 而为了弥补“逻辑衔接手段不足可能发生意义连贯损失 (岳中生,2011)”,则需要逻辑补偿。 翻译补偿通过增添逻辑词或重组逻辑关系,可更突出文本间的隐含关系,有利于目的语读者对散文意美的理解。

3.2 音美的补偿

音美是散文“三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字词、拟声词、叠词等无不是音美的体现。 在英文翻译中,音美的补偿常常以押韵为形式体现,压尾韵的现象格外突出。为了使译文押韵,译者可考虑在结尾使用更为大众化的词语,以增加可选的押韵词数,或尝试使用单词的同义词,或把原形转化为现在分词的形式。

3.3 形美的补偿

散文翻译的形美要求译文仿照原文的形式,在翻译时要注意原文中的平行结构、重复出现、包含关系、解释说明等。 对于译者,原文形式上的平行与重复一目了然,但是句子之间解释说明等关系常是文本的隐含信息,需要译者加以分析,方可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4 结语

散文翻译是一个充满着挑战的领域,想要实现译文意、音、形的三美更是困难。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作为翻译的重要理论原则,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与借鉴意义,而如何实现“三美”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领域。笔者基于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白马湖之冬》 的英译文,可以为散文翻译提供良好的借鉴。文学翻译包括散文翻译发展到今天,已有很多学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译文,还需后人的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白马湖原稿谓语
非谓语动词
朱自清不肯马虎
白马湖之冬
开水白菜般的文人情怀
家乡的白马湖
白马湖的雪
短句—副词+谓语
《聊斋志异》原稿寻回记
非谓语动词
方寸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