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文学作品赏析的作用

2022-12-04马向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文学

马向阳

(庄浪县韩店学区,甘肃平凉 744609)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观众对电影内容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从过去只注重电影的故事性到现今观众对电影社会影响力有所要求,足以看出观众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同时,电影作品对社会的发展影响力也越来越深远。 无论是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作品,还是在电影筹备工作中对电影内容的剧本编写都是电影文学作品创作的体现,因此,对成功的电影作品中文学创作方面的深入赏析是促使电影发展进步的有力措施。 影视鉴赏,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直观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具有广泛欣赏性。 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1 电影文学作品的概念

电影文学作品往往指的是电影剧本,而电影剧本则对电影思想情感及感情基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电影剧本产生在观众对电影内容的故事性及剧情有所要求的基础上,是电影发展过程中必然且重要的产物。为提高电影的质量,电影文学作品不仅要具备文学特性,还应当具备电影的特性,包括剧情冲突、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动作,甚至是对电影的时间、空间的发展进行准确的描写,虽然相较于纯粹的文学作品而言,电影文学作品的文字感不强,更多的是将场面及人物进行准确的刻画,但其对电影的拍摄及导演工作的辅助,甚至是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和剧情走向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 中外电影文学作品的赏析

电影作为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其制作内容及发展历史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有着记录的作用。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及不同的历史时期,电影文学作品的创作对当时的社会及人文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同时,对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2.1 西方电影文学作品的特点

西方电影的发展是世界电影发展史的先锋代表,其中不仅有人类历史上首部电影《工厂大门》,同时,默片时代以卓别林为代表的喜剧作品也为电影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事实上,西方文学作品的发展与电影文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辉煌的法国电影到如今制作精良的好莱坞电影,毋庸置疑的是西方电影的发展对于其他地区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以20 世纪80年代的法国电影为例,法国电影多重人文色彩,主观意识较强,对人物角色的剖析更加深入、精准,这也与法国地区民众的思想观念不可分割。从莎士比亚到吕克贝松,从名著改编电影作品到编剧与导演结合社会现象及民众精神文明的写实,这一系列的发展及变化都是电影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文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为例,其作品文学价值之高众所周知,因此,四大悲剧也成了世界各国诸多导演编剧改编拍摄的电影脚本。 在所有改编拍摄的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编剧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式也不一样。 例如《麦克白》在日本被黑泽明改编为《蜘蛛巢城》,电影剧情仍然以《麦克白》的故事为蓝本,但同时也结合了日本当地一些历史特色及不同的人文文化;同样的,《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也被日本导演黑泽明改编为电影《乱》,同样也融入了日本的历史人文色彩。由此可见,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作品是电影导演及编剧喜闻乐见的一种电影文学作品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文化盛事局面[1]。

区别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剧本,还有一种电影文学作品形式则是以导演为主,导演自编自导甚至自演的电影文学,这种表现形式以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为代表,其作品内容主观意识极强,将一些社会现实利用隐喻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或是将自身的经历和思想变化利用电影作品表现出来,这类电影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并不高,但其通过文字编写拍摄的电影作品对观众的影响较大,同时,与名著改编相比较,这类作品观众不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对电影作品的内容充满新鲜感。

2.2 中国电影文学作品的特点

中国近年来电影事业飞速发展,制作精良程度及卡司阵容也得到了观众的肯定,但在电影文学作品方面的进步仍然处于滞缓的状态,甚至与20 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快速发展初期相比有所退步。

现今的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却经常出现不被观众“买单”的情况,甚至经常在影评中看到“毁原著”之类的评价。 事实上,现今的观众与90年代的观众相比较对电影作品的要求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观众对电影作品艺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使得导演和编剧对电影作品的创作困难程度不断加大,但作为电影人,是否应该反思自身对文学作品的选材及改编方式对原作者及原著读者做到真正的尊重呢? 例如,近年来骂声不断的《小时代》系列,作者郭敬明本就是一位褒贬不一的作家,其对自身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拍摄的做法并没有错,可是当被观众打上“炫富”的标签时,导演身份的郭敬明到底是认认真真拍电影还是利用自身的社会舆论热度“割韭菜”成了其作品被观众口诛笔伐的焦点。与此同时,冯小刚导演于2018年上映的电影《芳华》却成了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作品的经典。相比较而言,冯小刚导演在制作电影《芳华》的过程中,并没有选择豪华的卡司阵容,甚至对整容过的演员都不予考虑,就是为了向观众呈现出那个特殊历史年代民众的真实生活面貌。 这种做法不仅向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呈交了完美的答卷,同时,对原著作者以及原著的阅读群众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中国电影在对社会现实或人文情怀的作品创作中同样也有着被肯定和被否定的两极现象。 随着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观众对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作品期待值极高,评价标准也越来越专业,但就在这一现实过程中,仍然有一些导演的作品不被观众买单,到底是导演和编剧甚至演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还是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钻? 事实证明,优秀的电影作品永远会被民众肯定。 演员王宝强担任导演的《大闹天竺》获得了“中国电影金扫帚奖”,近年来,演员转型做导演并不在少数,但为何屡屡出现这种被认为是闹剧的情况?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与“明星效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大闹天竺》作为贺岁档影片,在创作的过程中,其卡司阵容并不弱,甚至有近年来热度较高的相声演员岳云鹏等被观众喜爱的影视明星,但作为导演和编剧是否真正了解了贺岁档电影的特性。 从过去成功的贺岁档电影案例中可以了解到,贺岁档电影多数以家庭团圆、搞笑幽默的形式在春节期间上映,包括黄百鸣的“家有喜事”系列作品,冯小刚《私人订制》具有“冯式幽默”的特色作品,这类作品不仅有深厚的观众基础,最重要的是其作品内容对近一年来的社会现象都有所反应。 而反观《大闹天竺》,一味地为了搞笑而搞笑,没有对观众的需求做到真正的了解和落实,导致作品最终成为失败的典型案例[2]。

3 如何通过赏析提升电影文学作品的质量

3.1 电影文学作品创作者角度

作为电影工作者,在面对观众对电影内容要求形色各异的情况下,应当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符合社会发展及引导民众积极正确的精神思想为创作的基准进行电影文学的创作工作,使自身工作的开展真正贴合社会的需求[3]。 同时,促进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尊重电影艺术,进行电影文学作品的创作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以合格、标准的职业态度进行创作工作,对优秀的电影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学习,准确了解观众对作品的需求,致力打造艺术性与社会性兼具的优秀电影作品[4]。

3.2 导演角度

导演作为电影作品的灵魂人物,其对电影整体质量,以及对电影文学作品的选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导演在进行电影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同电影文学作品创作者一样应当了解观众的精神文明需求及对社会中被关注和不被关注的社会现象进行具有艺术属性的展示,使观众通过电影作品真正能够提升自身的精神文明素养[5]。

3.3 其他文学样式和影视文学的差异

影视文学大部分都是以视觉为原则的而不是以想象为原则的, 其中在转喻模式方面的运用比隐喻模式更多一点。

(1)在情节的布置上影视文学有着比较多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影视文学在揭示人物内心这方面受电影画面的影响,不能自己编制。

(2)与戏剧剧本相比,戏剧剧本的时空相对集中,影视文学则具有比较自由的时空; 戏剧更注重于听觉的效果,而影视文学更注重于视觉的效果。

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标记了过去行为的无效,对往届总统及中国都予以指责;对一般现在时与不定式的使用使听话人识解到此时、今天行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其情态动词的使用远远少于中国,这一语言策略的巨大差异反映了双方在时间轴上不同的概念转移:特朗普侧重过去到现在的转移,臆造过去ODC的入侵和往届领导人的无能对此时产生影响,目的在于推翻以往政策,发起贸易战;中方侧重将来对现在的转移,预示ODC行动对未来造成深远影响,增强对方非合法性和我方反制必要性。

3.4 影视文学特性中的动作性

(1)影视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动作性。 动作性的根本要素就是影视艺术和其他艺术相比,不但拥有绘画、雕塑、照相等很多静态造型艺术,而且拥有更多的动态造型艺术。

(2)动作性就是在影视作品中通过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揭示出来的; 戏剧的动作性主要是演员表演中的台词及包括的动作, 影视剧本的动作就是比较直观的动作表演。

(3)动作性的根本动力就是影视作品中构造的有冲突的、推进的剧情。

在影视文学特别是在电视剧中,动作和情节吸引观众的原因就是有一个比较有悬念的、 高潮起伏的故事情节,如琼瑶剧的情节模式。

组成动作相对立的方面就是主题中有着不同的性质,即动作和冲突。 冲突包含人和自然的冲突、人和人的冲突、 人和自己的冲突。 如警匪片的二元对立,《七宗罪》。

3.5 人物形象

(1)“人”这个核心要是不在“人物”的重要性中,导致情节、冲突、视点等这些因素就没有了作用。 从事实中来看,很多年前的作品,有些剧情可能是忘记了,但是人物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很深。

(2)具有概括性的影视文学形象。影视文学剧本概括的就是现实的生活, 通常指的是一个有限的生活方面, 并从这种生活方面发现和提炼一些有用的东西。 概括方式是影视文学剧本常用的方式,实现的方法就是通过人物之间关系的构成。如《霸王别姬》。

(3)典型的形象——对于类型人物和圆形人物进行探究,内涵较为丰富的即为圆形人物,但是大众文化艺术的影视品, 大多数人们都比较喜欢类型化的“扁平”人物。

3.6 情节冲突

(1)“情节”不是我们所说的有关叙事事件的“故事”情节,而是非常重视因果关系。 在同一个故事中有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情节。例如,在国王死后没过多久王后也死了(故事是这样的)。 国王先死了,没过多久王后非常伤心,悲痛欲绝(情节又是一个)。 国王死的原因没有谁能知道,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王后死的原因是国王去世了(情节)。

(2)情节点和情节线。

情节点:是情节发展的基础,在原来的基础上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一个事件。 在时间上是一个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和在情节的转变点也是一个转折点,如《蓝色生死恋》。

情节线:就是情节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线索,是情节点一个一个连接起来的。 简单情节线和复杂情节线都是情节点线的复杂程度,(如《粉红女郎》的四条情节线。

3.7 影视文学的情节特点

(1)一个很有悬念的节点,正好与之呼应的巧合。

(2)比较新奇的兴趣,比较生动曲折的节点,步步使人着迷。

3.8 影视批判的标准

(1)以社会为标准的影视创作者和批判者都是最广大群众的形象代言人。社会和艺术比较好,艺术环境比较融洽。

(2)影视艺术语言、艺术方式就是艺术标准,品评和价值判断的是对于具体的相应作品和创作现象,评价的优劣好坏就是以审美作为重要的标准尺度。

(3)商业标准对影视艺术的商业规律不是怎么赞同,主要影响着影视业的发展。 不怎么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商业意识,制约着我国影视业的发展。

娱乐性是影视作品的商业标准内涵之一。 吸引观众的主要手段就是娱乐性, 快感的视听功能对个人身心起着愉悦的作用。 把市场理论研究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从实证研究开始出发,用量化的指标对观众的审美高度、年龄等进行评判和对于创作接受者有什么的影响;从宣传发行体制、成本核算、集约化经营等角度研究电影艺术理论会适应什么类型的人们;从票房、环境、档期、票价,以及媒体冲击等几个方面研究市场构成的要素等[6]。电影理论的现实针对性的加强,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其价值,重新确立理论的指导意义。

4 结语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产物的电影,其对民众的精神素养及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电影文学作品的创作在此过程中对电影的内容及感情基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用心去看电影,更具体地说就是欣赏电影。 在看懂了情节的前提下跟着音乐的节奏再去了解每个人物的心理,会有不一样地感受。评价这部电影的好坏就是比较走心地去看电影,我们要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电影中的人物,通过人物来反映出一些社会现实,或者是熟悉的影子。有时候可能是自己以前的梦想,有时候可能是自己和其中某个人物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 接着自己的感情就一触即发了。 这就是看电影的最好目的,给我们麻木的生活带来一些波澜、感动、鼓舞、安慰。让我们会记住一些事,而忘记一些人,然后信心满满地继续生活。 为使电影作品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对其赏析并进行客观的评价是促进其发展及提升其质量的关键举措,由此可见,电影文学作品的赏析对于电影质量及电影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影视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文学作品与数学
影视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