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协伟:“宽基础”“大交叉”
2022-12-03
宋协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设计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设计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艺委会副主任、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中国美术馆特聘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评审委员、文化部职称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他是致力于知识持续更新的艺术实践者和设计推动者,关注设计新学科、启迪学术新思想的创新教育者,始终以全球化的思维视角、国家的顶层战略和社会化问题的系统研究推进着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请您介绍一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学改革情况。
宋协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学改革自2014年就已经启动。这是一段永远走在路上的征程。
在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高密度的跨领域交叉创新中,教学改革团队始终强调“唯有创新,才能以变应变,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围绕“双一流”国家战略,以全球视野为基础,立足对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形态、经济模式的总体研判,形成了以“战略设计、科技设计、社会思维、文化设计、产业设计、设计研究”六大维度为基本架构的新文科设计学体系建设模块。并在应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过程中,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不断推进吻合国家新文科建设指导精神的学科资源整合与平台化发展。
我们的教学宗旨是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强调学生动机重启、教师主体觉醒、学院开放优化。时至2022 年,设计学院已经将视觉传达、产品设计、服装设计、首饰设计、交通工具、数字媒体、摄影等传统学科,转向基础教育阶段,并通过专业升维整合、创新创造,大举融入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开设通识基础和开源编程课程,打造生态危机设计、社会设计、出行创新设计、创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管理、 艺术治疗、系统设计、服务设计、健康设计、设计批评与策展等专业方向,并积极布局元宇宙设计学的建设,形成立足生态意识,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为研究与实践场景,为人类未来存续的时代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教育矩阵格局。
《设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发展优势是什么?
宋协伟:早在1918年,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便已经将“图案科”纳入全日制教学,开设设计专业,为中国现代设计史贡献了众多著名设计家和教育家。经过了一百年的发展,中央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不仅培养出一批国际AGI会员,也为我国的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改革示范。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导致了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新的历史情境给中央美术学院乃至整个国内设计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设计学院的视觉传达方向正不断面向这些新课题探寻传统学科的进化之路,即,以设计学本体为基础,构建起多维学科的工作方法,以引导社会需求和相关领域的进化。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想象力、对社会的敏感度、责任感和洞察能力。
在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跨越学科、打破设计专业壁垒的新型“宽基础”教育模式上,视觉传达专业不断升维,以开阔、综合的学科视野和扎实的专业能力为基础,融合科技、人文等专业领域知识,对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人格架构进行整体塑造,实现艺术能力与人格建构的全面打通。
《設计》:您作为“毕业季”的发起人之一,如何看待毕业展览与属地特色的结合?
宋协伟:我们策划毕业季的初衷,是希望激活“高校”与“社会”的双核联动。将优质的毕业展览和高密度的艺术活动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使毕业生的创作、成果和激情为城市带来持续性的活力与生机,通过艺术院校的力量向社会普及美育;另一方面,可以使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群对高校的研究课题产生兴趣,增进了解,从而实现正能量的价值传播。与此同时,邀请更多元的参与者加入,使毕业季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节日,除实现公益目的外,带动各项周边产业的发展,并启发和创造更多新的可能。自首届毕业季成功举办之后,更多的院校陆续加入进来,不仅是北京,毕业季的模式已经大有全国开花之势。
《设计》:疫情给毕业季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和契机?毕业设计线上展示和线下展示的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要求有何侧重?今年的毕业展呈现出了怎样的面貌?
宋协伟:新冠疫席卷全球,为人民生活、学校教育、产业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2020年,中央美院毕业季、毕业展开始转战线上举办,我们与福建网龙公司合作策划360度线上展厅,首度尝试将毕业季放置于虚拟空间举办,打造“永不下线的毕业展”。2021年,我们尝试将毕业季在线上、线下两重空间协同举办,探索虚实孪生的新模式。今年,由于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在遵守国家防控政策的前提下,我们通过与雅昌合作,使毕业季、毕业展回归线上,送给毕业生们一个“虚拟嘉年华”校园。在虚拟数字技术和实时运算能力不断提升的当下,我们首次推出“元宇宙虚拟孪生校园平台”。本次线上展示具有两个特色,第一是实现在虚拟孪生校园与现实场景的自然气候数据同步,线上虚拟场景可以根据日出日落以及天气的阴晴冷暖实时变化;第二是毕业生作品展示设计更简洁化,便于观众在有限的屏幕容量下预览到更多的作品,更有利于毕业作品被有效传播和充分观览。在以上两个特点基础上,总结往年毕业展的经验,我们优化了线上交互系统、毕业生作品页面转发、各院系多频段宣传报道等功能,并联动了社会各大媒体,进行同期宣传。
面对当前数字技术、虚拟形态不断迭代出奇的科技背景,毕业生们正在不断尝试更多元的表达方法,使用更丰富的技术手段。透过同学们的作品,既能看到思想和能力的提升,也展示出了同学们跨领域、多维度学习背景下的创新。作品在创作语言中呈现出了更丰富的实验性和探索性,表达了在大变革时代背景下的思辨,同时也反映出了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路径与未来趋向,这正是今年毕业生带给大家的新面貌,通过毕业作品让我们与未来相会。
在总览本届毕业作品之后,能够明显看到同学们对线上展示方式的成熟掌握,并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中,利用自己所学所思,联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跨文化的交叉领域创作,就生态危机、病毒侵扰、碳排放、未来生存、社会关系、社群亲密度、日常感知等当前全球性议题的研究非常深入。
今年的毕业季如往年一样,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文化热点,收获了广泛好评和各个领域的密切关注和自发传播。往年毕业季曾达到五万人来访的日流量,而如今的“元宇宙”形式大幅放大了毕业季的社会影响力。
《设计》:请以学院的毕业作品为例,谈谈从作品中如何呈现作者的潜质与未来担当。
宋协伟:曾经荣获我院“千里行大奖”的毕业作品《66段书写》,通过集体记忆共同书写了北京城墙拆迁历史,66段陈述涵盖的不仅是66年来不同身份的亲历者和非亲历者的话语片段,更是对城墙所承载着的物质与精神的追忆。
作者沿着城墙遗址“以水为墨”书写着历史,字迹因蒸发而逐渐消失,如同城墙的消逝,这种“纪念性”的行为背后,透射出作者试图探寻历史及话语立场的存在。作者邀请有着共同记忆的社区居民参与其中,用他们的口述历史重构档案的同时,也是集体对其共同生活空间的追忆。
此外,作者计划性书写了16个城门遗址的史料记载和与之相关的历史记忆,并以此作为“重构城墙”的信息。残存的城墙经过自然侵蚀与后期的修护,由上到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肌理。密密麻麻堆砌起的文字宛如这厚重的城墙,文字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视觉符号,其阅读性不再成为主体目的和功能,而是意在通过书写的情怀来复原意象的城墙建筑形态。已建的视觉档案重筑了消逝的古城文明,所有文献被挤压成一块城墙砖大小,物质化了这些无形的记忆。城砖是构建城墙的最基本元素,作者把研究思考等所有行为凝聚在一块纸城砖中,使之作为一种跨越时代的记忆载体,其意义超越了老城砖所勾勒出的历史轨迹。
再如作品《没有阴影的岛屿》传达着这样的理念:2020年,全球社会发生了一次艰难的巨变,它对每个人如何在世界上栖居重新提出了问题。作者基于在这个社会历史事件中全过程、各阶段的真实个人经验,以社会调研、数据统计、历史梳理、学术写作、装置创作、视频影像再现等多重路径结合的方法,把充满内在冲突的生活经验,转化为一种关于当代全球性卫生议题与本地区域性综合治理的寓言,并将之命名为《没有阴影的岛屿》。
这个岛屿是对疫情危机情景下人类生活场景各种维度的扫描、再现与再编码。作者最终以六个场景的叙事结构,将之交织成一个世界景观剧场,并压缩在一个以“二维码”形态存在的孤岛中。这个“二维码”中上演着一切人类情感,其唯一共同点是没有阴影,并内嵌着六个特殊主题的岛中之岛——医院(关注的是生命安全),家(关注的是虚拟生活),动物园(关注的是生态自然),剧院(关注的是操控偏见),工厂(关注的是技术伦理),摄影棚(关注的是健康觀察)。本次创作就是在这个“二维码”中反复编织基于现实投射的人类情感、私人记忆、数字技术和智能管理。作者试图说明,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景观剧场时代,我们再也无法掩盖矛盾与冲突。相反,只能采取勇敢的正视冲突、吸收冲突、最后消化冲突的方式,并以日常生活审美式的升华,才能与当下与未来世界共存。
今年的毕业作品《“不合格”工厂》的创作过程,是从对温州各制造产业的研究开始的。在完整了解温州制造业的背景和现状后,作者选择了较为特殊的皮革产业作为研究起点,通过实地走访了10余个工厂以及采访20位该行业从业者的方式,从参观畜牧场养牛屠宰场剥皮到在皮革加工厂亲身工作学习了1个月制革,对皮革价值链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她认为,皮革比其他任何材料都更能代表人与自然与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它连接了动物福祉、生态影响、商品输出与人类贸易。作品围绕皮革生产、加工、与消费三部分的研究进行创作,第一章以信息图像的方式,展示皮革产业与生命、自然的关系;第二章以皮革生产工厂为展示场域,将皮的概念抽象置换成一张蓝幕,放进工厂空间跟随其他皮革经历所有加工流程,最终将它进行影像记录。作品中的蓝幕作为一个批判的象征,一个可以被重新定义的主角物象,由它引导的机械加工流程被艺术化仪式化,用实验与影像凸显皮革在机器的运转下不断被赋值和“合格化”的过程。许多时候,人们消费时的选择,已不基于材料或功能本身而只是基于一个消费符号,《“不合格”工厂》通过可视化被“消费行为”隐藏的复杂生产链,希望人们反思当下这个时代生命材料、产业链与消费的关系。
《设计》:学生们终将走向社会去承担他们的重任,您有什么嘱托?
宋协伟:纵观艺术、设计发展的历程,在大时代变迁的背景下,艺术与设计从创作观念,到创作材料,再到讨论议题,都在不断与历史脉络的交织中映射着时代的面貌。
当前,在同学们的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变化,也正反映着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创作之间的微妙关系,同学们正在利用他们敏锐的思辨能力和多元的媒介手段书写着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希望同学们面对复杂而多变的时代,永远对未知的探索抱有热情,对真理的坚守绝不动摇,勇于求索不惧艰险,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世界变得更好而努力!
愿你们胸怀改变世界的魄力、洞察本质的判断力、为理想付诸实践的行动力、面对挑战与困境的定力,拥抱世界的复杂,去改变,去创造,去生活,去让每一件小事变得伟大!
“不合格”工厂UNQUALIFIED FACTORY
作品通过实地调研从参观畜牧场养牛、屠宰场剥皮到皮革皮鞋加工厂的工作学习,对皮革价值链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皮革比其他任何材料都更能代表人与自然与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皮革做为中心,它连接了动物福祉、生态影响、商品输出与人类贸易。作品围绕皮革生产、加工、与消费三部分的研究进行创作。第一章以信息图像的方式,展示皮革产业与生命、自然的关系。第二章以皮革生产工厂为展示场域,将皮的概念抽象置换成一张蓝幕 ,放进工厂空间跟随其他皮革经历所有加工流程,最终第三章将它进行售卖并以影像记录。蓝幕作为一个批判的象征,一个可以被重新定義的主角物象,由它引导的机械加工流程被艺术化仪式化,用实验与影像凸显皮革在机器的运转下不断被赋值和“合格化”的过程。许多时候人们消费时的选择,已不基于材料或功能本身而只是基于一个消费符号,通过可视化被“消费行为”隐藏的复杂生产链,希望人们反思当下这个时代生命材料、产业链与消费的关系。
院 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设 计 者:倪尔璐
指导老师:宋协伟 景斯阳 吴 帆
指导老师评语:倪尔璐同学的研究从自己身边的资源出发,对温州的皮革产业链各环节进行了广泛和全面的调研,走访牧场深入实地调查,并在工厂中亲身工作1个月,对皮革所代表的生命和环境价值有了更深入的反思,融合了她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与生态危机设计的学科背景,基于真实研究进行艺术创作与设计,对体现了她较强的综合分析、创新和执行能力,希望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能够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开发更多自身的潜力与可能性。
AVATARS人工智能化身平台AI AVATAR PLATFORM
作品旨在构建和模拟一个创意工作者的人工智能化身平台,创造了用户与特定领域创意工作者之间新型的互动关系。AVATARS整合创作者的规律与风格,并利用不同的人工智能自动训练完整的AI模型,构建创作者的人工智能化身,让其在特定风格里实现效率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可能性。用户在AVATARS平台选择喜欢的风格与产物,并获得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授权,从而自发形成用户与创作者互相渗透的创意协同组织方式。
院 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设 计 者:魏子雄
指导老师:程书馨 韩 涛 李世奇
指导老师评语:魏子雄同学的毕业设计探讨设计创新、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资产的关系,对前沿技术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索与实验,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创意生成和分发模式。《AVATARS人工智能化身 平台》通过训练创意工作者的虚拟化身,使得用户可以在该平台获取生成的虚拟创作产物,为创意生产者提供了新型协作和分发工具。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为新型创意的生成提供了空间。
生命原力LIVING FORCE
时尚的多 维化、去中心化、数字化是作者对未来时尚发展的一个非线性预测。将人类文明与技术发展向后展望三百年,“衣”的属性在技术更迭之下不断演化,衣之于人体的关系可能将脱离于物之于人。基于此,作者所设想并呈现了未来“衣”的三个阶段:智能——穿戴的功能化极致;共生——基因编辑衣寄生于人体,衣成为人体的一部分;独立——“衣”脱离人体独立存在,自我生长繁衍、自发运动。
院 校:中央美術学院设计学院
设 计 者:郑萌泽
指导老师:余一萌 王成良 李世奇
指导老师评语:萌泽同学的作品立足于数字语境,以艺术化的方式提出了对未来时尚进程中衣与身体、物与人之间关系的设想,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前瞻性。最终作品以虚拟时装为载体、以衣的演化为逻辑、以数字影像为媒介,展现出他对于技术更迭之下未来时尚非线性发展的思考。
元界面INTERFACE
你看着界面中映射的自己,活在当下,体验未知。
元界面是界面的一次归档,创作并收录了从0101——0202的102种体验,通过视觉与触觉两个角度切入现实与虚拟的关系,以碎片化的方式,文本、图像、物品给予人的感官联结,体验界面的无限可能。
在这个一切都碎片化的时代,元界面将102个文本、人与机器在某一固定视角 下所看到的不同图像相对应,呈现的是人与机器意识相交的瞬间;这些瞬间在界面中被不断的展开、合并,通过视觉让人们体验人与机器意识碰撞的非自然蔓延;用机器通过滤波扫描“界面”本身,还原界面在虚拟中的一种未知状态。未知是下一秒的未知,是潜意识的未知,是界面的无限可能。
院 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设 计 者:巩 毅
指导老师:宋协伟 方振宁 邱志杰
指导老师评语:巩毅同学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中注重实践,在毕业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将自己本科所学的平面设计知识与研究生阶段的策展知识进行了融汇与整合,呈现了一种基于虚拟线上技术的新策展模型。希望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他可以继续保持敏锐的观察与独立的思考,迎接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1和3: (或未)完结的时代1-&-3: (OR UN) FINISHED ERA
时间知觉的丧失,是否存在锚点?
其实这是以日常物品与物像意义的淡出为参照的。结合文本、图像、影像,并用三种讲述方式:陈述、疑问、祈使;分别描述同一个:以“可分节的时代”为参照的个人微历史。
重新描述,重新发问,重新表态;企图针砭时弊、展现当下境遇的未决与混沌,以及对于“时间线”的概念更新。
其次是对于当下“内卷”趋势的隐喻;在“无法分节”的时代中,每一天的“知觉”都是“被重复”的,如此状态到底有无意义?如此重复是否能够让人们过好每一天?又是否可以从“混沌”中找到一些確切的“时间的刻度.....
院 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设 计 者:吉子艺
指导老师:何君 杭海 王子源 肖勇 林存真 蒋华 何浩
指导老师评语:结合作者个人经历与视角,作品中隐喻的议题是从另一向度推导其毕业论文,是对于当前“内卷”趋势的主观体现。同时也体现作者对物件、文字、图像间的关联的质疑,以及对所在专业的思考。
混生园林HYBRID GARDEN
混生园林Hybrid Garden尝试去构建未来不同系统之间的共生关系,作品由数字仿生植物、数字媒体景观、机械物理仿生植物、和自然植物构成。作品呈现出一种未来生态修复的设想,即便人类消失后这些系统还会维持生命。混生园林也在映射着当下生态被数字化包裹的情景,同时在表达一种数字生命系统之间的共生是否也是未来生命的一种共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