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网络技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2022-12-03孙永生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数字运动评价

孙永生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体育教学部,福建厦门 361001)

伴随5G、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移动互联和数字化应用成为主导生活变革和体育运动观念、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数字健康观念、可穿戴设备应用、虚拟健身社区的不断发展,助推了大众体育以数字化、智能化的形式重新焕发新春。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各类体育运动类app 应用程序成为深受广大青年喜爱的辅助体育运动模式,加上移动体育应用程序的科学性、便捷性、数字化、智能化,青年体育锻炼的观念、方式都在不断走向虚实融合、人机融合、数字融合的新阶段。高校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因受观念限制、教学机制、资源利用以及评价方式等因素影响,难以满足大学生健康运动、时尚运动、科学运动、数字化运动的需要。

一、移动网络技术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体育运动已经从“课堂模式”走向了“生活模式”,“体育生活化”正在成为年轻人逐渐追捧的观念。““体育生活化”其实是一种体育理念,强调了体育与生活的自然融合。它包含两个主要维度,其一强调体育活动“生活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二强调体育活动“生活化”的过程。“社区体育”的数字化路径模式为高校体育课堂转向“俱乐部制体育”和“社区制体育”指明了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动向和当下移动网络技术应用的发展,我们认为当下高校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从教学理念来说,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缺少“数字体育”的理念支撑

相较于大众对于数字体育的青睐,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未能及时跟进和充分接纳,导致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留存、精准化训练、科学化运动的能力不足。课堂教学成为“转瞬即逝”的“平面课堂”、“隐性课堂”,学生运动训练的基本身体指标、竞技指标、数字对比指标等未能有效保存。运动数字未能有效转化和助力学生运动提高的动能,导致运动兴趣未能有效激发,“体育课堂教学中乐趣的丧失当然也与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前些年,一直就有对中国体育课的“大中小学生都在学蹲踞式起跑,从小学到大学前滚翻一滚到底”的批评就是典型的体育课程设计及其科学性的质疑”[1]运动科学性的缺乏导致运动数字性的流逝,运动数字性的流逝让课堂教学成为只有开始没有过程和结果记录数据的“瞎子课堂”,不论是作为热身训练的“游戏课堂”还是作为放松训练的“恢复课堂”都缺少有益的数据留存和支撑。另外,随着各类运动训练类app 程序的应用,运动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迅速提高,大学生运动训练的自觉意识和数字健康意识日益提高。运动类app 作为大学生自主运动训练的辅助体育设施具有趣味性明显、互动效果突出、便捷化应用的价值。“在运动类APP 当中,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各类运动类的参考数据,比如运动过程中消耗的卡路里,科学的运动方案指导等等,这些都能够给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专业性的指导。”[2]显然,高校体育课堂在理念上缺少对“数字体育”的热衷之情,课堂教学依然沿用传统教学逻辑,加上学校缺乏对“数字体育”评价考核的有效手段,“数字体育”应用于高校体育课堂的道路艰难,高校体育课堂也因缺少数字化的直观呈现导致教学缺少乐趣和科学性,学生对体育课堂本身的接受度和喜爱度都大打折扣。

(二)从教学手段来说,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缺少“智慧体育”的有效手段

“高校智慧体育服务是兼具“技术智慧”与“人本智慧”的体育服务新模式,代表着智能时代高校体育创新发展方向”[3]35。智慧体育可以打破高校体育课堂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和服务方式,重塑碎片化、考核式的体育服务功能,提升体育课堂的精准育人价值。智慧体育是一种集合概念,它需要依托训练中的“技术智慧”,也需要依托评价考核中的“传播智慧”,更需要创设教学中的“场景智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从运动训练到教学评价的智慧一体化,“创建沉浸式运动虚拟场景,铺设立体化技术学习路径,激发酷炫式运动交互体验”[3]36,是“智慧体育”价值功能展现的关键组成部分。就运动训练而言,多数高校体育课堂依然以传统的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为主,其他类型的运动项目则因校而异。不管是球类项目还是田径类项目,作为基础的运动监测数据和成绩判断数据只是成为了课程考核的依据,未能充分发挥其指导运动训练效果的有效数据,“智慧运动”的数据完整性和及时性未能有效发挥,一方面由于受训练设备条件和教学资源限制,很多有益数据未能及时保存,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科学化、数字意识淡漠,导致体育课堂教学只关注参与情况而忽视参与质量。就课堂评价考核而言,体育课堂考核从考核过程到结果反馈,都未能实现智慧转型,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数字留存不完整性的限制,考核结果只能呈现数据结果,未能形成“比较传播”的效力,未能抓住体育教学运动比较和竞技对比的“奇点”,从传播角度而言,无法形成体育课堂智能评价和“智慧传播”的机制。各类运动类app 恰恰运用了这种对比传播和“炫酷式运动”的心态,从而激发了运动训练热情,增强了运动训练效果。

(三)从教学相长角度而言,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缺少“生活体育”的连接能力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是“任务教学”,是“规定动作”;对于缺少自主锻炼意识的学生,课堂教学能够起到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掌握运动技巧、加强体育锻炼的目的。大学生日益关注自身锻炼的热情和氛围正在提升,大学生基于个人兴趣爱好的日常锻炼日益普遍,体育运动的项目、方式、场景都已经不再限于课堂体育,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选择性日益扩大。鉴于此,高校体育课堂必须主动作为,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网络应用等,积极扩展高校体育课堂的边界,让高校体育课堂积极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融入学生日常锻炼,从课程项目选择、场地配套设施、运动数据监测等多方面建构与“生活体育”的连接能力,将“课堂体育”转变为“城市体育”、“生活体育”,“体育是城市现代性的表征,体育融于城市生活实质上是体育与城市共生关系的具体展现。”[4]。充分利用城市运动空间、商业健身资源,以城市马拉松、商业联赛等为契机和落脚点,提升课堂体育的融通能力,并建立基于城市生活体育和日常运动的评价体系和教学制度,给予学生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体育运动评价。从教学相长角度而言,高校体育课堂不能再拘泥于校园之内、课堂之上、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只有面对体育运动与生活、城市的发展实际,迎合大学生运动背景的变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才能有效引领体育教学顺应时代、顺应实际的变革需要。

二、基于移动网络技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扩展

(一)引入数字健康技术,建构“体育课堂+行为课堂+社会课堂”的“大体育”课堂模式

随着数字技术及其各类运动类app 应用的不断发展,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健康理念正在悄然兴起。数字技术不仅带来运动健康理念的转换,而且引入了“运动对比”和“炫酷运动”的时尚元素,让运动成为一种风尚。在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理念的当下,体育教育必须与行为培养进行有效对接。“运动类APP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为学生的体育运动提供技术辅助,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5]生活习惯和行为素养的培育与体育密不可分。培养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素养不是单个的习惯问题和行为问题,与缺少体育运动、缺乏自主行为培育意识内在关联。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要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理念、内容改革的前提下,走向与生活习惯养成、行为素养培育、社会时尚运动相衔接的“大体育”课堂模式。通过体育课堂传授运动训练基本技能,掌握运动训练基本方法;通过行为课堂深化运动训练素养培育,打造健康生活理念;通过社会课堂进阶个人素养和交往能力,养成健康良好人生观念。

(二)引入体育游戏模式,建构“体育课堂+游戏课堂+竞技课堂”的“融合式课堂”

不可否认,任何一门课程如果失去了趣味性或挑战性都会陷入死板的应试教育的漩涡之中。体育作为一种基于身体的游戏,其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身体运动和游戏实现身体素质和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体育所给予身体的是一种技术指导与理念支撑。“身体作为实践的第一本体,具身技术的出现给身体实践提供了可能,具身技术成为身体融入世界的关键。具身技术促进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使身体与技术、世界产生强烈的互动关系,形成具身认知的主客体关系。”[6]因此,体育与游戏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高校体育课堂已经在“项目制”的课程建设和“应试化”的考核评价中异化为“非游戏课堂”,体育课堂的游戏性、趣味性、创造性、团队性的功能已经丧失殆尽。高校体育课堂需要重新拾起“游戏”理念,从课前准备到课中团队协作到课后总结提炼,都需要将体育之中所蕴含的个体游戏本性、团队游戏价值融入课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较大程度的授权,以团队归学生所有的管理形式鼓励学生高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对游戏角色的分配与扮演、对技战术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对游戏过程的调控与掌握、对问题解决方案的评价与整改都随游戏进程在团队内合作完成;庆祝与分享是活动结束后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7-8]另外,在引入游戏模式后,也需要引入竞技模式,游戏模式在于增强体育的趣味性,竞技模式在于增强体育的竞争性,前者培养热爱之情,后者培养竞争精神。高校体育课堂趣味性的缺失是目前体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现实问题,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老师成为被动施教者。缺少娱乐性、趣味性的课堂失去了活力,没有竞争性和团队性的课堂失去了魅力。因此,建构“体育课堂+游戏课堂+竞技课堂”的“融合式课堂”能够激发体育课堂的活力和魅力,增强体育课堂强身健体、立德育人的价值功能。

(三)引入运动app 和城市赛事,建构“体育课堂+数字课堂+城市课堂”的“科学时尚课堂”

运动类app 具有多种类型和多种用途,其对于科学运动、运动数据的收集,以及对运动社交的运用,都使得体育变成了社交、体育变成了科学、体育变成了时尚。有学者提出“基于运动类APP 暗示、体育锻炼惯常行为、奖赏、对于刺激感和成就感的运动渴求为四要素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模型图。”[8]运动类app 可以广泛收集运动数据,并且是单个个体的数据与其他相同爱好的个体数据实现了相互可知、可比、可视化,运动成为连接社交的行为互动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课堂要依靠最新移动网络技术和运动类app 的优势,将校内体育课堂与学生日常运动进行紧密对接,在教学过程环节通过单独设置移动数字运动模块,让体育课堂增加数字感知和数字对比,实现课堂数字化转型。另外,高校体育课堂要依托大众体育和城市体育赛事特色,将全民马拉松、户外运动、定向运动、自行车赛、轮滑赛等特色项目引入教学考核与评价环节,增强课堂教学向城市赛事和时尚赛事的延伸度,让高校体育课堂变成具有数字特色和城市特色的“科学时尚课堂”。通过“数字课堂”转型,能让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增加运动训练科学性和教考评连贯性,实现大数据综合评价机制,丰富课堂评价机制,通过具有城市特色赛事的“城市课堂”能够让体育项目种类更加丰富,作为对现有课堂的补充,能够增强趣味性和挑战性,为日常体育运动融入大学生生活提供契机。

三、基于移动网络技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评价体系建设

(一)构建大数据教学评价反馈系统,提升高校体育课堂科学评价、数字化评价体系

从评价主体来说,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有两个主体,一是针对教师主体,一是针对学生主体。前者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后者主要评价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情况,这种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都来自“外部主体”,如学校教务处、课堂督导检查专家组等,评价并非教师和学生的“自主评价”。除了“外部主体”,教师作为施教主体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是课堂评价的内在组成部分,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一评价机制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教学过程的需要。另外,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是体育课堂评价系统的组成部分,这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需要。因此,建构大数据教学评价反馈系统,既要注重对“双主体”的评价,也要注重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双向评价。基于大数据网络技术,我们建构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基本系统主体内容图。如下图所示:

图1: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主体内容图

根据图1 显示,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多维、多面的评价系统,目前的评价系统虽然已经具备基本评价功能,但评价的方式、理念、手段都相对落后。缺少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撑,难以实现课堂评价的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精准化,不能展现“以评促教”的有效目的。因此,基于移动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运动类app 的广泛应用,建构高校自身的智慧体育评价系统十分必要也日益迫切。通过“外部评价”实现教学规范顺利实施和教学目的如期完成,通过“内部评价”提升教师学生互主体性的双向评价目标,“以评促教”、“以评促学”;通过数字系统、多元评价系统、智能评比系统建立高校“大体育”课堂、融合式课堂、科学时尚课堂,通过数字学习系统、行为素养系统、生活体育系统,建立校园体育课堂、生活体育课堂、大众体育课堂。据此实现课堂融合和教学相长。

(二)构建“城市-生活”体育导入系统,提升高校体育课堂多元评价机制。

大众体育、城市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风向标和先行器,是时尚体育和兴趣体育的牵引绳、落脚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及时引入“城市-生活”体育的理念,积极构建“城市-生活”体育系统,以城市体育赛事和生活体育理念,搭建自身的课堂教学根基。通过引入大学生城市体育赛事参赛经历、成绩数据,多元评价学生体育运动情况,通过运动类app 应用程序形成生活体育数据系统。科学指导高校体育课堂理念变革、方法变革、评价变革。通过“俱乐部制”体育、校园社区体育等手段,形成内外联动、双向互通的体育课堂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体育氛围,增强大数据精准体育吸引力和感染力。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和数字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积极强化智能体育设备和可穿戴设备购买力度,提升体育课堂科技含量,进而建立高校智慧体育课堂基础数据库,为精准实施分阶段、分层次、分项目的体育教学和课堂改革评价建立基本系统支撑。另外,通过移动数据跟踪和评价,建立校园体育日常评价机制,通过项目分类实施日常体育竞赛排名,给予学生校园日常体育以奖励。形成体育课堂与行为课堂相互提升和促进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数字运动评价
答数字
不正经运动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数字看G20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成双成对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