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理念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及引导

2022-12-21刘贤章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信念效能行为习惯

刘贤章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艺术系,西藏 拉萨 850000)

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及相关学者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理论研究,通常从影响体质健康的层面出发,通过探究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明确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方向。然而却很少解释健康理念在影响锻炼行为上的价值和机理,所以本研究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健康理念对大学生锻炼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上,通过明确健康理念在大学生行为养成上的作用,确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向和渠道。

一、健康理念的基本内涵

我国政府一直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增强学生体质,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体育合格标准》、《体育锻炼标准》、《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等制度措施,并通过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方式为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通常来讲,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和演变是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文化、科技、社会等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与提高学生体质、满足人才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相契合的[1]。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健康理念逐渐成为我国促进并推动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抓手,成为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和重点,根据相关理论研究能够发现健康主要指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躯体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殖健康。简而言之就是身心没有疾病,在精神、身体及社会适应上都处于完好状态。而健康理念则指人关注健康的思想观念,并且能够将关注健康的思想外化为行为,使其成为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根本和抓手。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通过印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学校从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等角度出发,科学评定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质量,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活动,并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引领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这从侧面表达出我国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上,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引领。而健康理念可以丰富我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举措,丰富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质量。现阶段我国各大院校通过增强、提高、完善、改进学生身体功能的方式,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锻炼方法和训练方案,让存在体质健康问题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弥补自身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体质素质上所存在的不足。但难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的方式,引领学生更好地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升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而健康理念在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自主性、自觉性的层面上,拥有难以替代的价值。

二、健康理念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锻炼行为主要包括锻炼信念与行为习惯两方面内容,通过增强并提高大学生的锻炼信念与行为习惯,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

(一)健康理念对体质评价关注的影响

影响锻炼行为的因素通常包括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对不同锻炼群体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特征。通过深入分析影响锻炼行为的诸多因素,可以更好地探究“健康干预”所拥有的“必要条件”。通常来讲健康信念是从心理学的层面探究影响锻炼行为因素的重要手段,注重考查和分析主观心理的发展过程,认为“个体”对“锻炼结果预期”、“健康危险认知”及“自我效能”等元素是锻炼行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当这类因素得到强化时,学生主体的锻炼行为便会发生转变,能够更好地形成科学的锻炼习惯[2]。在健康理念中,患病易感性和体质强弱(健康危险感知)通常反映学生对体质健康感知的强弱,譬如经常腹泻、感冒或对冷、热环境适应能力差的学生,会提高对健康危险的认知,反之则不会。

(二)健康信念对自我效能所带来的影响

体质健康评价中自我效能所拥有的功能和作用是影响并协调“人”的行为、动机和思维。通常来讲自我效能是人们参与体育效能的引导因素,效能高的人可以制定较为长远的训练目标,而效能低的人则难以形成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习惯和能力。形成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有替代因素,行为成就,言语劝说、心理唤醒等。其中替代经验主要指学生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结果或表现,来判断自身可能会得到的结果。行为成就则指学生所获得的成功经验,言语劝说通常体现在自我劝说和他人劝告上,心理唤醒则指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影响正常的行为表现。通过相关研究证实,“知觉锻炼利处”(锻炼结果预期)对自我效能提升拥有鲜明的影响作用,即“知觉锻炼利处”可以通过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关注,来对自我效能进行影响,当自我效能较高时,学生便会通过健康信念,形成相应的体育行为习惯。因此“知觉锻炼利处”是影响自我效能的根基,而关注体育健康测试的结果,能够放大知觉锻炼利处,让学生个体的自我效能得到不断地强化[3]。

(三)健康信念对锻炼行为习惯的影响

健康信念中的各因子和各要素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影响,通常以自我效能为媒介,自我效能可以对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向带来积极的影响,使学生群体可以充分、有效、自主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中。但在宏观层面上,健康信念下的各因子并非并列或串联的方式对体育锻炼行为造成影响的,而是通过“效应累积”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与行为意向的,自我效能是行为意向形成的重要因子,各健康信念因子,包括感知健康利处、感知健康危险(体弱或患病易感)都需要通过自我效能的媒介作用,来实现对体育行为习惯或行为意向的影响[4]。通常来讲,积极的自我效能可以确保锻炼行为得到强化,而消极的自我效能则会弱化行为的持续性和坚持性。通过自我效能的评价,人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学生的未来行为。当然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自我效能不仅能够促进锻炼行为的形成,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深化“锻炼行为”的程度。譬如当锻炼效果明显后,学生原有的锻炼行为会被不断强化,进而采取更加困难、更具难度的锻炼方式。

(四)行为影响与行为决定的内在关系

结合健康信念对自我效能、体质评价所带来的影响,能够明确健康信念在促进锻炼行为上的逻辑主线和机理。但通过实践探究却发现,行为影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对决定因素的影响,还有鲜明的促进作用,其中行为决定主要指个体真正决定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因子和要素。当多个影响锻炼行为的因素存在时,这些因素会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使行为实施的结果发生变化。譬如自我效能降低,会弱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进而导致体育锻炼行为中断。但当“体质强弱易感性”与“知觉锻炼利处”提高或加强时,自我效能会从“低”转“高”,促进锻炼行为的强化[5]。

三、基于健康理念对锻炼行为影响的建议

人们从健康教育中所得到的技能和知识,不是总可以转化为健康行为的,只有当人们对疾病的严重性、易患性及健康行为的障碍和益处的角度出发,才能转变人的锻炼行为。而健康理念在某种层面上能够强化人们对疾病严重性、易患性的认识,使人们充分明确健康行为所拥有的“利处”。从而在“自我效能”的支持和帮助下,引导人们养成体育锻炼理念、行为及意向。由于健康理念对锻炼行为的影响主要是基于“锻炼结果预期”、“健康危险认知”及“自我效能”等行为影响要素的。因此,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需要从如下几个角度出发。

(一)提高学生对体质评价结果的关注

由于患病易感性和体质强弱对“评价结果关注”的影响效应较为显著,因此在日常的健康教育中,学校应注重对“体质强弱感知”的重视程度,以此增强学生群体对体质评价结果的关注程度。进而通过健康理念所拥有的“放大”作用,让学生更加关注“体质评价结果”,提高体育锻炼的意向,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而为强化学生对体质评价结果的关注程度,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从体质健康水平与学生患病几率的角度出发,强化学生对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的认识,从而通过对健康知识的阐释,让学生自觉地提高对“患病易感性”的认识。与患病易感性相似,“知觉锻炼利处”对学生关注体质评价结果的作用也较为鲜明,健康理念也能强化或突出“知觉锻炼利处”,促进学生开展相应的体育锻炼活动[6]。与此同时知觉锻炼利处也能在某种层面上,对自我效能产生有利的影响,使学生的行为意向更加显著。所以在体育教学或健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体育锻炼的利处和好处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加关注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身体形态、体质素质所拥有的价值,从而更加关注体质测试的结果[7]。由于“自我效能”、“锻炼结果预期”、“健康危险认知”是通过效应累积的方式,对学生锻炼行为进行作用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三种因子进行“综合”、“反复”地应用。

(二)强化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效能

通常来讲,运动能力、体重、身高等遗传因素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体育锻炼意向形成的先天因素之一,但自我效能、锻炼预期及健康危险感知等锻炼信念因子对学生形成锻炼意向和锻炼习惯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体育健康测试能够通过标准化、科学化的评价,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身体素质、机能和形态,让学生在健康理念的影响下,能够通过对比自身的不足和优点,形成或强化自身的自我效能、“健康危险感知”等因子,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因此在健康教育或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提升对自我效能的重视程度,通过利用自我效能的形成因素,如“替代因素”,“行为成就”,“言语劝说”,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方法、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的体育理论及运动技巧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形成自我效能,充分发挥健康理念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与作用。譬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交流体育锻炼经验的方式,影响其他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或者通过短期性的体育锻炼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在体质健康中的价值,如“高强度间歇训练”,便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各项身体机能,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至于“言语劝说”,则指教师应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向和行为。

(三)加强体育锻炼服务质量

首先是体育锻炼处方。体育锻炼处方主要指运动医学医生通过科学的、有目的的、有计划地锻炼,帮助锻炼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在现代教育中,可以将体育锻炼处方的概念引用到体质健康监测的后续服务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来改善学生当前的体质健康问题。其一预防性处方,体育教师或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体质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可以帮助学生预防此类疾病或问题的锻炼方案、方法或策略。其二是治疗性运动处方。治疗性运动处方主要指,针对学生所出现的肥胖、超重、身体机能下降等问题,制定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体育锻炼方案。再次,完善健康检测、咨询服务。我国体育教师或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构建网络咨询、服务、指导平台的方式,帮助学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方法及确定运动负荷,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合理地分析,以此形成统一的、标准的、适用性强的运动方案。最后是宣传教育。体育教师应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学生可以明确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

(四)强化学生的健康理念

相关理论研究证实,健康理念会强化学生的“锻炼结果预期”、“健康危险认知”,使其通过作用“自我效能”的方式,转变为学生的锻炼行为和锻炼习惯,帮助学校更好地发挥健康理念在学生体质提升中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健康理念的强化和引领,引领学生更好地看待健康、关注健康,从而通过健康理念,强化自身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运用辩证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亚健康状态对学生社会生活、专业学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到不健康行为的危害。其次,展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强调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作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教学实验的方式,印证教师所阐释的观点。最后通过深化自我效能、健康危险认知以及锻炼结果预期的方式,切实彰显健康理念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价值。

四、结语

健康理念能够通过自我效能、健康危险感知及健康结果预期的方式,对学生的锻炼行为意向、锻炼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为彰显健康理念所拥有的引导价值,体育教师或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强化相关的影响因子,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信念效能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为了信念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