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探究

2022-12-03吴玉萍张小娟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实训室实训劳动

吴玉萍,张小娟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可见,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新时代使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的重要抓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充分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反映了职业教育终身一体化理念,契合了学生职业发展的现代性需求[1]。

1 高职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优势

1.1 评价机制灵活

评价是教学的最后环节,却是在教学中发挥最多作用的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直接影响教学的内容与方式。高职院校的评价机制比较灵活,每个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色制定评价方案,因此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可以密切联系学校和学生实际,科学把握职业教育特点,规范评价过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整个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1.2 实训室建设规范

《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这是对实习实训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最根本的指导方针。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职业技术技能的实训方面有自己完整、科学、有效的体系,其中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更是规范精准,这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地保障。

1.3 拥有“双师型”教师

截至2019年10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有19.1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9.7%,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双师型”教师既有理论教学经验,也有企业工作经验,对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将有独特的易于学生接受的视角,他们的切身感受与一线工作经验将带领学生走近真实的劳动,这是高职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软实力。

2 课程建设理念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秉承“整合”“共享”理念,挖掘现有课程的劳动教育资源,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三全育人”指引下的课程建设。

2.1 整合

高职院校中现有的实习基地和实训室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应整合现有实训设备和师资,在劳动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下,各元素形成合力,共建劳动教育课程。

2.1.1 整合教师资源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应打破教师“单兵作战”的常规,形成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新格局,让教师全员承担起劳动教育的责任,实现“全员育人”。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训课教师、顶岗实习教师、创新创业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行政工作人员,从学生进校到顶岗实习直至毕业,始终贯彻劳动教育精神,实现全过程育人。

2.1.2 整合课程资源 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特定的教学内容与目标,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绝不能是孤立的存在。树立课程劳动教育的理念[2],让每一门课程都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内容,挖掘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多个学科,才能营造劳动教育氛围,推动劳动教育有序、长效开展,实现全方位育人。

2.2 共享

2.2.1 实训室共享 共享是互联网经济的特征之一,高职院校中的实训基地可实现校内共享,当条件成熟时可向中小学生开放,成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一部分,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知名度。(1)落实每间实训室每个学期在校内开放共享一个星期的制度,由本专业优秀学生担任实训指导教师,指导非专业学生完成体验式生产性劳动,如插花、烹饪、面点、测量、高尔夫、空乘等,使全校学生流动起来,体验不同职业的魅力,感受不同职业的辛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2)实训室向社会开放共享。高职院校的实训资源,可通过更科学高效的管理,对中小学生有序开放共享。中小学生到职业院校的实训室参观学习,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完成最初的职业体验,这对提高学校知名度、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都是有益的。

2.2.2 劳动成果共享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积极搭建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学生的劳动反思、劳动作品、劳动过程等均可上传至平台或公众号,既可加强师生、生生的互动,又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学生的劳动获得感、成就感。

3 课程建设内容

3.1 “内+外”式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遵循“内设专兼职教师,外聘优秀劳动者”的原则进行。

3.1.1 内设兼职教师 劳动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学科,目前许多学校无现成的专职教师,可暂时以兼职教师为主。高职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可作为劳动教育兼职教师的主力军。另外,专职辅导员、学生处工作人员、实训室管理人员也可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劳动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劳动教育的管理。

3.1.2 外聘优秀劳动者 聘请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师资,对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其作用和意义是专任教师不可替代的。

3.2 强化教育目标的引导性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核心是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思想观念。通过实训、竞赛、志愿服务、案例分析、社会现象剖析等形式,增强学生劳动感悟与认知,引导其亲近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通过科学劳动素养培育,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3 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应突出时代性。

3.3.1 教育案例的时代性 学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七一勋章获得者、新时代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等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激励作用。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交流先进经验,促进学生从思想上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只有引用时代特征明显的教育案例,才能增强代入感,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3.3.2 专业技能的时代性 2021年3月12日,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高职专科较高职(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及历年增补专业,保留414个,调整439个,调整幅度56.4%。专业目录的调整,意味着专业技能的调整,劳动教育课程要紧密结合新时代要求,通过激励、竞赛、“1+X”证书培养等方式,使学生掌握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劳动技能,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

3.4 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

3.4.1 优化评价内容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是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劳动素养是指经过生活或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价值观、知识、能力等具体指向。劳动素养的评价要将抽象的评价内容具象化,开放的评价内容结构化,复杂的评价内容简单化[3]。例如我们可以把劳动内容具体分为以下5类,并进行量化,个人生活劳动部分:清洗衣物每次1分、清洗行李每次5分、整理床铺每次1分、美化个人生活区域每次1分,满分20分。校园生活劳动部分:打扫教室(实训室)每次1分、参加食堂劳动每次1分、打扫厕所每次5分、打扫公共区每次1分,满分20分。生产性劳动:学校统一组织的农业劳作每次3分、加工制造每次3分、跨专业体验每次3分,满分20分。公益性劳动:学校倡导组织的公益劳动每次3分、志愿服务每次3分、勤工俭学每次3分,满分20分。附加劳动:劳动作品展评1~5分、劳动经验分享1~5分、劳动技能竞赛1~5分,满分20分。

3.4.2 科学评价方式 劳动教育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质性评价为主,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劳动行为可计量,但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与精神却不可计量,因此评价必须是过程性的、动态的,通过对劳动行为长期的记录和评价,实现对学生观念、习惯、品质、精神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以学期或月份为单位,设计劳动任务清单、日常生活劳动表现评价表、生产服务劳动表现评价表、展评活动表现评价表等进行课内外、校内外劳动学习与实践过程的记录,规范评价过程。

在评价主体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领导力,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任课教师、实训教师、展评指导教师等指导,社区管理人员、志愿服务组织人员等客观量化,形成“学生+教师+社会”的组合评价机制。

3.5 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劳动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绝不能只有教育没有劳动,这里的劳动主要指体力劳动,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才能磨炼意志。在劳动实践的内容上,采用主题式劳动教育,所有的劳动项目都有主题,如:洁净教室、美化校园、宿舍心理文化、生活妙招、茶艺、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结束有劳动反思或劳动经验分享,最后有劳动评价,形成“主题+反思+评价”的劳动教育主要教学模式。在劳动实践的方式上,多采用项目式教学,充分锻炼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师指导学生的只是主题内容,在内容确定以后,学生制定可行性方案,并组织实施。例如:主题“洁净教室”劳动实践,不能像小学生一样教师给学生分工,然后指导、督查、评价,一定是学生自己制定时间、地点、评分标准、人员分工、成绩评定等,教师只需要审核方案和适时跟踪即可。

3.6 营造劳动教育的文化氛围

3.6.1 干净的学校物质环境 校园环境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学生劳动品质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办公楼窗明几净,行政人员按时上下班;教学楼干净整洁,课桌椅简洁整齐,教学秩序井井有条;学校宣传栏有各行业标杆人物事迹、优秀毕业生劳动事迹;食堂卫生干净,人人光盘打卡;宿舍楼干净利落,按时作息;公共活动区清洁亮丽,井然有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对那些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学生将产生无形的警示作用,可促使他们逐渐改变不良劳动思想,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3.6.2 有序的社团活动 高职院校现有许多学生社团,学校可积极探索学生社团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比如学校可挑选、整合一些社团,引导学生学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定期检查社团活动情况,并进行考核评价,让兴趣爱好转变为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举办社团活动周或社团联合晚会等活动,创造展示社团魅力的机会,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体会劳动成就感。指导社团多举行生产性、公益性活动,如书画社、手工社、吉他社等,让他们用自己的特长为学校和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6.3 劳动成果展评 每个学期末,在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劳动实践之后,及时组织劳动成果展评,传递劳动正能量,产生积极的同伴效应。展评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劳动作品、劳动体验报告和劳动经验、劳动智慧等。展评的形式可以在真实空间,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展示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既美化校园,又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也可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公共平台展示,发挥互联网的强大优势,让更多的人一起赞美劳动,发现劳动的美。

3.6.4 生活技能竞赛 劳动教育课程组织的劳动竞赛以生活技能为主。竞赛可与中国传统节日契合,比如端午节比赛包粽子,元宵节比赛包汤圆,中秋节比赛做月饼。可与季节搭配,春天“校园识植物”,夏天“消除四害能手”,秋天“送给学弟学妹的生活小妙招”,冬天“每天坚持劳动”。竞赛时可开通网络直播,用直播的方式向学生开放共享,让更多的学生加入。竞赛只是手段,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认识劳动的意义,摒弃轻视劳动、不愿劳动的错误思想,还可通过组织劳动竞赛,培养一批学生干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实训室实训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实训室管理与研究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基于6S模式的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改进研究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