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让习作教学有序高效
2022-12-03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张丽丽
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 张丽丽
“教学评一体”指向有效教学。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好有效教学策略,落实“教学评一体”,值得教师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一、分析把握学情,教有目标
精准的教学目标能起到导教、导学、导评的作用。崔允漷教授指出,教学目标的达成,唯一的证据是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首先要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让教学活动围绕共同的目标开展。
(一)基于语文素养,制定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的思维流程可以采用四步法:先从核心素养切入,再仔细分析课程标准,接着进行单元设计,最后落实到课时计划。例如,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你,真好》的习作教学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条:一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二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统编版教材从中年级开始,就有序地进行多次写人的训练,要求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事情表现人物的特点,但《有你,真好》的习作新教学点在于“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为此,教师紧扣教材特点,根据语文要素,制定出本次习作教学目标:(1)写一个人,通过具体的事情表达出自己的真挚情感;(2)能发现自己习作的问题,运用多种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样,通过以“有你,真好”为话题,能引导学生回忆美好的人和事,抒发真实的内心感受。
(二)紧扣学情,调整目标
中段的纪实习作教学是“最难啃的骨头”。教师应知难而进,紧扣学生学情,探索利用问题解决习作教学模式,设计精准的教与学的目标,应用有效的指导策略,从而化艰难于无形,真正落实习作教学目标。
例如,在《有你,真好》习作教学中,教师不上专门的写前指导课,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读教材,自行动笔,自我尝试。教师在审读学生习作初稿后,分析他们习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以及学生习作存在的困惑点,再依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习作教案,上写后指导课,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突破本次习作的瓶颈,从而达到习作的目标。特别是在批改初稿后,教师及时分析、把握了所任班级学生为县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他们具有一定的习作基础和完成习作的自觉性。通过写后分析,从表达来看,他们中能抓住人物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的有45人,能写具体场面的有14人,有32人能写出情感产生的原因,不能修改自己习作的10人。从以上习作的初稿来看,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把事情写具体。因此,任何教学都要立足学生的发展规律,以生为本才是有深度的教学。本着“学生知道的不教”的原则,此次习作的重点应放在深入描写方面,尤其要通过把事情写具体,从而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由此进一步调整习作目标:(1)通过片段对比和对照评价标准能发现自己习作的问题;(2)能运用学到的放大细节等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把印象深刻的场景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挚情感。这样,细化了教学目标,能使习作教学更为精准,更有针对性。由于目标精准,重难点突出,课堂教学不浪费时间在无用功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用教材支架,学有抓手
(一)深研习作教材支架
统编教材的习作编排极有创意。教师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中渗透的支架情有独钟。因为教材中的支架能够有效地破解学生习作、教师习作教学难的问题,让师生在习作教学中学有抓手,减缓习作难度。
例如,在《有你,真好》习作教学时,教材编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从选材与构思、表达、评改等角度给予了提示与指导。第一部分是开篇:“‘有你,真好’是一句让人感到温暖的话……”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提示思路。接着呈现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借助这四个顺次推进的问题完成习作的构思。当学生看到第一个问题,立马能够锁定写作对象;借助第二个问题又能明确写作对象的“好”,“好”可以理解为给予自己温暖,他对自己很重要,也可以理解成他为人民、国家做过贡献,总之,这个“好”字的内涵应该是丰富的;第三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找寻能体现文章中心,表现写作对象“好”的典型事例;凭借第四个问题选择印象深刻的场景,从而写出真情实感。利用这些问题,旨在打开学生思路,直接点明本次习作的内容,这个部分实际上是教材针对“写什么”,为学生准备的内容支架。学生对谁有什么样的真实情感,就写哪些内容。这种致力于打开思路的教材编排,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有你,真好》习作教学中,第二部分的一段话“假想和文中的‘你’进行对话”让学生更明确习作的重点要求,并提供可以采用的方法。这个部分实际上是教材针对怎么写为学生准备的方法支架。第三部分为本次习作的评改提供了依据,此部分实际上是教材针对“怎么评、怎么改”,为学生准备的评改支架。总之,习作《有你,真好》向学生提出了习作任务,同时为学生提出了内容支架、方法支架和评改支架。教师要深入解读习作教材,利用教材中的支架,为写作教与学服务。
(二)巧用课文的表达支架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并指出我们要边理解文章,边领会其写作技巧,文章应成为我们写作的范本。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利用“双线并行,读写一体”组元方式,扣住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单元的读写教学重点,每篇选文都能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典范的语用素材,也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方式。
其一,应用习作单元课文的表达支架。在习作单元的精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变成了发现写作方法的手段和途径。从中年级开始,统编教材安排了八个习作单元,每个习作单元里都安排有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等栏目,单元板块之间环环相扣,这些板块内容各有各的使命,它们共同承担着一个写好习作的目的。这样的结构设计,让习作教学经历读书到仿写这样的一个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四五年级的习作则强化习作方法的学习;六年级上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选材、构思,要求学生试着运用所学的方法,写出中心明确、材料具体的习作。可见,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成为学生学习表达的支架,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评介及为学生体会怎样写提供了阅读素材,又为学生完成单元习作提供学习的范例。例如,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就提供了从不同方面写的范例,课文围绕“万物迅速生长”这一中心,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描写中,又列举了不同的事物作为例子。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从阅读中发现围绕中心意思进行选材和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如此,课文便发挥了范例的价值,学生以课文为范例,以学习表达为目的,以阅读为手段,在习作单元各个板块中直接学习如何表达。教师在本单元最后的习作指导中,可以把这篇精读课文再次利用起来,与学生的习作例文进行比较,促进学生的写作更有层次和多样性。
其二,应用普通单元课文的表达支架。统编教科书在普通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有序列、有梯度地安排了学习了解课文表达方法的训练,这就是表达的“支架”。在阅读单元中,第一个目标是阅读目标,第二个一定是习作目标,阅读中都包含习作的目标。所以我们不仅仅要看阅读目标,还要看习作目标,要解读到位阅读和习作的关系。如在五年级“提高阅读速度”的阅读策略单元中提出“有目的的阅读”和“带着任务来阅读”,但是在阅读中又提出“描写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这就带有习作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研读教材,通过挖掘教材的表达训练点,作为表达的抓手,进行迁移运用。
从分析《有你,真好》习作教学可见,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典型的“读写要素分离”。所以,解读文本中的“写作奥秘”是有效落实“表达要素”的前提,写作时要关注阅读与习作的关联。教师在写作范本阅读课中要以习作目标为中心,组织“单元统整一体化教学”,以目标导向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结合阅读进行表达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把所掌握的表达方法迁移到写作中运用,让“学有抓手”,突破学生习作的难点。例如,以《少年闰土》为范本,引导学生从阅读入手,品悟文章场景描写中凸显人物特点的表达特色。首先,回顾梳理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寻找和聚焦《少年闰土》中的典型场景“雪地捕鸟”,闰土为“我”讲新鲜事时绘声绘色的语言描写,以及“扫、支、缚……”这几个连续动作的描写,捕捉关键词,获得初步的阅读感受和感性认识。其次,运用默读写批注、交流感受等,深入认识文中相关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体现出闰土“率真、淳朴、善良和见多识广”的人物形象。最后,结合《有你,真好》习作实践,加以融合运用,让场景描写更具有画面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出文中“你”的好,完成理性与感性的有机融合,从而遵循了儿童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原则。这种读写融合的过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回环往复的,即学生在参与课文阅读、课后小练笔、习作以及初次修改中,始终伴有融入感性色彩的理性认识和渗入理性分析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得读写相互融通、互相促进。
三、设置评价任务,评有方向
评价有助于促进学习。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巧妙设置评价任务,以学促评、学评相促,会让评价更有方向,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度。
(一)评价任务的设计要紧扣目标
评价任务必须紧扣教与学的目标设计,并与教与学的目标一一对应,有效引领教学目标达成,同时检测目标的达成度,不仅使人看得明白,而且实施可行。例如,围绕上述的习作《有你,真好》学习目标,设置评价任务:(1)通过回顾学生习作中的困难或困惑,以及分析全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同类问题的例文,或通过比较优秀习作,发现习作例文问题并以此为鉴,鼓励学生通过自评,发现自己的习作中写得过于概括或情感不够真挚的问题;(2)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少年闰土》的场景,借他山之石,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能运用细致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特点,把场景写具体,从而表达真挚情感。这样,学生借助一个直接抒情的对比片段,将所写对象的“好”加以提炼总结,让情感产生的原因更清晰,文章也能更触动人心。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要“以生为本”
上述所创设的《有你,真好》两个评价任务都应立足学情,破解学生的习作难点。教师在实施评价任务(1)“回顾学生习作中的困难或困惑”时,可以从学生的习作实际出发,运用圆形统计图,着重利用典型例文或优秀习作,比较和分析班级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同类习作问题,引导学生直观地找到习作症结。在实施评价任务(2)时,教师充分利用“同伴教育理论”,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把场景写具体、抒发真挚情感”的方法,鼓励他们学以致用,结合阅读进行表达方法的训练,并把掌握的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习作训练中。
同时,在运用评价任务引领学习活动时,要全程嵌入评价。如在课初,围绕评价标准,可以通过比较学习优秀习作,进而发现学生自己的习作例文问题。在课中,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后,又可以根据评价标准引导他们进行自评和互评:(1)细节和场景描写是否具体明确;(2)是否充分表达了情感,写出“你”的好。在课堂最后,对照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赏评习作,分析修改的片段是否达到了标准。
总而言之,教师通过创设清晰的教学目标,巧用教材表达支架,精准拟定评价任务,构建“教学评一体”模式,能让习作教学更加丰富、更为出彩、更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