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022-12-0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碧波小学李青丽

亚太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古诗词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碧波小学 李青丽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中国人对于自己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对于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对于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和对于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就在于世代中国人对于家国情怀的传承。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其中体现诗人家国情怀的诗句不胜枚举,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再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都为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精神财富。小学阶段是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从小让小学生树立对于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显得尤为重要。再加上小学生又处于语言文字发展的敏感期,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将大量优秀的古诗词引入语文课堂中,就能让学生在诵读、理解、感悟的过程中,一边体验语言的音韵节奏之美,一边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与熏陶,把一点一滴的收获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优秀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内心深处。

无论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积累,还是精神力量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说在操作的过程中浸润大于传授,潜移默化重于滔滔不绝。教师在进行这方面探索的时候,要有整体规划的意识,每一步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已有知识经验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教学策略的探索。以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为例,笔者近些年一直担任小学高年段的语文教学,自四年级接班开始,每学期都会有意识地选择几位有代表性的诗人或词人,以他们的生平经历为线索串联起各个阶段的代表作与学生进行集体研读;或者选择一个专题,串联起相关的诗词名言,进行版块化的研读。随着学生积累量的增加和感受能力的提高,逐步培养他们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以及分类阅读、对比鉴赏的能力。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并能培养他们家国情怀的作品呢?在筛选作品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第一,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拓展与延伸。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宽广的胸怀,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要改变以往把教材当世界的观念,而是把教材当作一个窗口,从中延伸出一个更为丰富、宽广的世界,让学生了解一个诗人、认识一个时代、感知一种风骨。部编版语文教材所选取的113首古诗词,其作者很多都是妇孺皆知的文学大家,如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这些古诗词内容涵盖了多方面题材,如山水诗、边塞诗、爱国诗等。当学生通过教材对作者或者题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从课外筛选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勾连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第二,根据不同的题材选取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描写祖国壮美风光的诗歌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学生学习了《望庐山瀑布》,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庐山的向往之情;读到《饮湖上初晴后雨》,也会为西湖的美丽风光所陶醉;读了白居易的《江南好》,学生也会为杏花春雨江南的朦胧美感所打动……正是如此宽广美丽的土地才能孕育出如此令人神往的诗歌,也更能帮助学生开阔心胸、增长见识。抒发历史沧桑之感的怀古诗,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与灿烂文明的认同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赤壁》等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那一段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烽火时代;崔颢的《黄鹤楼》在悠远的神话中使学生了解了这一名胜古迹的悠久历史与无穷魅力;杜牧的《题乌江亭》则通过诗人的议论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辨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与人物,并初步开始思考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与作用,树立起初步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特定历史时期的爱国诗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国家命运与家庭命运、个人命运的相关性,如陆游的《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中晚期诗词等都体现了当国家遭遇剧变时,个人与家庭都随之颠沛流离,从而激励孩子们从小树立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关联起来,将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继续传承下去的信念。在如今的国际背景下,树立起各民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结合时事热点加深学生对于优秀古诗词的认识。比如,在新闻报道中某个国家或地区出现武装冲突时,笔者会选择一批反战主题的作品与学生进行赏析,如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当历史的情感与现实的场景交融在一起的时候,学生对于战争的厌恶以及对于和平的珍惜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在热播《清平乐》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部以北宋生活为主题的电视剧时,许多学生都为宋代特有的风雅与闲情而着迷,特别是《清平乐》中的宋代文人群像更是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时,笔者便以此为切入点,将欧阳修、李清照、范仲淹、晏殊等人的作品引入课堂中,进行一场以“梦回北宋”为主题的诗歌鉴赏专题。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感悟,既体验了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娴雅与轻愁,也为范仲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家国气概所感染,传统文化的魅力春风化雨般渗透进学生的心里。根据时事热点与生活场景选择可拓展的古诗词作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他们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当筛选出优质的古诗词学习资料,并将其进行有体系的编排之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注重诵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诵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良好诵读习惯的培养,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如纠正拖读、唱读等不良习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断句、重音、停顿等,更要结合诗词本身创设情境。例如,在进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全词的壮阔深沉之美,笔者先用衰草连天、孤城独立的塞外风光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将学生带进词的意境中。同时,引用电视剧《清平乐》中范仲淹创作此词的背景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范仲淹的英雄豪气与羁旅之愁。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诵读中对这首词的感情把握就更加到位了。

教学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不同的作者气质也会对诗歌的感情表达产生影响,在朗读时要注意进行一定的处理。李白诗作要读出豪放俊逸的感觉,特别是李白的古风作品更是如此,学生读到“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时候,似乎整个班级都沉浸在一种“可上九天揽月”的浪漫豪情中;辛弃疾词作则要读出他的悲愤沉雄,如学习《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时,鼓励同学们有节奏地拍桌子,体会古人击节长歌的状态,在悲怆的诵读中将辛弃疾的满腔热血与一怀愁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则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他的一腔浩然之气……在诗声朗朗中,让家国情怀成为滋养学生精神力量的最好素材。

二、巧用时间,合理规划

学生升入高年级后,学习压力更加沉重,而语文课时却十分有限。如何能够见缝插针地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传递给孩子,就需要教师在时间利用方面进行一些巧妙的规划。针对不同诗词的特点,如篇幅长短、难易程度、内涵深度等,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不能平均用力。对于一些篇幅较长、意蕴丰厚,并且需要联系时代背景的诗词,需要运用整块的时间来进行讲授,如辛弃疾的词作大多篇幅较长、用典较多、难度较大,在介绍背景、疏通典故、理顺文意方面都需要花费大量课堂时间,之后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收获。而对于一些凝练简洁的诗歌,作者妙手偶得、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要求不高、理解起来也较容易的作品,教师则要善于运用碎片化时间,如早读时间、午读时间,或者课堂上已完成当日的教学任务后,也可抽出几分钟时间言简意赅地进行拓展。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等清新雅洁的写景诗,学生在掌握基本古诗学习方法后,几乎不用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就可以完成作品的学习。学生每完成一首诗词的学习之后,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便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诵读巩固,熟读成诵、熟读会情,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会得到同步提高。

三、聚沙成塔,积点成面

通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及感受能力来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期待一蹴而就,更不能揠苗助长。有些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累量,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并掌握一首古诗词,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不符合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规律。学生只能浮光掠影地了解一番,很难有机会深入探究,更别说引发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成长了。长此以往,尽管学生的背诵量上去了,理解能力和文学底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学习兴趣也容易被消磨。笔者认为,汉语之美最集中体现的古诗词,一定要能够引发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向往,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学习,才能够将其精华深入人心。因此,在刚开始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不能贪多求快,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安排是,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每星期为学生讲解一首短诗和一首稍长一些的词作。如四年级的上学期,笔者分别选取李煜、李清照、苏轼三个词人的代表词作带领学生进行专题学习,其中李煜专题用了四周时间,李清照和苏轼专题分别用了六周时间。开始虽然进度慢些,但是在一句一句地诵读、一首一首地感悟中,孩子们逐渐懂得每一首看似孤立的作品能够串联起一个词人的生平,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在日积月累中,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不知不觉得到提升。当积累量与阅读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对比鉴赏与群文阅读。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素养后,再适当地加快学习进度,为他们引入更多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拓展学习,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四、对比分析,群文共赏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便可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对同类型、同题材的古诗词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理解与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最初可由教师提出一些具体的论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征集观点、汇总展示等。如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点,李清照的前后两个阶段的诗词创作分别呈现出怎样不同的风貌?李清照在少女时期与青年时代的诗词中所表现的“闲愁”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楚后在词作中表现的“怎一个愁字了得”“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有着怎样本质的不同?继而扩展到靖康之难前后诗人创作的整体风貌,如陆游、辛弃疾、岳飞、林升等。当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放置在同一个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历史背景下,就会形成一片心怀百姓、忧时伤民的古代诗人群像。在此基础上,再选取一些北宋时期著名词人如欧阳修、晏殊、秦观等人表达闲情逸致的作品,与靖康之难前后的作品进行风格与题材的整体对比阅读,学生便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只有国家安定,人民才能富足安康,如果国家的命运遭遇了巨大危机,个人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也只能如浮萍飘絮一般不能自主。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便因势利导地鼓励孩子要树立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的宏愿,“少年强则国强”。

这种对比分析、群文共赏的教学策略同样也可用于学习安史之乱前后唐诗在总体风格方面产生的变化。以杜甫为例,安史之乱之前,杜甫的诗歌也如同当时的国家一样雍容宽博,有着一种大气从容的气质;而经历了八年的安史之乱,目睹了盛世崩塌、生民涂炭的场景后,他的诗歌多了沉郁苍凉的力量,多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百姓苦难的悲悯以及对个人际遇的悲愤,家国情怀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的话,可继续将盛唐时代诗人的宽博大气与中晚唐时期的失落苍凉进行对比。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万国来朝,诗人普遍有一种自信开阔的胸襟,无论是高适、岑参的边塞诗,还是李白的乐府诗莫不如此,哪怕是感伤离别的送别诗也少了其他时代的悲戚悱恻,多了一些豪迈雄壮的气概。而到了中晚唐时期,摇摇欲坠的唐王朝也让诗人们普遍笼罩着一层迷茫伤感的气质,结合时代背景,再次理解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以及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更能够击中学生心灵。

当然,小学生毕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有限,在他们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恰当的扶助与指导。特别是在收集资料方面,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味地追求面面俱到。古诗词学习也应当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如杜甫的代表性七律适合精读,而《自奉先县赴京咏怀五百字》这样的现实主义长诗则适合泛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适合精读,《正气歌》则适合泛读;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流派的代表性诗人的代表作适合精读,其他类似作品泛读即可。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量,提升他们对古诗词的分析鉴赏能力,其古典文学素养也随之得到提高。

五、开发资源,拓展迁移

就像教材是学习的窗口一样,古诗词作品本身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教学中,除了讲授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外,教师还要大胆地开发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开阔眼界。旁学杂收能够从其他方面加深他们对古诗词文本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打通不同学习资料之间的关联性。比如联系古代典籍中体现家国情怀的句子,如儒家学派中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与文天祥的《正气歌》对比理解,《大学》中儒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与杜甫、陆游诗心怀天下的情怀进行对照……现代诗中一些体现爱国情感的诗歌也可引入教学中,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是文人对于国家前途与人民命运的忧虑,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安史之乱、靖康之难中那些爱国文人的家国情怀。从古至今,这些感人的爱国情感一直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潜移默化的浸润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一些优质的影视资源,如纪录片《唐之韵》中的《边塞诗人》《千秋诗圣》,《宋之韵》中的《战乱年代》《千秋才女》《辛词前奏》《爱国词人》等都可以推荐给学生作为补充学习资源。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中央电视台也出品了一系列优秀的电视节目,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可鼓励孩子与家人一起观看,让孩子们体会传唱千年的经典作品在如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激发他们的传承热情以及激荡其中的爱国精神。

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可以在班级中创设一场小型的诗歌诵读会,鼓励学生身着汉服,在典雅悠扬的古琴声中了解节日的风俗与民情,诵读与节日相关的经典作品。有一次“六一”儿童节活动,在孩子们的共同要求下,大家舍弃了之前“表演+游戏”的庆祝方式,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大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兴致勃勃地戴上选手号码牌参与到诗词游戏中。从开始的文学常识考查,到紧张激烈的飞花令,到最后的诗词接龙,孩子们调动起平时的积累,热烈参与,直到活动结束依然意犹未尽。在学习了《红楼梦》中宝玉生日那天“怡红院开夜宴”的片段后,孩子们对其中的“占花名”非常感兴趣,这时笔者鼓励孩子们运用自己平时的积累自己设计酒令,在小组的集思广益中,一套套别具情趣的“占诗名”“占词牌名”“占节日名”等也被设计出来,成为孩子们平日里的游戏活动。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作为一种共同的民族情感,体现在古诗词作品中,需要教师删其繁、撮其要,将其中最精华的部分以多种教学策略呈现给学生,使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和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得以不断传承。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