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木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分析

2022-12-03刘瑞春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虫害林木害虫

刘瑞春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正宁分局秦家梁林场,甘肃庆阳 745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保的认识不断提高[1]。加强林业发展,实现生态平衡,已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准则[2]。林业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大力发展林业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森林资源产量和质量,进一步发挥林业资源的重要价值。

1 我国林业发展分析

从社会角度看,林木发展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3]。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林业发展问题频繁,为满足各个产业的需要,森林被大规模砍伐,植被面积急剧下降,很多地方因过分砍伐导致大片荒地暴露,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人们越来越重视林业发展,制止了滥砍滥伐,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了对森林的保护和造林。据统计,我国森林覆盖率每年都在增加,其中多数是以人工方式进行的,造林面积居世界前列[4]。然而,目前我国林业生产还面临着技术上的问题,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大技术研究力度,不断完善和创新生产技术,提高

2 我国林业的现状

2.1 林业栽培的现状

为了增加林产品产量,一般都是大规模种植,由于数量太多,很多地方都是用机械种植,相较于传统手工种植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5]。但机械化种植也有一些弊端,如无法对苗木根系状况有很好的了解,无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种植深度,容易损害幼苗,降低幼苗成活率,难以保证其生长质量。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的信息技术已经在林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对我国林业发展无疑是一个契机。

2.2 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有些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为害虫繁殖、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森林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我国许多地方的病虫害种类、数量逐年增加,防治工作不到位;同时,许多地区的森林资源还面临外来病虫的入侵问题[6]。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健全防治制度,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不够健全,防治效果不甚理想。

3 我国林业病虫害的主要种类

3.1 根部害虫

我国林业害虫主要包括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螬、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和直翅目的蝼蛄等。上述害虫以土壤为栖息地,通过取食或蛀入的方式破坏植物的种子或幼苗。若不及时对土壤土质和水肥情况进行有效管理,此类害虫极易大量滋生并危害我国林业的发展。此外,不同类型的林地环境还会滋生不同种类的害虫。例如,地老虎适宜在黏性较大且潮湿的土壤内生存;林地前作为大豆类作物时,蛴螬、种蝇发生较多等。

3.2 干部害虫

林木干部易滋生的害虫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小蠹、天牛、吉丁虫、象甲,鳞翅目的木蠹蛾和透翅蛾,膜翅目的树蜂等。此类害虫会将虫卵产在树皮下方,孵化幼虫直至成蛹,均在树皮下或裂缝中进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若不进行及时干预,林木则会因害虫过多而导致木质受损,最后导致林木在被压或风吹时出现被折断。

除此之外,林木一旦遭受风、水、旱等自然灾害而导致抵抗力降低,此类害虫的大量繁殖会直接导致铃木死亡。造成此类害虫泛滥的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其一,夏季采伐后原木并未及时运送出林;其二,并未及时对林业中的中龄树木进行抚育砍伐;其三,对林木树枝的过度修剪且并未及时清理残枝等,都会造成蛀干害虫暴发。

3.3 枝梢害虫

枝梢害虫主要分为2类:其一,钻蛀害虫。钻蛀害虫的种类主要有鳞翅目的螟蛾类、卷蛾类,鞘翅目的象甲类、天牛等。它们会啃食树梢,大幅度影响主梢生长,甚至导致树干扭曲,使木材使用价值大打折扣,严重者还会导致林木整株枯死。其二,刺吸害虫。刺吸害虫的种类主要包括蚜虫、蚧类、粉虱、木虱、叶蝉等,上述害虫在若虫于成虫阶段均以林木汁液为食,若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则会导致林木枝梢枯黄萎缩,甚至形成瘿瘤,导致林木发育受阻甚至死亡。

3.4 叶部害虫

寄生在林木叶部的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鳞翅目的枯叶蛾、毒蛾、 尺蛾、 舟蛾、袋蛾、刺蛾、潜叶蛾、卷蛾、斑蛾,以及鞘翅目的叶甲、膜翅目的叶蜂,直翅目的竹蝗等,其中,枯叶蛾科的松毛虫历来是中国松林的重要害虫。上述害虫直接寄生在林木叶部,繁殖能力较强,一旦气候适宜此类害虫增长,此类害虫数量就会激增,使得此类虫害具有暴发性的特性。同时,此类病虫害迁移速度快、扩散范围广,一旦个别林木经受此类虫害,附近健康林木也会很快“遭殃”。

3.5 果实种子害虫

果实种子虫害有鳞翅目的螟蛾、卷蛾、麦蛾,举肢蛾,鞘翅目的象虫,膜翅目的小蜂、叶蜂和双翅目的花蝇、瘿蚊等。其产卵期集中在林木花期或幼果期,幼虫会伴随果实生长而吸取果实的汁液,导致果实产量降低,甚至影响种子发育。发生严重的地区常导致种子连年歉收。

4 林业栽培及虫害防治影响因素分析

4.1 人员因素

目前,林业生产与害虫控制已成为林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加强农业生产与害虫控制,可促进林业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林业生产和病虫害控制都是需要技术的,人力资源的缺乏会造成技术上的偏差,从而影响林业健康发展。在现阶段的林业生产中,人为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很多林业工人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个体技术水平与实际的林业生产和虫害控制要求相差很大,导致树木长势不佳,甚至出现树木死亡现象,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发展和生态建设[7]。

4.2 资金因素

资金是发展林业的根本,林业种植、虫害控制都要靠资金支持,没有足够的资金很多工作就无法进行,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虫害控制效果不佳,生态工程也会被迫搁置。有些地方林业经营经费严重短缺,很多基础设施不能及时得到更新,还在用老式设备进行林木维护,林业发展严重受限。

4.3 制度因素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林业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等,相关制度严重不健全,导致林业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8]。

5 林业栽培技术分析及要点

5.1 林禽复合型栽培技术

林禽复合栽培技术是目前我国林业生产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高效农业生产技术[9]。林禽复合种植技术就是在林子里养殖家禽,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如在林间饲养鸡、鸭、鹅等,这些家禽的粪便可以给林木提供营养,让林木能够快速生长,同时还能有效控制害虫。

林禽复合栽培技术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推广,综合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林禽复合栽培技术的林地生长状况优于普通林地,可以减少施肥次数,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林禽复合栽培技术在我国林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关部门应根据其自身特性进行科学选育,推动当地生态建设。

5.2 林牧复合型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林业正在向综合性发展,单一的林业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林牧复合种植技术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技术上的应用也显示出了明显的优越性,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造林技术。

在该模式下进行种植时,要注意种植密度,合理增大间距,避免林木争抢营养物质,互相遮挡,不能完全获得充足的光照,影响林牧复合种植效果。在植树阶段,要按照树种的种类选用适宜的技术系统,落实各项栽植要点,如在树洞底部铺上松软的土壤,利于树生根。种植完成后要注意合理施用水肥,确保足够的营养,促进树木生长。等树栽好后再种上牧草,牧草对化肥的需求很大,因此一定要施一次底肥,这样才能使它更快地成长,同时也要保证林地与牧草的间隔,一般2种植物相隔不超过5 m才能保证足够的生长空间。

5.3 严格考察林木栽种地的地理环境

为了使林木存活率最大化,必须在种植之前进行有效的准备。首先,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土壤等进行全面分析。其次,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土壤等条件选用适宜的树种。林木生长对光照、土壤、水源等因素的需求差异很大。种植之前要对当地的自然地理、植物生长习性进行调查,合理选用树种,确保苗木生长状况,提高苗木存活率。

5.4 灌溉管理

一般在春天种植树木,春天土壤比较干燥,根系含水量也比较低,可以有效防止根系腐烂,提高移植存活率。移栽后可适当浇水,不可过量浇水,以免树根烂掉。浇水时要注意观察土壤湿度,检查土壤是否平整,确保土壤与根系紧密接触,提高其存活率。

5.5 施肥管理

要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增强其抗病能力,必须经常施肥,确保其肥力。植树后要按其生长特点定时施肥,保证生长所需营养。采用高效的苗木技术,在栽树之前进行集中培育,提高苗木存活率。集中栽培时必须确保栽植密度合理,尤其是面积小、幼苗数量较多时,要避免密度太大、太小影响秧苗生长。在苗圃地区可以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合理施肥、供水等,保证苗木正常生长。另外,移植时尽量保证栽培环境和种植环境协调,避免因环境不同而造成幼苗死亡。

6 林业虫害的防治技术

6.1 化学防治

虫害防治不力很可能造成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化学防治是目前林业虫害控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技术,通过喷洒化学药剂杀灭各类害虫,抑制害虫传播。在具体的虫害控制中,害虫种类不同,所采用的化学药剂也有很大的差别。

化学防治效果迅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消灭害虫,且操作简便,效果好。但化学防治也有其局限性,若不合理地使用化学药剂,如滥用药物,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因此,在防治害虫时,应适当采用化学防治技术,并控制化学成分,以减轻其对环境的危害。

6.2 生物防治

目前,林业病虫害形势更为复杂,管理起来也更为困难,有的地方技术水平还不够高,无法根除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使生态环境恶化。目前,生物处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病虫害防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生物防治主要通过食物链的基本原理,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种类投放害虫天敌,在短期内有效控制害虫扩散。该技术最大的优点是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的危害,且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林业部门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健全防治技术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森林病虫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6.3 物理隔离

物理隔离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害虫控制技术,相对于化学防治,物理隔离技术要安全得多。对已发生虫害的树木,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虫害成片扩散,避免危害其他树种。此外,利用物理隔离技术可以增强森林对疾病的抗病能力。在造林时应将外来影响较小、抗逆性较好的树种移至室外,减少病虫侵袭危险。

6.4 构建病虫害监测体系

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有效预报是确保森林害虫控制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林业病虫害的控制中,林木管护人员要加强对森林害虫的监测,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准确地把握森林害虫发生范围,并对其进行专门的调查,以便发现和识别害虫,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对害虫进行监测的同时还应掌握害虫种类和危害,分析集中暴发的时间和范围,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制订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另外,还可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控平台,加强对林区的管理,避免监管上的漏洞,提高森林病虫害的控制能力;推动健全和发展林业害虫控制系统,总结和分析防治工作中的经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加强对害虫防治的协调监测、调查和防治,加强对病虫害的宣传和培训,建立健全防治监测机制,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系统的有效运行。

6.5 应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业病虫害控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发生的时间也比较短,所以要对其进行长期监测,及时发现蔓延苗头,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林业主管部门应定期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技术的科技含量,并运用现代技术对林业进行动态监测。

6.6 重视对病虫害预防的宣传

要在林业生产中加强对害虫的宣传和教育,就必须加强对害虫的防治。相关部门可通过宣传车、电视、新媒体等形式宣传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让公众意识到害虫对林业发展的负面作用,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防治。同时,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增强他们对森林病虫害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虫害林木害虫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桃树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不用农药也能治虫害
浅析白三叶的虫害防治
行道树香橼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林木新秀 黑果腺肋花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