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垂柳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2-12-03叶润红张春妮孟艳霞方小艳雷晔飞孟苏星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羽化成虫幼虫

叶润红,张春妮,孟艳霞,方小艳,雷晔飞,孟苏星

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榆林 719000

垂柳幼苗细而低沉,呈浅棕色;叶互生,披针或条状,8~16 cm,顶端逐渐变尖,底部呈锥形,没有毛质或有细小的绒毛,有细小的锯齿;雄蕊花红色,2个腺体;雌花花期3—4月,果实成熟4—6月。垂柳树身笔挺,树冠柔软,优美而独特,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青睐,是提升城市和农村生活美感的一种理想选择。

1 栽培技术

硬枝扦插方式是在秋天落果后采用1年生的苗进行嫁接,可以在90 cm、60 cm厚的假植沟处种植,第二年春天将其刨出,切为5~10 cm厚的幼苗,然后进行插条。将幼树枝条截为25 cm,30~50个1束,进行沙藏。沙藏沟深80~100 cm、宽100 cm,在沟底铺设10 cm的河沙,把秧苗往上直直地排入沟内。沙的水分含量为60%,按“双手捏紧,一松开”为准则。在沟壁上铺一层草帘以防止寒冷,第二年春天将其拔除。

播种时,要选择深厚肥沃的砂质土壤或壤质土壤,每667 m2施用45 m3的有机肥料和300~375 kg的磷肥,然后深耕土壤20 cm;做2 m宽的畦,要把畦面做平整,不然会导致植株吸收水分不够,降低其存活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水浸泡1~2 d,以35 cm×35 cm的株行间进行扦插。

插秧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插条有足够的水分。播种后立即灌水,7 h后再浇2次,3 d后再浇3次,之后根据土壤的情况适时进行灌溉。幼枝扦插一般在每年7—8月,与树相配合,选择当年粗0.3以上、木质化程度良好的侧枝进行扦插。以8 cm×8 cm厚的营养贝类为宜,确保其在生根后进行移植。插穗长度为3~15 cm,将下5 cm的茎秆切掉,用萘醋酸快速浸渍,再进行扦插。7—8月正值盛夏,日照较强,气温较高,这一时期的关键在于保持充足的水分,避免叶子因缺水而枯萎。

为了避免直接照射到幼苗,需在苗床上部架设遮阳棚,适时喷洒水分。每日早上07:00~19:00喷施1次,当叶片上没有一丝水分时立即喷洒,在湿气快速挥发的情况下再多喷施1次。采用“多菌灵”(甲基咪唑)1 000倍浓度的药剂预防病害。1个月左右可以萌发出好的根系,这个时候要逐步降低浇水频率,1周之后摘下遮阳网进行育苗,约2周才能种在田间。幼枝的扦插率取决于母株的生长情况,可以维持到9月中旬。

2 栽培管理

垂柳树的栽培与经营主要是浇水、打圈和施肥。柳木是喜温的植物,要想培养出强壮的幼苗,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尤其是在生根(3—4月)和旺长期(6—8月),要保证最大的水分在70%~80%。

灌溉和降雨后要注意松土,避免土壤的硬化,从而促进插条的生根和发芽。在扦插之前,要与整地配合施用基肥,然后在幼苗各个时期配合施肥。通常第1次在6月初进行,每次施用150 kg/667 m2;第2次在7月初施用,每次施用9~25 kg;在8月初进行第3次施肥,施用225 kg/667 m2。8月末之后,及时停用化肥,使其木质化,避免在冬天发生霜冻。

当幼苗生长至20~30 cm时,进行第1次击霜,修剪过多的芽条,避免因机器损坏或被虫蛀而导致的无用幼芽,并为叶片提供更多的光合作用。第2次打圈是在幼芽高度80~100 cm时进行,要注意仅修剪高1~3 cm的侧枝。第3次击球是在苗高1.5 cm时进行的,注意事项与第2次击球相同。

3 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3.1 腐烂病及其防治技术

3.1.1 病原菌及特点由数百种土壤所滋养携带的微生物或真菌引起的一种以分解和腐烂为特点的疾病。腐烂可能是硬、干燥、海绵似、水波似、粥状的或者黏稠的。根腐是一种由多种真菌引起的,尤其是密环菌、枯萎杯伞菌、腐霉属、疫霉属、丝囊霉属和枯草属。根部腐烂被一种发霉(密环菌属,杯伞属)的黑色丝状线所包裹。选择排水好、有机质高的优良土壤栽植不病害和抗病性的植物。小型花卉可以在灌木丛和树幼苗上喷洒消毒水。幼苗或盆栽的土壤可以经过高温或化学杀菌处理。

迷孔菌属(Daedalea)、层孔菌属(Fomes)、革虫属(Lenzites)、多孔菌属(Polyporus)、Poria属Stereum属等数百种菌类侵染的木质经常会变黑或着色,容易腐烂或发霉。损伤发生很快,通常是几个月。均通过创伤感染,在树干和树枝上生长的马蹄形和层架状的子实体,或在其根部或切口处生长。防止木头腐烂,可以移除死去和垂死的枝条,修剪时要把杆紧密地固定(尽量不让霉菌侵入);要想预防带有细菌的钻孔虫,可以把幼苗包裹起来。

3.1.2 防治技术 适当修剪,做到勤修、少修、弱修、修剪有创口的枝条,对病株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在旱季要适时浇灌,雨季要及时进行排涝。在冬季和春季对树木进行粉刷。及时将病根刮除,然后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溶液等药剂进行防护。再用50~100倍液的40%氟化砷喷雾于病斑处,或用3°~5°的石硫磷、50%退菌特500~1 000倍的水剂喷雾。及时清理病害较重的苗木和林木。

3.2 溃疡病及其防治技术

3.2.1 病原菌及其特点 茶树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 (Tode) grossetdussh)属于子囊菌亚门子囊菌(Botryosphae riaribish),在表皮下有一个小的基部,基部从表皮中穿出,呈碳黑色,扁平,直径0.6~0.8 cm,由1个或几个小的子囊组成。子囊直径(100~120)m×(17.6~19.8)m,呈长条形,成束,有2个无色的外皮,顶部有很粗的假侧丝线。卵状子囊孢子8个,单个,无色,直径19.2~22.3 m,6.1~8.0 m。聚生壳菌科是半知菌亚门球壳纲的一种,有1到几个分生的孢子,由1个或几个集合在1个黑子星座中,具有显著的开口。分生孢子尺寸为20.4~27.2 m,直径4.8~6.8 m[1-2]。

3.2.2 症状及发生特点第一个染病的是树干中、下2个部位,其上有一个棕色的水疱,用手指按压,会有棕色的脓液流出来,然后是一个深棕色的凹坑,上面有很多黑色的斑点,这是一种病原体的孢子,然后在伤口附近鼓起来,就像是一个溃疡。在旧的病斑上有黑色的斑点,是由子叶和小囊组成的。也可发生在幼苗的早期,幼苗开始有红棕色的斑点,然后很快地将主茎包住,造成上端的轻微死亡。

至3月底,由于温度升高,病虫会在4月中旬—5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5月中旬—6月初温度上升到26℃后就不再发生,到8月下旬气温降低时病害会再次出现,10月份病害又有发展。病原菌的芽孢成熟时间可达2~3个月,在13℃~38℃的条件下可一年四季发生危害。

本病可感染树干、根茎和树干,但主害树干的中段和下段。细菌在宿主体内寄生,造成病灶溃烂。气候干燥时,宿主会出现一些征兆。种植适温为25℃~30℃,pH值为6。病虫害的产生与林木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关系。植物生长较差,易发生病虫害,新栽植的林带和干旱瘠薄、水分不足的地区易发生病虫害。在育苗、运输、栽植等生产环节,幼苗创伤较多,也易引起疾病。

3.2.3 防治技术选用有抗病害的结实幼苗,在出苗时应尽可能地防止根部损伤,尤其是运送时要注意保持根部湿度。强化栽种管理,确保苗木存活,降低病虫发生率。秋播能促进根部再生,促进春根萌动,减少病虫发生。可在播种之前用ABT3型根腐剂浸渍根部,然后用足够的清水浇灌,在幼苗根部喷洒5406细胞分裂素1 000次。春天用白色涂料或0.5波美度石硫混合溶液或1:1:160波尔多溶液喷雾干燥,减少病害发生。对幼苗进行化学控制,于5月用96%的恶霉灵3 000倍和1 000倍天达2116或50%消毒液800倍液轮流喷洒,每20 d喷1次,在整个生长期内一共喷洒6次[3-4]。

3.3 柳瘘蚊及其防治技术

3.3.1 病由及发生规律柳瘿蚊的发生规则基本上一年一次,以成熟期的幼虫为主要寄主,山东曹县地区一带的幼虫通常在3月初孵化,3月底—4月中旬为成体,4月初为盛期,每天早上09:00~10:00温度高的时候会生长出大量的羽毛,特别是在阳光充足时羽化率急剧升高。

成虫在羽化后不久就会进行交配和产卵。多数卵发生在原瘿瘤体上的老羽化孔处,在成体层和木本质层的交界处,每次产卵数十至数百颗。初孵卵侵害距离较近,直接由芽根底部向树皮内侵入,在6月底,绝大多数的幼虫会进入韧皮部,以其为主要食物。瘿瘤的发生是由于幼虫对病原区的破坏,并使病区的细胞发生了异常的变化,使病区的树枝迅速地增大,此时的树体已经有了轻微的肿块;翌年,当树枝上有一个羽化洞时,成蚊就会在原来的羽化洞和邻近地区繁殖,然后再在病斑周围的伤口处进行破坏,如此反复的繁殖和伤害,使新的细胞不断生长,最终肿瘤变得越来越大。

3.3.2 防治技术柳瘘蚊的防治最好在成虫羽化扩散前进行。受损害程度不大或早期的,在冬天或3月末之前要将受害的树皮剥去,或锯去瘿瘤,并集中焚烧。3月下旬,用40%的乐果溶液与水混合2次,用胶布覆盖病灶,可彻底杀死幼虫、卵和成虫。在成虫羽化之前,用润滑油或废弃的机油小心地涂抹,能有效消灭未羽化的老熟幼虫、蛹和羽化成熟的成虫。4—5月用40%乐果2倍剂药在基部钻孔(0.5~0.8 cm,深达3 cm),用针筒注入1.5~2 mL,用泥浆密封,以防药剂扩散,或用刮刀涂抹,杀死瘤体中的幼虫。5—6月在该瘿瘤上打2~3个小孔(0.5~0.8 cm的孔径,深入木质部3 cm),再将3~5倍40%的乐果水溶液1~2 mL注入小孔中,用泥浆堵住,阻止药剂扩散。该法对柳瘿蚊的控制效果达100%。

3.4 黑绒金龟子

3.4.1 发生特点黑绒金龟子俗称天鹅绒金龟子、瞎撞子、大绒马褂、黑豆虫,属甲壳纲,囊虫纲,成年后体长7~8 mm、4~5 mm,稍短的豆状,背部凸出,全部为深棕色,表面有浅灰色或深紫茸茸的绒毛。触须为黑色,具鳃形,10节,具3~5条硬毛。前胸的背面和翼脉的外缘都有被毛。在每一对翅膀上都有9条凸出的线条。前腿的胫节有2个齿节,后脚胫节较细,在末端的内部有一条沟。黄花金龟子的卵约1 mm,呈卵状,呈奶黄色,在孵出之前呈褐色。成虫成熟后体长16~20 mm。头部呈棕黄色。身体呈弧形,呈暗黄色,全部被棕色的硬毛覆盖。有3对胸足,最大的是后肢。在腹尾节腹毛区中心有一双峰形状的笔头状的孔洞,在腹毛区的后边缘有12~26条略平坦的细针,并形成圆弧。蛹6~9 mm,从黄到深棕色,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

3.4.2 防治技术(1)诱杀成虫。在幼林或新栽的果树上,在幼虫期,可以选择在没有风吹日晒的时候,用60 cm长的杨柳枝条沾上80%的敌百虫100倍溶液(最好浸泡2~3 h),再撒入土壤中进行诱捕。

(2)人工捕杀。在成虫发生期,利用其假死习性于傍晚振落捕杀。因此虫为害树种很多,除果树上进行捕杀外,对于果树周围的其他树木也要进行捕杀,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3)药剂防治。根据成虫的入土习性,在发病之前,将5%辛硫磷颗粒剂、25%对硫磷胶囊剂、50%辛硫磷乳剂、50%甲基异柳磷乳剂、颗粒剂等进行融合处理使用。用5 g/m2的原料液,按20~30的比例进行配制,然后用撒播后耙松土壤,可以杀灭土壤中的成虫。2.5%的敌百虫粉,2 kg/m2。或用2.5%敌杀死、5%来福灵、2.5%乐斯本或1 000滴有效氯氰菊酯等药物混合喷洒。

3.5 柳毒蛾

3.5.1 发生特点及规律 柳毒蛾是当前我国最主要的害虫之一,且日趋呈现严重化。柳毒蛾俗称杨雪毒蛾,主要危害杨柳科的林木。华北地区2年生,2龄幼虫在树皮间作薄茧过冬。杨柳在第二年4月中展开,5月中旬时,幼虫身躯约10 mm,在白天钻进树穴、房屋裂缝和其他东西底下,晚上则会上树攻击。6月下旬,柳毒蛾成熟后在树枝上产卵。7月上旬,一批幼虫在棉花地里孵出,第2批在9月下旬进行。一二代的产卵期约为10 d,一代成虫期35 d,二代240 d,越冬8 d,每代10 d,发生一代10 d后,可将所有的叶子都吃掉,同时产生大量的粪便,对城市公园的绿化造成很大的破坏。

柳毒蛾的成虫体长约20 mm,通体雪白,光滑,而成熟后体长约50 mm,背呈灰色和黄色,每一节都有凸出,上表面长着黄白相间的绒毛,柳毒蛾一年2~3代,以2龄的幼虫在树干的缝隙里做茧子,第二个月上旬开始活动,6月是第一代幼虫的盛发期,9月是第二代的幼虫盛发期。

3.5.2 防治技术避免苗木的输入性病疫,一开始就要检查防护;利用幼虫夜行,白天潜行,在潜伏期将幼虫伏在树上进行捕食。可用松散的枝条缠绕在树枝上,或将一些物品放置于底部,以吸引地下的昆虫进入,在日间清除并消灭;采用光照引诱成虫,可降低其产卵量和降低其密度;用3倍量的80%含量敌敌畏药环喷洒,或用25%西维因可湿药环喷洒在树身底部,毒杀上、下树的幼虫。发生较大危险时,可用80%含量2~5倍的辛硫磷乳剂进行防治。

4 结束语

植物与农作物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农业、林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质变,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土壤结构复杂;城市产生的废气、废水、水源、土壤等造成生态破坏;人口过多、人口密集,空气的流动与交换受到极大限制,以及热岛效应的出现,都对园林植被数量和生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针对都市大环境的特征,运用植物群落内部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人工植被环境,使得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繁衍,从而在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和防治灾害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稳定的园林绿化系统,也就是生态园林系统,既是对害虫的控制,又是对自然的优化。在病虫害超过可控制的限度后,相关部门要给予有效的药剂防治,不同的环境区域使用规格不同的药剂。防与治相结合,保证良好的生态和环境效益,同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羽化成虫幼虫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宜昌市柑橘大实蝇羽化出土观察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二)
天牛,就在树上趴着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
飞舞吧,凤蝶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去看看蝴蝶羽化吧
新诱剂对柑橘大实蝇成虫的诱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