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2022-12-03汤素娥杨荣栋

武陵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大学生

汤素娥,杨荣栋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置劳动教育课程”[1],这实际上就是将劳动教育作为系统化、体系化的课程来推进,为劳动教育的课程化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而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实质“就是要回归教育活动的本真路径,澄明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意蕴,由此阐发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价值目的与发展逻辑”[2]。深挖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价值遵循、现实困境和纾解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价值遵循: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重要意义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需要把握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段特征,明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功能使命,构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框架范式,突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本真价值。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实际上标志着高校劳动教育向使命回归、目标超越和功能创新方面的转向与迭变,有利于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课程依托、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从异化到回归:为劳动教育提供课程依托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面向教育对象教授体系化、条理化、序列化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抓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本质上就是要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采用适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程”不可替代的育人效能。回望历史,“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探索、特殊发展、革新、深化和新时代构建五个阶段”[3],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取得不同的效果。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囿于各种因素,劳动教育课程化遇到一定的阻力,在部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被异化为缓解升学压力和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的应对措施,甚至一度被当做处罚学生而采取的强制手段。劳动教育课程化屡受挫折,使得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落地情况不容乐观,其育人主渠道的地位未得到充分彰显,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进入新时代后,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呼声日渐高涨,相关政策愈发成熟,执行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意见》的提出,旨在解决“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1]的现实问题,并且明确了高校劳动教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形式和教育方法等,对劳动教育课程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和建设性规定,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课程依托,使得高校劳动教育呈现出合目的、合规律的良好势态,并逐渐从异化向使命回归。

(二)从祛魅到超越:聚焦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是劳动者从事现代化劳动、成为现代化劳动人才的关键指标,不仅需要在劳动实践中锻造,也需要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培育。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就是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独特功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科学的劳动理论教授和实践训练,助力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将其培育成社会发展进步所需的劳动人才。

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须从劳动素养结构入手。“劳动素养结构主要包括了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维度。”[4]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应精准聚焦于这四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其一,助力提升劳动能力,让大学生以独立完成劳动任务、合作完成劳动项目的形式,不断巩固已有的劳动技能,培育新的劳动技能,锻造颇具竞争力的本领。其二,助力优化劳动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正确劳动观,消除头脑中“啃老”“佛系”“躺平”等消极负面想法。其三,助力弘扬劳动精神,在教授劳动教育课程中,选用榜样人物的案例,激励学生从典型人物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1]。其四,助力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引正纠偏,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课程教学中,督促引导大学生对照先进,审视自身,从而改善不良的劳动习惯,纠正错误的劳动理念,转变狭隘的劳动思维。

(三)从坚守到创新: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有利于倒逼高校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大学生接受系统、立体、全面的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中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立足新时代,对大学生开展符合社会需求、体现时代价值、紧跟发展潮流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劳动看作一种保障生存的工具和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手段,而是要深挖劳动对人内在性的发展价值,关注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效用。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劳动教育课程有利于实现“以劳树德”的目的,通过劳动课程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形式塑造好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劳动教育课程有利于实现“以劳增智”,助力大学生在身体劳动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提高智识、促进认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劳动教育课程有利于实现“以劳强体”,用劳动锻炼大学生的身体、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让大学生的身体得到强化,思想得到提升。劳动教育课程有利于实现“以劳育美”,让大学生在劳动学习和劳动体认中发现劳动品质折射的良善之美、感受劳动价值体现的奉献之美、领悟劳动成果蕴藏的智慧之美,用劳动教育课程涵育大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的能力。通过劳动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在劳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彰显人生价值,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现实困境: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多方面阻力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是一个需要全面规划、师生参与、环环相扣、循序推进的系统工程,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阻力,这些阻力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进程。

(一)外部阻力:存续空间窘迫

从主观认知而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非常必要且极端重要,理应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居于重要位置,但从其推进落实的客观现状而言却不容乐观,处于一种不被重视、不被接受、不被认同的尴尬地位。尽管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态势较好,但不容置疑的是其存续空间仍然窘迫,面临较大的外部阻力。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存续空间事关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实进度和发展力度,其呈现的窘迫境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在许多地方课程的实施中, 劳动教育是理论上抽象存在,实际上虚化;理念上强调,实操上弱化;名义上强化,课时上减化;口头上重视,课程上淡化。”[5]这实际上表明,劳动教育课程虽然有相关政策支撑,但是在高校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暂未明显提升,相较于其它课程而言,在落实过程中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对象,甚至存在形式主义的情况。其二,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受众学生多、接续时间跨度大的特殊课程,其特殊性就决定了其推进的难度。如何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教学?如何开辟与利用适合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场地?这些问题都亟待解答。不管是从师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认识维度来看,还是从客观存在中的现实维度来看,劳动教育课程化在存续空间方面的境况亟待改善。

(二)执行阻力: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执行主体,是传授劳动知识、教导劳动技能、激发劳动热情、树立劳动榜样的重要群体。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这就需要劳动教育任课教师具备符合课程要求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毕竟“劳动教育课程最终落实主体是教师,培养一支爱劳动、爱劳动教育、具备劳动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核心支撑”[6]。但是,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的师资缺口较大、力量薄弱,难以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师资的供需平衡,这是阻碍劳动教育课程化的瓶颈性问题。

一方面,劳动教育专职任课教师数量不足。拥有数量充足的专职任课教师是保证高校劳动教育课程顺利开设、保质开好的重要因素。尽管政策允许高校可以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扩充劳动教师队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兼职”劳动教师与“专职”劳动教师的配置比例而向前者极端化倾斜,否则为了凑数而建立起的教师队伍将难以经受住各方面的考验。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师资质量整体不高。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主体,只有教育者具有深厚情怀、扎实学识、过硬本领,才能彰显劳动教育者的水准,满足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期待,取得劳动教育课程理想的育人效果。

(三)接受阻力:劳动意识淡漠

大学生是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接受主体,是学习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主要群体,也是潜在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强弱不仅影响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推进,也影响自身的全面发展。只有树立高度自觉的劳动意识,深度认可劳动教育的使命和价值,才能生发推进劳动教育课程落地的强烈合力,否则抵触、排斥等负面情绪会阻碍劳动教育课程化的进程。

从主观原因来看,由于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不到位,大学生不能全面、正确、发展地看待劳动教育,没有将劳动当作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生活方式,没有理解劳动对人的促进和发展作用,进而出现认知偏差,片面地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额外负担,因此对待劳动教育课心不甘、情不愿。从客观原因来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影响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因素,也是形塑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认知的外在因素。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的错位、学校劳动教育的形式化、社会劳动教育的缺场等,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淡漠,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态度,这显然是不利于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推进的。

三、纾解之道: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实践路径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是落实“五育并举”理念的应然方式和必然选择,是进一步彰显与弘扬劳动教育价值的重要抓手。直面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现存阻力,对症下药,可以从政策落实、队伍建设、多方联动、人才培养等方面探寻纾解之道,综合施策,力促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落地、落细。

(一)以政策落实为重要导向,保障劳动课课程地位

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化,必须严格贯彻和落实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并以此为重要导向,否则,劳动教育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深入人心、持续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的作用便难以发挥,地位难以被捍卫,劳动教育课程化也将难以顺利落地。为此,实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要紧紧抓住、抓牢、抓好“政策”这一重要依托,既从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也从微观层面进行高效落实。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立足客观实际,推出并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制度性文件,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组织、要求、运行、反馈等环节做出系统安排和统筹规划,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与落实提供根本依据和充足底气。另一方面,高校要坚决按照指导文件和相关规定开展好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必须藉由完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明确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方案、制定课程评价标准等。”[7]此外,各级各部门也应遵循并且贯彻好指导文件的精神要义,切实开设好不同区域、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理论探索课程和实践锤炼课程,并且积极为劳动教育课程备好基础设施、营造育人环境和提供师资保障,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讲好劳模故事,烘托劳动氛围,让劳动教育课程化顺势而为、借势发力。高校应统筹安排和细致规划好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学生的劳动教育任务,建立明确、完善、合理的奖惩机制,同时把培养校内劳动教育教师和引进校外劳动教育专业人才相结合,适当扩充劳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并且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场所,建立劳动教育学习平台。

(二)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抓手,提高任课教师胜任力

任课教师是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主体要素,能否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任课教师队伍,关乎劳动教育课程化能否有效顺利推进。高校应通过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胜任力,进而确保最大化挖掘和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方面,只有不断提高任课教师胜任力,才能解决好劳动教育课程化“依靠谁”的问题。相关部门不仅要聚焦现有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重点加强对他们的培育和指导;而且要放眼长远,选拔一批具有潜能的劳动教育教师后备人才,在通力合作中训练和组建一支秉承科学劳动教育理念、掌握劳动教育相关知识、精通劳动教育实用技能、厚植热爱劳动教育事业情怀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只有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硬核本领,才能解决好劳动教育课程化“靠得住”的问题。劳动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是决定劳动教育课程育人成效的重要因素,需从意、知、技三方面提升。一是要坚定教师的信念。“有理想信念是成为一流教师的根本。”[8]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定期参加劳动教育课程相关专业培训以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反思自身工作的不足并加以纠正,以此增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认同,提高当好劳动教育教师的信心。二是要扩展知识体系。劳动教育教师不仅要牢牢掌握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不断地学习其它相关知识,扩展自身学识的深度与广度,以满足劳动教育课程相关的理论要求,达到胜任标准。三是要提升教学本领。劳动教育任课教师应做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坚持‘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课堂’的实践路径”[9],以科研推动教学,用教学反哺科研,实现“两条腿走路”、全方面育人。

(三)以多方联动为关键环节,提升大学生劳动意识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绝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群人的事,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需要多方联动与配合的系统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0]同理,办好劳动教育,通过课程化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也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做好全员劳育工作。

提高大学生劳动意识,要注意多方联动与协调,重视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着力构建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劳动教育大格局,让劳动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生活的各方面。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作为大学生接受学习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尽可能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优良劳动品质,提高自主劳动意识,引领大学生向劳模看齐。社会是大学生重要的劳动实训基地,应该着力渲染人人爱劳动、人人会劳动、人人懂劳动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养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和贯穿始终,如此方能将劳动观念植入大学生的头脑之中,改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劳动成为一种自觉行动,让上好劳动课程成为自发需要。

(四)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确保劳动课育人实效

“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1]培养人才的能力,是一个国家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培养人才实效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成长前程、高校的建设前景、国家的发展前途。

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使命与职责,就是要培养既有扎实劳动理论学识,又有高超劳动实践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人才培养离不开体系化、前沿化的劳动教育理论课。“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2]同样,要想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给大学生带来深刻影响,引导大学生走向劳动自觉,就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理论思维,让大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感悟劳动教育的内在性价值。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离不开实用化、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实践课。只有把课堂中积累的劳动知识、培育的劳动观念和掌握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实践课中具身体认,才能将劳动的相关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践课程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就是需要引导大学生争做辛勤劳动者、诚实劳动者和创造性劳动者,着力增强体魄、发展智能、增长技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贡献青年力量。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热爱劳动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